近代中国社会学(全二册)

出版时间:2001-3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杨雅彬  
Tag标签:无  

前言

现代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它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它研究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变迁与稳定、进步与秩序以及社会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并通过这样的科学研究为推动世界的现代化、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凭借其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丰硕理论成就和对人类社会文化进步的巨大现实影响,社会学已经成长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枝繁叶茂的大学科。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旨在挽救腐朽的中国封建王朝和封建文化的“洋务运动”,不可挽回地走向了破产,宣告了单纯器物层面的现代化努力殊不足以救亡图存,并使当时矢志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们痛彻地认识到,对于面临深重的内忧外患的中国来说,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政治制度,革新文化传统。为此目的,这些仁人志士们以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向先进的西方学习。正是在向西方寻求真理的过程中,社会学被引入了中国。

内容概要

  十世纪前半叶,是中国社会学从起步走向繁荣的第一个五十年。在这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学领域里形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学术队伍,严复、陶孟和、李景汉、杨开道、瞿秋白、吴景超、严景耀、许仕廉、梁漱溟、晏阳初、潘光旦、陈翰笙、陈达、孙本文、吴文藻、林耀华、费孝通、雷洁琼等学术大家各领风骚,使社会学在中国稳稳扎住了根基,在世界社会学界形成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学派,也为社会学在1978年恢复后迅速走向新的繁荣奠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近代中国社会学(增订本)(套装上下册)》洋洋八十余万言,详细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学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与辉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向我们描、绘了二十世纪前五十年的中国社会,而且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理论启迪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正因为如此,本书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命运、关心中国社会学的人认真一读。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启蒙运动与社会学的传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第二章 实证社会学的调查研究(20世纪20年代)第三章 20世纪20年代唯物史观社会学第四章 普通社会学研究第五章 20世纪20年代社会问题研究第六章 30年代不同社会改造路向研究第七章 孙本文的社会学原理研究第八章 20世纪30年代社会问题研究第九章 陶盂和的社会与教育研究第十章 吴文藻倡导社会学中国化第十一章 费孝通致力于社会学中国化第十二章 陈达的中国人口研究第十三章 关于制度的研究第十四章 霄洁琼的妇女和家庭研究第十五章 盲心哲的现代社会事业研究第十六章 孙本文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第十七章 瞿同祖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研究

章节摘录

插图:就能力来说,在积极方面,要看一个民族创造文化的力量。所谓创造,不仅指新发明,也指一切旧文化的推陈出新,以适应变迁的环境,同时也指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调和。“在推陈出新之后,在吸收调和之中,尤须有择善固执的能力,把已经精炼出来的一些民族中以至于民族间共通的经验,握住不放。”①这里所说的文化,潘光旦分为三部分:“一是人对于宇宙及人生在理智与情绪两方面所产生的种种反应的迹象;这里就包含抽象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之类。二是人与人相处与相交的种种方式。包括伦常关系、社会习惯与政治组织之类。三是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种种避免、修正与因势利导,因而促进他自己的物质生活的种种方法,这里就包括经济与技术方面的一切活动。在这三部分中,一个民族自然都盼望有充量发展的能力;但充量发展之中,又得紧紧地拿住一两条原则。一是持平。即三部分须有平衡的与协调的发展,不能举一废二,或举二废一,或仅仅顾到某一部分或一些枝节。以往已经覆灭的文化与民族,其所以覆亡的一大病源,就是偏废。二是持中。我们在这文化的三大部分求发展,所谓发展,原有二义,一是空间上求其多变化,二是时间上求其能持久。”②积极的民族健康大都属于心理与智力的方面,是指一些创造意识的文化的能力。而消极的民族健康大都属于生理与体力方面,指的是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环境是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看一个民族是否健康,就要看其有没有直接应付环境的能力。“所谓直接的应付,一,当然是指能不能抵抗;二,到自问不能抵抗或不能对付的时候,能不能便去而之他,别寻乐土。

编辑推荐

《近代中国社会学(增订本)(套装上下册)》:社会学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近代中国社会学(全二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