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

出版时间:2004-8-1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诸葛蔚东  页数:328  字数:233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汇集了我近年来所写的部分论文,其主题是关于战后日本的舆论、学界与中国。其中第一章中的第6节《从天皇制看战后日本社会舆论的变化》最初发表于《读书》1999年11期;第二章《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发表于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日本学》2002年11辑;第三章第3节《日本近代化再考》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问题》1989年6期;第四章第3节《从舆论调查看日本国民意识的变化》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的发展前景》(国家七五重点课题)中的部分章节。收入本书时,对上述章节的题名和篇幅做了一些调整。

书籍目录

序章  1、问题的设定  2、日本中国学的历史第1章 战后日本舆论的变迁与对中国的解读  1、日本媒体对新中国成立的报道  2、战后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  3、经济成长前夜的日本思想界  4、60年代的日本知识分子和中国  5、70年代以后对中国的认识  6、从天皇制看战后日本社会舆论的变化第2章 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  1、20世纪50-60年代日本舆论的一个热点  2、战后初期的研究  3、分歧论  4、小结第3章 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  1、美国的对日占领政策  2、60年代的近代化论争  3、日本近代化再考  4、70年代以后的中国近代化论  5、小结第4章 传统文化论第5章 对阶级理论的诠释第6章 战后日本舆论空间的形成尾章主要参考文献出版说明

章节摘录

书摘    在这种制度下,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非但没有消失,反而生产了极大的恶果,这就是所说的日本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    日本经济完全失掉了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平衡。为了确保庞大的工业生产品的销路,不得不将其商品及资本输出的市场越来越向海外扩张。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不断增大的对工业原料的需要,不得不竭力获取海外资源。    在国内,垄断资产阶级俨如帝王,甩无止境的合理化压迫、剥削工人。剥夺了农民、渔民的土地和生计,把中小资本家纳入自己系统之下作为附庸,通过财政、通货膨胀对人民群众进行掠夺,任凭公害发展,连人民群众的生命也加以剥夺。    日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从属性和侵略性、掠夺性、非人道性是互为一体的。    当美国在侵略战争的相继失败中消耗了实力.频繁地遭受货币危机和经济危机,处于经济停滞状态的时候,日本垄断资产阶级却积聚了资本和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扩大了生产力。到60年代后半期,日美在经济增长率和生产率方面的差距显著起来,日美贸易变为日本方面持续出超。    为此,日本的革新组织提出了如下的社会改革目标:首先是要实现国家的独立,因而必须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及所有保证美国在日本特权地位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从日本领土撤退全部美军,清除其军事基地和军事设旌,没收在日美国资本的一切财产,归为国有;无条件地从苏联收回国后岛、择捉岛、齿舞群岛和色丹岛。    就政权建设来说,目标是废除天皇制以及所有现存国家机构,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日本民主共和国,在中央以及地方各级建立人民的政府。这个政府,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小企业主以及所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赞成国家的民主改造的人们的联合政府;解除自卫队和警察及其他反革命韵一切武装,创建人民的军队,人民的警察,设置民兵;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处罚最坏的卖国贼和反革命分子,并没收其财产;禁止一切军国主义团体。    在对外政策方面,主要是反对大国主义的侵略、干涉和压迫,实行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各国,建立牢固的和平友好关系;坚决支持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斗争。在经济上,要把一切银行和金融机构合并,实行国有化。并把支配国家经济的重要企业国有化,或加以严格统制。统制对外贸易,禁止一切投机活动;允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国家保护中小企业主、店主、工匠等,在资金、原料、销售及其他方面,进行适当的援助;在工厂、矿山以及运输、通讯等一切单位,工人有权参与生产和分配的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亲美政策和盲目的膨胀政策造成的日本经济畸形状态,特别是工业和农业之间极端不平衡。对工业采取调整政策,对农业提供大量的国家资金,扩大农业生产,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以公平的价格保持农产品的稳定;土地制度以“耕者有其田”为原则,保证农民的耕种权。为确保农民土地,并防止土地转让到资本家、投机者等人手中,禁止土地的一切买卖,没收大资本家、大地主所有的闲置土地、山林、原野,把必要的土地都分配给农民,其他作为国有,由国家经营;包括农业工人、贫农(包括外出做活的农民)、中农的农民组织,管理耕地以及有关农业生产的销售、购买、信用等;废除向群众课税,实行高率累进课税;放弃日本在发展中国家的一切投资和经济权益,放弃同这些国家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经济协定;和亚洲各国建立以平等互惠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在严格尊重对方国的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不要求任何特权的情况下,进行对外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地发展独立的国家经济。    在社会、文化政策方面所要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一切压制人民的反动法令,完全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思想和信教的自由;完全保证工人的团结权、团体交涉权和罢工权;取消根据性别、年龄、学历等的工资判别,实行同工同酬和全国统二的最低工资制,提高工资,消灭失业,改善工人的生活。废除社外工制度、临时工制度;改革过度繁重的劳动和不合理的操作制度,确保合理的劳动条件,彻底地预防工伤事故,以保证工人的安全;必须保证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家庭各方面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彻底消灭对未解放部落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歧视;完全保障在日朝鲜人、在日中国人等的民族、民主的权利;同殖民地性的、反动的、颓废的文化进行斗争,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确立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的日本服务的人民教育;尊重知识分子(教师、学者、技术人员、医师、新闻工作者、文学家、艺术家等)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为服务于革命和民主改造而进行工作;防止环境污染,完善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生活。    在当时,中国革命在何种程度上被人们所理解可另当别论,但无论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第三世界国家都为广大群众所知晓;对美国的反越战运动的游行也好,对欧洲的学生运动,中国革命的思想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    这样,在当时欧美社会与非欧美社会的对立格局中,中国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这不仅仅局限于日本。同时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5.70年代以后对中国韵认识    如前所述,由于当时日本社会现实的变化,70年代初日本的学术界在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作出积极评价的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探索新的社会现实问题,重新研读马克思主义。    70年代除了思想体系上的变化外,东西阵营之间在经济上开始产生一些差距。在中国大搞“文化大革命”之时,日本则以主办1964年的奥运会为契机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以此为开端推进社会的重建和经济的发展。    70年代末,伴随着重新评价日本的近代化的思潮,加之中国和日本在经济上存在着差距,在看待中国的近代化时,人们则开始认为日本的近代化是成功的,与之相比,中国则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在中国社会仍有许多封建性的东西,如等级观念、血统论等。……

媒体关注与评论

序章1.问题的设定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在观点上有很大的起伏变化。在解释这一现象时,不能只将其简单地看成是日本社会对中国认识的深化,而应该认识到这是战后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社会发展及人们的意识发生变化的结果。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地位的变化,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与中国发生关系时态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战后日本的中国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考察战后日本中国认识的变迁过程时,研究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也许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都带有特定的时代特征。社会舆论是公众的言论和意见,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共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作为流通和表达的方式,社会舆论最初形成于街谈巷议,最后以一些较为恒定的形式被保存了下来。作为研究舆论的方法,这里主要以舆论调查、报刊等出版物作为考察对象。    尽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有其客观性,但从历史上来看,人文社会科学在问题意识和观点的形成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与社会舆论相互影响的态势。除舆论调查和报刊等媒体外,这里所考察的另外一个对象是以战后日本的中国学界。学界的研究对战后日本中国认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将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变化有关联的日本的记者、政治家或经济界人士的观点也纳入了进来,因为只有通过分析这种社会舆论的变化才能真正把握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变化。本书所要尝试的就是要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社会舆论和学界的中国研究的解析,来勾勒出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的过程。    这种认识在研究日本的中国认识时是至关重要的。本书拟从战后日本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社会舆论、思想文化的大环境中来把握日本的中国认识,同时亦将通过日本人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勾勒出日本社会思想文化的一般特征。作为具体的事例分析,本书拟从中国革命与共产国际、中国近代化的模式、传统文化等视角来分析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的变迁过程。作为论证方法,是在各章中通过分析不同时期的舆论及有代表性的研究,探讨舆论与日本人的中国认识的形成背景,以具体的事例来分析中国观的变迁过程。并通过比较论证,考察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以及社会舆论与学术研究的相互影响。    考察日本的中国认识,自然离不开论及作为其参照系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有关研究状况,但是,在这里主要是以日本为考察对象,所以为保持论点的一致性,使研究焦点更加明确这里将尽可能少涉及国内及其他国家的研究,在必要的情况下,只对美国的研究作些介绍。    有必要指出的是,战后日本的中国认识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日本的中国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他各国都与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主要是由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造成的。在某种意义上,日本的中国认识是历史上日本人的中国关的发展的延续,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也就有必要把历史上日本人的中国观与其对中国的研究放在面前加以探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战后日本舆论、学界与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