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编  页数:453  

内容概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以深入文学丰富复杂的事实,研磨其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演变脉络,究问文学研究层层深蕴的本质、通则和规律。在学术方法上,提倡百花齐放,各尽所长。在学术步骤上,提倡博学深思,在长期的刻苦研究中,锤炼学力、悟力、思力相与为用的综合创新能力,以期把学术做深、做精、做大,做出精彩,力戒那种浮躁、空疏的学风,以及以抢滩、攻关掠取虚名的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是我所继《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和《文学年鉴》之后又一份刊物,它与我所现有几份连续出版物形成互补合作关系,以促进文学研究立体体系的形成。

书籍目录

发刊词关于古今贯通的方法论问题东汉文人地理分布的变化与文学风貌的变迁“阮公”与“惠孙”:陶渊明《咏贫士》诗未明人物考实李白的晋代情结论黄庭坚诗歌的比喻艺术论姚鼐的神妙说钱谦益的诗学理论及其批评实践“声情”与“言之不足”: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及其逻辑起点汉文学东传研究法举例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核心观念——“民间”鲁迅与梁启超、章太炎之大事因缘在殖民地台湾,“启蒙”如何可能?——赖和对于台湾文学史叙述的挑战文学中的“美学复苏”与“走出后现代”——以两部小说文本看后现代诗学问题叠加单元:史诗可持续生长的结构机制——以季羡林译《罗摩衍那·战斗篇》为例母题与功能:民间文学关键词新解

章节摘录

关于古今贯通的方法论问题比如说鲁迅,我们能够说他对传统的学问不深吗?但是他对自己的传统学问,不是按“四库之学”的价值系统来架构。他的很多学问比如史学,就别有立场。浙东学术在清代就提出“六经皆史”,也就是把经学史学化,鲁迅就进一步把史学野史化,他认为野史可以看到一些往事的真相,正史却涂饰太多,装腔作势。史学野史化了的同时,他又加入了杂学,浙东之学很多是杂学,鲁迅在这方面的学问应该说是非常独到、非常深刻,而且也是非常渊博的。他用这种欣赏其野、不拘其杂的学问,再根据西方的思潮比如19世纪末的个人主义的思潮,或者突出精神作用的思潮,把它们加以选择、梳理、阐释和应用过来,在这个大知识背景中重新建构了中国的文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我们读了鲁迅的书可能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东西,鲁迅在1925年回答《京报》副刊的时候写了一份《青年必读书》,其中说青年人最好是少读或者不读中国书。这其实就是一个读了很多中国书、学术修养精深的人交上的一张白卷。那我们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理解?这份白卷就像宋元山水画一样,空白的意义要从“有”中去获得,解释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大学术文化背景。在1925年前后,整个中国不但读古书的风气很浓,而且按照古老的思维方式读古书的习惯尚未根本改观,在大多数的教育机构里还没有建立起按照现代意识来消化古书的教学科研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就有那么一些文化学者,比如梁启超和胡适都在大做《青年必读书目》。胡适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必读书目录,光是文史类推荐的书就有一千多种,就像一个小图书馆一样,估计胡适本人是不是全都读了都有疑问。当浑水尚待澄清,新机尚未启动,青年人还没有获得如何去读古书的能力的时候,铺天盖地地给他压上这么多古书目录,就可能像一个活埋庵一样把青年埋在里面,透不过气来。鲁迅讲青年人少读或者不读古书,第一是针对当时的文化状况,给青年思考文化问题一个权宜性的空间;第二也只有鲁迅才有资格来讲这个话,如果要其他人比如说林语堂这样的人来讲,那人家就会问你读了多少古书。也就像元代江浙人可以说近体诗讲究格律是害人的,但少数民族诗人就不敢讲这个,因为人家会问你懂格律了没有。所以鲁迅以翰林之孙、日本留学生、古书杂书读得极有体会的多重资格来讲这个话,要挽狂澜于既倒,要改变这种潮流,就另有一种分量。但是鲁迅是不是主张青年人一概不读古书呢?不是这么回事。鲁迅有一个朋友叫许寿裳,他是鲁迅的哥儿,是情同手足的朋友。

编辑推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刊2007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