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王嘭  页数:38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的研究理路力求从微观到宏观,即从分析具体的一篇篇有玄言意味的作品出发,经综合概括后得出结论。本书的研究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多下了些功夫,求细求实。所谓“求细”,即仔细琢磨各位诗人作品在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时的特殊之处,分析其差异,于是看出了统而言之“玄言”的诗作在各位诗人身上的不同;所谓“求实”,即切切实实对作品实施条分缕析,不偏重于直觉、顿悟和对感性体验的描述,而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文体特点、抒情方式、叙写重心、人物形象、风格等人手总结出玄言诗的种种特点,这总结出的特点,绝非徒具空言而不能征诸实事,在各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可得到落实。

作者简介

  王澍,男,汉族,原名王章才,1967年生,河南沁阳人。文学博士。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绪言魏晋玄学要义与玄言诗正名一、魏晋玄学定义二、魏晋玄学四阶段三、魏晋玄学社会人生诸问题论述四、言意之辨与玄学思想方法五、现当代的“玄言诗”命名六、玄言诗时代所称“虚言诗”七、本书阐述玄言诗的思路上编玄言诗的发端及形形色色的玄言入诗第一章应璩《百一诗》与形名学一、“百一”之题的含义二、历代所述《百一诗》的宗旨三、《百一诗》与名实问题四、人物品鉴与叙说玄理第二章何晏诗作为玄言诗的尝试一、正始时期有无玄言诗二、何晏诗作的一般性分析三、何晏诗作的玄学性分析四、何晏诗作与玄言诗的差异第三章阮籍诗风与玄学思想方法一、言、象、意的关系二、玄学思想方法与对事物的整体性把握三、阮诗运用玄学思想方法的三大标志四、诗歌对抒发深层情感的追求第四章嵇康四言诗的清峻玄远与自然景物一、“峻切”是嵇康五言诗的风格二、嵇康四言诗所抒发的情感三、清峻玄远:嵇康四言诗的风格定位四、清峻玄远给予玄言诗的启发第五章玄言走进西晋诗歌一、对人物做玄学性品鉴二、描摹一种玄学境界三、谈玄论道四、以玄学思想方法为抒情辅助五、玄言诗还未真正形成第六章刘琨对玄言诗风的抵制一、东晋时对清谈玄言的反思二、刘琨诗作对“清谈误国”的批评三、刘琨诗作关注时事四、南朝人赞赏刘琨对玄言诗风的抵制五、玄学对东晋王朝的意义中编‘客言诗的兴盛反其类型特点第七章郭璞以玄言诗影响游仙诗一、玄言诗体式与品格的确立二、郭璞《游仙》的玄言色彩三、玄言诗与游仙诗的扭结点四、游仙诗还是游仙诗五、南朝人论玄言诗的分期与“变创其体”辨第八章东晋诸公其人其诗的玄学风度一、李充二、孙绰三、许询四、王胡之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玄言诗的定义和分类  玄言诗产生于魏末正始时期:“正始明道,诗杂仙心”(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西晋末渐有兴旺之势:“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钟嵘《诗品序》);到东晋,“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殚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义玄珠”(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玄言诗虽然雄霸东晋诗坛长达近百年,但却长期处于被忽视、被否定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近二十年来,玄言诗研究逐渐“解冻”、“升温”,至今人们对玄言诗的看法可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玄言诗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并没有完全搞清  楚。  一什么是玄言诗范文澜先生说:“所谓玄言诗,就是用些老庄的话头,做成肤浅乏味的诗句。”范说较早,属描述性的话,还谈不上定义,其价值判断的理念也系因袭传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玄学、玄言诗方面的研究开始兴盛起来,一时间,关于玄言诗的义界问题也提上日程,很快就呈众说纷纭状。现举其要者如下。王钟陵先生说:“凡是以体悟玄理为宗旨的诗概属玄言诗”;张伯伟先生说:“所谓玄言诗,是以老、庄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严格地说,玄言诗指的是在诗中敷陈、表现玄学义理的诗”;胡大雷先生说:“经玄学思想方法来体悟玄理的诗,才是典型的、完全的玄言诗”;钱钢先生说:“玄言诗,顾名思义是以诗的形式说玄言。

编辑推荐

  本书的研究理路力求从微观到宏观,即从分析具体的一篇篇有玄言意味的作品出发,经综合概括后得出结论。本书的研究在具体作品的分析上多下了些功夫,求细求实。所谓“求细”,即仔细琢磨各位诗人作品在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时的特殊之处,分析其差异,于是看出了统而言之“玄言”的诗作在各位诗人身上的不同;所谓“求实”,即切切实实对作品实施条分缕析,不偏重于直觉、顿悟和对感性体验的描述,而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主题、文体特点、抒情方式、叙写重心、人物形象、风格等人手总结出玄言诗的种种特点,这总结出的特点,绝非徒具空言而不能征诸实事,在各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可得到落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魏晋玄学与玄言诗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