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教家的神学思想

出版时间:2009年7月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蒂莫西·乔治[美]  页数:342  译者:王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者重点讨论了四位主要的改教家路德、加尔文、茨温利、门诺的神学思想,并阐发了改教神学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作者试图理解每一位改教家的思维模式及改教背景,以避免用现代的问题和标准来批评改教家的思想和动机的倾向。作者将重洗派神学家门诺作为主要的改教家之一来讨论,有助于读者理解对现代基督教影响深远的重洗派传统。

作者简介

蒂莫西·乔治(Timothy George),美国桑福德大学比森神学院建系系主任,教会史与历史神学教授、牧师,《今日基督教》杂志执行编辑。作者致力于宗教改革思想的研究,正在主编28卷的“宗教改革圣经注释”。著有《耶稣的标记》、《加拉太书注释》、《慕迪与福音派传统》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言原书序1  概论  宗教改革运动研究的主要观点    分期问题    从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解释宗教改革    教会史    宗教改革与宗教动机2  渴望上帝:中世纪后期的神学与灵性生活  一个焦虑的时代  寻求真正的教会    教廷主义    大公会议至上论    威克里夫与胡斯    法兰西斯属灵派    瓦尔多派  变化中的神学    经院主义    神秘主义    人文主义3  切慕恩典:马丁·路德  作为神学家的路德    在上帝面前    基督为我    焦虑  从“立刻”到“总是”:唯独因信称义  让上帝成为上帝:预定论  马槽里的基督:唯独圣经的含义  “对我来说她是亲爱而可敬的少女”:路德论教会    福音高于一切    圣言与圣礼    信徒皆祭司  “上帝的左手”:路德论国家  遗言与遗产4  勇敢为主:茨温利  改革之路  作为神学家的茨温利    创造者而非被造物    护理而非偶然    圣经而非人类传统    真宗教而非仪式上的虔诚    外在的国度而非私人的道德  作为教会事务的洗礼    加入仪式与认同意识    约的延续性    洗礼与信心    洗礼与社会秩序  圣餐的争端    中世纪背景    政治环境    诠释难题    基督论的分裂    神学的结果  茨温利的心脏5  荣耀归主:加尔文  改教神学的危机  神话背后的人    加尔文的准备    加尔文的归信    加尔文的事业  作为神学家的加尔文    加尔文的作品    加尔文的视角  行动的上帝    三位一体的上帝    创造    护理  救主基督    罪论:关于罪的教义    基督论:基督的位格    基督论:基督的事工  在圣灵中的生活    信心    祷告    预定论  获得恩典的外部途径    加尔文教会论的前提    加尔文两极的教会论    教会是母亲和学校    秩序和职分    改革宗的牧师    教会与世界  黑暗过后是光明!6  别无根基:门诺·西门  激进的宗教改革  门诺与重洗派  新生活  无谬的道  道成肉身的主  真教会    会众    洗礼    圣餐    开除教籍  血腥的剧院  重洗派的异象7  改教神学持久的有效性  上帝的主权与基督论  圣经与教会论  崇拜与灵修  伦理学与末世论缩略语表宗教改革神学词汇索引

章节摘录

  1 概论  1518年荷兰学者伊拉斯谟(Desidrius Erasmus)51岁了,他已经感到死亡即将临到,他盼望再多活几年,“只因为这个原因,我相信个黄金时代不久就要来临了”。事后看来,伊拉斯谟好像对个人的结局过分悲观,因为他还有20年的寿命,而他对时代的看法却乐观过头了。他那和平与好学的“黄金时代”的令人陶醉的愿景,随着教皇与皇帝的重新开战、农民起义、东方土耳其人的进攻,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宗教危机的爆发而化为乌有。这次宗教危机,我们称之为宗教改革,它撼动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基石,并导致了教会的永久分裂。伊拉斯谟在1536年逝世前,称他的时代为“自耶稣基督以来最糟糕的一个世纪”。  然而负面的批评必然伴随着正面的赞美。苏格兰长老会神学家坎宁安(William Cunningham)做过大量宗教改革神学研究,从一开始他就曾坦率地称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自圣经正典完成以后所发生的最伟大的事件,或一组事件”。哲学家黑格尔,另一个意义上的新教徒,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称宗教改革是“中世纪末期破晓后的光芒万丈的太阳”。  ……

编辑推荐

  有些书,读一本就是一本;有些书,读了很多本还不如听别人说上几句话;而有些书,读一本却胜似好几本。蒂莫西·乔治的《改教家的神学思想》就属于这最后的一种书。这本书是路德、茨温利、加尔文、门诺四位改教家的思想评传。每个人物的章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因此,读这本书给人读四本书的感觉。而每个人物的章节标题也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分别是“切慕恩典:马丁·路德”、“勇敢为主:茨温利”、“荣耀归主:加尔文”、“别无根基:门诺·西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改教家的神学思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那个变革的时代的改教家们的神学思想
  •   改教家的神学思想
  •   改教家的思想来自圣经!
  •   四位非常具备代表性的改教家 波澜壮阔 起伏跌宕的年代
  •   好书,作者是专家
  •   有两页印刷不好,其他都OK。内容更有帮助。
  •   没仔细读,应该是跟那宗教改革运动思潮相关的内容
  •      今天看完了《改教家的神学思想》(作者: 【美】蒂莫西·乔治,译者: 王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一书,甚有感触,整个思想沉浸在宗教改革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中。那是个盼望和焦虑并存的时代,那是个光明和黑暗激烈交战的时代,那是个为了教义流血舍命的时代,那是个充满火刑和殉道的时代,那更是一个辨明真理、归回圣经、高举上帝的时代。
       本书重点介绍了四位改教家的神学思想:切慕恩典的马丁路德、勇敢为主的慈运理、荣耀归主的加尔文、别无根基的门诺西门。他们以圣经真道颠覆了一个黑色时代,也塑造了近现代西方文明。今天我们能从宗教改革历史传统中吸取怎样的遗产呢?
       我自己所领受的有这么四点:
       第一,回归圣经,提炼并确信纯正教义。纯正的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生命线,也是基督教会的根基。没有正确的教义就没有正确的生活。这话是可信的。天主教篡改圣经,制造错谬教义,误导信徒,只能是把人引向灭亡。今天流行的各种异端极端都是如出一辙。面对鱼目混珠的各样信息各色思潮,我们如何分辨呢?防备错谬道理的有效途径,就是装备纯正的道理!
       第二,渴望上帝,彻底悔改,认信基督,过敬虔生活。马丁路德强烈反对天主教的赎罪劵,非常强调基督徒的悔改和基督的十字架:“如果一个人的整个人生是忏悔和基督十字架的一生,那么很明显十字架一直相随到死然后进入天国。”而加尔文特别强调基督徒成圣的生活。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成功神学、人本神学大行其道,常常淡化罪,漠视悔改、圣洁和十字架,我们岂不要警醒呢?我们怎能不深思悔改和敬虔是基督徒的生命核心呢?
       第三,心存活泼盼望,仰望神国的降临。有一份著名的文件表达了教改时期圣徒们信仰和盼望的核心:对那些问“世界将会发生什么”的人,我们的回答是,“他的国要降临”。对那些问“我们前面是什么”得人,我们的回答是,“他,君王,站在我们面前。”对那些问“我们可以盼望什么”的人,我们的回答是,“……我们正注视着那永活的主,我们的审判官和救世主……”(P303)宗教改革时代每一位持守纯真福音的圣徒都有这样的活泼盼望,我们今天同样处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迷茫和焦虑的世界,我们基督徒的盼望和坚忍在哪里?岂不是在“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你的国度降临”吗?
       第四,关注社会,谴责不义,呼喊公平,担当社会良心、时代先知。改教家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良知,他们不仅是牧师、不仅是神学家,也是社会的良知,是时代的先知。虽然他们面对的是强势的极权、暴政和火刑架,但他们仍以大无畏的勇气,对旧秩序的腐败堕落和各种不义发出先知般的声响。今天的教会面对不公不义是否已经丧失了先知的功用了呢?
      
       主啊,你是历史的主,你是真理的主,你是我们的救赎主。在今天这个混乱的世代,愿你以圣灵的大能保守我们持守你的真道到底,使我们认真钻研圣经,学习并认信纯正的道理,并且竭力追求过敬虔的生活,直到见你面的日子。阿门!
      
      
      来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937410102ds1h.html
      
  •     其实从作者的背景来看,在他书中涉及的四位伟大的改教家中,他更注意的是第四位——门诺·西门(尽管在其中篇幅很长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因为这两者是最有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茨温利在历史教科书中还是稍提一下,而门诺压根就没这人!)。中文版的出版正赶上加尔文纪念年,作者在中文版序言里也应了一下景。
      
      蒂莫西·乔治在序言里就写到了他要感谢的主要任务:威廉姆斯教授,这位哈佛的神学教授主攻的方向是宗教改革中有些被人忽视但却不可或缺的一个偏方向——激进改革。而他洋洋洒洒的代表作《激进的宗教改革》就是研究的重要成果。所谓“宪政改教家”(Constitutional Reformer)正是此公的发明,对路德、茨温利和加尔文这些“主流”与激进派的“异端”(主要就是“恶名昭彰”的重洗派)进行了区分。鄙人觉得是非常准确的。
      
      当我们看这几个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路德是维腾堡的教授、宗教改革的开山鼻祖,受着萨克森选侯的保护与神圣罗马皇帝及罗马教会对抗;茨温利和加尔文则分别是苏黎世和日内瓦的“新教皇”,只有门诺什么都不是——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都是一个通缉逃犯。也难怪历史学家感慨:他居然能够善终于老,真不容易。就像是上帝真的赐予他恩典一样啊!
      
      如同路德和茨温利一样,加尔文在他的《基督教要义》中也提到了“异端重洗派”。这种标签一般都直接和“明斯特暴乱”那件事联系在一起,成了无论是罗马还是改教者都言之必击的目标,无论是旧教还是新教,大家似乎都在说自己是遵纪守法的、对手是违法乱纪的。而“明斯特暴乱”及稍早前从托马斯·闵采尔到梅尔西奥·霍夫曼的一系列要么搞农民革命、要么等上帝显灵的诸位“大神”们让重洗派在这个问题上成了最没有发言权的人。就算是再有反骨的人都会得意洋洋的说“我可比重洗派那票人守法多了”。
      
      然而,门诺却非这种“老套筒”的重洗分子。他坚决反对“明斯特暴乱”,强调《施莱特海姆信纲》的一切:弃绝暴力,坚持和平。正如乔治·福克斯之于贵格会、约翰·卫斯理之于循道宗一样——门诺·西门这位荷兰神父对于重洗派的真正生存与延续做出了最关键的贡献:组织化。他们不再是到处吹嘘上帝即将来临的“疯子”,而成为自律自好、遵从上帝信纲的虔诚信徒。尽管各色的宗教和世俗政权依旧故我的对重洗派迫害不容,但门诺的信徒们坚持内心的强悍,终于在大西洋的另一边、在具有同样不幸经历的贵格会信徒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正如1972年联邦最高法院对威斯康星的三位不服从州“教育法”的门诺派信徒的无罪判决中所说的那样:门诺派信徒的社区“是美国最成功的居民社区之一”。他们服从现实和秩序,但是他们真正遵循的,只是上帝的教导。当国家的信条与上帝的意志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的遵循着上帝的道路,因为这,才是永恒的自然法;永恒的正确和至善。
      
      在我们的时代,有谁不是法利赛人、谁不是尼可徳慕主义者呢?也许门诺教徒也不是,但我想他们也许是最接近基督、最接近上帝的人。
  •     说起来,对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即刻跟进的宗教改革史,感兴趣久矣。只是疏于系统地学习,对其史实是略知一二,而改教的背景、思想以及细节却几无所知。恰巧这次由图书馆借阅到这本《改教家的神学》。书的逻辑铺展和陈述让人感觉相当舒服,藉此机会,也好让我填补一下这段历史的空白。
      
      “神权”当道、民愤难抒、宗派林立,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宗教恐怖”之后,改教家路德冒着触怒“神权”既得利益者的危险,大力推进宗教改革,倡导“因信称义”教义,试图将众信徒从罗马教廷的神学垄断中解放出来,还世人一个清澈无染的信仰世界。
      前两天看到国内的一本世界史教材,以“一场打着宗教旗号的反封建阶级斗争”来定性中世纪后的这次教改。之前也翻阅过不少资料,发现这基本就是大陆传统教育对此次教改一统口径式的定义。其实,这不过是受阶级分类“传统”所影响的国内编纂者习惯性地用政治色彩涂抹这段历史,其本质本不该如此。
      宗教改革既是属世的,更是属灵的。与其如历史书中评价所述,毋如说宗教改革是一场披着反封建斗争外衣的,对信仰源头的“矫正”运动,是一场理清“凯撒”与“上帝”关系的清算,只不过充斥着利益的纠葛、教派的纷争。
      若要追问改革的肇因,可以从路德同他的牧师,施道比茨的多次忏悔中窥的一斑。因为得知只有在忏悔中列举本罪才能得到宽恕,路德经常担心因为他的疏忽,忘记在忏悔过程中“呈报”一些“细枝末节”的罪过。于是常常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先是向施道比茨忏悔几个小时,待结束离开不久,旋即又匆匆跑回来向牧师“补足”忏悔的条目。久而久之,路德的内心填满了深深的恐惧和犹疑,却丝毫体会不到造物主应有的仁爱与恩典。他祈祷、禁食、守夜、做善工,但这些都难以平复他良心的焦虑。上帝就像个欲求不满的债主,无时不刻执着皮鞭在他身后鞭挞,索要着所谓的“神的义”。
      路德渐渐发现,事实上,并不单单只是他一个人有这样的焦虑,这个时代,整个灰色的中世纪都染上了忐忑不安的忧郁症。新教堂鳞次栉比、赎罪劵乃至售罄,人们禅精竭虑地以自己的行动讨好这位上帝,但罪与谴责的强音并没有因此消退。相反,恪守律法、衷心爱主的成本越来越高,压得人喘不过气。(类似文革)
      政治权力和神学意识形态捆绑得越发紧密,似乎教廷已然托管上帝的权柄,成为耶和华在地上的全权代理人。整个信仰的天平正向十诫明令禁止的偶像崇拜慢慢倾斜。时代的车轮悄然转起,只不过不是在前进,它正加速地在倒车,一下倒退回了那个耶稣责骂法利赛人不允许污秽人进入圣殿的新约初期。
      路德觉察出了不对劲,却不知从何说起。迷茫间,他重新回到圣经,期许从那里得到答案。他发现,罗马书的1:17给出了让人信服并且也是而后令他坚定改教信念的说法: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犹太人,后是希腊人。得救的根基不取决于人的善行,而在乎神的恩典。怎么说呢,追根溯源、简而言之,问题在于人神之间对因果论时限性的认知偏差。
      但凡是人,对于因果报应的衡量维度大都是囿于有限的此生此世,也就是说,我相信我当下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在为以后未知的处境积攒幸运。如果现在的我是个好人,就意味着今后的我定能够顺风顺水,至少,境遇不会太差。这和佛教的因果业报如出一辙;相应的,要是一个人遭遇了什么厄运,罹患了什么恶疾,则必然是因为此人行事不端,抑或是出于下梁不正上梁歪的衍生推理。
      但神却不这么认为。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治好天生瞎眼的老人,对质疑瞎眼人“成分”的门徒这样说道,“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同样地,在约伯记中,当老约伯被苦难折磨得苟延残喘、死去活来之时,耶和华同他讲,没错,你是个义人,从出生至今一直都是,你的苦难与义或与否无关。可见,上帝对因果的判定不在此世,乃在永恒。即是说,最终审判前,任何的善遇或者恶待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这也就不难解释,缘何恶贯满盈者有时非但不遭天谴,反倒跋扈横行,顺风顺水。仁人君子者碍于道德底线有所不为,倒吃了没有下作捷径的哑巴亏。但苦待与善遇的区别存在,一样自有上帝的美意,你可能无法理解,就像书本中的人物无法看透撰写它的作者脑海中整个故事的脉络一样。
      这是一个让人(特别是中国人)很崩溃的说法,从小我们便被教导,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从之。这话固然不错,但是它暗藏的逻辑无疑是基于人们所崇尚的现世因果论之上的。那么,换句话说,倘若现在撤走了这个“行善不为恶”的先觉条件,便一定会出现诸如以下的类似质问:如果我所行之善给我带来的利益无法冲抵善事本身所耗的资源,那么又有什么逼不得已的理由驱使着我不得不劳心劳肺、舔着个脸,像傻逼二楞子一样地做好事、当好人呢。没错,有人会辩驳说,人非禽兽茹毛饮血,尚且还有良心可言,还有如苍穹星空一般敞亮的道德律。此话确实不假,但,当真正的诱惑出现,利益的分量高过良心所耗费的成本时,良心除了蒙猪油之外还有何用呢。而恰恰正是由于现世因果论的失效,方才造就了如今社会缺失信仰,底线无限下移的现状。
      保罗在罗马书里毫不犹豫地下了结论:“没有义人,一个也没有。”
      义人之所以在身份上能够成为一名“义人”,它是靠着“钦点”,而并非“善的业绩”的考核。罗马书1:17对“上帝的义”有明确的定义,上帝通过我们的信心赋予我们“被动的义”,正如经上写的:“义人必因信得胜”。“义人”是个标签,它的标准是信心,即是相信耶稣为独一的真神,他道成肉身、死而复活,扛下所有的罪。
      所以,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就此下个定论:既然守不守律法、行不行善事无伤大雅,我们岂不行欲望所欲之事?届时,只凭一句“我有信心”、“哦主,我信你”即可渡过难关了呢?不,别忘了,耶稣说他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 律法是自由意志的框限,律法若破,则自由必定泛滥,道德陷于危机也将必然。信心才是行义的活源头,路德之所以如此看重信心在整个信仰中的地位,是因为信心是打开人心,驱使人主动地去寻觅“美意”,而恫吓与审判则是更多地让人被迫接受“美意”,颇有隐形棍棒的意味。
      信心附着着自由尺度的小范围“活络”,它允许人有这样一个犯罪的缓冲区,供以踯躅与悔改,而不至于硬性触雷,导致人心终日惶惶,徒剩焦虑。从这个角度来看,路德的因信称义至上论,也颇受到了文艺复兴人本主义兴起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人文主义,并不是万事皆以人为中心的一个托辞,而是提供了一种充满尊重与教育意义的新视角:在神本位的前提之下,没有一个位格能够置身人神直接对话的轨道,它完全否定了教皇“一神之下万人之上”的合理性。路德此举不仅是将“信心”提升至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客观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从“神权人用”的极权统治下争取到了人权的释放。
      因着路德的“新概念”称义改革,信心取代现世因果论成为了善行的先决条件。然而,正如上文所言,信心并非一块特赦罪恶的免死金牌,更非抵挡终极审判的挡箭牌。雅各书2: 17 这样说道,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先有信心后必有行为,没有行为的就称不上信心,如此的逻辑反锁保障了纯正信仰的可靠性,也不怪乎康德会这么讲了:“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感谢路德。
      感谢上帝。
  •      我们又被置身于一个十字路口,茫然、无措、绝望。然而我们始终不愿意让自己停下脚步,等迷雾消散之后再选择那唯一正确的路。我们太过匆忙了,于是,我们选择一条自以为正确的道路并拼命的往前赶,跑的很快,也跑的很累,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我们的希望,在于路的尽头,有幸福在招手!然而,我们从不曾想过,该如何去定义所谓的幸福?
       结果,跑到尽头,却发现这是一条死胡同,一堵高高的墙堵住了前面的去路。我们还是不愿意停下脚步,心想着,得尽快折回,幸福看来是在另一条路的尽头……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死胡同!又是死胡同!我们来来回回的奔跑,带着希望,却从来没有瞥见幸福的影子。终于,我们累倒了,倒在了原来的十字路口,倒在了奔跑的路上!在倒下的那刻,我们终于抑制不住被生活欺骗的愤怒,原来所谓的希望,恰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大的讽刺和笑话,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他的诗歌《希望》中写道:
       “希望、希望是什么?
       是可怕的妓女,
       无论谁,她都一样拥抱,
       当你失去无价之宝――你的青春,
       她,就将你抛掉 。”
       我们还是一样的脚步匆匆,一样的目无表情,你可以在地铁上、在马路边、在办公室看到我们,犹如行尸走肉。没有爱,只有匆忙!其实,我们的内心很煎熬,也很焦虑。我们因着找寻不到生活的意义随之来的空虚而烦躁。匆忙,带来的不是踏实,而是虚无。可是,我们怕停下脚步,担心被其他人远远抛在脑后。我们也从不问前面有什么,只希望不要被别人拉开距离!
       我们在年轻气盛之时和希望眉来眼去了几十年,终于在精疲力尽的那一刻被它无情的抛弃……
      
      
       在《改教家的神学思想》一书第二章开篇阶段,有这么一段话:“ 蒂利希在他的著作《存在的勇气》一书中,……提到三种反复出现的焦虑类型:古典时期结束的标志是本体的焦虑,对命运和死亡的深深担忧。到了中世纪末期,对罪与谴责的焦虑流行起来。到了现代后期,对罪与谴责的焦虑让位于对空虚与丧失意义的精神焦虑。”
       处于现代或后现代中的我们,或许正应了蒂利希所说的,处在一种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精神焦虑之中。而在中世纪,那个特定年代的焦虑同样深深困扰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罪、对于上帝的审判,人们处在一种极度的担忧与精神重压之中,而炼狱的观念,赎罪券的流行或许正是为了缓解人们的这种精神重担而产生的。《改教家的神学思想》一书,正是描述了中世纪末期那场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的时代背景,以及几位主要的改教家的神学思想。
       这绝非一本晦涩生硬的学术著作,反而是一本通俗却不乏深度的启蒙性读物。本书介绍了四位改教家马丁路德、茨温利、加尔文、门诺·西门的神学思想,同样也阐述了其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而为了避免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和观点去批评改教家的思想动机和倾向,作者也对于改教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思维模式表达了相当程度的理解。
       作者将宗教改革前的两个世纪描述为“一个焦虑的时代”,诗人德尚如此描绘社会的动荡与没落:“现在的世界怯懦、没落、衰老、贪婪、胡言乱语。我看到男男女女的傻子。末日确实临近了……一切都滑向败坏”,然而同样因着时代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也表现出了显著的活力,在宗教改革之前,人们的宗教感情在力量和深度方面也在稳步增长,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印刷术的流行,平信徒对于教会的质疑和不满也变得更加的自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马丁路德因反对教皇利奥十世以赎罪券之名盘剥百姓而贴出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令路德始料未及的是,与中世纪和天主教彻底决裂的宗教改革运动就这样被点燃了……
       对于因信称义、教会、惟独圣经、圣礼、预定论等等各种教义,本书也论述了这四位改教家的观点和不同之处。令人扼腕的是,改教家们最终也因着各自不同的领受而分道扬镳。信义宗在德国立稳了脚跟,而加尔文主义则从日内瓦开始,不断的扩大着自己的国际影响。
       站在今人的立场上去回望这场运动,我们发现“教会的改革是上帝的事工,像死人复活或类似的事一样,不依赖人的生命和思想(加尔文语)”。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感谢“上帝的荣耀和道的能力照耀了改教家的思想。”
       然而,正如本书末尾所说的,“主还有更多真理与大光要从祂的圣道里迸发出来!”
      
       合上书本,心思拉回到现实中,稍稍停下自己那匆忙的脚步,问自己:“我们前面是什么?我们可以盼望什么?”我们只能摇摇头,跑的太快太累了,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这样的问题。再问自己一句:“你知道你是谁么?”还是摇摇头,我了解自己么? “现代性的悲剧在于,人知道(的信息)越来越多,反而知道(自己)越来越少”(王怡语)
       在本文末尾,还是摘上一段《改教家的神学思想》书中的文字,希望可以为在焦虑中的我们找寻到一份内心的安慰和平安,并藉此寻得真正的盼望与意义。
       “对那些问‘世界将会发生什么’的人,我们的回答是,‘祂的国要降临。’对那些问‘我们前面是什么’的人,我们的回答是,‘祂,君王,站在我们面前。’对那些问‘我们可以盼望什么’的人,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并非带着没人敢预言的目标,站在一片没有形成时间的荒芜旷野里;我们正注视着那永活的主,我们的审判官和救世主,祂死了并永远的活着;祂已经来过并且还要来,他的统治直到永远。或许我们要遭受痛苦;是的,如果我们享有祂就必须遭受痛苦。但是我们知道祂说过的话,那神圣的话: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战胜了世界。’……”
       你若清楚知道自己是谁,又何需匆忙呢?
       或许,那唯一正确的路,会在你停下匆匆脚步的那一刻,显在你的脚前!
  •   看了你的文章,开始关注门诺的教法,同时也感慨一本圣经竟然演绎出这么多不同的教派和声音,这里去除人自己的思想,其实都是一样的。
  •   但神却不这么认为。在约翰福音中,耶稣治好天生瞎眼的老人,对质疑瞎眼人“成分”的门徒这样说道,“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同样地,在约伯记中,当老约伯被苦难折磨得苟延残喘、死去活来之时,耶和华同他讲,没错,你是个义人,从出生至今一直都是,你的苦难与义或与否无关。可见,上帝对因果的判定不在此世,乃在永恒。即是说,最终审判前,任何的善遇或者恶待都是毫无因果联系的。这也就不难解释,缘何恶贯满盈者有时非但不遭天谴,反倒跋扈横行,顺风顺水。仁人君子者碍于道德底线有所不为,倒吃了没有下作捷径的哑巴亏。但苦待与善遇的区别存在,一样自有上帝的美意,你可能无法理解,就像书本中的人物无法看透撰写它的作者脑海中整个故事的脉络一样。
    ================================================
    这个书评写得出人意料地清晰。推荐。
  •   谢谢石头弟兄抬爱。:)
  •   好!真的很好!我该有这样的感悟!向楼主学习.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