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读书著文法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社科  作者:齐全//李焕青  页数:411  

内容概要

  《梁启超读书著文法》对梁启超的读书、著文方法进行了专题介绍,以梁启超散见各处的演讲、文章、读书笔记等为依据,条分缕析,分类编撰,全面反映了梁启超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文章传世、国学根底深厚的治学方法,对当代年轻人想学习国学却又无从下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作者简介

齐全,又名布仁图,男,1956年11月生,蒙古族。198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7月到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旅游学院任教至今。学科领域:历史,从事专业:史学,职称:副教授,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学及旅游文化。职务:曾任文献教研室主任,历史文献学硕士授予点点长。现任:旅游管理系主任。出版专著4部,(其中两部分别获得首届、第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三等奖),有教材5部、系列论文30余篇,获多种奖项。主持、参与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多项。

书籍目录

上辑读书法读《论语》法附1  《论语》之真伪附2  《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读《孟子》法附  《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读《史记》法之一读《史记》法之二附1  《史记》著述之旨趣附2  《史记》之史的价值读《荀子》法附1  《荀子》学术梗概及书中最重要之诸篇附2  读书示例——《荀子》《韩非子》校释书及其读法附1  《韩非子》中最重要之诸篇附2  《韩非子》中次要诸篇读《左传》法之一读《左传》法之二附1  《左氏春秋》与《国语》附2  《左传》、《国语》之著作者年代及其史的价值读《诗》法之一读《诗》法之二读《诗》法之三附说《诗》注《诗》之书《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附1  屈原赋二十五篇附2  屈原之行历及性格读《礼记》法附  《礼记》之价值[说明]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序甲  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乙  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丙  韵文书类丁  小学书及文法书类戊  随意涉览书类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附录二  治国学杂话附录三  评胡适之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附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胡适)[说明]最初应读之书经学书史学书子学书理学书西学书附1  学要十五则附2  读书次第表[说明]附一  儒家哲学的研究法附1  儒家哲学是什么附2  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学附二  学校读经问题附三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说明]下辑著文法做传的方法合传及其做法年谱及其做法专传的做法附1  人的专史附2  人的专史总说附3  人的专史的对象政治专史及其做法经济专史及其做法文化专史及其做法文物专史做法总说附1  文物的专史附2  文物专史总说[说明]附一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附二  史迹之论次附三  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附四  作文教学法(节录)附五  论译书[说明]※附录甲梁启超国学论著详目(一)文集部分中国史叙论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中国古代币材考阴阳五行说之来历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戴东原哲学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专集部分德育鉴老子哲学孔子子墨子学说《墨经》校释墨子学案老、孔、墨以后学派概观地理及年代志语言文字志三代宗教礼学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翻译文学与佛典佛典之翻译读书分月课程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荀子评诸子语汇解中国文化史图书大辞典簿录之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儒家哲学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附录乙  梁启超国学论著详目(二)※附录丙  梁启超国学论著残稿存目※附录丁  梁启超年谱简编参考书目举要后记

编辑推荐

《梁启超读书著文法》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梁启超读书著文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么好的书,为什么才看到呢?
  •   于治国学及其他学科均有益处
  •     说 明(兼凡例)
      一、本编上辑选梁启超所论读书方法之文,计有“读《论语》法”、 “读《孟子》法”、“读《史记》法”、“读《荀子》法”、“《韩非子》校释书及其读法”、“读《左传》法”、“读《诗》法”、“《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读《礼记》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最初应读之书”及相关附文共37篇。
      二、下辑选梁启超论述著文方法之文,计有“做传的方法”、“合传及其做法”、“年谱及其做法”、“专传的做法”、“政治专史及其做法”、“经济专史及其做法”、“文化专史及其做法”、“文物专史做法总说”及相关附文共18篇。
      三、所选之文基本为全篇而鲜有删节,既删节者必加注以说明之,并标明原文所在。
      四、每篇文章后均有说明之文,用以向读者交代:1、该文选自梁氏何著;2、发表年月;3、为文背景;4、原文何处易寻;5、读此文宜参阅何文(且标明出处)等等,甚便读者检索。
      五、附录甲列梁启超国学类论著详目,分“文集”、“专集”两类,共选梁启超有关国学类专著计37篇,每文名下均列该文详细篇目,并加按语说明该文发表年月、出处、背景及相关文章等,可作“题解”参考。按语或长或短,随文而定。
      六、附录乙亦分“文集”、“专集”两类,也是用以介绍梁启超国学类论著。其与附录甲区别即在于,前者主要介绍梁启超长篇专著,而附录乙则选梁氏他类作品中涉及国学内容者及其散篇文稿(亦有少量不短之文)。共选136篇,每文后仍加按语,说明其文之发表年月、出处及文章背景诸问题,一同附录甲之说明文。
      七、附录丙介绍了梁启超有关国学类论著残稿情况,标明篇名、所余页数等。共有14种。
      八、附录丁则为梁启超年谱之简编。其侧重点在梁启超一生主要活动,简明、扼要。有关梁启超学术活动详况,敬请参阅拙编《梁启超著述及学术活动系年纲目》(亦即本编姊妹之作)。
      九、从洋洋洒洒几1400万字梁氏之文中选其有关读书、著文方法及治学相关之文汇为一集,此所谓编也;对之详加考证,注音释文,使之前后照应,历然可考,便为今人所利用,此所谓著也。书后则附有本编所用主要参考书目,其于每种书籍,均介绍其作者、出版社、出版年月、大致内容、特色甚或册数、页数等,极便读者。
      十、梁氏所述,多学家应采之通法,无论治何种学问者皆可参考。本编冠名“国学类”,实则包含梁启超对于各门学术之意见。本编与其姊妹篇《梁启超著述及学术活动系年纲目》相配套,既能对梁启超其人其亲朋师友有所了解并进而研究其学,亦可做探讨其他各类学科(特别是文史学科)入门之工具,凡承学之士欲研治某科之学,展卷即能应其顾问;既可“带着问题”择而读之,明资料之所在,亦可整本通读以得滋养,实为简便实用之百科全书。学者宜人手一备,置之座右,成为案头之友。
      十一、仍有琐碎问题,需加说明:
       (一)本编所选各文,以中华书局1989年3月版《饮冰室合集》为工作底本,并参照诸多权威版本,所用资料及去取原则均在注释或按语中详加说明;
      (一)为照顾今日读者阅读习惯,所选之文一律用现在通行标点符号;
      (一)选文用词一如当时行文习惯,以保持原文面貌,如“对象”为“对相”、“计划”为“计画”、“页”为“叶”等。但为照顾今日读者阅读习惯,每每于相应字下,加括号标注现今通行之字,如“钞(抄)书”、“智(知)识”、“发见(现)”、“起原(源)”等。极个别处则适当采用今文,如:对“那”“哪”不分处明确区分;专有名词如书名或人名亦明确之(同一文中的人名或书名遇有不同写法者,如:“丁福保”“丁福葆”者即加注以说明之;而《史记探原》一律正为《史记探源》)。对于外国常用人名或地名,另立脚注说明之(如:“该撒”今通译为“凯撒”或“恺撒”,“阿剌伯”今通译为“阿拉伯”等)。
      (一)稍生僻难读不易为今日读者所识者,标现代汉语拼音。如多音字“鹄”为(ɡǔ),并在该字下加波浪线,即:鹄(ɡǔ);对于词汇,则在相应字下加波浪线,如“封禅”为封禅(shàn)等。这样,初中程度及汉语水平不甚高的人群,不假工具之书亦能读通原文,而在此基础之上,检索有关辞书亦便利了许多。考虑到读者不一定逐篇顺读,故随文标音,不惮重复(至少在不同文中重新标音)。
      (一)每遇干支纪年,即标注公元纪年。如:“戊戌、庚子年间”,必写作“戊戌、庚子年间(1898-1900)”。本编所用纪年工具书为:《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文物出版社1973年12月版)、《中国历代各族纪年表》(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版)、《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1月版)。
      (一)按语中往往说明所介绍之文同x x文系同一类作品,便于读者对比参照。又如,常有“读此文宜参阅xxx之相关内容”、“参见xxx”等。例如:于《朱舜水先生年谱》后加按语:“读此文宜参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五章《年谱及其做法》之有关内容,如《关于记载当时的人》《关于附录》等节。见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版该书之第110页、第119页,亦见本编第102页、第106页。”
      (一)对梁启超所引用之资料尽做核对,发现有误则改而正之,并在注中加以说明。如:对传统版本中所谓“戒(jiè)狄是膺”语,正为“戎(róng)狄是膺”;又如:正“昭睢(suī)”为“昭雎(jū)”等。而对尚不能即定准鹄之问题,则保持其原文,放在注中以存疑。
      (一)原文梁启超自注之文或补充说明者均用细目体印之,本编则以入诸括号中,字号不变。如:“战国苦无良史(《战国策》文学臭味太浓,非严格的史。)”等。
      (一)尚有诸多便于读者之处,不一一细表,读者宜参考本编所附后记,内阐述本编撰写初衷及使用方法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