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延军平  页数:304  字数:330000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提出了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的生态制度优化与层次结构的观点,特别注意了对策的针对性、操作性、制度创新等。生态制度优化,就是在进一步完善生态购买、生态私有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认证、生态捆绑、互动发展观等观点,而且这些制度与途径具有圈层和层次结构,即不同的地区应该实行不同的生态制度和建设途径,具有生态制度创新和生态管理创新的价值。

作者简介

延军平,男,1956年12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陕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陕西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陕西省气象学会理事等。
先后主持重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成果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研究意义
第一节 研究区域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学术价值与目标
第三节 制度结构优化
第四节 创新性
一、关于互动发展观的思维
二、关于生态制度优化的理论观点
三、首次关于生态捆绑制度的建议
四、首次提出生态义务的对策建议
五、关于陕甘宁老区及相关典型区互动发展模式的探索
第二章 基于历史经验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失调机理分析
第一节 陕甘宁老区气候暖干化趋势
一、气温变化
二、降水变化
三、干燥指数
四、小结
第二节 陕甘宁老区生态环境问题背景及对中国东部地区的影响
一、生态问题
二、经济问题
三、社会问题
第三节 历史时期陕甘宁老区生态与经济开发经验
一、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开发历史演进
二、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进展——以高西沟为例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以大寨为例
四、生态与经济互动双赢的经验总结
第四节 近20年来陕甘宁老区脱贫效果评价与经验分析
一、黄土高原脱贫效果评价
二、高西沟脱贫效果综合评价
三,主要经验总结
第三章 基于国际经验的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分析
第一节 发达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经验借鉴
一、美国
二、德国
三、加拿大
四、日本
五、澳大利亚
第二节 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经验借鉴
一、巴西
二、印度
三、南非
四、东南亚
第四章 基于人口因素的生态环境脆弱变化动力学机制分析
第一节 人口增加过程与压力程度分析
一、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
二、我国人口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特征
三、人口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持续增大
第二节 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变化相关性评价
一、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评价体系初探
三、陕西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 生态环境脆弱变化动力学机制分析
一、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一般问题
二、基于人口因素的人口发展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研究
三、榆林市人口增加过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压力分析
四、人口变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影响分析
五、人口与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农村人口空壳现象的生态与经济效应分析
一、农村人口空壳现象
二、研究区概况
三、农村人口空壳的主要影响
四、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及建议
五、结论
第五章 生态与经济互动共赢关系分析
第一节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靖边县生态与经济关系分析.
一、靖边县生态与经济系统分析
二、生态与经济系统概况
三、生态与经济系统要素间的关系
四、生态与经济系统组成结构
五、靖边县生态与经济系统结构分析
六、生态与经济系统因果关系
七、sd(system dynamics,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与应用
第二节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大寨生态与经济关系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理论
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三、模型的应用
四、模型的分析
第二节 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高西沟生态与经济互动水平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模型框架的建立
二、指标权重的确立
三、高西沟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评价
第四节 陕北风沙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互动度评价
一、互动度
二、互动类型
三、陕北风沙区互动度测算
第六章 生态与经济互动制度建设与发展模式
第一节 生态认证
一、国内外生态认证发展现状
二、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三、生态认证概念
四、生态认证指标确定
五、生态认证地区的划分
六、其他规定
第二节 生态捆绑
一、生态捆绑
二、生态捆绑发展模式设计
三、结论
第三节 特色产业脱贫模式分析
一、甘肃靖远县沿河农区“水体生态农(渔)业”模式
二、陇东黄土高原区庆阳市特色产业选择
三、米脂高西沟新集体经济模式
四、甘肃陇西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四节 区域综合发展模式选择
一、大寨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
二、高西沟区域综合发展模式选择
第七章 生态义务与典型区生态脱贫对策分析
第一节 生态义务
一、关于生态义务
二、生态义务与生态文明
三、实行生态义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四、履行生态义务的可能途径
五、《生态义务法》建议大纲
第二节 高西沟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对策
一、生态环境对策
二、经济发展对策
三、社会发展对策
四、循环经济对策
第三节 靖边县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对策
一、合理规划
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的环境意识
三、因地制宜,搞好生态与经济建设工作
四、传统农牧业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以期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六、品种优良化、市场化
第八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主要观点
第二节 项目其他研究成果
附录

章节摘录

  我们研究认为,生态文明是理想目标,生态制度建设是根本,生态工程建设是途径,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是基础。生态文明的目标是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而创建生态文明的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制度。目前,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重点是先要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而要开展生态补偿的关键是要做好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区域优化。  中国区域广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具有多样性,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这就决定了生态建设途径应该具有多样性,生态建设制度也要具有多样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曾提出了一些关于制度创新与实施途径的建议,如生态购买、生态私有等制度创新的建议,以及生态草建设、生态特区建设、生态河流建设等管理制度与实施途径的设想。最近,针对湿润、半湿润地区生态建设需要,我们提出了生态认证的观点,针对矿区特点提出生态捆绑的观点,还提出了生态义务的对策建议,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旨在促进陕甘宁及西北地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的制度与途径,其实施重点在区域空间上要有选择性,即要进行制度优化。制度优化,就是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生态建设制度。制度优化的理论意义在于提出制度创新的圈层结构优化途径,其实践价值是探索不同的实施途径。  制度创新的圈层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曾经说过:“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的地区,像贵州、云南、甘肃等省份中的这类地区,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特点。”那么,对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西北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是否也应放宽政策,使他们尽快改变生态环境的面貌呢?  在陕甘宁老区,最理想的状况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陕甘宁老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制度优化层次结构(见图1-4)、生态经济制度创新的层次结构(见图1一5)和生态经济管理创新的层次结构(见图1-6)进行初步探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