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解脱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高新民  页数:338  

内容概要

智顗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他对于佛经的独特解释,展示了他对于佛教中国化所做的具体工作;作者参照了西方的解释学思想,从解释学角度出发,系统而深入地阐述了智顗法师的佛教解释学思想;本书还从心灵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智顗的解释学思想对于人的心灵修养的意义和价值,既涉及到心灵哲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涉及心灵哲学对于心性修养和人生解脱的作用,从而展示出了佛教心灵哲学不同于西方心灵哲学的特点。

作者简介

高新民,1957年3月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心灵哲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史和人生哲学研究。在《哲学研究》和《自然辩证法通讯》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翻译出版了《心灵哲学》和《西利斯》等五部译著,有《意向性理论的当代发展》《心灵的解构》和《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等六部专著,其中《现代西方心灵哲学》一书获“金岳霖学术奖”和“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圆智与圆行
——智者的爱智人生实践
一 出身异相
二 发轸南岳
三 弘道金陵
四 创教天台
五 托业玉泉
六 两朝国师
七 归骨天台
第二章 圆教之圆解
——智者在佛教解释学上的清原正本
一 佛教解释中的问题及其诊断
二 佛教文本的本质特征
三 理解圣意的原则和条件
四 五时八教新解
第三章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人生的第一现实
一 苦是“审实而有”
……
第四章 解脱与涅槃
第五章 成佛与做人
第六章 佛性与一念三千
第七章 谛理为诸佛所师
第八章 贤圣以慧为命
第九章 心身学说与生死关怀
第十章 诸佛解脱于心中求
第十一章 有道即富贵 无为是大乐
第十二章 止观与疾患的自我调治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既然一切东西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对世界、人生应采取什么态度,应抱什么样的价值观、苦乐观、财富金钱观、恋爱择偶观不是一清二楚了吗?如果认识到万物圆融三谛的本质、实相,在实践上也相应地贯彻这一原则,采取无为、中道的立场和态度,人还有痛苦烦恼吗?人不就当下彻底卸下一切包袱、彻底轻松、彻底解脱了吗?  为了充分揭示宇宙人生三谛圆融之本质实相,智者在说明三谛各谛自身及三者的内在圆融关系的基础上,还继承发展慧文等师的方法及思想,把三谛放在与三智、三观的关系中加以论述。所谓观是指能观之心或认识主体的观照活动。相对于观而言,谛则是观照的境或对象。所谓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三观有内外三观之别。内三观指一心同时具足三观,即空假中三观并非三种心识的活动,也不是分别在三种心态下进行的三种观照,而是在一心中顿起的空假中三观。外三观是指在观外面的每一法时同时具足三观。也就是说,随观一境或一法,同时具足空假中三观,即同时看到对象的空、假、中这样的本质实相。如观法之空,同时观假中皆空,其他两观可如此类推。三观为能观心,三谛为所观境。能所交融,主体和客体冥合,不可分割,正如偈云:“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能识得佛境界,当下谛观如虚空。”①这就是说;谛和观在名称上有别,而实质上并无区别,谛是万物空假中的真理,观是对这种空有不二的真理的把握。如果能把握境假有空无这种中道义,做到境观双忘,不堕边见,不走极端,不把空有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按中道行事,即“性即中”,那么我们断除烦恼、了生脱死、得彻底解脱就有了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可靠基础。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理解与解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作为资料收藏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