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

出版时间:1998  出版社:Xin hua shu dian jing xiao  作者:曾德凤  
Tag标签:无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三次浪潮
1.超级猎物:海外顶尖留学人才
△ 中科院院长周光召亲自参与招揽孙方臻行动
△ 陈章良回北大始末
△ 蔡生民教授挖藤岛教授的墙脚
2.浪潮又起送学人
△ 中国推开了尘封已久的留学大门
△ 湖南医科大学打出一张王牌
△ 李国杰龙离浅滩
3.东方之子在异国
△ 法国老博将傲慢与偏见锁进口袋
△ 一粒石子激起灵感
△ 他糊里糊涂喝了半年多不卫生的循环水
△ 世界复合材料界升起的新星
4.李政道推波助澜
△ 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 CUSPEA 的诞生
第二章 东方狮醒
1.振兴科技,古老民族的国家意志
△ 四位老科学家上书最高当局,促成“863”高科技发展计划
△ 李政道与中国博士后制度
△ 中国科研体制一项重大改革:设立自然科学基金
2.中科院:院长厚爱青年科学家
△ 中科院有个青年创新联合会
△ 周光召借机点了一把火
△ “特批”批出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3.著名高校在行动
△ 中国科技大学揽到世界权威科学家
△ 美国前总统科技顾问说:杨是一个战略家
△ 南京大学,许是沾了金陵王气
4.走进媲美“阿波罗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 杜伯克的“标书”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 “他们抢走了我们的黄金、宝石,而今又来抢我们体内的宝藏基因了!”
第三章 仗剑归来
1.令国际同行震惊的陈竺
△ 陈竺夫妇巧遇张教授
△ 中国又出了一种治疗白血病的神药
△ 希拉克夫人说,你到巴黎时来找我,也让总统见一见
2.重铸东方大国的神圣曙光
△ 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的计算机学子,欲与强国一争高低
△ “我们在亚洲是一流的!
△ 不培养出国际承认的博士,死不瞑目
3.将才乎?帅才乎?
△ 孙方臻的治所方略
△ 中关村有个“三无所”
第四章 潮外人杰
1.追寻生命的源头
△ “我推荐的这一个是最好的!”
△ 赵玉芬震动了世界
2.机译第一人
△ 如果你要做,必须做好耗尽毕生精力一无所获的准备
△ 一位老科学家给国家科委写信说,我愿放弃原来的方案,跟陈肇雄干
3.在险象环生的冰雪世界里
△ 巨大的冰裂隙差点将他吃掉
△ 考察队员冲过死亡线
4.蟾宫折桂的青年科学家
△ 不可思议的5次对称现象
△ 寻找宇宙中神秘的暗物质
△ 研究非常苦,但征服难题后有一种特殊成就感
△ 《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中国科学家论文龙虎榜上,沈保根坐上头把交椅
5.好一腔男儿血
△ 到老美的土地上去“掠夺”一把
△ 攻不攻“博”,他犹豫不决
6.虎啸西北龙游浦江
△ 他的重大成果,大多是烤被窝火烤出来的
△ 余龙被“863”生物技术首席科学家逼上梁山
第五章 多面体的新科学人
1.肉体的苦役与灵魂的解脱
△ 他受尽虐待的破心脏终于彻底罢工
△ 化验单背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是科研提纲
△ 为求学,他拄着拐杖赴京,闯进国家教委的大门
2.科学之旅≠地狱
△ 一个吃鱼又吃熊掌的角色,金庸小说一沾就上瘾
△ 人应该有很多工作之外的乐趣
△ 你看,那边放着的是桥牌套
3.狂也不狂?
△ 他回国一年多,没看过一篇国内杂志上同行论文
△ 有时说发了多少文章,毫无意义
4.关于新科学人
△ 他们很难说没有从不幸中有所得
△ 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的工作狂人,已难觅到
△ 有些学报,同行们戏称之为“家报”
第六章 寻找新亮点
1.沸沸扬扬的中科院“百人计划”
△ 香港大公报把“百人计划”与诺贝尔奖连起来
△ 他从休斯顿宇航中心归来
△ 纳米材料研究国际先驱年轻得令人嫉妒
2.裴钢与马普模式
△ 他是有所贪才不愿打道回国的
△ 中德联合推出马普招聘模式
△ 我们不跟国内比,要跟国际上的实验室比
3.远东最大的城市上海,科技创意中外瞩目
△ 三位杰出的旅美青年科学家与国内学者合作创建实验室
△ 中科院上海生命中心揽才有术
△ 上海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大联手
4.“向诺贝尔奖靠拢”
△ 国际技术通道将最新技术和信息源源不断送回实验室
△ 邓汉湘在美国成了新闻人物
△ 老教授让贤
△ 争取SB 公司巨额资助
第七章 大国的尴尬
1.怎一个钱字了得?
△ 赫赫有名的科研大楼,已近乎是一座危楼
△ 我国一年的自然科学基金,只相当于美国某大学拿的联邦政府的基金
△ 有人呼吁:尽快建立科学家失业保障机制
△ 参加“863”项目答辩,他总想尿尿,十几分钟跑一趟厕所
△ 我国科技面临新危机
2.清贫难守
△ 月薪400元,只相当于他在澳大利亚一个小时的讲课费
△ 潇洒的背后有一把辛酸泪
△ 在纽约,某医科大学出去的人可建一个高级肿瘤研究所
3.说钱
△ 何祚庥慷慨激昂话科技投入
△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质朴的均衡思想
4.我们今天崇拜谁?
△ 还有没有舞文弄墨的大侠
△ 冷冷清清院士厅
第八章 世纪之忧
1.“文革”苦旅
△ 王志新16岁去了北大荒,头两年连电灯也没有,活又重,干完活后,没学任何东西
△ 停课了,沈保根去请教老师,老师很害怕
△ 陈竺在赣南插队时,背着沉重的烧柴回家,有时人都虚脱了
2.鱼乎?熊掌乎?
△ 如何使用处于峰期的青年科学家
△ 武向平婉拒机遇
△ “我这样顶着干,要少活十年”
3.文化的负面
△ 我们过多地强调吃苦的一面,压抑了快乐的因子
△ 带病工作似乎总是一种光荣
△ 基础科研是最具风险性的职业,能不能多一点宽容
4.体制回眸
△ 假如有人宣布再次发现了相对论,一定很可笑
△ 妨碍中国科学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 就是太多老同志仍在担当学术领导和决策的重担
5.道德之剑,请高高悬起来
△ 制毒恶魔竟是留学者
△ 37位院士同声谴责弄虚作假
6.棒,谁来接?
△ 理工科大学生道不清爱因斯坦
△ 沾上锈迹的高考指挥棒
△ 危险信号:不少优秀生不愿报考基础学科院、系
第九章 遥望诺贝尔奖
1.辉煌与没落
△ 2000多年前,屈原想像出地球是椭圆的可能性
△ 公元13世纪之前,中国在科技方面令西方望尘莫及
△ 螨跚千年后的蓝眼睛们,突然冲刺成了刘易斯成了贝利
2.我们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
△ 著名科学学家赵红州细说缘由
△ 青年科学家坦言努力不够
3.中国距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 两字之误一场空喜
△ 世界科坛排座次,中国居何席
△ 下个世纪前十年,中国来一个许海峰式的突破,不是没有可能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谁来夺诺贝尔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