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梁思成,编者:林洙  页数:25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思成( 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ture》(英文版)等。  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梁启超长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曾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

作者简介

  林洙,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遗孀,1962年与梁思成结婚,陪伴梁思成走过了十一年的艰难岁月。1928年了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入清华大学梁思成主持的中国建筑史编撰小组工作。自1973年起全力赴整理梁思成遗稿,先后参与编辑了《梁思成文集》、《梁思成建筑画集》、《梁思成全集》等书,另著有《大匠的困惑》、《建筑师梁思成》、《叩开鲁班的大门——中国营造学社史略》等书。

书籍目录

前  言梁思成简介第一部分 建筑是什么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建筑的民族形式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Art and ArChitecture(《中国的艺术与建筑》的英文原文) 中国建筑的特征 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 中国建筑师 中国建筑之两部“文珐课本”第二部分 我们的“旅行” 如何才能安居 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北平文物不是化石 北京的城墙应该留着吗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第三部分 致彭真信——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问题 致朱德信——关于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问题  致车金铭信——关于湖光阁设计方案的建议第四部分 谈“博”而“精” 建筑C(社会科学U技术科学U美术) 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从“燕用”——不祥的谶语说起 从拖泥带水到干净利索 第五部分 …… 附录一:梁思成的手绘稿 附录二:梁启超给梁思成的信 附录三:梁思成所绘曲阜孔庙平面总图

章节摘录

  中国的艺术与建筑。 建筑 中国古人从未把建筑当成一种艺术,但像在西方一样,建筑一直是艺术 之母。正是通过作为建筑装饰,绘画与雕塑走向成熟,并被认作是独立的艺 术。 技术与形式。中国建筑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构筑系统,它在中国文明萌生 时期即已出现,其后不断得到发展。它的特征性形式是立在砖石基座上的木 骨架即木框架,上面有带挑檐的坡屋顶。木框架的梁与柱之间,可以筑幕墙 ,幕墙的唯一功能是划分内部空间及区别内外。中国建筑的墙与欧洲传统房 屋中的墙不同,它不承受屋顶或上面楼层的重量,因而可随需要而设或不设 。建筑设计者通过调节开敞与封闭的比例,控制光线和空气的流入量,一切 全看需要及气候而定。高度的适应性使中国建筑随着中国文明的传播而扩散 。 当中国的构筑系统演进和成熟后,像欧洲古典建筑柱式那样的规则产生 出来,它们控制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在纪念性的建筑上,建筑规范由于采 用斗拱而得到丰富。斗拱由一系列置于柱顶的托木组成,在内边它承托木梁 ,在外部它支撑屋檐。一攒斗拱中包括几层横向伸出的臂,叫“拱”,梯形 的垫木叫“斗”。斗拱本是结构中有功能作用的部件,它承托木梁又使屋檐 伸出得远一些。在演进过程中,斗拱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比例。早期的斗拱 形式简单,在房屋尺寸中占的比例较大;后来斗拱变得小而复杂。因此,斗 拱可作为房屋建造时代的方便的指示物。 由于框架结构使内墙变为隔断,所以中国建筑的平面布置不在于单幢房 屋之内部划分,而在于多座不同房屋的布局安排,中国的住宅是由这些房屋 组成的。房屋通常围绕院子安排。一所住宅可以包含数量不定的多个院子。 主房大都朝南,冬季可射入最多的太阳光,在夏天阳光为挑檐所阻挡。除了 因地形导致的变体,这个原则适用于所有的住宅、官府和宗教建筑物。 历史的演变。中国最古的建筑遗存是一些汉代的坟墓。墓室及墓前的门 墩——阙,虽是石造的,形式却是仿木结构,高起的石雕显现着同样高超的 木匠技艺。斗拱在如此早期的建筑中已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至今没有发现存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漫长时期里所造的木构建 筑。但从一些石窟寺的构造细部和它们墙上的壁画我们可以大略知晓8世纪 中期以前木构建筑的外貌。山西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建于公元452—494年; 河南河北交界处的响堂山石窟和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建于公元550—618年 ,它们是在石崖上凿成的佛国净土,外观和内部都当做建筑物来处理,模仿 当时的木构建筑。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西门门楣石刻(公元701—704年)准 确地显示出一座佛寺大殿。甘肃敦煌公元6世纪到11世纪的洞窟的壁画中画 的佛国净土,建筑背景极其精致。这些遗迹是未留下实物的时代的建筑状况 的图像记录。在这样的图像中,我们也看到斗拱的重要,并且可以从中追踪 到斗拱的演变轨迹。 这些中国早期建筑特点的间接证据可从日本现存的建筑群得到支持。它 们造于推古(注:公元593—626年)、飞鸟【注:飞鸟文化指6世纪中叶(公元 552年)佛教传入日本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一百年间的文化】、白风【注 :白风文化指大化改新(公元645年)至迁都奈良(公元710年)时间的文化】、 天平【注:狭义指圣武天皇统治的天平时期(公元724—748年),广义指整个 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和弘仁(注:公元810—833年)、贞观(注:公元 875—893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隋唐。事实上到19世纪中期,日本的建筑 像镜子一样映射着中国大陆建筑不断变化着的风格。早先的日本建筑可以正 确地称之为中国殖民式建筑,而且那里有一些建筑物还真是出于大陆匠人之 手。最早的是奈良附近的法隆寺建筑群,由朝鲜工匠建造,公元607年建成 。奈良东大寺金堂是中国鉴真和尚(公元763年去世)于公元759年建造的。① 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是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它单层七间,斗 拱雄大,比例和设计无比的雄健庄严。大殿建于公元857年,在公元845年全 国性灭法后数年。佛光寺大殿是唯一留存下来的唐代建筑,而唐代是中国艺 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寺内的雕塑、壁画饰带和书法都是当时的作品。这些唐 代艺术品聚集在一起,使这座建筑物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唐朝以后的木构建筑保留的数量逐渐增多。一些很杰出的建筑物可以作 为宋代和同时期的辽代与金代的代表。 河北省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于公元984年。这是一座两层建筑,当中立 着一座有十一个头的观音像。两个楼层之间又有一个暗层,实际是三层。在 观音阁上,斗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太原附近晋祠的建筑群建于1025年,两座主要建筑物都是单层。但主殿 为重檐。大同华严寺大殿是一座巨大的单层单檐建筑,建于1090年,是中国 最大的佛教建筑物之一。许多年后的1260年,河北曲阳的北岳庙建成,它的 屋顶上部构件经过大量改建,但其下部及外观整体基本未变。 对上述这些建筑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斗拱与建筑物整体的比例越来越小 。另一共同特点是越往建筑物的两边柱子越高。这一细致的处理使檐口呈现 为轻缓的曲线(华严寺大殿是个例外),屋脊也如此,于是建筑物外观变得柔 和了。 到了明朝,精巧的处理消失。这个趋势在皇家的纪念性建筑中尤其明显 。北平以北40公里的河北省昌平县明朝永乐皇帝陵墓的大殿是突出的例子。 它的斗拱退缩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非近观不能看见。虽然明、清两代的个体 建筑退步,但北平故宫是宏伟的大尺度布局的佳例,显示了中国人构想和实 现大范围规划的才能。紫禁城用大墙包围,面积为3350英尺×2490英尺 (1020米×760米),其中有数百座殿堂和居住房屋。它们主要是明、清两代 的建筑。紫禁城是一个整体。一条中轴线贯穿紫禁城和围绕它的都城。殿堂 、亭、轩和门围着数不清的院子布置,并用廊子连接起来。建筑物立在数层 白色大理石台基上。柱子和墙面一般是刷成红色的。斗拱用蓝、绿和金色的 复杂图案装饰起来,由此形成冷色的圈带,使檐下更为幽暗,显得檐部挑出 益加深远。整个房屋覆在黄色或绿色的琉璃瓦顶之下。中国人对房屋整体所 作的颜色处理,其精致与独创性举世无双。 多层木构建筑。因为材料的限制,高层木构建筑很少。北京天坛祈年殿 是著名的高大木构建筑。这是一座圆形建筑,立在三层白色大理石基座上, 上部为三层蓝色琉璃瓦顶,最高层束成圆锥形。顶尖高于地面108英尺(33米 )。 最好的一个多层木构建筑是山西应县木塔,但不那么有名。它建于公元 1056年,有五个明层和四个暗层,平面为八角形。木塔的每一层,不论明暗 ,都有完整的木构架。因此全塔由九个构架累积而成。其中每一构架都起支 撑作用,没有多余之物。塔顶屋面为八角锥体,最上为铁铸塔刹。最高点距 地面215英尺(65米)。虽然早期大多数塔为木塔,但应县木塔是该类型的塔 的唯一留存者。 砖石塔。早期木塔大都消失了,留存下来的多是砖塔,也有少数石塔, 它们经受了人为的和自然的损害。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中国塔的设计并不 是从印度传入的,它们是中国与印度两种文明交会的产物。塔身完全是中国 的,印度因素只在塔刹部分可以见到,它来自■堵坡(stupa),但已大大改 变。许多的砖塔或石塔演绎着木塔原型,木塔才是中国传统建筑观念的体现 。 中国砖石塔有五大类型: 单层塔。印度的窄堵坡是佛屠遗骸埋葬地的标志,而死去的僧人坟墓■ 堵坡就叫“巴高大”(pagoda)6世纪到12世纪的坟墓■堵坡大都做成单层小 亭子似的建筑,上面有单檐或重檐。山东济南附近的四门塔建于公元544年 ,是最早的单层塔的例子(它不是坟墓)。更典型的例子是山东长清灵岩寺的 慧崇禅师塔墓。 多层塔。多层塔保持中国土生土长多层建筑的许多特点。日本尚有多层 木塔屹立至今,中国只保存了此种类型的砖塔。西安附近的香积寺塔,建于 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层的方塔,其中十一层保存完 好。楼层用叠涩砖檐分划,各层外墙上用浅浮雕显示门洞、窗子之外,尚有 简单而精细的浮雕壁柱和额枋,上承大斗。 宋代多八角形塔。墙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砖檐常由许多斗拱支撑。有些 例子,如河北涿县的双塔(约1090年),是在砖塔上忠实地复制出木塔的外貌 。 密檐塔。密檐塔似乎是单层塔而上面有多重檐口所形成的变体。外观上 看,它有一个很高的主层,其上为密密的多重檐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 教圣地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边形,十五层,是最早的实例。在唐代,这种塔 全采用四方形。最杰出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约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纪中有了八角塔,到11世纪以后,这已经成了塔的标准形式。从10 世纪到12世纪,在中国北方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塔,檐下用斗拱装饰。最出名 的一个例子是北平的天宁寺塔,建于11世纪,经过多次重修。 喇嘛塔(窄堵坡)。通过印度僧人,中国早就知道印度率堵坡的原貌,但 长期未移植于中国。后来,由于喇嘛教的传播,终于经过西藏来到中国建造 ,经过很大的变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壶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面。1260 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应寺■堵坡是最好一例。后来它的壶状身躯变 得细巧了,塔的颈部尤其如此。这个颈部原先像截了一段的锥形。后来渐渐 像烟囱。这种后出的西藏式率堵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园里的白塔 ,建于1651年。 金刚宝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个基座上耸立数个塔,称 金刚宝座塔。早在8世纪建造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塔是这种塔形的先兆。 云居寺塔有一个宽阔的低台,上面立着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种形 制始臻于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个绝好的作品。它使人以 多种方式联想起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 牌楼。在中国大多数城镇和不少乡村道路上,都可见到称为牌楼的纪念 性的大门。虽然牌楼纯粹是中国的建筑,但可以看到与印度桑契的窄堵坡围 栏上的门有某种相似之处。中国南方多石牌楼,北方城镇的街道常有华丽的 木牌楼。 桥梁。造桥在中国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早期的例子是简单的木桥或是浮 桥。直到4世纪中期以后开始用拱券跨过水流。中国桥梁建造最有名的一个 例子是河北赵县的大石桥。它是一座敞肩拱桥(在主拱两头桥面以下的三角 形部位,又开着小拱洞)。赵州桥的主拱跨度为123英尺(37米)。赵州桥建于 中国隋代,是使现代工程师感到惊讶的工程奇迹。 最常见的一种拱桥可以北平马可波罗桥为例有许多桥墩。中国西南部的 山区常用悬索桥。福建有许多用长长的石梁和石礅造的桥,有的总长度可达 70英尺(20米)。P44-49

编辑推荐

  以建筑来隐喻建筑  建筑是历史的反映  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  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建筑师的故事,尽在《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拙至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2条)

 
 

  •   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广东新会人。192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1928年入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曾任东北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建筑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第一至四届副理事长,北京市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教学工作。1946年创设清华大学建筑系。对中外古建筑、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造诣颇深。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设计了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营造法式注释》、《APictorialHistoryofChineseArchitec***e》(英文版)等。
  •   早就听说梁家学问很大,今天有机会看梁思成的建筑学问,以前在中央电视频道听大师关于梁思成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很深,是在战火中夫妻二人不惧生死,全国巡查我华夏建筑,并整理。开创了大学的古代建筑系,为保留中华建筑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拜读大师之心血。深感大师学问之深,勤奋整理钻研之累,颇受益!
  •   很久以前就很想买一本梁思成的关于建筑的书,终于得偿所愿了!
    大致通读了一遍,受益匪浅。梁对于建筑的理解、思考、认真执着还有社会责任感,让我们这些学建筑相关专业的人深感惭愧。在现在这个利益熏心,浮躁、复杂的社会里,多读读梁思成的文字,似乎心渐渐的沉静了下来。
    我喜欢梁的文字,严肃中偶然夹杂活泼,本来辛苦的旅程却因为结果的收获而欣喜若狂。梁是幸运的,他有林徽因的陪伴。梁亦是艰辛的,生活在那个炮火连天、十年文革的年代;然而梁始终是快乐的。
    喜欢梁,喜欢林,也喜欢金还有他们的美国好友!
    虽然这不是一本系统介绍建筑的文字,但对于我们理解建筑美学有相当不错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学习到一种认真执着的态度。。
  •   研究中国建筑越不过去的制高点。
    书籍装帧做的不错,附带了孔庙的总平面图和梁思成的部分手稿、以及梁启超的书信。
  •   这本书很好哦,即使不是建筑专业的人,也很好理解,而且配了梁思成的亲笔手绘图,曲阜孔庙的平面,很珍贵,值得大家一买,更不用说,里面还付上了家书以及梁思成的一些日记以及笔记。很棒,推荐。
  •   我阅读的第一本梁思成先生之作,字句间渗透着梁先生对建筑之爱、文化之爱、民族之爱、国家之爱。这是一本不懂建筑的人仍能读懂的书,梁先生用通俗的语言告诉读者什么是建筑,如何欣赏建筑,如何发现建筑之美。附赠的家书更是感人至深。
  •   还未读完,但已感动。首先是因为作者林洙的付出和无悔,在梁公晚年最艰难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他,这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当时有很多外人竭力反对,甚至不惜最恶意的讽刺,不过并没有阻止他们的婚姻。事实证明,不是林洙攀高,而是梁公的大幸。提起梁思成,首先想到的是林徽因和梁启超,而林洙永远是沉默的那一个,我现在觉得这很不公。我是桥梁行业的,但会好好的读这本书的,为自己增加一些建筑方面的印象也好。
  •   书内分为5个部分,精选了近40篇先生最经典的建筑文章,对于不是建筑专业背景的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文章轻松地走进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世界。
  •   撇开梁先生的风流韵事不谈,作为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真心值得推荐,里面有大量手绘的图,并且赠了一小本梁思成的手稿,并且中英双语,各种赞
  •   看了电视台的节目,想了解林徽因和梁思成,想了解中国古典建筑的美。
  •   原来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建筑这种美——虽然每天每天都能接触到建筑物,但是让我从心里深深被触动,被它的美所感动,还是看了这本书之后。看完这本书,再去看建筑物,总觉得多了些什么,说是“神韵”或者是“精神”?不知道怎么说,但是却真正打开了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对于梁思成,我也被感动了,认真的、诚恳的、纯粹的人啊!梁启超其家教则让人羡慕和佩服,同时也思考量多。如何培养小孩才是适度的,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小孩子的天性,而同时又使其不至于太过散漫?而那些家书,又这么的感动人,这么的有趣。真是能够引起感动,引发思考的书啊。
  •   这本书的内容我很喜欢,介绍的关于建筑的一些内涵,适合大众阅读。书的封面设计很有特色,纸质很好。我这次买书还有送梁思成一些建筑的手绘稿还有梁启超给梁思成写的信,不知道以后会不会继续送,送的这两样东西我都很喜欢,也算是一种意外收获吧。
  •   在这个梁思成的用文字描绘的建筑中,我看到了一个建筑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感悟,建筑是历史的,建筑师能在建筑中看到历史中的悲欢离合,体验着历史给后人留下的故事,建筑是艺术的,建筑师成就一件完美的作品,后人在欣赏的同时也分享了建筑师的快乐和幸福。有若无,实若虚 ,大智若愚, 大拙至美
  •   如果没有学过建筑,可能读起来会有些晦涩,建议先读读梁思成的传记之类的 。对于学习建筑的人来说,很有借鉴和学习的价值。梁先生身上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值得学习。
  •   我是一个做结构的,买这本书是为了拓宽自己在专业上的视野,这本书较详细的写了梁思成的一生及他的生前著作,推荐给非建筑专业而又喜欢中国建筑的人们!
  •   梁思成的建筑 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起步了吧 。即使不当作专业书读也很好。
  •   除了原著外,还附带了梁启超家信,梁思成早年手绘建筑,很是不错的书,喜欢。
  •   如果把梁思成的建筑文章当做散文来读,也许还有些趣味。但他的文笔和其夫人比较起来,显然差得远了。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样一对夫妻组合,不能由其夫人执笔,由梁提供素材和思想,那样的话,梁的读者恐怕就绝不仅仅限于建筑专业的学生而已。可惜!
  •   最美的文字建筑,很好,还有梁思成父亲的家书。
  •   因为纪录片 更深的认识——梁思成和林徽因 因为文字更加的了解他们视野中的建筑 很好的文字 值得我们品味
  •   梁思成是大家,在建筑领域,在古建筑保护领域都是泰斗级人物,影响大,其爱情也是令世人钦羡
  •   梁思成做为一名建筑大家用优美的文字描述建筑的美,看后非常享受。赞一个。
  •   向梁思成先生致敬。伟大的建筑家可敬的中国脊梁。读这本书字里行间时时刻刻都在感受梁先生披肝沥胆地拳拳爱国之心,如啼血杜鹃至死不渝。当看到梁先生和林徽因女士对北京的美好规划几近痛惜落泪,不忍猝读。向梁先生致敬。
  •   这本书跑了好多地方都买不到,只有网购了。
    很喜欢跟建筑有关的书籍,虽然不是很懂。但看的时候觉得很美好,一种精致严密大气的美,是不可替代的。
    文字中也显露了梁思成这么一个纯粹、淡然的人,为了建筑投入如此多的心血。很敬佩。
  •   梁思成用脚丈量中国,用手绘就建筑史册,书虽小却反映出他那个年代专家的良心,学者就需这般严谨。
  •   建议学建筑的同学们都看看,小感叹下,怎么没早些看梁思成的著作。
  •   张小娴的想念 谢谢你离开我 还有然后 我就一个人了 梁思成的谈建筑 都很好啊 包装精美 推荐
  •   这是梁思成大师花了许多时间写的一本,不可不读呀,学建筑行业的
  •   很喜欢梁思成的建筑思想,会好好拜读的。
  •   质量不错,送的梁思成的建筑素描很好,非建筑专业的看看,了解一些常识。
  •   梁思成的建筑关,喜欢
  •   梁思成对于中国古建筑研究的贡献近代第一!
  •   每当看到梁思成的名字,从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敬畏。中国需要像梁先生这样人,只可惜,现在我们的社会太浮躁了,很少再看到这样的人了。。。。。。
  •   赠品很不错,有孔庙图,有梁思成手绘稿,还有家书。书正在读,看了几页感觉蛮不错的。
  •   全新的书,还附赠了梁启超的家书和梁思成的手绘很值,值得拥有
  •   里面还附赠梁思成先生的手绘稿,太帅了
  •   驱车走过润扬大桥,唯一我在当时看到的不是江写的题名。想到烽火扬州路,真是太漂亮的江边了,在那儿的寺庙,至今还让我回味,因为那儿是扬州,那种设计风格实在让我喜欢,曾经自负游历江南如一个侠客般,轻盈自在,不在乎江南的细婉,其实每到一地,都让我深深地爱上,扬州,美丽的梁思成设计的风格,让人喜欢,让人不断回味,让人梦中想起。
    爱极了那个我曾经策马而过的地方。
  •   好书值得一睹!梁思成是中国建筑业最值得尊重的大师!
  •   梁思成在建筑界影响甚大,他的文章至今没读过,买了之后慢慢学习!
  •   买这本书是拜梁思成先生的大名,大致通看了一遍,颇有收获,并对林洙女士表示敬佩之情。
  •   自己是学建筑的一直崇拜梁公他是我前行的榜样无论他的言论还是行动度让我佩服当他为了北京的城墙被拆而痛苦流涕时我也是那么的心痛我心痛的无力去管那城墙到底会怎样我只会在乎梁公你是否会愤怒而放弃去保护古建筑当你据理力争将团城保留下来时我有时那样的为你自豪所以我们今天在盛夏能有个好去处梁公你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只是为了完成中国几千年没有完成的任务写一本咱自己的建筑史你做到了你课堂的言论老师就是一坛水你永远看不清里面到底有多少水让我不在自大而是无时无刻的尊敬老师你对待学生提问的一丝不苟让我不敢有任何的狂妄的意念是你给我无数的启发我的人生将会因为你而发生改变
  •   有梁思成的家书,还有曲阜孔庙的平面图,这个网上虽有但还是不如拿在手里感觉好啊
  •   还没具体看,只是粗略翻了下,感觉不错,还有梁思成的手绘图,很棒
  •   强力推荐!这其中的美学观念以及专业素养太棒了!书本身并不深,很好读!里面的图例很丰富!还有它附送的赠品,一个是梁思成的手稿集;再一个就是与父亲的书信!再附加一张孔庙的结构图!棒!
  •   第一次看有关梁思成先生的东西,感觉不错
  •   因为梁思成,我都成了古建迷了,开始后悔怎么当初没学建筑学,走遍大江南北寻访散落在各地的古建筑一直是我的梦想,有梦想是好的,我会照着它去努力实现,当下应该做的就是好好读懂眼前这本清清丽丽的小书,让梦想照进现实,等待阳光灿烂的日子!
  •   很不错,特别是梁思成的图真的很美
  •   梁思成的文字激发了我对古建筑的兴趣,大师就是大师
  •   体会梁思成先生的思想,了解他人的人生轨迹,可以更好的坚持自己的人生。受益匪浅。
  •   先说书本的质量 质量很好 还赠送了梁思成的绘图手稿以及梁启超写给他的信。 内容还没看完先不做评价 不过相信梁思成的文字不会让我失望。
  •   因为林徽因才知道的梁思成,不愧为大建筑家,内容很赞,荐
  •   最近刚看了中央台拍的纪录片“梁思成和林徽因”赶紧来当当买了这本书。
    大师已去,永怀不忘。
  •   很棒的一本书~感谢梁思成先生把这些记录下来~
  •   一直都对梁思成先生伉俪充满敬意,这本书确实能够了解先生的魅力
  •   适合非专业的人读,对梁思成有个简略的了解,不是讲的梁老的一生,更偏向讲梁老的学术上的东西。
  •   梁思成的作品,啥都不说了!人品、文品、学品都是一流的大师
  •   梁思成想表述的也许就是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梁思成的文章我喜欢。。。
  •   梁思成的文章构思严谨,受益匪浅。
  •   虽不是梁执笔,但林把梁的思想、事业和成就详细的记录了下来,从自己的视角但也是客观地介绍了梁的理论。喜爱中国建筑史的或做建筑设计的可以买一本,细细读,肯定颇有收益
  •   还用说吗?无论是梁思成本人还是这本书的名字,都足以让俺期待!
  •   很多人会觉得梁思成写的,肯定很深奥,其实他们都错了,深奥的不一定是好书,好书也不一定非得深奥。这本书我看了,还是受益匪浅
  •   喜欢梁思成,但居然没有完整的读过他的著作,惭愧,这次要好好读
  •   这本书中 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 那份手稿的复印纸 概念 草图 图纸 比例尺。。还有这本书中也介绍了梁思成的一生 这才是重点哦!!~~
  •   附送的小本里有梁思成的手稿,很干净,很漂亮,很喜欢,正文还没有看,不过感觉上去不错
  •   梁思成的作品,很不错的哦,不太厚的
  •   梁思成的书不多说了,很牛,大家的书通常都是深入浅出
  •   还送了一些梁思成的手稿~ 惊喜 梁思成的书都很棒
  •   书,等待中
    敬佩梁思成
  •   喜欢梁思成。学习
  •   被文名吸引来的。里面还不错 不过梁思成的手稿真的好抽象、、、内容还没看 应该不错
  •   男朋友很喜欢梁思成,买给他的,他很喜欢。各个方面都说很好。
  •   质量很好,很敬佩梁思成。
  •   有梁思成的手稿,很棒
  •   梁思成的著作之一,印刷很精美。现在也很有实用性
  •   超爱梁思成啊。。。
  •   梁先生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第一人,成就很高,这本书收录了他很多的作品,比较适合对中国古典建筑有兴趣的读者。另外这本书对中国建筑体系的主要理论也介绍得比较详细,很值得一读的好书。
  •   本书附稿质量非常精良,梁先生不愧是大师~!其手绘稿着实让人震撼~!其中章节《中国的艺术与建筑》还有其英文原版,总之非常值得一读~!!
  •   收到书后,看到有附赠的小册子,第一次看不到了建筑大师的手绘稿,欣喜不已,再读一代伟人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书,让我这个母亲汗颜,那两代人之间的深情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感谢出版社和作者!
  •   书中还配有梁先生的手绘建筑图稿,很难得。书中几篇写北京城和北京城墙的文字,现在读来仍深受感动!其中表现出梁先生对祖国文化、对北京城深深的热爱,还有他对城市规划的高瞻远瞩。
  •   算是梁先生的遗作吧,其一生为了中国的建筑呕心沥血,堪称一代大师
  •   梁先生的这本书我很认真的读过,受益匪浅。书中文字淳朴亲切,仿佛要带你走近中国的古典建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敬的建筑工作者。适合建筑的爱好者阅读。
  •   对我来说,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中国建筑,对梁公的了解进一步加深,更使我沉浸于中国文化中难以自拔,太美了~~~
  •   完全不懂建筑,只是仰慕梁先生才买的这本,内赠梁先生手绘稿翻印,很值得收藏。
  •   没有学过这个专业,但是希望通过了解建筑历史,从而窥见中国历史的一角,也更加地了解中国各地的建筑。
  •   大概先翻来一遍,主要是文字性的阐述,有关建筑历史的,有助于了解一下建筑史。
  •   我最崇拜的中国建筑大师。因为喜欢他所以才用心学建筑。
  •   虽然不是完整的梁先生的传记,但是里面有关梁先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些看法,文章写得很不错。
  •   浅显而深刻,读的很慢,但是每次读都对中国文化建筑和旧时中国人爱国护文化的气节而感动。要努力选到建筑专业!
  •   作为一代大师 整个文字表达出作者对事业的追求 对中国建筑的喜爱
  •   建筑中的中国文化,手稿很好
  •   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建筑艺术!
  •   梁先生关于的建筑的随笔 很优美 也很深刻 很好的一本书
  •   用文学来讲建筑,了解梁先生很不错的书
  •   非常棒的书,对学建筑的、学设计的、人文学科的都非常的有用。百读不厌
  •   无论是梁的文字、建筑理论还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   1 1+3的内容名至实归
    2 任公家语叫人艳羡,激人奋进;本书所选梁公速写比之速写专辑犹有可观,书、画双嘉;曲阜孔庙手绘平面图,超其所值
    3 林洙女士选题、选材、契入、展开,雅俗双绝,梁先生当会含笑心怡。
  •   对建筑及其的美有很多值得现代建设中参考,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吧,读一读吧有很多收获的。
  •   纸质很棒,拿到手时,我第一反映是要把它垫着睡觉,一定倍儿香!内容对于不懂建筑的人有点晦涩。很多地方囫囵吞枣的翻过。
  •   还没看,希望能从中体会到文字之美,建筑之美。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