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

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林汉达  页数:12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务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书籍目录

千金一笑 兄弟相残 暗箭伤人 管鲍之交 一鼓作气 老马识途 仙鹤坐车 唇亡齿寒 五张羊皮 “仁义”大旗 饱不忘饥 退避三舍 犒军救国 放虎回山 桃园打鸟 一鸣惊人 搜孤救孤 晏子使楚 混出昭关 鱼肚藏剑 掘墓鞭尸 夹谷之会 石屋养马 卧薪尝胆

章节摘录

  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的故事出在两千七百多年以前。那时候,中国还没有皇帝,皇帝这个称呼是秦始皇开始的。中国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个朝代叫周朝。周朝最高的头儿不叫皇帝,叫天王。两千七百多年以前,周朝有个天王,叫周幽王(幽yōu)。这位周幽王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管,光讲究吃喝玩乐,还打发人上各处去找美人儿。有个老大臣叫褒珦(bāo-xiāng),他劝天王要好好管理国家,爱护老百姓,不要把老百姓家里的姑娘弄到宫里来。周幽王听了,冒了火儿,把褒珦下了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关了三年,眼看着没有放出来的指望了。褒家的人一直给他想办法。他们想:“天王既然顶喜欢美人儿,我们得在这上头打主意。”他们就上各处去找美人儿,还真给他们找到了一个顶好看的乡下姑娘。褒家把小姑娘买了来,就算是褒家的人了,取了个名字叫褒姒(sì)。褒家教她唱歌跳舞,把她训练好了,打扮起来,送到京都镐京(在陕西省西安市西边;镐hào)献给周幽王,算是来替褒珦赎罪的。  周幽王一看见褒姒长得这么漂亮,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他越瞧越爱,觉得王宫里头的美女都加到一块儿也抵不上褒姒的一丁点儿。他马上免了褒珦的罪,把褒珦放出来了。从这儿起,天王日日夜夜陪着这位褒姒,把她当做心肝宝贝儿。褒姒可并不喜欢天王。她老皱着眉头子叹气,暗暗地流眼泪,进了王宫没开过一次笑脸。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可怎么也笑不出来。天王就出了一个赏格:“有谁能叫娘娘笑一下的,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古时候把铜叫做金子)咱们有句成语叫“千金一笑”,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这个赏格一出去,就有好些人赶着想来发财。他们进了宫里,向褒姒说笑话,装鬼脸,演滑稽戏。褒姒见了这些人只觉得讨厌,把他们都轰出去了。  有一个顶能够拍马屁的下流人姓虢(guó),叫虢石父,他想出了一个办法,说一定能叫褒姒笑痛肚子。他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西方的部族,周朝人把他们叫“犬戎”;戎(róng),在骊山(在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lí)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万一西戎打进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士兵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人见了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么一个接着一个地都烧着烽火,临近的诸侯(就是天王底下的小王)瞧见了,就发兵来救。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早就没有用了。我想请天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儿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着,烧得满天通红,让临近的诸侯见了,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么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没个不笑的。您说我这个法儿好不好?”周幽王把眼睛眯成一道缝儿,拍着手说:“好极了,好极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说走就走,带着褒姒到了骊山。有一位诸侯叫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他怕天王玩儿烽火出乱子,赶紧跑到骊山,劝天王别这么乱来。周幽王正在兴头上,这种话哪儿听得进去。他气着说:“我在宫里闷得慌,难得跟娘娘出来一趟,放放烟火,解解闷儿,这也用得着你管吗?”郑伯友碰了一鼻子灰。  到了晚上,虢石父叫手下的人把烽火点起来,火越烧越旺,满天全是火光,烽火台一个接着一个都烧起来,远远近近,全是火柱子,好看极了,也可怕极了。临近的诸侯看见了烽火,以为西戎打进来,赶紧带领兵马来打敌人。没想到到了那儿,一个敌人都看不见,也不象打仗的样子,光听见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周幽王叫人去对他们说:“各位辛苦了,没有敌人,是天王跟娘娘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们这才知道上了天王的当,一个个气得肚子都快破了。  褒姒根本不知道他们闹的是什么玩意儿。她瞧见这许多兵马乱哄哄地忙来忙去,跟掐(qiā)了脑袋的苍蝇似的在那儿瞎撞,就问周幽王:“这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说是为了让她看了发笑。他歪着脖子,带笑地问:“好看吗?”褒姒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由得冷笑了一声,说:“呵呵,真好看!亏得你们想得出这玩意儿。”这位糊涂到了家的天王还当褒姒真笑了呐,这高兴就不用提了,就把一千斤金子赏给了那个小人虢石父。他们玩儿几天,这才挺高兴地回到了京都。  隔了没有多少日子,西戎真打进来了。头一道关的烽火一烧起来,周幽王就慌了,他连忙叫虢石父赶紧把这儿的烽火点起来。那些诸侯上回上了当,这回就当天王又在开玩笑了,全都不理他。烽火黑天白日地点着,也没有一个救兵来。京都里的兵马本来不多,只有一个郑伯友算是大将,出去抵挡了一阵。可是他的人马太少,打到后来,给敌人围住,被乱箭射死了。大将一死,小兵就乱了。西戎的人马象发大水似地涌了进来,把老百姓杀的杀,抢的抢。年轻的男女打不过敌人,被抓了去当奴隶。周幽王和虢石父都给西戎杀了,连那个老关在宫里没有真正开过一次笑脸的褒姒,也给他们抢去了。  郑伯友是郑国的诸侯(那时候郑国是在陕西省华阴县),他的儿子叫掘突(掘hū),一听见他父亲给西戎杀了,就穿上孝,带着三百辆兵车,从郑国一直赶到京都去跟西戎拚命。小伙子掘突胆子又大,人又机灵,加上郑国的兵马平日训练得好,一交战,就杀了不少敌人。别的诸侯这会儿才知道西戎真进来了,也都带着兵车上镐京来打西戎。西戎的头子看见诸侯的大兵到了,就叫手下的人把周朝多少年来积累起来的宝货财物全抢了去,放了一把火,乱七八糟地退回去了。  中原诸侯打退了西戎,大伙儿立周幽王的儿子为天王,就是周平王。诸侯回到本国去了,就剩下掘突给周平王留住,请他在京都里办事。不想各路诸侯一走,西戎又打过来,占去了周朝西半边的土地,一步步又打到京都的边上来了。周平王怕镐京保不住,自己又怕死,再说京都的房子给西戎烧了不少,库房里的财宝早给抢了个一干二净,要盖宫殿也盖不起。这么着,周平王就扔了镐京,迁都到洛阳(在河南省洛阳市)。因为镐京在西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京都的时候,称为西周;洛阳在东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以后,称为东周。  兄弟相残  周平王迁都以后,把东边的新郑(在河南省新郑县)封给掘突。后来,掘突娶了个妻子叫姜氏。姜氏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寤Wù),据说姜氏生他的时候是难产,吓得直喊救命。婴儿什么都不知道,怎么能怪他呐?可是姜氏就讨厌这个孩子。小儿子叫段,长得逗人喜欢,特别受到姜氏宠爱(宠chǒng)。姜氏老在他父亲跟前夸奖小儿子怎么怎么好,将来最好把郑国的君位传给他。父亲掘突可不答应,还是照当时的规矩,立大儿子寤生为太子。公元前743年,掘突死了,寤生即位做了国君,就是郑庄公。郑庄公接着他父亲在天王的朝廷里办事。  姜氏眼见心爱的小儿子没有好地位,就对郑庄公说:“你接着你父亲当了诸侯,你兄弟也大了,还没有自个儿的地方住,老跟在我身边,成什么样儿?”郑庄公说:“母亲您看怎么办呐?”  那时候,封王封侯都有个城和许多土地。哪个城封给谁,谁就可以剥削那儿的老百姓,过着很阔气的日子。姜氏一听郑庄公问她怎么办,就说:“你把制邑(在河南省汜水县西;邑yì);汜sì)封给他吧。”郑庄公说:“制邑是国顶重要的大城。父亲早就说过,这个城谁也不能封。”姜氏歪着头想了一想,说:“那么京城(在河南省荥阳县东;荥xíng)也行。”京城也是个大城,郑庄公觉得很为难,只好不言语。姜氏可生了气了,她说:“哦,你这个城不许封,那个城不答应,还是把你兄弟赶出去,让他饿死得了!”郑庄公赶紧赔不是,说:“娘别生气,事情总可以商量的。”  第二天,郑庄公召集了文武百官,要把京城封给他的兄弟。大夫祭足(祭zhài)反对说:“这哪儿行啊?京城是个大城,跟咱们的都城一样,是个重要的地方。再说段叔是太夫人宠爱的,要是他得了京城,势力大了,将来必定生事。”郑庄公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做儿子的不能不依。”他不管大臣们怎么说,把京城封给了段叔。从此,人们把段叔叫“京城太叔”。  段叔打算动身上京城去,来向他母亲姜氏辞行。姜氏拉着他的手说:“别忙!我还有话说呐。”她就咬着耳朵嘱咐他说:“你哥哥一点儿没有亲弟兄的情分。京城是我逼着他封给你的。他答应是答应了,心里准不乐意。你到了京城,得好好操练兵马,将来找个机会,你从外面打进来,我在里面帮着你。要是你当了国君,我死了也能闭上眼睛啦。”这位年轻的太叔爷住在京城里挺得意,他一面招兵买马,一面操练军队。临近地方的奴隶和犯罪的人,逃到京城去的,他一律收留。这样十年二十年,太叔爷的势力就大起来了。这些事传到郑庄公耳朵里。有几个大臣请郑庄公快点去管一管京城太叔,说他要谋反。郑庄公自己有主意,反倒说他们说话没有分寸,还替太叔辩白说,“太叔能这么不怕辛苦,操练兵马,还不是为了咱们吗?”大臣们私下里都替国君担心,说这会儿这么由着太叔,老虎养大了,就要吃人,到那时节,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没有多少日子,京城太叔真把临近京城的两个小城夺去了。那两个地方的官员向郑庄公报告太叔占领两个城的情形。郑庄公听了,慢慢地点着头,眼珠子来回转着,好象算计着什么似的,可不说话。大臣都着急了,祭足说:“京城太叔操练兵马,又占了两个城,这不是造反吗?主公(这是臣下对诸侯的尊称)就该立刻发兵去镇压!”郑庄公把脸一沉,说他不懂道理。他说:“太叔是母亲顶喜欢的。我宁可少了几个城,也不能伤了弟兄的情分,叫母亲伤心。”当时有个大将叫公子吕,他说:“主公这会儿由着太叔,将来太叔不由着主公,怎么办呐?”郑庄公很有把握地说:“你们不必多说。到了那会儿,谁是谁非,大伙儿就都知道了。”  过了几天,郑庄公吩咐大夫祭足管理朝廷上的事情,自己上洛阳给天王办事会了。姜氏得到了这个消息,赶紧写信,打发一个心腹人到京城去约太叔发兵来打新郑。  京城太叔接到了母亲的信,直乐。一面写回信约定日期,一面对手底下的士兵说:“我奉了主公的命令发兵去保卫都城。”说着就发动兵车,打算动身。哪儿知道郑庄公早就派公子吕把什么都布置好了。公子吕叫人在半路上拿住了那个给姜氏送信的人,搜出信来,交给郑庄公。郑庄公原来假装上洛阳去,他偷偷地绕了一个弯儿,带领着两百辆兵车来到京城附近,埋伏停当,单等太叔动手,好象钓鱼的人等着鱼儿来上钩。  公子吕派了一些士兵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混进京城。赶到太叔的兵马离开了京城,他们就在城门楼子上放起火来。公子吕瞧见城门起火,立刻带领大军打进去,占领了京城。  太叔出兵不上两天,听说京城丢了。那还了得!他连夜赶回来。士兵们这才知道太叔出兵原来是要他们去打国君,乱哄哄地跑了一半。太叔一见军心变了,夺不回京城,就逃到了附近的一座小城里。大城都守不住,一个小城怎么禁得起两路大军的夹攻呐?太叔叹着气说:“娘待我太好,反倒害了我了。”他就自杀了。郑庄公在太叔身上搜出了姜氏的信,恨透了他母亲姜氏。他叫人把去信和回信送回去让姜氏自己去瞧,还嘱咐祭足把姜氏送到城颍(在河南省临颍县;颍yǐng)去住,起着誓说:“不到黄泉,再也不跟母亲见面了。”“到黄泉”就是死的意思。那就是说,郑庄公一辈子也不愿意再见他的母亲了。  没过了几天,郑庄公回到新郑。抢他君位的敌人已经灭了,他去了这块心病,不用说够痛快的了。可是外面沸沸扬扬,都说他这么对待母亲太过分了。这个不孝的罪名,他可担当不起。做一个国君,就盼望臣民象孝顺父母那样对待他,他自己落了个不孝的罪名,人家还会来为他效力吗?母亲是他轰走的,他只要吩附一句就能把母亲接回来。可是他已经起过誓,不到黄泉,不再跟母亲见面。起了誓不算数,往后人家还拿他的话当话吗?真是左右为难了。  郑庄公正为了这件事,心里很不痛快。有个城颍的小官儿叫颍考叔,他给国君进贡来了,献上一只特别的鸟。郑庄公问他:“这是什么鸟?”颍考叔说:“这叫夜猫子,白天瞧不见东西,黑夜什么都瞧得见,真是日夜颠倒,不分是非的坏东西。这鸟小的时候,母鸟辛辛苦苦捉到了虫子,自己不吃,喂给它吃。母鸟待它多么好哇,它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把它妈吃了。真是个不幸之鸟,所以我逮了来,请主公办它。”郑庄公知道这话里面有骨头,也不出声,由着他说。可巧到了吃饭的时候,郑庄公就叫颍考叔一块儿吃,还夹了几块羊肉给他。颍考叔把顶好的一块羊肉包了起来,搁在一边。郑庄公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妈上了岁数。我们不容易吃上肉,今天主公赏给我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起我妈还没吃过,自己哪儿咽得下去?我想带点儿给我妈去吃。”郑庄公想,颍考叔准是来提母亲的事儿,倒要听听他怎么说,就叹了一口气说:“你真是个孝子。我做了诸侯,还不能象你那么奉养母亲。”颍考叔显出惊奇的样子说:“太夫人不是很健康吗?主公怎么说不能奉养她呐?”郑庄公又叹了一口气,把姜氏帮着太叔来打新郑的事,把他赌咒(zhòu)起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话说了一遍。  颍考叔说:“主公这会儿惦记着(惦diàn)太夫人,太夫人准也惦记着主公!虽说起过誓,可是人不一定要死了才到黄泉。咱们挖个地道,挖出水来,不就是黄泉吗?咱们再在地道里盖一所房子,请太夫人坐在里头。主公走进地道去跟大夫人见面,不就应了誓言了吗?”郑庄公觉得这倒是好办法,就派颍考叔去办。  颍考叔带了五百个人,连挖地道带盖房子,一齐办好了,就一面把姜氏接到地底下的房子里,一面请郑庄公从地道里进去。郑庄公见了母亲,跪在地下说:“儿子不孝,求母亲恕罪!”说着,还咧着嘴哭呐,姜氏又害臊又伤心,她赶紧搀起(搀chān)郑庄公说:“是我不好,哪儿能怪你呐!”娘儿俩抱头哭了一顿。郑庄公扶着他母亲出了地道,上了车,故意转了好几条大街,让百姓都看看,才慢慢地回到宫里。  颍考叔给郑庄公出了这么个两全其美的主意,郑庄公当然很感激,就把他留了下来,拜他为大夫。颍考叔原来练成一身武艺,本领很大,郑庄公就让他跟公子吕、公孙子都一同管理军队。

编辑推荐

《春秋故事》(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美绘本)的作者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这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名人推荐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把孩子带入历史长廊最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重版了林汉达先生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历史知识启蒙读物。这部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成年人的喜爱。许多人是看这部书长大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继续看这部书,引起对祖国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国历史长廊。现在,每年出版的少儿读物品种数量很多,五光十色,林林总总,但能够流传下来的并不是很多,能够传世的就更少了。面对浩浩书海,家长选择起来颇要费一番功夫。因此,许多家长希望能买到一些经典传世的少儿读物供孩子阅读。这次《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的重版,就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令读者惊喜的是,这部历史知识启蒙的传世经典读物是以全新面貌和读者见面的。浓郁民族风格的精装封面,既突出了历史特色,又体现了传世经典的厚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醒目。内文不但保持了语言大师林汉达先生文字的原汁原味和刘继卣等名画家一百多幅插图,每章还设计了不同内容的书眉和题花、尾花,真是文图并茂,赏心悦目。淡黄色的轻型纸既能保护小读者的视力,拿起来阅读又很轻松。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内容有800多面的精装珍藏本,定价仅为39元,比起同类书的价格要低许多。中华民族有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把光辉的历史传统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特别是教育少年儿童,让他们从小就知道历史,是一个光荣的任务。但是历史典籍浩如烟海,不可能人人都去读二十五史和《资治通鉴》,林汉达先生的《中国历史故事集》,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写出了一部通俗而简明的历史。只用了四十多万字,122个故事,就基本完整地勾勒出来从春秋战国到三国时期共一千多年的历史。    林汉达先生在书中,对历史资料作了认真的精选,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千金一笑》,战国时期的七雄并立,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三国纷争,最后西晋统一中国,选取了各个时期最突出的历史事件写成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反映了最重要的历史活动和重大转折,也写出了最重要的历史人物。所有这些故事,都有可靠的资料来源,体现了林先生严谨的治史态度。有些流传很广泛的传说,例如蒋干盗书、草船借箭、借东风,虽然绘声绘色,却没有可靠的根据,林汉达先生都没有采用。林先生使用的素材,选自《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资料,许多情节都有出处,严肃而又准确,尊重历史,客观叙述。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在历史故事里面,扬其精华,剔除糟粕,是林汉达先生的又一个特色。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著作中,既有精华,也有大汉族主义的表现,有对封建制度的赞扬歌颂,有对劳动人民的轻蔑,这些是必须剔除的糟粕。林汉达先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统帅史料,在这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工作,是值得称道的。例如在写三国故事的时候,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把诸葛亮神化,也没有把曹操妖魔化。在写到各少数民族的时候,十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历史故事既是历史,又必须是故事,是文学。《兄弟相残》的故事写的是郑庄公和弟弟太叔段争夺王位,在《春秋》里面只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九个字的记载,在《左传》里面也只有三百字,林汉达先生把这段故事展开,写成三千多字的完整故事。《一鼓作气》写的是曹刿问战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十一个字,《左传》只有五百余字,林汉达先生把这一段写成两千多字的故事。这些历史素材经过林汉达先生的加工,交待了人物的关系,写出了事情的来由发展,有头有尾,曲折叠宕,有声有色,生动活泼。林先生在写故事的时候,既注意了每个故事的完整,又在大故事里面套着小故事,这个故事还连着下一个故事,互相呼应,彼此关联,连缀起来,形成了连绵不断的脉络,成了一部中国古代的简史。    林汉达先生在写作的时候,作了必要的情节的虚构,如一些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例如在《孙膑下山》中对孙膑装疯的描写,在《四面楚歌》的故事里,对处于逆境的项羽、虞姬,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对话感情强烈,都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虚构的时候,林先生注意了合理性,做到有根有据,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符合当时的环境。同是《千金一笑》的故事,林汉达先生没有像《东周列国志》那样用很大篇幅描写后妃争风吃醋,而是侧重于交代历史过程。比较起来,有些作者写的历史故事,只是把史籍译成了白话文,十分拘泥死板。还有一些历史文学作品,虚构起来漫无边际,过度夸张,或者流于俚俗。而林先生的历史故事,既有文采,又注意了可信和准确。    林汉达先生是浙江人,但是他在书中的语言却是标准的北京话,朴素而流畅,通卷不用艰深的名词术语,做到了口语化。特别是对于广大少年儿童读者,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让人倍感亲切。我很赞成叶至善先生在序言中的评价:林先生的这本书“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姜昆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春秋故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新版春秋故事不是刘继卣先生的插图,采用新绘的彩色插图,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了.
  •   书不错,我小时就看过了。现在买给女儿看,印刷质量当然比以前好很多,不错,是一本值得买的书。
  •   40年的经典了,给人的感觉是拿到这本书要一口气读完才过瘾,真的很好!
  •   不错,孩子喜欢,算是历史的起萌吧!
  •   适合小学生的读物, 也适合家长当故事书读给孩子听
  •   很好,我儿子很喜欢,适合孩子了解中国历史。
  •   女儿二年级了,算是历史启蒙吧。
  •   文字叙述很简单,适合小学生阅读。比我想象的差远了,不过,还能勉强接受。
  •   我是给4年级的儿子买的,这套书非常好,通俗易懂,孩子也因此了解更多的历史典故。
  •   是正版,孩子喜欢,不错
  •   喜欢这本书,值得学习,特别适合中小学生。
  •   很不错的,孩子很喜欢,很合适的价格
  •   孩子要求买的,还不错的。林汉达的书小时候就看过了。
  •   是原著,最经典的版本。推荐。
  •   适合小学中年级的小朋友阅读
  •   林汉达编撰的历史故事是最经典的,通俗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值得购买阅读。
  •   不错,价格便宜,书的质量一般.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