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陈恭禄  页数:608  
Tag标签:无  

前言

自序古今史之性质不同,方法亦各迥异。古史之存于今者,或为编年,或为问答,或为传体,或为纪事本末,或为文献,名目不一,要多因陈抄袭。其材料或不问来自何方,编纂者或不辨其真伪,书中或为谀墓毁墓文字,或为按年列举之政令大事,或不问其是否实行及行后之利弊,杂然抄入。其一部分诚所谓“断烂朝报”,或“流水账目”也。吾人读之,殊难明了整个社会之情状。今日编著历史之方法,简单言之,首先搜集原料,及时人纪录,辨别著作人之目的,有无作用,及其与史迹之关系,比较各种纪录之内容,考证其真伪。其有证明者,始能定为事实,证以时人之议论,辨析其利害。然后综合所有之事实,将其缜密选择,先后贯通,说明史迹造成之背景,促成之各种势力,经过之始末,事后之影响,时人之观察,现时之评论,而以深切美丽之文写成。此史学者不易养成之原因,而固吾人今日之正鹄也。著者编著此书,不过自信未入于歧途,于试验之中,不肯放弃责任而已。书中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读者之意见,或同或异于结论,著者固无强人从己之意,且书非宣传作品,读者多为成年之人,当可根据事实,自由表示意见也。更当说明于此者,外交上之事件,尤易引起争论。盖人类之普遍心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褊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为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之仇恨,惟愿平心静气,根据事实,叙述外交上之史迹,讨论其问题,研究其经过,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近百年来,内政外交交相影响,中国以不平等条约之束缚,主权减削,内政往往深受外国之影响,外交之篇幅颇难预定,乃听材料自行决定。书中地名以政府之变更,改易旧名,此种习惯,原为专制帝王改制之余毒,对于吾人则颇增加困难。著者叙述过去之史迹,自当仍用前名,但为便利读者起见,常或附注今名。关于地图,著者知其重要,不幸不能绘画,插入书中。事无奈何,唯愿读者自备地图参看。人名亦有困难,君主避讳不名,徽号字数赘多,庙号繁杂,均不便于记忆,民间用其年号,清帝除太宗而外,未曾改元,举其年号,人皆略知其事业,今仍照用,代替其名。大臣之见于史料者,或称姓名,或称字号,或称官名,或用地名,或称谥号,变化繁杂,著者为便利之计,多用姓名。外人名称,以译音之故,常不一律,作者将其划一,且多附注原名。国名载于旧档者,或先后逈异,或交相杂用,如英或称佛郎机,或称大西洋,或称红毛,非外国书籍证明,殆难辨别。葡萄牙则称大西洋,美称米,法称佛等,书中均改用今名。年代旧用皇帝年号,或用甲子,近时或以孔子诞辰,或以民国成立之年为纪元。自今观之,多不适用,清帝于嗣位之次年,诏改年号,其先,帝多改元,积时既久,推算困难,如咸丰元年,读者或不能即知其距今若干年也。甲子计算,亦常不便于用。新法纪年如孔子诞辰,尚未通行全国,效仿西法,徒为增加困难,清代史迹,用民国纪元前计算,颇感不便,对于吾人亦无所得。著者为便利读者起见,多注明公元。英人葛麟瑞(Charles Kline)所著之《中西年历合考》,及陈垣之《中西回史日历》等书均极便于检查,更附道光以后之年历对照表于书后。至于年表,说者谓为史书所必备,实则不然,史迹绝非年表所能形容,且表非详细说明,多无益于读者。吾人固不必墨守古代之体例也。此书编著之初,颇赖友人章诚忘等之赞助,又蒙亲友抄写,皆深感谢。书中所叙之事实与议论,与任何人无关,著者一人负责而已。书为著者关于中国史有系统之第一作品,深愿读者有所指导,并书于此。陈恭禄自序于珞珈山一九三四年五月四版自序于今书业不景气之时期,《中国近代史》居然于发行后四个月内重版两次,又为读书竞进会选为大学组必读之书。社会上之意外欢迎,出于著者意料之外,心中愉悦,自不待言,一面表示感谢,一面则常自责。心尤不安者,无过于误植之多。其造成之原因虽多,固不能尽诿过于人,著者盖有相当责任。书于三月出售,著者读完一遍,发现不少之误植,即于四月函告出版人谓书再版,望挖正后付印,而出版人复称再版现已印成,唯有附印勘误表之办法。近者更有发现,并知平装本将即付印,当能一一挖正。改正多为误植,亦间有一二叙述之史迹。书稿于去年夏寄出,一年之后,再读此书,感觉尚有一二应改之处,顾改文稿牵及纸版能否再用,且为时太久,而社会上需要此书甚殷,故暂作罢。今可于此说明者,共有三事。一、袁昶、许景澄奏疏实不足信,不如删去。二、景善日记著者初未能得原文,书中译文,当改用原文。三、政府废两,计量改用公担,而书仍用旧制。读者当知关银一两抵一o五五八元,一公担抵一•六五四担。他如论者谓书叙述外交太多,关于学术者太少,则所见不同,著者自有立场也。倘有修正,亦当俟诸将来。余授武大史学系一年级中国近世史,采用此书为教本。误植亦有学生告知者,深为感谢,并志于此。陈恭禄序于半山庐一九三五年五月

内容概要

  本书一书是陈恭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民国时代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本书19章,近70万字,以叙述为主,分析辅之。本书根据近代以来发生的大事,分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民国以来状况等几大主题,为中国近代史架构了基本的叙述轮廓。尤为令人称道的是陈恭禄尝试以一种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他认为“本书论断,著者非诋毁时人,或为之辩护,不过以公平之态度,说明其立场”,比如在讨论中外冲突及中外关系等问题时,“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但更要以事实为根据,不能一味诋毁。由于本书持论公允,资料翔实,详略得当,成为当时中国近代史最完善的教材。

作者简介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1900年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先习化学,再转农科,后入历史系学习,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纲》,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
  主要著作有:《中国上古史史料之评论》、《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近代中国史料评论》、《曾国藩与海军》、《中国近代史》、《中国通史》、《日本全史》、《中国近百年史》、《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等。
  陈恭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学术为职业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是一个典型的学院知识分子,他试图站在学者的立场上客观地叙述中国近代史,以著作来表白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以学术来影响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主观上他不傍依于任何党派,在客观上却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观点和政治立场。

书籍目录

推荐序郭世佑
四版自序
自序
第一篇
 鸦片战前之中国
 地理上之影响
 中国民族
 清帝之入主中国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政治上之积弊
 财政之情状
 人口激增与生计困难
 秘密会社之活动
 叛乱之迭起
 对外之观念
 古代中西之交通
 中国所受外国之影响(物产、思想、文学、科学、美术等)
 闭关思想之成立
 葡萄牙人之东下
 耶稣会教士
 西荷诸国人之相继来华
 中俄之交涉
 国际贸易之情状
 管理外人之方法
 法律问题
 困难之症结
第二篇
 中英冲突及鸦片战争
 律劳卑之来
 平等待遇之争执
 交涉之恶化
 困难之症结
 缄默期内之大事
 商欠
 鸦片之略史
 鸦片畅销之主因
 烟禁之议
 林则徐之禁烟
 义律缴交鸦片之经过
 禁烟之希望
 林维喜案之严重
 清廷之主战
 英国之宣战
 军备之比较
 定海陷后朝旨之中变
 琦善和战之两难
 道光再主用兵
 广州之屈服
 英舰之北上
 浙苏战守之失败
 国内纷扰之情状
 和议之经过
 南京条约
 和议之评论
 战败之原因
 政治上之弱点
第三篇
 战后外交之形势及英法联军之役
 中英善后交涉
 中美订约
 中法交涉
 条约中之要款
 耶稣教之弛禁
 香港澳门与中国之关系
 五口开放后之情状
 鸦片输入之激增
 对外思想之不变
 青浦案件之解决
 广州入城争执之严重
 三国修约之失败
 海盗与亚罗事件
 混战与报复
 西林教案
 联军来华
 广州陷后之情状
 四国公使之通牒
 和议之情状
 四国天津条约之成立
 朝廷挽回津约之失败
 条约中之要款
 换约之起衅
 战事之责任
 朝旨之中变
 联军第二次北上
 和议困难之症结
 巴夏礼捕后之交涉
 咸丰之决心议和
 和议之条件
 清代外交之评论
 中国对俄所受之损失
 中国近代史
 目录
第四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
 黄河改道及其影响
 人口激增
 秘密会社之活动
 财政之困难
 政治之腐败
 广西之情状
 洪秀全之略传
 上帝会与团练
 洪秀全之起兵
 起兵后之时机
 攻扰六省之经过
 太平军中之思想
 文化之摧残
 战胜之主因
 太平军、清军、人民、迷信、种族思想、女子、军械
 清廷应付之方略
 洪秀全之失策
 北伐军之失败
 江苏境内二军之相持
 太平军之西征
 曾国藩练勇之困难
 讨贼之檄文
 檄文之批评
 湘军出征之战绩
 湘军战胜之原因
 江北、江南大营之败溃
 全国纷扰情状之一斑
 经济制度之紊乱
 人民所受之痛苦
 饷糈之榨取
 太平天国与外国之关系
第五篇
 太平天国及捻苗乱(续前)
 洪秀全之宗教思想
 三字经
 洪秀全之天国
 上下阶级之森严
 朝廷情状之一斑
 军政与严刑
 公田之计划
 天历
 天国中之妇女
 消极之禁令
 内讧及其影响
 太平军之战绩
 湘军克复安庆
 陈玉成之败死
 常胜军之成立
 太平天国末年之情状
 外人之观察
 淮军之起
 湘军近逼南京
 华尔死后之常胜军
 戈登之战绩
 苏州杀降之事件
 太平军之余支
 湘军攻陷南京
 太平余众之命运
 捻军之大起
 平捻
 清廷治苗之失策
 湘军平定苗乱
 战争期内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
 人口减少之估计
 内乱之评论
第六篇
 内政外交
 清季之政治情状
 咸丰死之政变
 同治家庭之惨剧
 承继大统之问题
 慈禧之专政
 光绪、慈禧之关系
 宦官之乱政
 朝廷之情状
 地方长官之权重
 仕途之冗杂
 军队之腐败
 财政之困难
 曾左二氏之失望
 李鸿章之观察
 台谏之积弊
 汉族之移民
 人口之问题
 总理衙门之创立
 外国使臣之地位
 驻外公使之派遣
 大臣对外智识之幼稚
 外交上之主要问题
 海关之改组
 香港、澳门漏税之解决
 海军之创设
 机器局与陆军
 招商局之成立
 铁路之兴筑
 电报、电话及邮局之设立
 新教育之失败
第七篇
 内政外交(续前)
 觐见之争执
 外使之入觐
 遣使之困难
 斌椿游历之失败
 蒲安臣之出使
 驻外使馆之成立
 条约
 滇案之交涉
 烟台会议
 交涉之评论
 中德修约之交涉
 外商之贪心
 反对教士之传说
 教案之迭起
 天津教案之严重
 藩属之观察
 新疆叛乱之平定
 伊犁之交涉
 中日之关系
 中国对于安南之失策
 和议之失败
 战争之经过
 和议之成立
 交涉之评论
 缅甸之丧失
 西藏交涉之开始
 帕米尔之交涉
 外人之赞助中国
 华工贩运之惨史
 国际贸易之发达
 输出输入之物品
 国内情状之不变
第八篇
 中日交涉
 清初中日之关系
 商约之成立
 副岛种臣之来聘
 日本之出兵台湾
 台案之解决
 日本兼并琉球
 琉案交涉之失败
 朝鲜之概状
 日韩之争
 朝鲜之订约通商
 中国对韩之政策
 朝鲜之政变
 中日天津条约
 二国合作之计划
 修约之失败
 袁世凯之活动
 朝鲜政治之腐败
 中日军备之比较
 二国出兵朝鲜
 改革韩政之争论
 战事之责任
 清兵之败出朝鲜
 海上战争
 朝廷之情况
 奉天境内之战
 北洋舰队之消灭
 最初议和之失败
 李鸿章之渡日议和
 和约之成立
 朝臣之议论
 三国干涉
 换约
 割台之始末
 交涉之总论
第九篇
 战后中国之危机
 外交上之新形势
 外债
 中国借款之困难
 法国之野心
 俄国侵略之计划
 中俄密约之成立
 俄国经营之东省铁路
 关税之交涉
 铁路借款之争执
 德租胶州湾
 俄租旅顺、大连
 法租广州湾
 英国对华之政策
 英租威海卫等
 日意二国之要求
 列强在华之铁路承办权
 中国损失之综计
 门户开放政策之成立
第十篇
 变法运动
 国内之积弊
 变法之阻碍
 教士之影响
 士大夫之思想
 变法者之辩护
 变法之动机
 康有为之活动
 变法之鼓吹
 政府之筹饷练兵
 新事业之创办
 慈禧、光绪之疑忌
 康有为变法之计划
 光绪诏定国是
 新党之进用
 新政
 反对变法之主因
 反对者之议论
 新法推行之困难
 变法志士之大无畏精神
 太后之阻挠新政
 袁世凯之变节
 康梁之出险
 变法志士之受祸
 旧制之恢复
 废立之隐谋
 结论
第十一篇
 义和团之扰乱
 反对外人之心理
 教案困难之分析
 人民生计之困苦
 财政之窘状
 练兵
 秘密会社之活动
 国内之纷扰
 义和拳之略史
 山东拳乱之势炽
 朝廷之态度
 直隶拳乱之情状
 外兵入京保卫使馆
 主战派之气焰
 拳民入京后之情状
 塘沽炮台陷后之混战
 御前会议
 宣战诏书
 宣战后之北京
 北方之惨杀
 教士
第十二篇
 义和团之扰乱(续前)
 五大臣之遇害
 朝旨之中变
 护送公使出京之平议
 刘坤一之保境安民
 天津之陷失
 联军入京之经过
 车驾出京之情状
 北京之纷扰
 京外人民所受痛苦之一斑
 天津都统衙门之威权
 德俄之野心
 下诏罪己
 李鸿章之失策
 惩办祸首之交涉
 和议进行之困难
 条约中之要款结论
 中国之屈服
第十三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
 变法之倾向与主张
 改革之困难
 预备立宪
 朋党之排挤
 言官之地位
 人民觉悟之表现
 政治改革
 官制军政法律
 新教育之创办
 盲然奖学之流弊
 实业之奖进
 废八股
 满汉平等
 谕放脚
 严禁鸦片
 帝及太后之病死
 亲贵大臣之重用
 咨议局与资政院
 秘密会社之活动
 兴中会及同盟会
 光复会等
 会党活动之方法
 国有铁路政策之决定
 川路争议之严重
第十四篇
 改革与革命附外交(续前)
 武昌革命之经过
 清廷应付之策略
 各地之响应
 革命之势力
 建设之精神
 清廷惊惶失措之窘状
 鄂宁两军之战
 临时政府成立之经过
 和议之进行
 袁世凯之阴谋
 清帝之逊位
 国内之政治问题
 清季外交之趋势
 乱后之善后问题
 三国商约
 英日同盟
 满洲问题之严重
 日俄战争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中日交涉之困难
 悬案之解决
 中美德同盟之议
 国际铁路计划之失败
 中俄交涉
 领荒移民之开始
 借款筑路
 列强对于革命之态度
 外蒙独立
 英谋西藏
 经营西藏之失败
 外交损失之总论
第十五篇
 政治社会情状
 君权之发达
 宫廷生活之情状
 大臣之无权
 疆吏之恭顺
 州县官之困难地位
 贪墨之一斑
 刑罚之严酷
 官仪之盛
 学塾之生活
 童试
 生员考试
 乡会试等
 闱中情状之一斑
 中试者之地位
 八股文之说明
 文学之趋势
 思想与学艺
 土地之分配
 田税
 农民生活之情状
 工人
 商人
 家庭生活
 宗教思想
 经济状况
 自治组织
 结论
第十六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
 善后问题
 首都之争执
 临时约法
 政党之纷扰
 责任内阁之失败
 政治实状
 国会之召集
 地方政府之情状
 武人之跋扈
第二次革命
 革命后之政治问题
 官制之迭更
 帝制运动之始末
 割据之形势
 政治失败之主因
 外交问题
 外蒙西藏之交涉
 中日交涉
 府院之争
 复辟之失败
第十七篇
 民国以来之内政外交(续前)
 南北战争
 北方情形
 南方党争
 和议之失败
 国内之扰乱
 省宪运动
 直奉战争
 广东政变
 法统下之纷扰
 国会之劣迹
 反直战争
 欧战之影响
 中俄问题
 中俄条约成立之经过
 华盛顿会议
 北方之混战
 中国之新觉悟
 国民党之改组
 广东之统一
 北伐军之胜利
 宁汉分裂
 北方情状
 北伐完成
 统一代价之一斑
 五院之创设
 战争之迭起
 最近政治状况
 外交之新趋势
 最近外交问题
第十八篇
 结论(国内问题之分析及建设之途径)
 政治情状
 中央财政状况
 各省税收
 军队
 乡村匪患
 国际贸易
 列强投资
 人口问题
 节制生育
 农工商业
 交通
 教育
 公共卫生
 结论
第十九篇
 史料评论
 新史料之印行
 政书
 碑传
 文集
 信件
 日记
 年谱
 时人记载
 其他
 研究之途径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广州之外商无购地置产之权,其住宿办公之商馆,数凡十三,为行商之产业,盖行商十三也。租金取价低廉,外商每于冬季入住,货栈则在河南,亦为行商之产业。粤官之管理外人,也订有条例,后益严厉。其要款如下:一、兵船不准驶入虎门泊于内江。二、番妇枪炮不准带入商馆。三、洋商不准私借夷款。四、夷商雇用华工不得过于定额。五、夷商不准乘轿。六、夷商不准划船取乐,每逢初八、十八、二十八日,始得往游花园。七、夷商不准直接上禀长官,须由行商转递,并受其管理。八、夷商不准久居商馆,贩买之后,须即回国,或往澳门。规则中一、二、七三条,执行颇严,其禁兵船武器者,以防变起不测,而不易管理也。其禁妇女之人商馆,一由于中外礼俗之不同,其时国内上中级社会之妇女,居于深闺,而外国男女同行,其服装自华人观之,则为妖艳,迄今民间尚有取种之说,一防外人久住不去也。其禁外人上禀,官吏称为严肃政体,且为免除烦扰,便利行商管理之也,后以弊端丛生,始准夷商于城门递禀。其禁外商久居广州,外商去时,雇用工人看守商馆,往来概须纳费,其无住宅于澳门者,出纳重贿,亦得私留住于商馆。第三条严禁借债,而行商常以中外之利息不同,多借外款。四、五、六三条均为具文,商馆雇用华工,官吏平日从不过问。坐轿之禁,本于轻视之观念,虽曾发生争执,然以外人不准行于市中,或自由出外,实无乘坐之必要。其往游花园,向不遵照定例,无事则划船渡河,散步园中。综观管理章程,可称琐屑,其动机则官吏认“夷人犬羊之性”,不宜亲近,发生事端,又患奸商之欺愚外人,乃借行商保护之也。行商外商之买卖也,从未订定合同,双方均能履行言诺,其信实昭闻于世,相处亦颇和善,尤以伍绍荣诚实不欺,慷慨好施,见称于外人。其得承充行商者,固须连保,亦当纳银,凡遇大荒河灾,均须捐款。一八三一(道光十一)年,朝令归还商欠,伍绍荣出银一百十万两,一八四一年,英军将攻广州,将军奕山议和,伍绍荣出银一百万两,曾自谓其财产,共值二千六百万两。其款虽由经商之才能而得,亦赖专利制度之助,其不善经商而拖欠外债无力归还者,亦复有之。其时国际贸易之普通言语,则为印度、葡萄牙、英吉利语言合成之洋泾浜话,通事习学其常用之话,全国无精通外国文字之人。

媒体关注与评论

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再版,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可惜作者抛离这个世界已经45年了,他早在1966年就已撒手尘寰。章开沅先生在近作《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中饱含深情地说:“平心而论,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至少它们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看来,时间就像山涧的溪流,驱走的是轻浮的尘埃,鹅卵石的体积与分量却只能慢慢地消磨于流水的冲刷之中。陈恭禄生于1900年,江苏丹徒人,自幼接受私塾启蒙,十七岁考入扬州的教会中学,积累了丰厚的英文阅读能力。1921年,录入六朝古都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嗣而转入农学,最后投身于历史系。根据该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美籍系主任贝德士教授的指导下,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用力甚勤。——郭世佑在他看来,国人的历史知识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教授 章开沅读中国近代史,一怕坐井观天;二怕陈陈相因的“天经地义”,史征不足,味同嚼蜡;三怕趋炎附势。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成书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专制淫威正炽,却没有这些痼疾,不禁拍案称奇!——广州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代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陈恭禄,作为一名教会大学的教授,受西方的影响很大。他的政治理想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政治为楷模。他的《中国近代史》以进化史观为指导,以英雄人物为核心,这种学术方法使他对中国近代史的总体评价和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与当时社会主流知识分子的观点非常接近。——中国历史学会会长 张海鹏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1930年代的大学“部颁教材”,是民国时期的经典,而经典是永恒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作者运用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向读者展示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复杂、丰富的巨幅画卷。透过这位上世纪三十年代低调的历史学家平和、客观、公允的分析,新时代的中国人可以获得对近现代史的更理性的新认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萧功秦民国史家写史,言简意赅,有文化,味道足,考订精,足以传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张鸣大约十几年前,我印象中是钟叔河先生说的,中国的近代史著作,以陈恭禄这本最好。我后来找到了这本书,我认同钟先生的判断。这本书的好处是把尽可能丰富的原始材料提供给读者,本书与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纲》对读,我们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就会深刻一点。——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谢泳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史》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张海鹏中国历史学会会长、雷颐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萧功秦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谢泳厦门大学教授推荐。郭世佑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作序。

名人推荐

推荐序郭世佑陈恭禄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再版,无疑是值得庆幸的,可惜作者抛离这个世界已经45年了,他早在1966年就已撒手尘寰。章开沅先生在近作《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中饱含深情地说:“平心而论,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我们理应给以珍惜并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治学经验,至少它们可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近代史学科的参考。”看来,时间就像山涧的溪流,驱走的是轻浮的尘埃,鹅卵石的体积与分量却只能慢慢地消磨于流水的冲刷之中。陈恭禄生于1900年,江苏丹徒人,自幼接受私塾启蒙,十七岁考入扬州的教会中学,积累了丰厚的英文阅读能力。1921年,录入六朝古都的教会大学——金陵大学,先是主攻化学,嗣而转入农学,最后投身于历史系。根据该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在美籍系主任贝德士教授的指导下,潜心阅读中外史料,把近代中国置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用力甚勤。在他看来,国人的历史知识比较浅陋,外来的社会科学理论又未必切合于中国,却急于运用,未辨轻重缓急,历史著述的质量参差不齐,好书难找。就在毕业那年,即1926年,陈氏始萌撰述近世国史之念。鉴于当时国内还缺乏日本史的阅读书籍,就先著《日本全史》与《印度通史大纲》。任教南京明德中学才一年,他就被聘回金陵大学历史系,并受贝德士之托,讲授中国近百年史,还在《大公报》连发关于晚清史的文章,向中央大学萧一山教授的成名之作《清朝通史》频频提出挑战,史坛为之瞩目。及至1934年,《中国近代史》集八年之功,终于截稿成册,叙述范围起自晚清鸦片战争,迄于作者止笔前的1930年代初,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该书被推荐为大学必读书目,两年之内接连五版,洛阳纸贵,称誉当时。即使在1949年之后的台湾,还被再版四次。当时,为了面向社会读者,作者还删繁就简,另编《中国近百年史》,仍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刊行,后者比蒋廷黻5万言的《中国近代史》早出三年。在当时,虽然中国近代史的著述已出版不少,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某些篇章确乎别开生面,为数更多的却系介于历史叙述与时评之间的政论性作品,历史与政治难舍难分,严谨翔实之作并不多见。这也难怪,国难当头,书斋鲜静,醉翁之意多在论世,近代史学科建设尚属草创,史料整理却非朝夕之功,用罗家伦的话说,“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方法,主要的部分就是整理中国近代史料的方法。”较之许多同类近史论著,陈氏最重资料,言之有故。他首先搜集“原料”,参照时人记录,辨别作者的身份与目的,征之以其他同类资料,考证真伪,只有能够印证的资料方可采用。他还参照时人的议论,辨析利害,然后构建史实,叙述史迹造成的背景,多种历史要素的关联,还有“过程之始末,事后之影响,时人之观察,现时之评论”,力求“缜密选择,先后贯通”,辅之以清晰简约的文字。作者自信“未入于歧途,于试验之中,不肯放弃责任”,勉成信史。当然,任何论著都不可能万无一失,加上当时的学术条件有限,作者的史料运用并非无懈可击,但他确实在证实与证伪两个方面都下过一定的功夫,取舍审慎。例如,英人白克浩司(EBackhouse)伪造《景善日记》的真相在当时还没有为中外学界所澄清,罗家伦移校中央大学前后,为门人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第一册所撰引言中,还在强调自己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亲自看过抄过”,该日记的原稿“真实无疑”,陈恭禄虽然也不怀疑那本伪造的满人日记本身存在的真实性,但通过比照其他记载,就对日记所叙某些史实多有存疑。他在《中国近代史》末篇“史料评论”中就以此为例,曰:“如景善日记,为外人所得,视为义和团时之可信史料,实则所记朝廷大事,多为不足深信之传闻。”陈氏的这一见解就已高出同时代的罗家伦等人。又如,在论述辛亥革命时,陈氏既不迷信国民党大小官员那些铺天盖地的“歌德”回忆,也不因南京国民政府神化孙中山与国民党的创业史而跟着凑热闹,尽量中性叙述。陈著出版前,国民党中宣部的审查者不加商量地强加删改,还不让作者过目,可惜我们已无法找到原稿,就从被删改的文本中,我们也找不到作者对孙中山的神化色彩,只见直呼“孙文”共71处,与孙中山有关的“孙氏”6处。所用“革命”一词虽有185处之多,则多从事物变革的方式与程度着眼,并不掺入价值评判。相比之下,弃学入仕的蒋廷黻就不敢直呼孙中山,在区区5万字的《中国近代史》里,除了称“总理”2次, “中山先生”8次,称“孙中山先生”则达34次之多,还专设一节“贯彻总理的遗教”,同蒋介石与国民党保持一致。陈著既不像思想先行的蒋廷黻,常常以论代史,也不是史料堆砌,有学无识,而是既重史料,又兼分析,形成论断。应当指出,作者受《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作者马士(Hosea Ballou Morse)的影响颇深,对英国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实质与历史必然性、中国人口问题出路等方面,结合中西文献资料,给予平实叙述。他在自序中说:“外交上之事件,尤易引起争论。盖人类之普遍心理,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对其家庭国家无不如此,诋毁外国,国人固少反对,且有爱国之名。此种畸形褊狭之心理,徒为害于国家。著者之目的,既非为片面之宣传,又非为造成国际间之仇恨,惟愿平心静气,根据事实,叙述外交上之史迹,讨论其问题,研究其经过,对于侵略之罪恶,决不为之稍讳,庶可成为认识列强责任之信史也。”只要我们不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党同伐异的学术教条,则不难发现,陈恭禄的治学态度与史学理念至今还经得起推敲。政治风云的变幻不曾影响陈恭禄书斋怡乐的学术追求,进步学生的劝慰使他放弃了离宁远走的设想。讵料此后不久,金陵大学就在“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呼号声中歇火关门,邻近的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陈恭禄就地转入南大。正是其教会中学与大学的学、教经历,加上红极一时的文霸陈伯达曾在战斗力很强的《四大家族》一书中给陈以“反动历史学家”之界定,政治权力的蛮横就让本分向学的陈恭禄在接踵而来的政治运动中饱经世态炎凉。翻开南京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印的《教学与研究汇刊》,在1956年12月印行的“创刊号”中,篇首就是陈恭禄长达一万四千字的《对旧著“中国近代史”的自我批评》。陈著原本既没有用过蒋廷黻喜欢用的“近代化”等词,也不曾使用过当时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家与历史学者从中国社会史论战中转述过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他在自我批评中整段地复述毛泽东对近代史的论点与革命史观,还称 “毛泽东同志”,还引用列宁、斯大林的语录,承认自己在私塾 “受了封建教育” ,在教会学校里“受了更深的毒素”,即“帝国主义思想”,那是“反苏反共反人民的思想”,还说,“站在官方立场,我就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代言人”,“中国近代史无疑是一反动有毒素的书籍”。此类文字将我们带到当年思想改造的现场。作者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近乎自残,应该说很卖力气,可以交差了,结果还没完,这不仅出乎陈恭禄的意料,也超出了吾辈今天的想象。有位西方人士说:一个人的住宅就是他的城堡,只要他安分守己,他在城堡里就应当受到像王子一样的保护。欧美版的法权观念肯定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一年之后就是反右风暴,再过一年便是“史学革命”,连自己都白纸黑字承认“反苏反共反人民”的陈恭禄教授在劫难逃。据茅家琦先生回忆,当时,人民出版社约请陈氏重写《中国近代史》。结果,当他交上第一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审稿意见就断定存在“严重错误”,重写之议就不了了之,无论从哪个主义来看,保命总比出书更重要。由于近代中国的历史异常复杂,前人留下的某些历史难题至今仍需求解,而近60年来,大陆高校的近代史教材虽然多达200余种,却几乎都是以重复毛泽东的近代史论述为主旨,千人一面,千嘴同声,与港、台地区的近代史教材相比,差距甚大。早在20多年前,日本青年学者奥村哲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中国学界“历来动辄以'半殖民地半封建'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魔杖”, 我们却在相当长时间里还保持着“让别人去说吧”的自信态势,怎不令人扼腕。如果说罗家伦、蒋廷黻对助手郭廷以的期望与敦促,催生了郭氏《近代中国史纲》一书的完成,那么,大陆地区以往绑架学术的意识形态与鼓噪的政治运动,就斩断了陈恭禄可望修订《中国近代史》的机缘。有位法国先哲说,只有历史故事平淡乏味的国族才是幸福的,我想补充说,只有不把政治与学术一锅煮的国家与学术才是幸运的,如果学术总是依附权力,那就只能互相折腾,顶多为印证美国历史学家享利(Henry Adams)的那个偏见做出贡献:“政治作为一种实践,不管它如何表白,始终是有条不紊地煸动仇恨的组织。” 可以说,生活的悲剧往往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是错过了什么,陈著《中国近代史》的修订亦然。时当信息革命与地球村的时代,遥控器、电脑鼠标与手机已经成为挑战纸质传媒与书本阅读的三大利器,一本60万言的民国旧著未必能特别吸引整天在工商文明的喧嚣中穿梭的上班族与读书人,陈氏的叙述方式又未必能适应那些已经习惯了三级以上目录的章节文体与数字化条理形式的读者偏好,也不容易契合除了大白话还要每年“给力”追新词却不觉得“囧”的快餐式阅读,但陈著毕竟具备雄厚的中西资料基础与解读视野,而且几乎每篇(章)都能独立成章,作者还不乏探本溯源的功夫,信息丰富,知识性强,只要开卷,总会有益,何况解读的层面只有兼听则明。近代国史中的许多难题实乃今日国人挥之不去之题,无论是已有的近史教材与相关定论,还是“百家讲坛”式的文化秀,还是写的比读的多的说史网文,均已无法满足读者与日俱增的品史需求,无法解答某些困惑连篇的近史谜团。究其原因在于,历史既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老姑娘,也不是文化的口红,它的魅力与生命力都在于真实,历史读物的价值首先就取决于反映真实与解读真实的程度。只有借助于可靠而丰富的史料,才有可能确保历史叙述的真实可信,一旦离开某些基本的史料,离开经过职业性的史料审视所重构的史实, 只会越说越糟,越读越乱,越听越烦。至于不同视角、史观与不同风格的历史解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神州很大,历史又与现实一样,复杂难辨,如果只有一种声音来解读历史或现实,就像同场一首歌那样排练得高度一致,那么,一人之外,都是一群既听话又学话的鹦鹉,都挺有耐心,差别只在于音域的宽窄、音量的高低与音质的好坏,顶多再加羽毛的颜色,眼睛的大小,还有勤奋的程度与表现欲的强弱。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消失之前的苏联,类似的教训已经够多,足以超出化学添加剂的威力,使人催向成熟了。陈公虽逝,陈著可传。史海茫茫,谨此忝序。2011年3月10日深夜草于北京牡丹园寓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1条)

 
 

  •   《中国近代史》是陈功璐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时至今日,仍被公认为代表明国时期最高学术水准的中国近代史著作,是代表该时期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独立立场和观点的著作
  •   陈恭禄(1900~1966)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
    先生一生朴质为学,为人刚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名誉的学者:钱存训、程千帆、牟复礼、陈大端、章开沅等。在《怀念业师陈恭禄先生》一文中,章开沅说:“平心而论,陈恭禄先生是中国近代史学科草创时期重要的先驱者之一,他不仅培养了一批中国近代史学者,还撰写了好几部颇有影响的教材,这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学术遗产。”如今,对多数读者来说名声并不响亮的陈恭禄的经典著作《中国近代史》再版,既是对这位近代史学先驱的纪念,也为我们后来者拓宽前进的道路。
  •   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不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近代史经典,即在当今,国内也没有一部近代史著作可同它媲美。徐中约、郭廷以的近代史著作,尚可与之相提并论。
  •   学术研究离不开身后的学术功底,离不开实事求是,离不开城市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陈恭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中国近代史——好书。
  •   有人推许本书为最好的一部中国近代史,诚如斯言。以内容而论,则其翔实程度远超蒋廷黻那部《中国近代史》,且作者立场中正,持论公允,能冷峻地观察与剖析近代中国。涵盖范围也很广泛,近代中国的各个重要方面都已囊括在内,目前市面上的同类作品尚难望其项背。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于众说纷纭的中国近代史,多看几本不同角度和立场的著作,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这段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历史。
  •   陈恭禄先生的近代史可谓民国经典,更是带出了章开沅这样的高足
  •   真的是很好的一本书。很厚很大的一本,说明内容充实;正版图书,印刷、纸张都很好;最最最重要的是,这是民国时期的大师写的,力求公正。不像现在很多历史书,政治色彩和偏向性太浓,反而使历史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这本书是很多人认为的写近代史写得最好的一本书,我看了几页了,相信这种说法。要是再便宜点就好了,当然还是要赞一个!
  •   这本书是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较为权威的著作之一,能够拜读此书,也会使我受益良多!
  •   对中国近代史有客观的态度。
  •   我们可以看见民国时期的学者如何看待近代史 没有特殊意识形态 更为客观 史料也比较丰富 推荐
  •   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本书重塑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看法,我相信这样的看法更能经得起推敲。这是因为陈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诚实的书,它明白地告诉了我事实的真相。
  •   这本书写于建国前,可以让大家用前人的眼光了解中国的近代史。
  •   我已过了而立之年,才发现仅有的历史知识还是谎言。尤其是近代史,充斥脑中的就是清政府的昏庸,官员的无能,还有革命者的不屈不挠。同志们,想了解真正的历史,就要多读些不受党派左右的真正大家的著作。该文就是。
  •   对中国近代史很好奇,也很外行,想了解了解,所以买了这本书。第一页看下来,想继续看下去

    书的质量很好,又厚又大的一本。
  •   另一种思路看中国近代史,可能天地更广。
  •   不错,中国近代史必看的书,超越意识形态,太难得哦。
  •   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捷径,慢慢读。书质量还是不错的。
  •   看了这书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孩子也喜欢看,对学生来说更合适了
  •   中国近代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一读啊。
  •   以前的我只看这么大本的小说 现在我也要平心静气的细读这本老师极力推荐的学术巨著!刚看了第一章 很详细 如果能参透这本书 那近代史就会在我的脑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里
  •   我看到的最好的介绍中国近代史的书籍了
  •   余读近代史以来,未遇佳作,然陈氏之作,乃近代《史记》也!
  •   很厚重的书,名家推荐,翻了翻,史料翔实,论点丰润,,特别喜欢,好书,学近代史必读,与蒋书和徐书并称。
  •   其实历史本来就是政治的结果,所有的历史著作都是作者对于历史政治的选择。名家史著也都有自己的政治倾向性,读者也都有自己的政治倾向和好恶。我看大陆和港台的名人史著各有千秋,都好看。他们是大家。史料准确,叙述简约,语言生动,观点鲜明。
  •   关于近代史的拙作不少,但这本书却是最好的
  •   20世纪优秀的几部近代史
  •   一直关注近代史,这次打折就买了,书还没看,纸的质量还不错
  •   我的近代史本来就比较薄弱,正好可以恶补一下,与我看的其他书相对着看
  •   对近代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很好
  •   读近代史还是得看大家的
  •   对于那些喜欢近代史的人,绝对是一本好书,真的十分详细
  •   了解近代史。
  •   近代史必读书目
  •   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啊 让你从不同的风角度去了解近代史
  •   太好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超过了御用文人的教材不知若干倍。
    读了之后才明白中国近代历史如此悲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的领导者如果不懂历史的真相,历史一定会重演。
  •   陈恭禄老先生的大作,难得的的好书,永恒的经典,值得拜读,值得收藏!
  •   通过这本书,我收到了良好的启发与培养,中国近代的历史资料一览无余,对于我们中学生十分适合来读,课本的资料过于系统化,而此书内容丰富连贯,不觉让人感悟深刻;并且作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先驱,其在史学家中低位极高。此书深受广大史学爱好者称赞,我也觉得写的很好。包装严格,纸的品质不赖,价格亦是合理。真的值得我们一读啊!
  •   这是民国的“部颁教材”,后学者如我等,势必要等到今天才有可能读到这样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段历史吧!作者是教会大学出身,又以西方政治为楷模,能出我们可以看到的书,已是幸事,买本看看,感受一下幸福吧,呵呵,此书印刷装帧均为上乘,是一本好书。
  •   拿到这本书之前已经看过评论。尽管这样,还是喜出望外,书的印制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当你边读边想:陈先生写书的时代和条件是相当艰辛的,而他作品中对史料的梳理、对观点的阐述至今仍屹立不倒、熠熠生辉,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后学者万分敬仰。这样的治学、为师态度自然是后来人心中的标杆和丰碑,我们后学者中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会沿着这条正路走下去,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所传承的学风一定会发扬而不至于泯灭。
  •   准备和郭廷以的近代中国史纲对照起来看,都是经典,争取脱离教材的桎梏,认识不一样的近现代历史
  •   大部头的著作‘民国时期的经典教材
  •   一个立场,一个角度,一个思维,一个门户.不错的一扇门.
  •   还是民国时期学者写的历史更客观更专业。
  •   非常好的书,很客观,一中国融入世界的视角看问题
  •   原来民国的历史书是这样的,有底蕴,有层次,有材料,有观点!
  •   不是按照阶级视角非黑即白的历史评论,作者观点的确立更多得基于常理和真实背景。本书受推崇是应该的。
  •   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   值得看,也值得收藏,喜欢中国历史,。
  •   谢谢陈大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的真实图景!
  •   喜欢看这样客观公正的历史书籍,没有任何“主义”的倾向。
  •   内容翔实,分析客观,做史天才!
  •   这本书的内容,评价很高,但是名牌的出版社都没有出版,究其缘由,应该是跟书中的观点有些关联吧。书的用纸和印刷都是一流的,内容也是另外一扇窗户,让我们看看不同的风景。可惜运输的包装有破损,另外书也因为积压太久,封面很脏,但不影响阅读,用
    “败絮其外,金玉其中”来形容倒是很恰当。
  •   民国学者的一流作品
  •   给爸爸买的书,是民国教材,很好
  •   学术大牛编撰,引经据典,陈述历史,警醒后世
  •   是民国白话文,看来还算易懂,觉得不错
  •   民国风度,视角独特,开卷有益
  •   惭愧,才看了几十页,大概要看完要有很大的勇气,先搁着再说,何苦跟自己较劲呢。记得看万历十五年时,很为书中用词之完美震惊,可惜在读这本书时是体会不到的,当然了,不同的作者,文法肯定不一样了,说到底这是历史书啊
  •   本来应该看完之后再来评论的!今天来评论以前买的几本书,结果都不可以了?也只好草草看一遍,说说总体印象,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   学术品位和学术价值都很高。
  •   包装很严实,买一本书就是比买一套书放心,不担心发错货破损什么的。这本书内容详实,半文言的并不影响阅读,纸质也不错,我非常非常的满意
  •   如果我们现在大学用这个书就好了!
  •   一个字,好,虽说白话文读起来有点不习惯,但还是很不错的一本历史书!
  •   治史严谨,思维开阔,脉络清晰,值得拥有!!
  •   和以往读到的历史书不同,希望能是更接近那个年代的真实。
  •   少套话、废话,以材料说话,感觉客观、真实。
  •   不错 服务态度 都很好
  •   很有感触,不过建议大家如果文学知识不过硬的话,先别看这本书。
  •   大师经典之作,值得阅读与收藏
  •   孩子要看的历史书 包装很好 还没来得及细看 应该值得细读
  •   已经是再版的,静下心来读完,收获很多
  •   很厚的一本书,学术性很强,老师推荐买的,现在还没来得及看。书的质量很好,绝对正版,对的起花的银子。
  •   书的质量还不错。刚开始看,感觉作者是个和严谨的学者,很期待下面的内容。
  •   书的质量不错,送货的时间挺及时,再加上作者的史学功底,还是得虚心拜读
  •   还在看,历史总在重复,历史就是现实
  •   历史教师必读
  •   有深度的书,可惜现代年轻人很少能读这样的书,
  •   大家之作,不必多说。值得好好研读。
    只不过运输途中,破损和折了。小遗憾!
  •   确实是大师之作。
  •   经典座屏,可惜不是精装的,书很沉的一本。
  •   非常好的书,十分经典!
  •   研究生时老师推荐的书,一直没有时间读,很不错
  •   首版首印,但是书品相不是很好
  •   书写得很有那个年代白话文的味道
  •   书质量没有问题 内容没看 不过父亲很满意。
  •   这本书我和蒋廷黻先生的合起来看,很好
  •   很不错的一本书,性价比非常高
  •   这本书真值得一看,非常特别的一本史书。好!
  •   很好的很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   不错的一本书,但要看下去要花点功夫
  •   现代人应该好好读读的一本书
  •   正在阅读,很厚重的一本书
  •   不用说,这本书值得买,超好!
  •   现代文言文 = =。
  •   很厚,看了好几个月了还没看完!!!!
  •   作教材用的范本,真的好读
  •   文言文词比较多,适合搞研究的看
  •   书很厚重印刷的也很好内容还没看
  •   老师极力推荐的书,所以买咯。要好好珍藏,也值得珍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