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作者:卢权,P倩红 著  页数:211  

内容概要

  林伟民(1887一1927),广东香山人(今珠海市三灶镇),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的先行者。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的首任委员长,他为我国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伟民》以翔实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林伟民在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和上海海员罢工等斗争中,领导广大工人与帝国主义、资本家和其他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感人事迹,细腻流畅的语言令这位中国工运先行者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伟民》由卢权、禤倩红所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勤劳的少年时代
 人穷志不短
 爱国思想的熏陶
第二章 在风浪中磨炼成长
 惊涛骇浪的海员生涯
 积极投身辛亥革命
 组织香港海员工会
第三章 发动香港海员罢工
 烈火燎原
 针锋相对
 重任在肩
 谈判代表
 港英当局山穷水尽
 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
第四章 上海海员工运先驱
 组织汕头工人运动
 组织上海海员工会
 怒潮汹涌
 海员罢工斗争的胜利
第五章 新的征程
 远洋海员第一个共产党员
 整顿上海海员工会
 重振香港海员工会声威
 关注广州工运进行
第六章 在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
 参加筹备“二次劳大”召开
 全国总工会首届委员长
第七章 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反帝怒潮
 运筹帷幄
 鞠躬尽瘁
 林伟民工运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勤劳的少年时代    人穷志不短    1887年10月,林伟民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三灶岛西洋田村,现在属广东珠海市金湾区三灶镇鱼月村。    在香山县南部海域中,散布着100多个大小岛屿(现在基本都属于珠海市的管辖范围)。三灶岛是其中面积较大的一个。三灶岛位于万山群岛西翼,磨刀门及鸡啼门两河道出口处之间,面积有78平方公里。岛上除了拦浪、观音、黄竹等几个海拔不高、互不相连的山冈外,便是广袤的平川,开垦有一片片园地和农田;三灶岛周围还有辽阔的滩涂和浅水渔场。三灶地理环境优越,土质肥沃,岛上陆地盛产水稻、甘蔗、花生、薯类等农作物。三灶已经有1000多年的农业开垦历史。据有关史书记载:    三灶在唐代亦有人开荒垦种。    早在宋代,珠海地区就已有围垦(三灶上、下围)。到了明代,三灶东部的冲积海滩上已修筑招氏围、顷二围。当时围垦的方法是在海滩上“种芦积泥成田”加速围垦。    先辈们不断勤劳创业,为后世人们继续开发家园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根基。同时,海岛经济生物繁多,具有丰富的海洋水产资源和优越的渔业生产环境,有利于发展鱼、虾、蚝、蟹等渔产品。总之,三灶岛是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农、渔、林等业生产条件优越和利于经济发展的好地方。    林伟民出生时,帝国主义正加紧侵略我国,对我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压迫,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林伟民的家乡三灶属香山县管辖,靠近香港、澳门,面临海外,是遭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最早、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无论在政治还是在经济等方面,均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侵略压迫和掠夺。外国殖民主义者肆无忌惮地侵占香山一带的土地,香山出产的不少具有历史传统的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由于日益充斥市场的“洋货”的打击而趋于萎缩。当地史志记载说:    在大量输入洋货吞噬市场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还从香山掠夺原料和农副产品,如蚕桑、塘鱼、蚝油,等等。    香山同时置身于清朝政府残酷的封建统治压迫的大环境之下。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赔偿巨额的“赔款”。清政府无耻地屈膝于帝国主义淫威之下,为了支付一笔笔巨大的战争赔款,把赔款的负担完全转嫁到人民群众身上,对人民敲骨吸髓,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香山广大农民同样无可避免地深受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剥削。当地史志记载:除了沉重的田赋外,香山县的官绅勾结,捐费增加数倍,收支冒滥,倾轧时闻,百弊丛生。地主豪绅遂用所谓沙骨、捕费、鸭埠以及沙捐津贴、溢款、溢平、借船费等名目,大肆搜刮,这些与日俱增的苛捐杂税,地主不仅全部转嫁给贫苦农民负担,而且还从中分润中饱。    三灶虽然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居住着刻苦勤劳的农民渔民,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压榨下,同样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在帝国主义的掠夺下,在官府和地主豪绅以地租、田赋和各种苛捐杂税等名目下,三灶人民终年辛勤劳动的大部分成果被无情掠去。    林伟民的家乡三灶岛西洋田村(后改名为鱼月村),位于三灶岛西北部,靠近海边。这是一个面积不大、仅有20多户、人口不到百人的农村。除了几户财主外,大多是贫苦的农民和渔民,他们居住在一些用泥砖盖的低矮狭窄的“土坯房”里,租种地主的田地,终年勤劳耕作,种植粮食等农作物,还到海边捕捞鱼虾,只能维持生计。    林伟民的父亲名叫林祝友,是一位勤劳忠厚的老实农民。母亲是一位整天勤劳干活、疼爱儿女的善良女性。他们一共生育了四个孩子,老大、老二是女孩。老三是林伟民,出生时,父亲给他取名为阿兴,希望他长大了能给家里带来兴旺的日子。老四是弟弟,取名为阿池。林祝友只有一间低矮狭窄的古老旧泥屋,一家人挤在一起过日子。如果遇到台风时节,房屋摇摇欲坠,一家人吓得抱作一团,提心吊胆地度过时光。林祝友家里没有田地,向村中地主租了一些田地耕种。这些田地土质瘦瘠,产量不高,却要缴纳昂贵的租金,每年还要给地主送信鸡、信鸭及其他农副产品等礼物。有一年,三灶打台风,林祝友租地主的田地失收,无奈地恳求地主减免租金。地主不答应,不但要林祝友将地租加上利息后限期还清,还蛮横地把田地收回。林祝友一家人陷入了忍饥挨饿的苦难之中。后来他咬紧牙关,带领家人在附近开垦了一块荒地,种植红薯和豆子等作物,好不容易渡过难关。翌年,林祝友低声下气地向另一家地主租了几亩租金更加昂贵的田地耕种。为帮补家用,日间林祝友还到海边捕捉鱼虾,到附近牛顿圩(今三灶镇)卖钱换米。林祝友一家人虽然起早贪黑地辛勤劳动,但因人口众多,仍入不敷出,经常陷于断炊挨饿的地步。无奈之下,林祝友只好向有钱人家借债应急,因而又受高利贷的盘剥。    林伟民的儿子林俊华曾回忆说:    我们家里只有一间古老旧泥屋,没有田地,向村里的地主租了一些田地耕种。祖父(即林祝友)带领父亲等人开垦一些荒地,种了一些旱地作物。我们家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平时也到海边捕鱼捞蚌,以帮补家庭开支。因为家庭人口众多,日不敷出,我们一家生活相当困难,时常遭受断炊威胁。    林伟民少年时代是在饥寒交迫的日子里度过的。他日常赤着脚板,穿着破旧的衣服。毕竟他是家中的男孩子,母亲心里很不安,安慰他说:等迟日父亲赚到钱了,就缝件新衣服给他。林伟民很懂事,反过来安慰妈妈不要难过,说等自己长大了赚钱回家孝敬父母亲。    P1-3

后记

1919年“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诞生。同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挂牌办公。从那时起,中国工人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历经艰难与风雨,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征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工运征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工运领袖、工运活动家。他们为推翻三座大山、建设新中国、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缅怀先入,传承光荣,中国工人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本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王永玺、谢春涛、唐玉良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王永玺同志审读了全部书稿,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并感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湖北省总工会、福建省总工会、上海陈云纪念馆、武汉二七纪念馆、福州市林祥谦烈士陵园管理所、安庆陈独秀纪念馆、武汉市江夏区总工会、武汉市江夏区党史办、武汉市江夏区民政局等单位给予的帮助与支持。    由于本丛书从策划到成书的时限紧迫,因此在文稿内容、图片组织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欢迎各界读者进行批评指正,并希望能够在修订再版时加以完善。

编辑推荐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丛书通过权威通俗的文字描述以及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展示了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为中国工运事业英勇奋斗的不朽业绩和伟大精神。他们是中国工运历史上永远的丰碑,激励我们一代一代坚定理想和信念,牢记历史使命,弘扬光荣传统,继往开来,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推进中国工运事业而努力奋斗。    卢权、禤倩红所著的《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林伟民》着重记述林伟民对工人运动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的首任委员长,他为我国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工运历史人物传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