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出版时间:2001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作者:谭维四  页数:216  
Tag标签:无  

前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内容概要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曾侯乙墓》从学术的角度论述了墓葬以及历史学上研究的收获、问题的探讨。

作者简介

  谭维四,一九三○年四月生于湖南望城县梅园。一九四九年毕业于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后又毕业于湖北函授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九五四年结业于北京大学第三期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从一九五二年从事文物考古与博物馆工作以来,历任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队长、副馆长、馆长、顾问,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武汉大学兼职教授,现为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考占专业客座教授、中国文物学会理事。曾主持楚都纪南城、江陵望山与沙冢楚墓、江陵凤凰山秦汉墓、随县曾侯乙墓等重要考古发掘与研究。主持曾侯乙编钟研究与复制,一九八五年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主编或合作主编、编撰的考古发掘报告与专著有《曾侯乙墓》、《江陵望山与沙冢楚墓》、《曾侯乙墓文物艺术》等,已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还与夫人白绍芝合著了《文物考古与博物馆论丛》一书。

书籍目录

  前言  一墓葬的发现与发掘   (一)墓葬的发现    1. 施工炸石中发现古墓    2. 一座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被确认   (二)发掘经过    1. 制定方案    2. 精心发掘   (三)墓葬概况    1. 墓葬的基本情况    2. 随葬器物概述  3. 墓主及其下葬年代  二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收获与重要课题   (一)考古学研究的主要收获    1. 为我国南方东周墓葬发掘积累了宝贵经验    2. 为研究东周诸侯葬制提供了可靠资料    3. 为东周考古断代树立了新的标尺    4. 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些疑惑豁然开朗   (二)有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1. 关于周礼鼎制与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僭越现象的探讨    2. 关于文化属性的探讨  三历史学研究的主要收获与问题探讨   (一)曾、随之谜    1. 曾、随为同一国家之说    2. 曾、随不可混同之说    3. 随灭曾. 砸姬姓宗嗣之说  4.曾灭随,据其国土之说   (二)曾、楚关系    1. 楚惠王为曾侯乙铸“宗彝”     2. 简文所见曾、楚关系十分密切   (三)人殉问题及曾侯乙所处时代社会    性质的探讨    1. 殉人骨架的检测与殉葬方式的研究    2. 关于曾侯乙所处时代社会性质的探讨  四先秦乐器研究的重大成果   (一)出土乐器的全面检测与系统研究    1. 出土乐器的检测与研究    2. 出土乐器的学术意义   (二)编钟的复制研究    1. 编钟复制的缘起及简要历程    2. 对编钟原件的科学检测与成功复制   (三)编磬的复原研究    1. 磬料的研究和采集    2. 音高的推定    3. 磨制与调音技术的研究  五先秦艺术的珍贵发现   (一)音乐    1. 乐器、乐队组编与音色的研究    2. 钟磬铭辞的乐律学研究   (二)工艺品    1. 新、奇、巧的造型    2. 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    3. 娴熟的工艺技巧   (三)雕塑   1. 广泛的题材   2. 可贵的创作构思   3. 多种技法的巧妙运用   (四)绘画   1. 漆画的题材   2. 漆画的构思与技法   (五)书法    1. 丰富的古文字资料    2. 各类书法赏析   (六)艺术成就溯源    1. 时代变革的产物    2. 历史发展的结果    3. 文化交流的结晶  六先秦科技的光辉成就   (一)天文学    1. 曾侯乙墓的天文文物    2. 衣箱上的二十八宿天文图     3. 漆书民谚--观象授时之歌   (二)冶金铸造    1. 发达的冶金业    2. 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    3. 黄金的冶炼与铸造   (三)车马兵器    1. 兵器制造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2. 车马器制造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3. 竹简遣策反映的战车与车战   (四)纺织    1. 养蚕、缫丝、纺麻技术的新发展    2. 丝麻混纺技术的发明    3. 单层暗花锦及龙纹绣品的发现   (五)琉璃珠与“玻璃之路”的探讨    1. 曾侯乙墓琉璃珠来源的讨论    2. “玻璃之路”的探讨  七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4月初至5月初,围绕组织、技术、物资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在组织领导方面,建立了以省文化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邢西彬为组长,襄阳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秦志维、解放军武汉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刘梦池、襄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桓、随县县委副书记程运铁为副组长的湖北省随县擂鼓墩古墓发掘领导小组。其成员还有地、县有关部门及雷达修理所的负责同志和武汉大学及省博物馆的有关专家吴明久、王一夫、韩景文、王君惠、王家贵、彭金章和笔者,共十二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揽各项事宜,同时还设考古发掘队、行政管理组、政宣保卫组分工负责相关工作。笔者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兼考古发掘队队长,实际主持此项考古发掘工作。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副教授方酉生、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副队长黄锡全、襄阳地区文博馆负责人王少泉、随县文化馆副馆长王世振任副队长,协助队长分司有关事宜。考古发掘队以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的专业人员为主组成,又从襄阳地区及所属各县市和省内有关地、市、县博物馆的文物干部及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中选调了一部分人员,既可支援工作,又藉此观摩学习和培训。此外,还从省文物考古队江陵纪南城工作站、黄陂盘龙城工作站抽调了一批经过培训并有长期实践经验的考古技术工人作为发掘队的技工骨干。此举可算是湖北全省考古专业技术人员一次大聚会、大检阅。国家文物局对此项考古发掘十分重视。先是派我国老一辈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顾铁符先生驻扎工地,指导工作。

后记

  应《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之约,此书终于脱稿了。二十余年前,笔者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名文物考古工作者,有幸主持了此墓的考古发掘,目睹了这批珍贵文化遗产的面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遵照编委会提出的写作要求,力图尽可能全面而又有重点地突出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虽然笔者作了很大努力,但终因学识有限,加上干扰甚多,完稿之后自己读来亦觉不够满意。所幸得到编委会同仁的删改与加工,终能付梓问世了。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物局、湖北省博物馆的许多支持与帮助。书中插图多采自湖北省博物馆编撰的《曾侯乙墓》考古报告及有关专著。原图亦多为省博物馆研究员吴嘉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志华所绘。照片(含彩照)由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潘炳元、研究员郝勤俭等同志提供。照片摄制除署名者外亦多为潘炳元所摄,恕未一一标明。书稿完成后,承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舒之梅阅读了全文,研究员冯光生、研究员王纪潮阅读了有关章节。他们都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我已参照作了修改。当此书完稿之际,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我的所有同志致以深深地谢意!

编辑推荐

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看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曾侯乙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比想象中小,方便携带。纸质不错,是正版。
  •   昨天晚上拍的,今天下午就到了,快递实在给力。惊喜的是《曾侯乙墓》一书虽然是平装版,但是纸质相当好,每一页都是那种滑滑的纸,并非只有图片页才这样。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开始读了。卓越亚马逊看来不错,下次买书我还来!
  •   写得很专业,不愧专家之笔。
  •   谭先生是曾侯乙墓发掘的组织者和亲历者,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比其它人更有深切的体会.什么都不说了,无条件支持谭先生!
  •   熔专业性与可读性于一体,仿佛身临其境。同系列书籍,这本非常不错。
  •   谭先生的学术水平是无人置疑的。但让专家写半普及半回忆的文章,难为他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