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有限 创新无限

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林惠春  页数:189  

内容概要

对创新的理解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    一是国家创新与个人创新的关系。国家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民族要发展成为创新型民族,需要其中的每一个社会团体、每一个企业都要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进而要求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努力成长为创新型人才。从创新型人才培养到创新环境的营造,都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二是对创新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包括哲学层面、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由于研究范围和本人的水平所限,本书在哲学层面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而把重点放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两个层面。    促成此书的原因还在于:我们谈创新,还应该重视创新与资源的关系。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比如,在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我国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矿产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又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发布的2006年能源蓝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6)》中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并预测201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0%。而国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风云变幻,如果长期依赖进口来解决13亿人的资源问题,风险之大、压力之大,怎样形容都不过分。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还是要靠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无限的价值。我们要通过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来系统的解决我们国家每一个地区、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所面临的“资源紧缺”和“”的问题,这已成当务之急,也正是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的意义所在。    可以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当今全社会的共识。但共识只意味着形成了相应的有利于创新的社会舆论氛围,更需要进一步的推进和落实,使这些潜在的意识变成现实的创新的力量。我认为,要实现这种转变,莫过于养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创新意识,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都能习惯性地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对待,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并产生创新成果。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因为“创新源于智慧,智慧源于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为创新的智慧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才能形成不断提高的创新能力。为此,我在本书中提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性的创新意识”“创新源于智慧,智慧源于学习”的核心观点。    本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机关到学校、再下海办企业,从纯粹的文科到高科技的IT行业,从国内到国际,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也不得不进行思考、进行创新。同时,由于商务关系,有机会经常奔走于美国、日本等创新环境相对好的国家之间,深深体会到创新意识的普及和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国民素质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较早在国内思考“创新”文化的尝试者和受益者,我真诚地希望能藉此书与大家分享我多年来在机关工作、教育岗位、企业经营中创新实践的一些心得体会,让大家都来思考,在创新大潮面前,我们每个人将以怎样的积极姿态投身进去,怎样切切实实地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对个人、企业以及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都有益的价值。

作者简介

林惠春,男,1961年2月24日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湖南常德市人,1982年毕业于湖南商学院,现任创智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湖南创智国际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20世纪80年代初供职于湖南省商业厅,1984年调至湖南商学院任教。1987年起任经管系副主任,主持教学科研和专业改造,率先在全国创建市场营销专业。
1978-1982 湖南商学院;
  1982-1984 湖南商业厅工作;
  1984-1992 湖南商学院经济管理系任教;
  1993-现在 创智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湖南创智国际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创新无处不在——从改变观念开始  1.创新是有机体的生存要素  2.创新人人皆能,只是程度不同  3.创新无处不在,只是内容各异  4.创新是一种习惯  5.创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第二部分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创新的功用  1.相同的资源,何以产生不同的价值  2.“在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  3.差异化创造神奇  4.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无限的价值第三部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形势需要创新  1.中国衰落的200年  2.走集约型发展的路子,必须进行创新  3.不创新,失去机会的风险更大  4.健康成长的企业无一不是持续创新的企业  5.要汗水,更需要灵感  6.自主创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第四部分  想创造先知道——如何进行创新(思维方面)  1.突破既定法则  2.在地上寻找星星  3.放弃该放弃的经验  4.拆掉霍布森之门  5.还是在地上寻找星星  6.创新源于智慧,智慧源于学习  7.创新过程的五个环节  8.改变心境,方显创意第五部分  知道更要做到——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方面)  1.请先落实有限的行动  2.合理利用新成果  3.创新从细节处着手  4.创新贵在坚持  5.从量变到质变  6.实现创新的产业化  7.在颠覆中维持——变与不变的关系  8.以人性化的需求为导向  9.个性引导潮流第六部分  对不起,比尔·盖茨先生,您迟到了——创新拒绝慢动作  1.从比尔·盖茨看时间意识  2.时间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大拇指理论——敢为天下先  4.做“先驱”而非“先烈”  5.晋商缘何衰落第七部分  鱼儿离不开水——创新需要相应的环境  1.创新需要制度保证和文化氛围  2.创新要有利益回报作保证  3.追求“三力”的平衡与统一第八部分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出了什么问题——消除创新的误区  1.需要有小聪明,更要有大智慧  2.创新不是“完成任务”  3.警惕“伪创新”  4.创新要务实——创新不能一味追求新  5.创新本身也要顺变附录一  创新习惯的善意提醒附录二  日常的创新思维训练

章节摘录

  2.创新人人皆能,只是程度不同  创新是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本能,我们要珍惜这种能力,善于在日常生  活和工作中进行创新——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人。  很多人所缺乏的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对创新敬而远之,没有把创新与我  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受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把创  新与科技发明等同起来,认为要创新就要有丰富的学识,而要拥有丰富的学  识,就要规规矩矩地学习。可通常的情况是,当掌握了相对丰富的知识与技  能后,却发现已经没有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动力了。  创新一直在我们身边,就像我们自身及周围的生命一样平常,只是我们  没有去发现,而传统教育中落后与保守的观念,诸如:“莫为天下先”、“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容易烂”等,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方各面,  在不知不觉中蒙上了我们原本善于发现的眼睛。  要改变对创新的认识,不妨参考一下日本的经验。  日本是公认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国家之一,其在战后的飞速发展与日本政  府对创新的大力提倡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有名的“一村一品”运动,  要求每一个村推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产品或品牌,由此还推广到每一家店、每  一款产品都要求有特色。这种对特色,或者说是对个性的追求,很值得我们  学习。  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日本对创新的定位非常准确——创新关系到每一  个人,是任何人都可以去尝试、并且应该去尝试的活动。在这种观念的带动  下,日本几乎人人都投入到了创新实践中,涌现出许许多多令人叫绝的创新  点子。  我们先看两个例子:  平时人们穿拖鞋时只能朝一个方向穿,如果在进门脱拖鞋的时候,那么  出门时拖鞋就是倒过来的了,再穿的话还需把它摆正。  日本一位名叫横山康子的退休妇女想到,要是能发明一种两面都能穿的  拖鞋就好了。不管顺放倒放,只要脚一下地就能很快地穿上。于是她想出了  一个办法,将拖鞋的十字搭盘移到中央,这就发明了两面都可穿的鞋。  吃西瓜时,吐西瓜子是很令人厌烦的事,将西瓜子一颗一颗挑出来再吃  又费时间,日本的一个电视节目就播放了一个由普通人想出的方法:在切西  瓜时很方便地将西瓜子去掉。  方法很简单,因为西瓜子的分布是有规律的,先把西瓜横切成两半,再  观察西瓜子的走向,分瓣时把每一面有籽的切面露在外面,然后轻轻刮掉露  在外面的西瓜子就行了。  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  ……

编辑推荐

  《资源有限创新无限》提供读者一片飞翔的天空。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实业、一项新的服务机会的手段。可以说创新是一门学科,可以供人们去学习、让人们去实践。企业家们需要有意识地寻找创新的源泉,去寻找表明存在进行成功创新机会的情况变化及其征兆。他们还需要懂得进行成功的创新原则并加以运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源有限 创新无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虽然不完全是这部分的内容,但还是有一些启示。
  •   我喜欢这种类型的书 ok
  •   一直在当当买价格便宜 都是正品 好
  •   书还行,有一定的启发。
  •   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
  •   服务不错,书还没看完
  •   很好 看着不错
  •   高质量的文字
  •   书是正版,还不错。
  •   vcv
  •   创新才能有新生活
  •   对于思维,我们人类真的是需要去挖掘~~
  •   理论性较多,实用性不强
  •   物流不给力,运过来时,封面褶皱很多。
  •   随便看看,价格真便宜啊
  •   写创新的,很难出新意
  •   有点失望,不过挺便宜的
  •   看了看,有点用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