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儒学大师谈人生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胡卫红  页数:251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二千余年来,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到中人的血液中,融入到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为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书籍目录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 堂堂地做个人 要做就做大丈夫 释放心奴,获真自由 六经皆我注脚 学者不宜志小气轻 人人皆可平等自立 以“免苦求乐”为己任 走对路才有出路 目标远大,量力而行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二:生活哲学 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 三项看家本领 说得动听不如做得好看 做人的根本 先取信,再发话 牢记自己的身份 事无礼则不成 回避无谓的争斗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三:处世艺术 做人的“相对论” 做鉴赏家,勿做批评家 好事坏事都不可过头 以敬业为修养,以忠诚为才能 成功趁早 先出成绩,再谈待遇 在其位,谋其政 君子修养即是办事之方 凡事不可失度 功劳不是吹出来的 赏罚之道,一哄一吓 事无大小,全力以赴 少说话多做事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四:君子风度 君子成人之美 聪明交友 交友的“三不挟” 交友利己……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五:学养功夫听儒学大师谈人生六:修身之道听儒学大师谈人生七:德性之美

章节摘录

  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谈论的是当领导的准则。“欲为臣,尽 臣道”,谈论的是当部下的准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君”不完全是一国 之主的意思,君臣关系也不完全是臣民跟一国之主的关系,地方首脑、部 门长官跟下属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甚至一族之长跟家族成员 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君臣关系。所以,当时的君臣关系类似于现代领导跟 下属的关系。领导有大有小,当领导的准则是一样的,都应该“尽君道”;下属有多有少,当下属的准则也是一样的,都应该“尽臣道”。另外,“君臣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因各人 的际遇和努力,这种关系是经常变动的。比如,孔子50岁时出任中都宰,这时候他是中都百姓的“君”,同时他又是鲁哀公及执政大臣季孙氏的“臣”。后来他还当过司空、大司寇等高官,还一度“权摄相事”,也就是 代理宰相。他辞职后,周游列国,很不走运,始终没有找到工作。有一年,中牟宰佛肸据中牟叛乱,想请孔子去辅佐他。孔子想动身前往。照说孔 子以前当的官比佛肸大得多,他却愿意给佛肸当臣,可见他对君臣关系的 变置是很开明的。由于子路的坚决反对,他没有去成。但也说明他心里并 没有“能上不能下”的想法。中国经过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后,人们逐渐将君臣关系理解为一国之主 跟全国人民的关系,并且认为这种关系是不可变动的。变动即意味着改朝 换代。如果用这种僵化的君臣关系理解孟子的话,就偏得太远了。孟子的 “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仅仅是谈论每个人此时、暂时的 行为规范,而不是永久的行为规范。打个比方,一个人心怀大志,不甘久 屈人下,他将来通过努力,也确实可能成为大人物。但他此时是小人物,就应该按小人物的行为规范做事。等他成了大人物,再按大人物的方式行 事不迟。他还是一个小人物时就摆大人物的派头,不仅是可笑的,也是“越礼”的,可能给自己惹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样的道理,一个领导者,他很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但他此时是领导,就应该“尽君道”。比如现在有些学者,被安排到领导岗位上,他却对 领导工作毫无兴趣,一心想重回原来的岗位搞学术研究。但他此时既然身 为领导,就要履行领导职责,想搞学术研究,等离开领导岗位再说。总之,孟子的“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是提醒每个人 牢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做与身份不相称的事。那么,如何“尽君道”呢?晋平公曾经向智者师旷讨教过这个问题,师旷的回答是:“做好一个领导人物的规律是:悠闲恬淡不逞能。最重要 的是仁爱,最紧要的是用人。要广开言路,疏通沟通渠道,了解各方面的 情况;不被流行风气困扰,不受身边之人蒙蔽。要保持清醒头脑,从现存 事物中看到它的未来趋势;要保持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独到 见解。要实事求是地考评部下的业绩,以公平的赏罚来统御部下。这都是 一个领导人物应该做好的事。”齐宣王也曾向智者尹文讨教过同一个问题,尹文的回答是:“领导人 物要遵循的法则是:政令简明不逞能,宽和大度能容人。上面的事情少,下面就易于执行;上面的法令简明,下面就易于遵行。这样,部下就不会 因为触犯一些多余的政策、条令而受到惩罚。大道能容万物,大德能容众 人,圣人政令简明,天下却治理得很好。《尚书》说:‘宽容即是圣明。’《诗经》说:‘周王有宽和的度量,所以国运能延绵久远。’”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领导规范,但师旷和尹文两人确实道出了当好领 导的一般法则,值得有志于当好领导的人用心领会。如何“尽臣道”呢?汉朝刘向所编《说苑》一书总结了当好下属的一 般规则:服从命令,完成任务后及时汇报,凡事不要专权独断,不要靠曲 意逢迎来获得宠信,不要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一定要对国家有贡献,一定 要对领导有帮助。此外,《说苑》还总结了当下属的“六正六邪”。它说,按“六正”去做,就会享有盛誉;按“六邪”去做,就会得到恶名。“六正”是:第一,事情还处于萌芽状态,就能看清成败的先兆、得 失的要点,在祸事还没有发生就采取防范措施,使君王超然地站在显要尊 荣的地位,天下都称赞他的贤能。像这样的人,叫做“圣臣”。第二,虚心诚意,向往善政,用礼义勉励君王,劝谕君王实施长治久 安之策,助成君王的优点,补救君王的缺点。事业成功了,事情办好了,把成绩归于君王,不敢独享功劳。像这样的人,叫做“贤臣”。第三,吃苦耐劳,早起晚睡,不懈怠地推举贤才,经常用历史经验来 劝勉君王,希望对君王有所补益,使国家安定繁荣。像这样的人,叫做“忠臣”。第四,聪明练达,对事物洞察入微,能够预见事情成败,并有预防补 救手段,因势利导,堵塞漏洞,断绝祸根,把祸转变为福,使君王转危为 安。像这样的人,叫做“智臣”。第五,谦逊有礼,遵纪守法,尽职尽责,胜任其事。辞让俸禄,推让 赏赐,不接受贿赂,衣服齐整,饮食节俭。像这样的人,叫做“贞臣”。第六,国家政治混乱,君王办事不循正道,敢于冒犯君王的威严,当 面批评君王的过失,即使有杀头的风险也在所不辞。不惜一死,使国家得 到安定,且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像这样的人,叫做“直臣”。“六邪”是:第一,贪图官位俸禄,谋求一己私利,无心办理公事,有智慧不表现,有才能不运用,不肯尽自己的职责,浑浑噩噩,随波逐流,左右观望。像这样的人叫做“具臣”。第二,无论君王说什么,他都说“好”;无论君王做什么,他都说“行”。暗地里打听君王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以博取君王的欢心。一味 迎合君王的心意,只顾君王眼前高兴,不管君王后来的祸患。像这样的人 叫做“谀臣”。第三,内心奸诈,外表恭谨,巧言令色,妒贤嫉能。他想推荐谁,就 只谈优点不谈缺点;他想打击谁,就只谈过失不谈功劳,使君王用人不当,赏罚不明,号令不行。像这样的人叫做“奸臣”。第四,智慧足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口才足以推销自己的谬论,捏造事 实,添油加醋,都能说得顺理成章。对内离间骨肉亲情,对外扰乱同僚关 系。像这样的人叫做“谗臣”。第五,专权擅势,把持政事,以抬身价。拉帮结党,既中饱私囊,又 增加威势,敢于假托君王的命令,来达到显扬自己的目的。像这样的人,叫做“贼臣”。第六,用邪道谄媚君王,使君王陷于不义,勾结党羽来蒙蔽君王,当 面说的全是良言正理,背后的说法却大不一样,不分黑白,不问是非,顺 我者昌,使奸人纷纷来攀附他,一起为非作歹,使君王恶名昭著。像这样 的人叫做“亡臣”。每个时代都有当下属的不同规范,但上述“六正六反”,确实道出了 当好下属的一般法则,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成为优秀员工并以此达成人生目 标者好好研究。有人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当元帅的前提是什么 呢?必须具备过硬的军事素养,同时还要养成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所 以,不想当好士兵的人永远当不了元帅。当你还是一个“士兵”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幻想成为元帅的威风,而 是思考如何“尽臣道”,成为一个出色的“士兵”。P50-P53

编辑推荐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儒家生活哲学,是我们过去走过的道路,是我们现在走着的道路,是我们将来要走的道路。知道脚下这条路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自信。要做就做大丈夫人人皆可平等自立走对路才有出路读书不是最重要的事做人的“相对论”以敬业为修养,以忠诚为才能事无大小,全力以赴知而不行等于零从正道求福多下工夫,少用智谋人生信念 生活哲学 处世艺术 君子风度学养功夫 修身之道德性之美二千余年来,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灵魂中,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融入到中国人的一言一行中。它已经成了中国人先天文化基因的一部分。不管它是健康基因还是有缺陷的基因,不管我们喜欢它还是讨厌它,都必须接受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听儒学大师谈人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书很好 包装也不错
  •   学会自我控制,胜于读书万卷 生活中的学问,60%以上是学会自我控制: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其次才是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把事做得近乎完美,也就是所谓技能或艺术。一个人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自己,也就不能有效控制事态,那么,无论掌握多少技艺,所带来的益处尚不足以抵偿其危害。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苏格拉底说:“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他们讲的是同一个道理:自我控制。其实,古今中外的智者们,无不将自我控制放在第一位。可以说,只要掌握了这门功夫,哪怕不识一字,也胜于读书万卷。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从自我控制开始做学问。儒学洋洋大观,一大半是讲如何修身,其次才是说话、办事的技艺。不过,“修身”的标准,先儒与后儒存在很大差异。自孔子以至孟子,都是在生活中进修,在人性人情中究道,做人做事不分家,虽然自律甚严,却不失率真,他们的学问也是天机活泼的。自董仲舒起,儒学开始走调和路线,在趋奉中渐失自我,偏离了人性人情的轨道。他们的学问,生活味越来越淡,学究味越来越浓,甚至有哗众取宠乃至装神弄鬼的嫌疑。宋代理学兴起后,已经背离了一般生活常识,彻底扭曲了人性。虽然理学家们都自称儒士,实际上他们的理论跟孔孟之道并不是同一种学问。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这本书,很显然是以孔孟之道为宗旨,该书认为:...“儒家有一个显著特点:把学问做到一言一行中。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工作。”这正是先儒的特点。先儒对自己、对他人都不会提出过分要求,更不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类反人性的主张,也不要求马上达到圣贤境界,强调在生活实践中一点点进修,一点点进步。总之,这是一门让每个人都力所能及的学问。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虽然引用了一些后儒的言论,却是用先儒或其他学派的观点进行解读。该书还宣称:“本书个别地方,采用了断章取义的方式。也就是说,采用了大师的文字,却偏离了大师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知道,“断章取义”是做学问的大忌,但凡事都需相对而论。有时候,与其忠实介绍前辈大师某种陈腐的思想,不如为它添注适合现实生活所需的新内容。这种看似不负责任的做法,也许正是负责任的做法。 阅读更多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