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眼看美国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陈强,陈韵正著  页数:229  字数:26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受陈强兄之托,为他和女儿的新著写序,这对我是一个挑战。作为一个新闻界的同行和十几年的老朋友,特别是我们几乎同时到达美国,虽在美国不同的州生活,但这些相似的经历和相通的感触,却让我无法逃避这个邀请。我常常想,像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骨子里头其实是非常正统的。当然,我们这些在“文革”中度过童年,接受过上世纪80年代新思想启蒙的洗礼,感受过改革开放浪潮的60后,注定和前一代或后一代人是不一样的。我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大学时代,因为中国女排夺冠而走上街头;数万人眼含热泪,振臂高呼:“振兴中华!”一直到现在,每每想起,都会热血沸腾。我们身上没有50后那样的伤痕,也没有70后、80后的洒脱,但有一些理想,有一些执著,有一些开放,还有一些痴狂。我们看起来似乎不太安分,但绝不是那种爱惹是生非的人,就像我长这么大,妈妈从不担心我会走上邪路一样。我们有机会旅居美国,有着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我们为西方资本主义创造的现代文明欢呼,我们为他们经过数百年摸索和调试形成的社会机制而感到敬佩,我们为他们在全民解决温饱问题之后重新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自身修养的完善感到震撼。我深知,我们这种感觉,不是妄自菲薄,不是崇洋媚外,我相信我们的心态十分健康,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丝毫不输于国内同胞。我们就像在海边沙滩漫步,不是捡起那些闪光的贝壳玩玩就算了,我们想揣着它们,回家装点自己的家。我们不是看到什么就捡什么,而是家里缺什么,我们就留意什么。结果,回家的时候,我们行囊沉沉,腰背压弯。书中陈强和韵正小朋友的文章,多数写在国外,这是他父女俩不曾贪图享乐的一种见证。他们一家子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轻松度过一年半的时间——春看花,夏看果,秋赏月,冬踏雪,如同诗人一般;他们也可以利用关国廉价的交通条件,频频往来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峡谷、百老汇的歌剧院和汇聚世界各大品牌专卖店。而陈强父女用激情写就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心中惦记的是祖国母亲,惦记她的发展和强大,惦记她的和谐和美丽。他们捡了不少“贝壳”,希望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许多多非设身处地无法真实了解的方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和陈强交流的时候,我赞赏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敢于当众称赞别人的人,绝对不是自卑的人;相反,那些挺着腰杆挑剔别人缺点成为习惯的,未必算得上真正的英雄好汉。我们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直接进入美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体验式的、感悟式的研究,找到我们某些方面的不足,探寻是否可以通过借鉴的方式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加快中国社会走向和谐的进程。十多年来,我眼中的陈强,始终是这样一个人,不知疲倦,铆劲十足,虽有时言辞激烈,但不乏真诚坦荡。他即将付梓的这部新著,我相信对于变革时期的祖国,非常珍贵,那是游子珍藏的贝壳,那是游子的一片心。

内容概要

  书中陈强和韵正小朋友的文章,多数写在国外,这是他父女俩不曾贪图享乐的一种见证。他们一家子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在美国轻松度过一年半的时间--春看花,夏看果,秋赏月,冬踏雪,如同诗人一般;他们也可以利用美国廉价的交通条件,频频往来于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峡谷的风光,百老汇的歌剧和世界各品牌专卖店。而陈强父女用激情写就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在美国的时候,心中惦记的是祖国母亲,为她的发展和强大,为她的和谐和美丽。他们捡了不少“贝壳”,希望装点在祖国母亲的身上。从美国的政治、社会、教育、文化和许许多多非设身处地无法真实了解的方面,一路走,一路捡,一路思考,一路流泪……

作者简介

陈强,《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常驻福建。从业20载,遍访中华大地(包括台港澳),涉足10多个国家,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者。

书籍目录

上篇 大眼看美国   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  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  免费公共资源从何而来 残疾人在美国处处受优待 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 市长为啥不领一分钱工资 为什么要由陪审团来审案 美国基层选举是怎样进行的 美国大学生是如何把握就业机会的 美国的“青年政府” 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 美国为啥流行“家庭学校” 老美通宵排队为哪般 美国癌症病人咋就这么潇洒 纽约证券交易所为何叫价声依旧 一场可能爆发的种族骚乱是如何避免的 我在美国购枪为啥引起FBI的怀疑 在美国生活哪些方面比中国方便 中美间注定是“黑白颠倒”吗 华人在美国的处境到底好不好 中国人哪一点令美国人艳羡 为什么美国人喜欢领养中国孩子 美国新一代“中国通”如何看中国 回国后,我怎么反而不习惯了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兼对某些网友的回应下篇 小眼看美国 从此我成了小留学生 教室里居然有个浴缸 为啥穿着睡衣来上课 生活中的数学真有趣 小学生怎么过情人节 为小学同学开追思会 亲手做的礼物最珍贵 老师发的钱能买时间 在美国提早一年毕业 参加免费国际夏令营 暑假上学给学生奖励 我的旅行计划好浪漫 中学和小学天差地别 英语不好如何跟得上 假期没有作业多轻松 美国女孩初恋太直率 我所经历的逃生演习 为何美国校车有特权 家长会上学生唱主角 图书馆为啥令人陶醉 发考卷前先发给零食 美国老师教我做家务 我在课堂上制作枕头 职业生涯设计进课堂 美国初中没有期末考  学生在教室里开餐厅 贷款买车成教学内容 我们自己动手造小车 我亲眼目睹冰川崩落 回国上学我不太适应

章节摘录

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2006年1月11日,对我和太太、女儿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一家三口从北京搭乘西北航空公司的班机经东京作短暂停留后抵达美国。在北部城市明尼阿波利斯入境时,美国海关官员就给我们上了一堂“诚信”课。和到其他国家一样,入境前必须填写海关申报表。美国海关要求申报的项目包括水果、肉类、蔬菜等食品,以某些特定动物为原料的产品,超过1万美元的现金等。入关时,我主动申报了随身携带的1.2万美元,海关官员并没有要求我把钱拿出来数数看,只是作了备案,5大箱行李连查都不查就放行了。和我同行的一位多次出入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为了图省事,选择走不用申报的“绿色通道”,却不幸被抽查,大包小包一一打开,结果两袋真空包装的“麻辣鸡翅”被翻了出来。海关官员不仅没收了他爱吃的家乡食品,还罚了他100美元。美国人告诉他,之所以罚款,是因为他没有如实申报。携带食品不是过错(因为你出国前可能不知道有此规定),但不申报则被认为是有意隐瞒。如果他事先申报携带有食品,即便“麻辣鸡翅”不被允许带入境,最多也就没收了事,而不至于被罚款。这位留学生很后悔,说损失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未来在美国的信用记录。在美国,人们珍视自己的信用记录,因为有良好的信用就好办事。我刚到美国,暂时还没有信用记录,买手机就遇到困难。这里使用手机是先消费后按月付账,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人只要签订一年使用合同就可以领到免费的手机,而没有信用记录或记录不良者则需要缴纳500美元的押金。商家是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信用程度呢?以买手机为例,对方会要求用户提供社会安全号和驾驶证号码,通过电脑联网就能查到该用户的信用记录。因为这两个号码上记载了用户平时缴税、遵守交规、还贷款等等和信用相关的情况。我初来乍到,信用记录为零,后来还是找了一位在当地生活多年并拥有良好记录的中国朋友帮忙,以她的信用作担保才免交押金买到了手机。美国人讲诚信尤其体现在商业规则上。在沃尔玛等许多大商场买东西,3个月内可以无理由退货,购物款及税收如数返还。我们家买了口锅,使用后我太太觉得太沉,就退了;买了鱼竿,觉得不好使,也退了;有一次买了牛肉,放在冰箱里3天之后居然变色了,商家二话没说就把钱退了。最有意思的是,我们买了3大盆花木,在室内摆放了一段时间后居然招来不少小飞虫,我准备把这些花木扔了,太太建议找出发票看看是否可以退货。一看发票,购货期还未超过3个月,于是就运到商店退了。在那里,我还看到,老美拿着枯死的花木来退货呢!回国前,我购买数码相机的经历,再次验证了美国商家的诚信。网上订货,到本地商店取货,是一种便利的购物模式。我在电器连锁店CircuitCity的网站预定了佳能最新款PowershotS5IS数码相机,货到后再去交钱。2007年6月下旬,我收到CircuitCity发来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去购买预定的相机。美国的商店在节日一般都有打折促销活动,我想等到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时候再买可能更便宜。太太却催促道:“别等了,早买早用,可以在美国多拍点照片带回去。”我到当地CircuitCity店,问一位男售货员能否等到国庆的时候再买,他似乎看出我的担心,建议我说:“你现在就可以放心地买,如果在一个月内有打折,我们照样会把折扣部分返回给你。”他指着墙上的一块黄色招牌对我说,“看,如果附近商店的商品价格比我们的低,你还可以过来领回差款的110%”。当天(6月26日),我买了这款相机(474.99美元),还有一个相机包(20.95美元)、4个相机锂电池(14.99美元)和一个锂电池充电器(19.96美元),加上税收,总共从我的信用卡上划走了537.64美元。7月2日,我果然收到CircuitCity关于国庆促销的电子邮件,说购买数码相机、手提电脑等高档电器,可以赠送20美元的购物券。我打印下这封邮件,赶到商店。售货员说,这20美元购物券只能用于本店购物,不能返还现金。我灵机一动,先把前几天买的相机包退了,对方把钱退回我的信用卡,然后我再用这20美元的购物券买回这个相机包。第二天,我在首次使用相机锂电池充电器时发现,这个中国制造的小电器接入电压居然是110伏,只适合在美国使用,拿回中国就不能用了。经我说明情况,售货员收回了这个已经开包使用过的充电器,给我换了一个接入电压从100伏到240伏的充电器。美国国庆日那天,我在CircuitCity网站上看到一则促销广告——购买相机的附件可以优惠15%。于是,我带上发票,第四次到这家商店要求对原先购买的相机包、电池、充电器进行打折,结果退回了10多美元。我之所以如此“折腾”,倒不完全是为了那几个美元,因为在汽油价格高涨的情况下,退回的一点钱可能只够付来来回回的汽油费,稍有经济头脑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但我是个记者,就想看看美国商家是否说到做到。对于过了不惑之年的我来说,不像我女儿那么容易喜欢西餐。但对Domi-no‘sPizza店的每份5.38美元的比萨,我却情有独钟,每次我都提前15分钟左右打电话预定:“我要中号的,薄的,加点牛肉”。有一回,店员在电话中告诉我,“很抱歉,这个时候我们正好没有牛肉,加点别的可以吗”,我说没问题。等我去取比萨时,店员居然不收我的钱。我觉得很奇怪,他说“我知道你平时喜欢吃牛肉的,今天我们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这个比萨就送给你了”。还有一次,店员搞错了规格——我要薄的他却给我烤了份厚的,店主连忙道歉,当场烤了一个薄的比萨,连同那个厚的一起给我,但只算了一份的钱。不仅商店诚信经营,医院也一样。有一次,我们收到医院寄来的80美元账单,这是我太太前几个月抽血检查的费用。付账时,医院工作人员问我们有没有医疗保险,我出示了保险卡,并告诉对方我们的医疗保险不涵盖检查费,准备自己付费。对方让我们等等,然后在电脑上忙乎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对我们说:“你们可以免交这笔费用,因为我们医院和这家保险公司之间有协议。”我把拿在手上的80美元重新放回口袋,连声道谢。也许是受骗上当多了,中国人往往不太信任别人,干什么事总留点心眼,而美国人似乎不设防。我去买二手车,作了自我介绍之后,车主就直接把车钥匙交给我,让我自个儿开出去试车甚至开到修车厂作检测,压根儿就不担心别人会把他的车开跑。上公共图书馆办证借书,不用交一分钱押金,一次借多少本都可以,但必须在3周内还。女儿在学校申请免费午餐,校方问家长的收人情况,女儿说父母在这里当访问学者,费用是国内提供的,在美国没有什么收入,仅凭“口说”,无需堤供任何证明,校方也就相信了。即便在沃尔玛购物,你也可以自行在电脑前操作埋单,而且出门时没有人会检查你的发票和物品是否吻合。当然,美国人的某些做法,对于谨小慎微的中国人来说恐怕不习惯。有一次,我到银行办理存款,柜员接过我给的1万美元现金后,并没有当面数钱,而是拿着这一大叠钞票就往地下室走。看到我很紧张的样子,旁边的另一个伙计告诉我,点钞机在地下室,柜员是上那儿数钱去。我直截了当说出自己的担心,要是有人在我视野之外做了手脚怎么办?他说这里全程摄像监控,不会有问题。果然,那个柜员回来后说,我报的数目和他算的一个样。我顿时安下心来,但转念一想:要是之前我算错了,这下是不是就说不清楚了?我和快递公司打过两次交道,他们的做法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的DELL电脑坏了,厂方委托快递公司派人上门取回。对方取走电脑时,没有打算给我任何收据。拿走东西不给收据,可能是美国人的惯常做法,但我总感到放心不下——要是DELL公司没有收到电脑怎么办?这可是近干美元的商品啊!后来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取件人才写了一张他签名的收据。还有一次,我在网上购买了一台数码相机,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过来。包裹先是到了我住的公寓管理室,管理员只是问了我的各享,并没有让我签名,就把包裹给了我。我想,要是有人冒领,这责任谁负?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老美的这些做法绝对是“漏洞百出”,但在美国很少人敢钻这“空子”。因为一旦有了不良记录,接下来可就寸步难行——没有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你,申请贷款买车、买房很可能被否,甚至连找工作都难。就连买车与买汽车保险也和个人的信用记录有关。我认识的一位美国朋友,第一次买车保险时,半年的保费是300多美元,后来他开车出了事故,保险公司虽然给赔付了,但他下半年的保费一下子就提高到800多美元。因为他的驾驶信用出了问题。我所在的密苏里大学在2004年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美国的“诚信风波”,连中国的报纸都作了报道。沃尔玛公司的创办人、曾经位列美国首富的山姆·沃尔顿(SamWalton)是密苏里大学的老校友,沃尔玛公司捐赠2500万美元为该校建造一座体育馆,作为回报,这座体育馆以沃尔玛公司女继承人、22岁的伊丽莎白·佩奇·劳里的名字命名——“佩奇体育馆”。然而,几天之后,“佩奇”的名字被除去,换成了“密大体育馆”。原来,有媒体披露说,佩奇在大学期间行为不端,形象不佳——她从来不“亲自”做作业,而是花钱请人替她做作业。为了和不诚信的人划清界限,密苏里大学单方面决定将捐赠人的名字从受益项目中去掉。美国社会生活中的“活雷锋”我在美国密苏里州的一家食物银行(FoodBank)看到了这样的情形——在流水线上作业的老人们都是义工,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太太超过了90岁。一个星期四的上午,我也到这家为穷人提供免费食物的慈善机构当义工,和这些退休的老人们一起将大米、饼干、奶酪、花生酱、豆类、薯片等9样不同的食品放入一个个标准的纸箱内,打包起来,贴上标签,然后堆放在推车上。我边干活边和老人们聊天,原来他们全部来自当地的一家养老院,隔周来这儿帮忙一次。我问一位78岁的老人为什么当义工,他说:“身体还好,闲不住。”“为何不去找一份有薪水的活干呢?”他回答得很实在:“拿了人家的钱干活就不自由了。当义工,想来就来,不受约束。”我转而问另外一位女士同样的问题,她回答得很简单:“上帝爱世人,我以上帝为榜样。”美国的老年义工很多。在医院的咨询台、在教会、在儿童救助中心、在帮助国际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交谈会上,都能看到老人们活跃的身影。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志愿服务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当地一个叫PET(PersonalEnergyTranspoitation)的慈善组织,专门生产木制简易轮椅,免费分发给世界各地不能正常行走的人们。据该项目发起人之一、已经80多岁的MelWest先生介绍,十几年来,他们已向包括中国在内的61个国家派发了11000多辆简易轮椅。我问MelWest这么做的初衷,这位牧师出身的老人说了三点理由:一、耶稣基督在《圣经》里教导我们要帮助那些受难的人,我努力照他说的去做;二、我是人类的一分子,人们应该互相关心;三、我曾经是个农场主,对于生病的牛羊我总是给予格外的照料。我们对动物尚且如此,对伤残的人为何不可以伸出援手呢?“也许有人会说,这些牛羊是属于你农场主的,你当然要照料好。而那些伤残的人和你没有啥关系,你为何要照顾他们呢?”我想刺激MelWest进一步说下去。“你知道吗?地球上有65亿人,每天有2.4万多人死于贫穷和可以治愈的疾病。这世界其实是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就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耶稣基督说,如果你不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兄弟姐妹,怎么能证明你爱上帝呢?”我接着问:“你们只帮助基督徒吗?”“不,我们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不管他是什么种族或什么宗教背景,我们给全世界的伤残人提供这种轮椅;除了在美国的人,因为他们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免费的轮椅。在我看来,十字架不仅是耸立在建筑物上的一种标志,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努力工作,做你能做的,过简单的生活,节省下你能省的,把省下的部分给需要的人。”MelWest告诉我,抱着这种生活态度,他和家人过着节俭的生活,把一半收入奉献出来。他抬了抬脚说:“这双皮鞋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我总共有3双鞋,另外两双分别用于健身和出席社交场合时穿,这就足够了。”1996年,一位在扎伊尔当了20年志愿者的美国朋友向MelWest求援,“这里由于长年战争,不少人缺胳膊少腿,急需轮椅”。当时还在当牧师的MelWest便四处募捐,和几个朋友一起在自己的车库里用“土办法”制作简易的轮椅(每辆成本250美元)。后来,这个叫PET的项目影响越来越大,参与的人和乐捐的善款也越来越多。现在,在全美已建立了11个生产点,在墨西哥、南非、赞比亚等3个亟须轮椅的国家也设立了分厂。在我访问的第一个PET生产点,目前有35个工作人员,全部都是义工,另外还有15个人在申请当替补。MelWest说,这些人都不拿工资,“他们不是为我工作,而是和我一起工作”。在PET仓库,还摆放着一些当地人用过的轮椅、微波炉、缝纫机和旧衣服。MelWest说:“这些旧东西在其他国家还能用得上,所以我们呼吁大家把不用的捐献出来。”我生活在美国中部一个只有10万人口的小城市——哥伦比亚。据说这里有近百个教堂,我们认识的美国人几乎都是基督徒,他们十分乐于助人。我们遇到困难,不是找中国老乡帮忙,就是到教会求助。2006年11月30日,哥伦比亚下了一场大雪。窗外银装素裹,与往日的面貌截然不同,完全是另一个洁白无瑕的世界。常年生活在中国南方的我们从未见过这种美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便冒险开车出去拍照。中午,经过一家尚在营业中的Pizza(比萨)店,我靠边停车进店买比萨充饥。未料车子重新发动后进退两难——原来前轮陷入雪地里了。太太和女儿下车用手扒雪,但车轮依然打滑。路过的3位白人女生主动帮我们推车,还是动不了。其中一个女生灵机一动,从旁边的垃圾桶拣来了两张厚纸皮,垫在车轮下,其他行人也陆续过来帮忙。一位男生见我不熟悉雪地驾驶,干脆替我驾车,在众人的推力下,“one,two,three”,车子终于重新启动。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美是两个大国,它们之间的误解可能给国际局势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冲突,它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而理解、合作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民众间的基本了解和信任。和普普通通异国平民接触,走近异文化作出不带偏见的观察,然后,把自己的真实体验告诉自己的朋友,一点点地坚持做下去,就是在为和平努力。陈强和陈韵正父女坚持书写异国亲身经历的生动文章,正是在做出自己的坚实努力。  ——旅美著名作家 林达  “大小眼看美国”之所以引人关注,因为这两双眼睛是“父女眼”,是60后与90后两代人的联动,他们还是“新闻眼”与“儿童眼”的互补,是理性的“观察眼”与纯真的“感性眼”的微观扫描。两代人从不同视角记录了旅美经历,展现了一个“微观美国”。  ——《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教育部特约记者 谢湘

编辑推荐

《大小眼看美国》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东方和西方究竟在什么东西上分出了东和西?这两个世界真是和它们所处地球上的位置一般,刚刚相反的么?它们的白天是我们的黑夜,它们的黑夜是我们的白天?历史会和地球一般有个轴心在旋转,我们有没有一个共同的光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小眼看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9条)

 
 

  •   我很喜欢小眼看美国后部分。因为我是一个教书20年的小学教师,看见陈韵正小朋友亲历的美国教育,感触颇多。在美国,一个班只有20个左右,而我教的每一个班,都是在70人左右。学生人数太多,教师疲于应付,教学管理粗放式。“生活中的数学真有趣”,而我们现在的数学,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据一个数学硕士在报纸上说,他儿子小学的奥赛题,他做不出!“为小学同学开追思会”、“亲手做的礼物最珍贵”、“老师发的钱能买时间”、“暑假上学给学生奖励”、“参加免费国际夏令营”,免费?有没有搞错?请看我们的九年义务教务!谁的义务?家长的还是国家的?收费的也可以叫义务吗?“假期没有作业多轻松”、“美国初中没有期末考试”,而我所在的当地,小学毕业会考由语数两门演变成语数外三门,从今年起,要再加考综合课。真不知那些教育官员是怎么想的?!现在所谓的素质教育比我们当年的应试教育还要磨人和累人!“为何美国校车有特权”,我们的学生只能由家长接送,小孩读书,家长遭罪!“图书馆为啥令人陶醉”、“发考卷前先发给零食”、“美国老师叫我做教务”、“我在课堂上做枕头”、“我所经历的逃生演习”、“职业生涯设计进课堂”、“学生在教室里开餐厅”、“贷款买车成教学内容”、“我们自己动手造小车”、“我们目睹了冰川崩落”、“回国上学我不太适应”。确实,我为作者离开那么轻松的受教育环境感到非常可惜······我很惋惜自己的女儿不能到国外接受这么以学生为本的轻松活泼的教育,唉!中国的小孩,中国的教育。现今的教育,比不上我们八十年代初那时候的教育,更赶不上国民那时候了。
  •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以大小眼的形式,记录了一对父女,对美国的印象。强烈推荐!
  •   作者和我们在同一城市.儿子在读小学六年级,我在一家美国大公司工作十多年,又正打算去美国同一城市居住,之后儿子也去那儿念高中.于是我儿子,他外婆还有我,三人抢着看这本书.对父亲的所发的感慨我感同身受.儿子也给了他的读后感:我看了之后感受深刻,作者和他的女儿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眼中美国的学习,生活,社会制度等,对比了美国与中国的不同之处。其父语言具有思想性,对美国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不愧是记者!其女则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描写了在美国上学时的趣事,美国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美国学校的教育方法,文笔活泼又不失童趣,十分准确地记录了她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总体来说可谓是书中极品,值得一看!
  •   由于几个月后要去美国留学了,所以看了当当网上的推荐买了这本书。呵呵,一个星期读完了,感觉很好。虽然之前对于美国社会,文化,教育有一定了解,但是这本书还是有许多新鲜的观点和见闻很吸引我。另外,书的写作风格独特,从两个不同视角去纪实母女二人在美国的见闻,大眼:深刻富于思考;小眼:活泼可爱。
  •   很轻松的一本书,语言简洁,父女大小不同角度的切入,很直白,因为是报刊专栏的整理,感觉意犹未尽不够深入,当然还是非常之喜欢。
  •   大小眼都喜欢,大眼更注重美国民众的素质反映,小眼则看的是身边的事。看看吧,有好处,可以很明显看到文明国家人民的生活状态,完全不是我们政治书上的“水深火热”。
  •   我更喜欢小眼看美国,虽然深度不如大眼,但描写非常具体,语言非常朴实,但我很好地了解了美国的中学教育。
  •   一本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美国的好书!!作者的记者身份使他能够洞察到很多方方面面细小的地方,而作者女儿的儿童视角也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美国生活。推荐给想要去美国生活学习的人,可以提前预习一下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一天内差不多看完一半,里面有许多以前不曾了解的美国现实生活,看着书里的文字,好像自己也漂洋过海,置身其中,非常值得看!
  •   本文用大人和孩子的视角集合在一起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让我们了解美国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很喜欢!
  •   内容很好,介绍的比较详细,从父亲和孩子两个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生活等,值得一看。
  •   很不错的一本书。视角很独特,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美国,对美国也能有不一样的认识。
  •   本书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解读了美国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爸爸和女儿分别用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风格来描绘美国,受益匪浅。推荐给了老公看。他很认真地从头到尾看完,评价很好。
  •   刚到,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这是一本很值得人们沉思的书,。究竟为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差异这么大,仅仅是素质上的差别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是要好好想想。
  •   对中国的父母有一定的借鉴,值得看一看。
  •   客观公正,希望”小眼“再发表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油!!
  •   喜欢极了,我不爱读书的,只是唯一一本看了就放不下的书.真的是特别喜欢.每次看后总让我想很多,也更坚定了出国的信念.
  •   本人目前不可能出国,看了觉得长见识。
  •   送的很快,也没什么破损的
  •   从老人到孩子都喜欢!
  •   读完了之后坚定了要出去的思想。
  •   因为是福州的作者,而且之前看国连载看过博客,很不错哦
  •   从父女两代人的视野去观察,体会,美国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从父亲的角度,更深层次的介绍美国法制,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则-成熟、深刻。从女儿的角度,更生动活泼的介绍在美国上学的心路历程-童趣、真诚。
  •   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在美国生活的点点滴滴,父亲主要介绍社会上和生活上的情况,女儿则主要是讲述在学校学习的情况,让我知道了很多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受益匪浅!书上图片很多,还有文字说明,感觉真实而有趣。看完这本书,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   书的质量和印刷都是不错的。内容上虽然是美国现实生活中的细节,都很有新意,作者是从记者的观察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美国和中国,是经济差异很大的,所以如果想了解差异在何处,建议阅读茅于轼教授《生活中的经济学》,也是美国生活的细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问题。
  •   本人也在美国呆过一小段时间,感觉写的很真实,对于大家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制度、习俗很有帮助。
  •   总体来说是一本不错的书,特别是爸爸的那个部分,是从一个普通人来了解异国文化的角度来写的,基本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他所涉及的人及物的文化特质,比较写实,也让读者很受益。孩子的那部分,也写得不错。但文中的教育部分描述的似乎有些太好,问了问身边的外教们,他们对此也表示出不置可否的态度,看来,每个人眼中的文化就是每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体现,形态各异的。其实,如果仔细想想,小作者去的是国际学校,所以书中的故事们还是有力的。文章结尾,作者有些文辞解释自己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愤青”“卖国贼”等等之类的,难道就是因为写了一些关于别的文化的优点么?其实,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或者他人的文化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在各自文化之外的空地上找个地方,静下心来好好欣赏,好好体会,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的。总之,还是值得一读,不过如果可以借阅的话更好。
  •   家长和孩子都可以阅读的书,了解美国社会。
  •   还行,能帮我们大概的了解美国文化
  •   这本书大人\小孩看都适合.关键是有点改变我在读小学的小孩对美国的看法.诚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   帮你简单的了解 一些简单的事情 关于美国的 当然
  •   图文兼并很具象的美国生活
  •   小眼睛看美国,视角独特,较喜欢!
  •   看了这本书,对国外的教育充满了向往,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有自由的学习环境,非请期待!
  •   主要是中美之间文化,福利作了些比较,写的挺好。
  •   还没有看完,不过看起来很有意思,尤其是孩子写的那一部分。很好,可以了解到许多以前不知道的。
  •   书被挤压的太难看了其他还行
  •   此书很有意思,值得一看!
  •   我和女儿都很喜欢看!
  •   挺喜欢书中父亲写的眼中的美国,比较生动,小女孩写得就感觉一般!
  •   感觉父亲那部分比女儿写的比较好,还可以,展示了中国和美国不同的一面
  •   父亲那一部分写得过泛了,现象表述多,深入思考少。如果说年轻人第一次出国,写出这样的东西,一点也不奇怪。但是作为文化记者,随笔写成这样,功力还不够。女儿那一部分写得很有童趣,有细节,不错。
  •   还行,只是感觉写的也只是片面的。
  •   书还行,老师推荐的,就是送的慢
  •   书还没看完,,但是发过来就是一本旧书!! 纸质已经发黄,底部还有湿水后干的痕迹! 早知道先拆开看看。。让你们发回去自己看个够吧、@。。。提醒下这本书从广州发货的朋友一定要查验清楚
  •   一般,没什么意义
  •   可爱但不深入
  •   你光罗列美国这好那好也好,就是看不到你的思考。没有写出现象背后的本质。一般人也就罢了。作者是新闻工作者阿,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难怪作者是《中国青年报》的工作人员。中国的青年都这样就晚了。没有思考能力,从文章中看不出中国人的大国气概和自信。就是标准的官方文样没啥意思。建议看看刘宁写的感悟美国。不是说人家思想有多深刻,起码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爽。
  •   一个真实美国的剪影潘正伯 思考中国未来的人,面临着两个问题:国内如何看待毛泽东;国际如何看待美国。在这两个问题上,我们被误导得太久太久了。 《中国青年报》主任记者陈强和他的11岁女儿陈韵正共写的《大小眼看美国》(新华出版社 2008.3出版,230页,¥28.00元),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最近亲历的真实的美国剪影,分别从成人和少年眼里看出,颇富立体感。选题针对性强,陈强写的第一个题目是“为什么说诚信是美国社会的通行证”,让读者一开卷就看到一个诚信社会,使我们明白:泛滥于中国的坑蒙拐骗、贪污盗窃、毒奶毒肉毒药……在美国是很难很难出现的。“美国社会中的‘活雷锋’”说明美国人已把帮助贫弱群体,视为义务和乐趣,根本不指望任何回报。看了“美国穷人如何过日子”我第一次知道了“低收入者”的量化界限,以及食品卷的发放方法,特别让我吃惊的是那里有“食物银行”,可以无限量供应面包。这不是最低限度的“各取所需”吗?看了陈强一家访问“不领一分钱工资的(10万人口的哥伦比亚市)市长”,清廉、谦和、敬业、高效,那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我真不敢回顾自己的国家。“中美之间注定是‘黑白颠倒’吗”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如果连这些差距都看不到,消灭它们更无从说起。他说:“我在美国从没有见过谁家有保姆,家务事都是他们自己做,而且偌大的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我惊讶地发...现:中美之间竟然有这样大的倒剪刀差!真难让人相信。 我一直住在高校,陈强在“美国人真的很随便吗”中说:“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绝少看见男女情侣卿卿我我、搂搂抱抱的情景,甚至连手拉手走路都不多见。”看来,包括我在内的中国人,对美国的误解太深太多了。 从陈韵正姑娘写的30篇文章中,我看到了美国中小学教师如何与学生友好相处,充满爱心,教他们学会生活,而不是教他们怎样去对付考试。中学里除了常规课程外还教孩子们烹饪、缝纫、理财和代人照看婴儿。她还介绍了真刀真枪地教学生如何做名片、设计卡片、贷款买汽车等。和我们这里瞄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异其趣。 此书不仅内容详实新颖,文笔朴实流畅,而且刊出了大量他们自己实拍的照片,以黑白为主,也有少量彩色的,印得很精致,几乎每页都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这样的好书,当然愿向广大读者推荐。 (2008-12-07) 阅读更多 ›
  •   作者从记者的角度去观察美国,很实在也很客观!是本不错的书
  •   本来以为记者看问题会更深入,看了大眼的部分有点失望。小眼的部分不错,大概因为很少能有机会看到小孩子眼里的美国
  •   值得一看,看后觉得国内的教育太死板。我至今不能理解国内学生为什么要穿统一的,很邋遢的校服,不明白小学生带小黄帽有什么作用
  •   很新奇,很有吸引力。
  •   挺喜欢看小朋友的那部分!比较轻松,不错
  •   能给人提供一些新鲜的资讯,可以增长见识
  •   让我对中美间的差距有个具体的认识。
  •   很真切地讲述了在美国的生活,让人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美国人的生活。
  •   写的很好,看了以后对美国有了新的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