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多瑙河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侯凤菁  页数:27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拉科西·马加什自称是斯大林“最好的学生”,他在匈牙利大搞全盘苏化和推行“拉科西主义”,民众怨声载道。    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将纳吉·伊姆雷推上总理宝座,“新阶段”改革20个月后又将他打翻在地。    匈牙利党内反对派迅速壮大,苏共“二十大”的春风劲吹,裴多菲俱乐部的活动如火如荼……    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各界群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这一行动很快演变成武装起义。    苏军不请白到,将坦克开上布达佩斯街头,激怒了全国军民,自发抗击外来军事干涉的战斗不断升级。    纳吉再次登上政治舞台重新担任总理,苏联领导人支持他一系列的政治解决方案,并且答应从匈牙利撤军。    苏联出尔反尔,派重兵占领了匈牙利,将十月事件镇压下去。纳吉被判死刑。纳吉临刑前在绞刑架下呼喊:“社会主义的、独立的匈牙利万岁!”

作者简介

侯凤菁,新华社高级编辑。
1942年7月生于河北省玉田县,196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匈牙利语专业,之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翻译、编辑、记者工作。曾任新华社参编部发稿中心主任、东欧室主任等职。
从1970年起,先后多次被派往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长期工作,任首席记者等职。先后在全国各种报刊发表了大量消息、通讯、散文、游记以及关于东欧问题的学术论文等。获得新华社“首届国际十佳编辑”称号。
著有通讯、散文集《匈牙利的呼唤》,合著有《东欧游踪》《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见闻》《欧洲之旅》等书,合译有《库恩·贝拉传》《罪恶与妥协》等书。曾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书籍目录

楔子第一章 冰冻三尺  1 人民民主时期  2 “拉科西主义”的乌云  3 莫斯科会谈  4 “新阶段”改革  5 从“解冻”到动乱第二章 震惊世界的十二天  6 10月23日的钟声  7 武装起义  8 苏联第一次出兵  9 血溅星期四  10 武装小分队  11 10月28日的转折  12 鱼目混珠  13 共和国广场上的罪恶枪声  14 恢复多党制  15 险象环生  16 风满楼  17 兄弟党支持苏联出兵镇压  18 来自莫斯科的严寒  19 虎落平阳第三章 风暴过后  20 三权并立  21 纳吉案件  22 结束语

章节摘录

第二章 震惊世界的十二天6 10月23日的钟声匈牙利的10月底正是摘葡萄的季节,经常天气阴霾、雾气沉沉。1956年10月23日(星期二)却是个少有的晴天。这天风和日丽,和煦的阳光沐浴着坐落在多瑙两岸的布达佩斯,使这座千年古城充满生机。 那天早晨,全城一些主要街道的墙上、树上贴满了传单,吸引着匆匆去上班的行人。他们一堆堆地挤在一起,都想看清传单的内容,最后往往由站在最近处的人高声朗读,众人侧耳静静的倾听。传单上写的是大学生们向党和政府提出的要求,同时告知市民们当天将在市内举行示威游行。 来自波兰的消息前一天就已传到匈牙利:波兰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挫败了苏联的干涉,把1949年被贬的哥穆尔卡扶上了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第一书记的座位。匈牙利青年为此深受鼓舞,也想按照波兰人的样子去做。匈牙利大专院校学生联合会当晚在布达佩斯工业大学召开会议,到会者多达2000多人,决定次日举行支援波兰人民的大规模示威游行。裴多菲俱乐部闻讯也连夜召开领导成员会议,讨论在当时形势下应采取的立场。与会者们最初态度犹豫,担心在激动气氛下群众的行动会走向极端。但当听到赶来旁听会议的大学生代表们说学生举行示威的决心已定,他们才决心赞同大学生们的要求,决定参加23日的示威游行。作家协会、劳动青年联盟等组织也采取了同样的态度。他们眼看示威游行已无法阻止,认为只能参加和从中引导这一行动,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极端行为。 匈牙利大专学生联合会22日开会提出一系列政治要求,后来人们归纳为12点、14点、15点或16点等不同文本,但是它们的主要内容都是一致的。其中最详细的16点文本内容如下:1.我们要求全部苏联军队按照和约条款立即撤出匈牙利。 2.我们要求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全体党员以秘密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下、中、上层的干部。这些干部应该尽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和选举出新的中央委员会。 3.必须在纳吉伊姆雷同志领导下改组政府,立即解除所有在斯大林一拉科西时代犯有罪行的领导人的职务。4.我们要求对法尔卡什米哈伊及其帮凶的案件进行公开调查。拉科西马加什,作为最近时期所犯的所有罪行以及使我们国家陷于崩溃的主要负责者,必须被解回国和将其送上人民法庭。5.我们要求在全国举行普遍的、平等和秘密投票选举,选出一个有多党参加的新的国民大会。我们要求保障工人罢工的权利。 6.我们要求在政治和经济完全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审查和调整匈牙利与苏联以及匈牙利与南斯拉夫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7.我们要求吸收专家参加,对匈牙利整个经济生活进行改造。必须从匈牙利具体条件和我们匈牙利人民的切身利益出发,重新审查我国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整个经济体系。8.必须公布我们的所有对外贸易协定以及永远无法付清的赔款的确切数字。我们要求坦诚的公布有关我们铀矿储藏、开采以及在这方面给予俄国人特权的精确资料。我们要求匈牙利按世界市场价格自由的出售铀以换取硬通货。 9.我们要求全面修订工业生产定额,立刻彻底调整工人和知识分子的薪金。我们要求确定工人最低生活标准。 10.我们要求在新的基础上实行交售制度和合理地利用农产品。我们要求平等对待个体农民。 11.我们要求由独立的法庭重新审查一切政治、经济案件,释放被判的无辜者并恢复他们的名誉。我们要求立即遣返在苏联的战俘和被流放者,包括匈牙利境外的犯人在内。 12.我们要求完全的思想、言论和新闻自由,我们要求建立自由电台和为匈牙利大学生联合会创办一份大量发行的日报。我们要求公开和销毁现有的人事档案。 13.我们要求尽快拆除作为斯大林主义暴政和政治压迫象征的斯大林像,代之以1848-1849年为争取自由的英雄和殉难烈士的纪念碑。 14.我们要求以过去的匈牙利科苏特纹章代替现在使用的匈牙利人所不熟悉的国徽。我们要求匈牙利部队采用符合民族传统的新式制服。我们要求3月15日为公休的国庆节;10月6日为国丧日,届时学校放假以表纪念。 15.布达佩斯技术大学的青年一致宣布他们完全支援波兰和华沙工人及青年进行的波兰独立运动。 16.建筑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将尽快成立匈牙利大学生联合会地方分会,并决定于本月27日星期六在布达佩斯召开一个有全国青年代表参加的青年议会。 学生们的上述各项要求主要集中在实行民主政治,进行经济改革和实现民族独立这三大问题上,全面地表达了匈牙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地政治要求。因此,这些要求一经张贴到街上,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就像清水落入滚烫的油锅,激起沸腾。居民们聚在街头,一面倾听别人高声朗读这些要求,一面默默地频频点头表示赞同,不时还低声发出简短的评论:“对!”“好!”“正是这样!”他们为终于盼到了可以当众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一天而激动不已,一些老年人甚至为此眼里噙满热泪。 就在这时,坐落在市中心地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机关报《自由人民报》编辑部大楼里也卷起风暴。信息灵通、政治神经格外敏感的党报工作人员们清早就举行会议,讨论面临的紧迫形势。会上的气氛十分紧张,记者们强烈要求对报社领导进行改组,一位被视为斯大林主义的副总编辑当场被迫提出辞职。这个会议没开完就中断了,随即派出一个代表团去党中央,警告格罗一伙应该尽快采取缓和局势的措施,不然会为时过晚,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在此之前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中竟无一人留在国内,他们去南斯拉夫谈判已经一个多星期。这个致力于改善匈南关系的党政代表团10月15日启程赴贝尔格莱德同铁托进行“和平谈判”,其阵容是党中央第一书记格罗埃尔诺、政府总理赫格居什安德拉什、党中央书记卡达尔亚诺什,另外还有奥普罗安道尔和科瓦奇伊什特万。在国内政治气氛已很紧张之时,格罗还沉醉在这次访问的成功之中,全然不知国内正在发生的事情。他在车站以沉稳和满意的声调发表了一个谈话:“从第一分钟起,谈判就是在真诚的同志式气氛中进行的。我们认为这次会谈卓有成效,因为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都达成了协议。”当他得知学生们的游行计划之后,显然被激怒了。 当天上午,格罗在里瓦伊、卡达尔和马罗山的陪同下接见了《自由人民报》代表团。格罗的态度冷漠、高傲。编委会负责人霍尔瓦特马尔通陈述了编辑部的观点:应该严肃对待群众的要求,这是采取具体行动的最后机会。格罗的回答结结巴巴,然而态度很坚决。他指责来访者丧失理智,低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力量。他说,党和政府有办法对付制造混乱者,游行将坚决禁止。代表团中有人问如果青年们不顾禁令坚决游行怎么办。格罗和里瓦伊都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那就开枪。”里瓦伊还气愤地一再重复“那就开枪”这句话。卡达尔在这次接见中态度比较温和,但在实质上也支持格罗和里瓦伊的意见。 中午12时53分,电台开始播放内务部长比洛什拉斯洛发布的禁止游行的通令:“为了保障社会秩序不受干扰,在未采取进一步措施之前,内务部不准在街道公开集会和举行游行。” 党和政府领导人这时还在玩火。作家协会,裴多菲俱乐部和大学生们多次派出代表去党中央,要求解除禁令。代表们指出,禁止游行的通令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党的领导要为因此产生的后果负责。据当时的目击者回忆,在场的党的领导人慌作一团,忧心如焚,但又一筹莫展。当时参加会见的代表纳吉鲍拉日在他回忆录中这样描写党政领导人会见代表时的慌乱情景:“格罗是从办公室冲出来的,其他人面色苍白,束手无策。奥普罗安道尔高举双臂哭声哭气地向裴多菲俱乐部负责人坦佐什加博尔央告说, ‘……请你们挽回局面吧!’” 下午2时23分,电台再次中断正在广播的节目,宣布内务部长比洛什拉斯洛解除不准在街道集会和游行地禁令。这种朝令夕改的事在1956年10月屡见不鲜。电台接着还广播了当晚八点格罗将发表广播讲话的消息。 至于禁令是如何解除的,后来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群众代表要求的结果。也有人说在内务部高级官员会议上,布达佩斯警察局局长提出反对禁止游行,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比洛什部长马上把情况报告给格罗,征得他得同意后解除了禁令。还有一种被认为更可靠的说法:武装力量的指挥者们告知格罗,如果得不到可以开枪的命令,他们无法保证能成功地阻止群众上街,格罗这才同意解除禁令。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禁令的解除得到了格罗的许可。在此之前,党中央政治局的一些成员已被派往各处说明禁止游行的必要性。其分工是卡达尔去电台、马罗山和奥普罗去工会、里瓦伊去《自由人民报》、比洛什去内务部。 在一天之内的不长时间里,电台反复广播内务部长的禁令和解除禁令的公报,使整个首都以至全国都已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也使他们进一步看到领导人的僵化、无能与优柔寡断。学生们的游行开始时,布达佩斯的许多市民早已聚集在街头。当青年学生们还在多瑙河边的裴多菲铜像下集合时,禁止游行的通令尚在生效。青年们把游行的集合地点选在裴多菲铜像下有着鲜明的象征意义。十九世纪的爱国、革命诗人裴多菲是匈牙利民族的精神领袖。1848年-1949年他参加领导了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民主革命和参加了此后的独立战争,最后战死疆场现出26岁年轻生命,成为匈牙利青年长期崇拜的偶像。裴多菲铜像高达数米,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他当年朗诵号召人民革命的力作《民族之歌》的情景。青年们从四面八方朝这里涌来,广场上和附近街道上挤满了人。他们有的打着国旗和红旗,也有少数人举着表示支持波兰人民的标语牌和横幅。 下午3点这里开始举行示威活动,但是时间持续不久。著名的青年演员申科维奇.伊姆雷朗诵了《民族之歌》,作家戴里.蒂博尔转达了作家协会对学生们的支持,然后由一个学生宣读“十六点要求”。接着,数千人从这里出发,高唱《科苏特之歌》、《马赛曲》和《国际歌》开始示威游行。根据原定路线,示威群众经过科苏特.拉约什大街等地奔向玛尔吉特桥,然后过河去贝姆广场。 几乎与此同时,还有较少一部分人按照另一个计划在高尔基林荫道的波兰大使馆门前集合,那里的马路拐弯处便是作家协会的办公楼。这批群众的游行开始后,一些作家走在这支游行队伍的前列,其中作家协会主席莱什.彼得最引人注目。他那蓄胡须、穿高统黑皮靴的形象早为全国所熟悉。解放后这位作家曾是民族农民党领导人。 后来,这两支游行队伍在拉科齐大街与博物馆弯路的交叉处会合,声势更加浩大。沿途的电车和公共汽车都停下来为游行者让路,小汽车纷纷拐进旁边的胡同。行人停下脚步站在路边惊奇地观看,有的干脆加入到游行的行列。住宅楼和办公楼的窗户全都敞开,里面的人探出头向游行者挥手欢呼。队伍所到之处,商店、餐馆停业。售货员、厨师、侍者都被卷入人流,甚至有的电车乘务员扔下车里的乘客,自己跑去参加游行。一些人自动在队伍中维持秩序。起初,人们呼喊的口号是“以波兰为榜样,走匈牙利大道!”“波匈友好!”“自由!”“独立!”之类。后来的调子不断升级,很快喊起“推倒斯大林像”“苏联军队滚回去!”“拥护纳吉伊姆雷!”“纳吉伊姆雷进政府,拉科西进多瑙河!”“谁是匈牙利人,同我们在一起!”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燃烧的多瑙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事实描述和解密档案引用,尽量客观全面的为我们讲述了当年匈牙利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整个过程,作者的态度不偏不倚,从各个方面基本还原了历史事实,包括中共当时的态度和作用都没有回避。
    读完本书,有几点思考:
    1.民主选择固然不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间,政治妥协也是必需的;
    2.掌控一场群众运动需要十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技术,因为无论什么群众运动都难免泥沙俱下,既有真正的革命者,也有浑水摸鱼的投机者,还有趁火打劫的捣乱者;
    3.在国际政治中间,各种政治力量往往说的和做的并不一致,包括西方;
    4.静悄悄的革命有时候比疾风暴雨的革命更有效,社会成本更低;
    5.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有时候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   好书!直面历史真相,揭示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上世纪未叶为何转向的深层原因。
  •   匈牙利事件对当时的中国影响极深,终于有专著让人了解一二了
  •   事件发生后200年自会有对它的客观评价。
  •   从另一个视角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有不一样的启迪,虽然不完全认同!
  •   群众集会,政府开枪
  •   作者对这段历史回忆、分析的很透彻,值得一读。
  •   喜欢历史,这本书让我了解了一段不太为众人所知的历史。
  •   虽然从买回来到现在我看这本书只看了一半,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内容相当的满意
  •   让刽子手跪下!!!!!!!!!秦桧跪下,赵构更要跪下!!!!!!一切刽子手,跪下!!!!!!关键时刻起重要作用的刽子手,跪下!!!!!!!!!
  •   以古鉴今,以史明智。
  •   这本书比想象中好看
  •   这种书 需要一定动力去看的 可能枯燥 但内容很震撼 看完绝对感触良多
  •   一个时代的产物
  •   56年的匈牙利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大概关心的人越来越少了,侯凤菁《燃烧的多瑙河——1956年匈牙利事件真相》为少数关心的人提供了一种了解的途径。侯先生长期在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工作,对匈牙利事件掌握了很多的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作者尽量客观理性的分析前因后果,超越过去简单地讲它的是非曲直的做法,体现了生在红旗长在红旗下一代人,对自己当年政治热点的回顾。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拉科西的统治摇摇欲坠。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强力支持纳吉•伊姆雷取代拉科西出任匈牙利政府总理,拉科西仍然担任党的第一书记。1955年4月。纳吉被免去总理职务,12月更被开除党籍。改革被迫中止了。真正的引起56年东欧事件的其实是苏共的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书中对匈牙利事件的十二天描述很详尽,苏共、匈共中的大牌人物纷纷出场,上层的反应,民间的作为尽量不加判断的如实呈现。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当年的历史疑案直接提出疑问,如在广播电台时到底是谁先开的枪则直接存疑不定论,显示了作者治学的严谨。读完全书,想必立场不同的人会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全书如果说不足的话,就是关于西方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着墨较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匈牙利和苏联由于原政权的解体,许多资料已经解密,西方的资料还在保密阶段。匈牙利在东欧国家变革中不是最早的,波兰还在它前面,但它确是最惨烈的。其原因固然和两个国家的历史情况、民族精神、社会现实都有关系,但哥穆尔卡和纳吉在事件中的不同表现也是很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政治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   了解当年华约內哄的历史,现在布达佩斯老桥上的彈孔仍在
  •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各社会主义国家巨变为民主国家的道路也会不同,从中厘清对我们有益的部分,才是此类书,我们应汲取的部分.
  •   对事件有详细描述,忠于史实,发人深省。历史惊人的相似。
  •   看完这本书觉得很沉重,政治永远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只不过西式民主比一党专政参与游戏的人多一些而已
  •   看了使人泪下,1956;1986;2013,这些数字串在一起,就是历史。
  •   1956年,看似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不论80后90后,他们都应该了解了解东欧,以及其他。。。国家的历史,这样,看问题就会全面一些。过于关注身边、以及浮浅的,可能就会失去真正的自我,陷入“小我”而有无尽的烦恼。
  •   拿到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本书对于1956年发生在匈牙利的事件的前因后果,做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在1956年事件中的匈牙利人民是十分同情的。对于事件中的纳吉也是充满了同情和惋惜。但是,从11月4日,形势急转直下时,恐怕,更多的是愤怒和无奈。在东西方冷战对峙的年代,不论是煽风点火的西方势力,还是强力介入的苏联军队,亦或者是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甚至是中国的态度,都不能说是完全正义或者完全非正义的。除了匈牙利人民自己,所有外部势力在匈牙利的问题上,所想的不是匈牙利这个主权国家所想的事情,而是匈牙利在整个东西对峙的前沿的价值。不能不说,这是匈牙利的悲剧。最后,对于纳吉,确实有其固有的弱点。事件最后的升级,恐怕和其完全没有底线的全盘接受武装人员的颠覆性的政治条件,不无关系。这不仅是匈牙利的悲剧,也是纳吉自己的悲剧
  •   匈牙利事件过去了几十年,国内都没有一部专著来介绍,这书填补了空白,写得即通俗,又详细,想了解这段历史的,一定要买。想了解社会主义的,一定要买
  •   说邓是中国的纳吉不无道理,可惜纳吉未得善终。
  •   事实上,要是没有这本书,恐怕对匈牙利事件的描述,都是概括性的,最多百十来字。但是,这个事情,不仅仅对匈牙利人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中国,都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关于对中国的影响,见于各种书籍。所以,这本书的史料作用就很重要了。56之后就是57......
  •   辛勤劳作的工人、学校中的学生、匈军的爱国官兵、为本国利益而坚持真理的老共产党员等等,他们构成了1956年匈牙利事件的主角。纳吉·伊姆雷,匈牙利老共产党员,虽然书生气十足,但却是可以代表民意的领导者。纳吉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真理,既要发展工业,又考虑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没有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心中装的只有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工人、士兵、学... 阅读更多
  •   书不错,印刷质量也不错,呵呵,有助于了解那段历史,视角也很新。
  •   和过去读到的历史描写有明确的不同,不知道是不是官方以后对匈牙利事件的定性也会变化?起码到现在为止定性是没有变化过的
  •     斯大林死后不到三个月,匈牙利新总理纳吉发表了《7月纲领》,宣布匈牙利将实施经济私有化,虽然没有明说摆脱计划经济,但仍然引起苏联的强烈反弹。双方几次沟通未果,一边拉动华约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对其施压,一边我行我素不理这个茬。1956年10月23日,布达佩斯大学生率先举行集会要求“苏军滚出去”,紧接着,布达佩斯组成了民兵,主动向驻扎在伊丽莎白岛上的苏军军营开火。起初苏军并没有还击,当事态开始向暴乱发展时,苏军的坦克才开始进城,但第一辆立即遭到民兵的袭击,当苏军从坦克顶盖上向布达佩斯人民挥手示好时,一颗燃烧弹被扔了进去,造成全车军人死亡。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才决定对布达佩斯动手。最初中国反对武力解决,后来毛突然给在莫斯科的刘少奇发电,要他投赞成票。于是,苏联20万大军,8000辆坦克,和数百架战机血洗了布达佩斯。
  •      《燃烧的多瑙河》:匈牙利的转瞬即逝
      若非东欧问题研究者,对于匈牙利的印象,多年日常文化接触所留下的痕迹,估计仅有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历史教科书里或许还有一句话带过的“匈牙利事件”。冥冥中,几行诗句与一个年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在异邦人眼中的招牌印象,它们同样痛彻心扉地在异国土地上演绎着悲剧的宿命。1956年,震惊世界的匈牙利事件;紧接着1957年,中国,反右运动,一位柔弱的年轻女性于绝食后在狱中壁上血书“生命似佳树,爱情若丽花。自由昭临处,欣欣迎日华。”自由的诗歌,前后照应;渴望自由的灵魂,终将在天国拥抱哭泣。
      徒有同一个欧洲同一个梦想的美好愿望,现实曾是两个截然的欧洲。要论近现代史命运的惨烈,我觉得对于东欧是莫此为甚了,有谁,能马不停蹄接受两大极权主义的蹂躏?今年8月份,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匈牙利,她感谢匈牙利在1989年开放边境,正是成千上万东德民众借道匈牙利逃亡奥地利,加速了柏林墙的倒塌,加快了东欧剧变的时间表。
      本书作者侯凤菁长年在新华社布达佩斯分社工作,有近水楼台之便,掌握了一手的资料,虽然从整本书的价值观念来看,依然陈腐僵硬,只有意识形态框架下功过是非的先入为主,红白脸分明,缺乏深沉的反思和对历史的公正分析,也就是说,作者难以跳出官方口径经年累月的藩篱编织,俨然是海外版的叶永烈或权延赤。好在,匈牙利事件在目前出版物中属于尚凤毛麟角,所以我对此书的阅读立场是只看过程,不重结论。
      如果说,哈维尔、昆德拉、米沃什、米奇尼克等名字能成为一个东欧国家知识分子的骄傲,那么相对缄默的匈牙利,我想到了毕波。以毕波的生活经历为显微镜,来观察匈牙利经历过的20世纪,与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同年的毕波,在1931年,亦即弱冠之际的他,已然经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和废墟,1918年战争结束,奥匈帝国被肢解,匈牙利被归为战败国一边。1918年年底,全国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短短5个月后,被乌托邦性质的苏维埃共和国僭取,最高领导人为库恩•贝拉,其实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出口倾销;133天后,这个公社政权被罗马尼亚军队推翻,随即由海军司令霍尔蒂实行军政府统治,这是一个政教合一的世俗政权,并且早在希特勒的水晶之夜前便实行了排犹措施。库恩•贝拉流亡苏联,稀里糊涂死于肃反扩大化,罪名是“反对共产国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作为匈牙利党政军的最高领袖,无论是拉科西、还是纳吉、抑或是卡达尔,都身不由己成为苏联翻云覆雨棋局中的一粒卒子。
      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臧否,无非是红色政权与白色政权你死我活的拼杀,革命与反革命泾渭分明,革命胜利后的匈牙利受到斯大林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干涉,始终无法获得独立下的尊严与自由,拉科西是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间皆形象败坏之徒,纳吉是一个正直清廉的干部,可惜时乖命蹇不得志,最后成就一个悲剧英雄。从那爱憎分明的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一边是揽下一切罪恶的四人帮,另一边是青天大老爷胡耀邦。
      1944年,霍尔蒂想使国家从轴心国里抽身而出,导致希特勒对匈牙利全境的武装占领,箭十字党一跃占据国内政治舞台,台下是各种势力的武装抵抗此起彼伏。二战之后的匈牙利,有了昙花一现的现代政治气候,共产党在内的五个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带有社会主义气质的临时国会、临时政府相继组建,然而一个宪政的雏形想要在隔壁专制的阴影下成长起来,成为一个奢侈的命题,很快是土改、工商业改造、重工业大跃进,熟悉吗?
      到了1948年,右翼政党已被排挤出政治中心,两大政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成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党的总书记是拉科西,奥威尔写成于1948年的小说情节马上在这里得到了紧密验证,“老大哥”得到垄断权力后,先是肃清党外的政敌和旧政权人氏,再是反戈对付党内情同手足、劳苦功高的元老们,真理部、思想警察、五年计划、告密体系、古拉格群岛……应有尽有,作者在此处将拉科西为首的四人领导集团愤愤不平称之为“四人集团”和“四驾马车”,我捧腹大笑想到了“四人帮”、“四条汉子”,看来意识形态宣传不分东西都行之有效。外交部长拉伊克叛国案比小说里的全民公敌果尔德施坦因还要精彩,中央情报局的代理人、南斯拉夫的间谍、霍尔蒂政权的余孽,这还仅仅是他的罪名一部分。就像布哈林、托洛茨基等人,小兄弟努力学习老大哥,将一批又一批的人民公敌送入死荫的幽谷,从庙堂到江湖,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国家保安局拥有的武装部队其人数、装备、待遇都远远超过正规军,这也为日后军队的反叛埋下了祸根。
      所以,到了斯大林一死,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一出,囚禁在恐惧高压下的苏联出现了解冻的暖春,相应的,各个东欧卫星国亦演出同样的一幕,原先斯大林路线的忠实执行者遭到了沸腾民怨的口诛笔伐,党内的权利斗争也乘势而动,此时苏联国内都自顾不暇地在寻找整个体制的替罪羊。于是,当严密的铁幕撕开一道缝隙时,要再将其补上,要花上血与火的代价,人们已略微尝到了自由的甜头,要再将这有限自由没收掉,真的是螳臂挡车行径。
      知识界开始行动了,裴多菲俱乐部的成立,燃起了民众关心公共事务的热心,唤醒了一度沉默消亡的权利意识,民主宪政的种子再次破土而出。类似的情节,还发生在捷克和波兰。再见,约瑟夫•斯大林同志,愤怒的示威群众推倒了国会大厦前的斯大林铜像,被割下的头部又被刷上了“厕所”字样,谁能知道,要等到真正彻底“再见,列宁”的那一刻,尚有近半个世纪的等待。这一年这一月,20岁的萨达姆刚加入社会复兴党,三年后刺杀事败惶惶流亡国外。
      1956年10月23日改写了历史,向世界展现了匈牙利人的光荣与梦想,游行、辩论、印刷物、媒体开禁,温和的纳吉甚至宣布恢复多党制,结束一党专制。人群与国安部队发生交火,警察半推半就将武器奉送起义群众,或者直接亲身加入革命,奉命赶来的军队多半是掉转枪口,直至苏联军队两次进驻镇压,绵延不断的苏联坦克洪流碾碎了追求自由的卑微请求;12年后,这一场噩梦又出现在布拉格街头;33年后,……相同的是,街头巷尾、广场大楼,坦克与自行车的对峙,不同的是,匈牙利的那场对峙,是真刀实枪的巷战,迎接苏联坦克的,没有布拉格街头青春少女裙下内裤的骄傲展露以刺激性饥渴的大兵,在布达佩斯,只有猛烈的枪弹和如雨而下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暂时获得自由的红衣大主教明曾蒂•约瑟夫在广播里真诚希望苏联军队撤离出国境,同时发出一度久违的福音,呼唤公义、呼唤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我觉得这场事件中还有更深远的意义,可是唯物论的作者粗暴认为搞迷信活动的都不是好人,这使我非常生气。一小撮、不明真相、暴徒、反动派、资本家……对历史的分析和反思,就是被这样引上绝路的。
      1956年年底的墨尔本奥运会,匈牙利男子水球队击败苏联队夺冠,这是自由的荣耀,电影《孩子的荣耀》再现了历史风云。搭载运动员出国去机场的客车迎面遇见了莫斯科开来的17个师。赛前大家看着电视新闻,有人问,你们不想回家了吗。一个球员指着镜头,说,家,什么家啊!赛后,100人的匈牙利体育代表团友一半人选择留在西方,而苏军占领后,900万人口的匈牙利有2万人口逃往西方。这仅仅是对摆脱柏林墙代表的体制桎梏的开始,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祖国。
      波兹南事件、团结工会、布拉格之春,是否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1956年的这场风波,转型后的匈牙利将无颜面对周围的国家,那些遭受同样的政治困境,却一直在不懈做出死之坚强般抗争的东欧国家。
      
      成稿于09-09-18
      
  •      据介绍,多瑙河像我们黄浦江一样,多半是黄色的;可打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风靡世界以后,这条欧洲大河就成了美丽、典雅的象征,它那轻轻的波浪就像天空一样湛蓝湛蓝!最近读了原新华社驻布达佩斯首席记者侯凤菁先生的《燃烧的多瑙河》,方知多瑙河也曾经鲜血般燃烧,血色的多瑙河又是怎样的图景呢?
      
       年轻一代可能不太听说“匈牙利事件”了,可这个历史事件当年是在“铁幕”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强烈地震撼过我们,也留下了一连串的谜。侯先生基于工作上的方便,通过采访、现场考察和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尤其是经过了五十年的思索,凝聚成了这本近30万字的大作,真是“功莫大焉”!
       二战时期的匈牙利属于法西斯阵营,战后,自称“斯大林最好学生”的拉科西确立了一党专制,并进行了党内外大清洗,900万人口竟有150万人被起诉,三名总书记、一位国家主席、若干名副总理、几十位将军被席卷进“反党集团”。国内建设贯彻先重工业的方针,百姓连“按劳分配”的生活用品都得不到,官员们却觉得进入了“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矛盾极其尖锐。1953年斯大林死后,苏联老大哥决定让拉科西下,纳吉上。纳吉开始“新阶段”改革,成效显著。但是“老大哥”人事更迭,拉科西重新上台,斯大林分子反扑,纳吉被开除党籍,而人民,首先是知识分子集会,所谓的“裴多菲俱乐部”由此产生。1956年,35万人自发参加纪念被整肃迫害致死的拉伊克等革命家。10月23日,学生提出全面的政治要求,布达佩斯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高呼“自由!”“独立!”“苏联军队滚回去!”“拥护纳吉!”,并推倒了斯大林铜像。示威游行很快发展成武装起义;当晚,布达佩斯的居民聚在街上,议论、欢呼、如醉如痴。纳吉也在当晚被再次任命为总理。10月24日,苏军不请自到出现在布达佩斯街头,人民起义进一步升级。米高扬和苏斯洛夫来到布达佩斯,部队向广场上的聚会者扫射,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手无寸铁的群众苍蝇般倒在血泊中。纳吉恢复秩序的计划得到苏联的首肯。纳吉政府宣布结束一党制,建立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解散劳动人民党,新建社会主义工人党。10月30日以后,已开始撤离的苏军又大量涌进匈牙利。在这危急时刻,纳吉政府宣布退出华沙条约、国家保持中立和要求联合国保护。苏联先是绑架了进行谈判的匈牙利军事代表团,又以12个师的兵力实施代号为“旋风”的军事干涉行动。纳吉等到南斯拉夫大使馆避难。最后,纳吉等被送到罗马尼亚关押。1958年,纳吉等人拒绝在悔过书上签字,被处死刑,临刑前他高呼口号:“社会主义的、独立的匈牙利万岁!”
       读完这本史料,我想得最多的就是纳吉这位悲剧人物。他是个诚实的、忠于自己信念的政治家。他几上几下,完全出于为人民的公心。党要他收拾烂摊子,他不讲任何条件就上任。他干,就想真正替百姓干点实事,哪怕得罪了“老大哥”也不惜,最后乃至为此送了命。其实他的悲惨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想挽救陷入危机的体制,但他面对的是强大、顽固的特权集团,还有被激怒而滑入无政府主义的群众、社会渣滓,再加上苏联血腥的武装干涉。他是在大战风车呀,怎能不用自己的头颅去祭奠神坛呢!也许,中国也好,外国也好;历史也好,现实也好,改革者的命运从来就不会顺当。我想起了我们的谭嗣同,他在变法失败后,拒绝逃亡,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有自嗣同开始”。纳吉只要认个“错”,就能在新政府当副总理。他拒绝了。他选择的是绞架。我们有一位政治家曾经被四人帮污蔑为“中国的纳吉”。现在想想,这实在是“高抬”他。我点了个遍,很遗憾地发现:如今,像纳吉这样为了信念而斗争、而献身的政治家,找不到,一个都找不到了。有一位我敬仰的改革先行者,最后为了子女,也不得不违心认错;比起纳吉,他还是缺少了一点什么呀……欣慰的是,21年后,1989年7月,纳吉被彻底平反,数十万民众自发地在英雄广场和301号墓地为死难者举行国葬,总理等领导人守灵,“匈牙利事件”被定性为“人民起义”。另一个当事国的叶利钦和普京都谴责了当年的入侵,并向匈牙利人民道歉。
       书里透露出一个让我很“不爽”的信息。中共参与了对匈牙利事件的处理决策。起初,在莫斯科的刘少奇转达了**的意见,说服苏从匈撤军,苏共也接受了;但第二天,毛突然改变主意,指示刘坚决要求苏联出兵镇压。次日,苏联最后决定了“进攻的方针”。以至后来我们还谴责苏联的“投降主义”,把此作为了赫鲁晓夫的一大罪状。啊啊,有时“老二哥”的革命性比“老大哥”还强哟!
       1980年匈牙利公布了在“人民起义”的日子里,匈牙利死亡2502人,伤19226人;在抵抗苏军的战斗中,伤亡约4000人;苏军死669名,伤1986人,失踪51人;事件后,被判处死刑的有400到500人;被愤怒群众以死刑处死的原保安局人员、军人和警察共224人。
       如今,“蓝色的多瑙河”依然静静地流,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游客。让发生在53年以前的一切,都随波而去吧,施特劳斯用金色音符铺就的世界就在前头,但愿。
      
      
      
  •     在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看到的文章中提到了这本书, 搜了一下, 就到这里了,
      就把他贴出来, 大家想看的话Google一下吧
  •   懂得真多,厉害
  •   侵略终究是侵略,你赖在别人家炕头,还指望尊重么?
  •   呵呵 其实要复杂很多 我在匈牙利10年 这个我很清楚 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呀
  •   新华社记者也是退休了才敢说点真话。比如杨继绳。
  •   me too.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