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出版时间:1992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美]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天津编译中心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1979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1984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
——摘自该书《出版说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归马雷
      南方都市报 2006年10月
        
        当我回想到贝鲁特……我目睹的那些惊人的人类冲突,这些事所教给我的关于人以及人究竟是什么的道理,要比我一生中前25年所学到的多得多。我得以亲眼看到人类同情心和难以理解的残忍,聪明机智和惊人的愚蠢,疯狂荒谬和无限的忍受能力之间的界限。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美国记者中东见闻录》最适合前段时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时候阅读,此书1990年由美国威廉·柯林斯公司出版,两年后出了中文版。对照着弗里德曼笔下1980年代的“中东列国志”,于此时不乏现实启示,他所揭示的某些微妙关系与理论,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这是一本过时的旧书,但它的声音今天仍然值得仔细倾听。
      
        中东是托马斯·弗里德曼扬名立万之地。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旨在清除活跃于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并和黎巴嫩基督教组织长枪党缔约,同时将叙利亚的势力赶出黎巴嫩,历史上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自然,我们无法知道弗里德曼是如何在《纽约时报》上报道这些当时震动世界的大事件,比如萨卜拉和夏蒂拉大屠杀、美国海军陆战队被汽车炸弹袭击等,但以本书篇幅而言,我们要比1982年的报纸读者知道得更多。在弗里德曼笔下,黎巴嫩以及贝鲁特不仅仅是新闻事件发生场所,他以其生活的触觉而不只是工作上的采访来报道贝鲁特究竟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
      
        弗里德曼曾经创了无数鲜活的名词,比如“全球地方化”、“全球化3.0版”,在本书中他创造了“哈马规则”一词,成为中东式惩戒与暴力原理的简称。哈马是叙利亚的最大城市之一,居民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1970年掌权的阿萨德总统与哈马教士的相互摩擦不断。1982年2月,哈马被夷为平地。对于这起在中东历史上极其重要、又经常被回避的事件,弗里德曼亲临其地采访,花费几年时间把它弄个清楚。在弗里德曼看来,中东地区政治同时有三种不同的政治传统——同时,也是在哈马事件中起作用的政治传统:一是部族式,一是根深蒂固的极权主义,一是由于历史原因,由英、法、意等帝国主义强加的传统:民族国家。虽然西方倾向于认同现代民族国家,但正如弗里德曼指出的,半个多世纪前的西方列强在中东只是灌输了名义上的自由民主机构(议会、宪法、国歌、政党和内阁),这些东西根本没有来得及扎根。如此种种,都在哈马事件中呈现其历史作用,弗里德曼借此告诫西方,不要以为具有民族国家的所有表面标志就能全面解释这个国家的政治,涉足此地如果忽视地区政治的其他传统则必然形成认知误区。
      
        作为犹太人,弗里德曼在努力找到中东地区阿拉伯人相同之处时,也在寻求置身于阿拉伯世界中的以色列的不同之处。弗里德曼认为,从一开始以色列就是一个“超级故事”——对于西方世界而言,以色列的一切都值得关注,西方人通过它去映射自身并且观察世界,“犹太人、古代以色列人是《圣经》中有重要记载的主要人物”。另外,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以色列与美国的亲密关系自然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的争夺有关,但美国犹太人的力量与支持显然占了很大的分量——以色列能够得到美国政府巨大数额的援助,与美国犹太人社会在选举中的影响。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在本书最后的几章中,弗里德曼纵横捭阖,大谈黎巴嫩、以色列和美国的未来,趋势大师的帽子日渐诞生。
      
        当年几位角力不休的政治巨人——拉宾已在1995年遇刺身亡,阿拉法特亦于2004年在法国谢世,领导过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铁腕人物沙龙将军则在沉睡中。今日黎以冲突的另一主角黎巴嫩真主党彼时刚露峥嵘。作为《纽约时报》的记者,弗里德曼对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毫不客气、相当犀利地评价,这不仅是这本书充满魅力之处,也是作为记者的弗里德曼让人钦佩的地方。读弗里德曼的书,能够体会到一种新闻记者的勇气、才气、激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