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与矛盾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罗英杰  页数:3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新千年之际,一位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英俊学者,匆匆回国找我,迫切真诚地要报考博士研究生。我当时表示,希望他认真攻读一阵国际关系和外交书籍之后再报考更好。对于我这比面试还要难的题目,年轻人欣然接受,并决定放弃再次公派出国攻读副博士学位的机会,决心在国内补习相关知识。    对于我这种希望或建议,不止一个从独联体国家学成回国、急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激昂坚决地应允和承诺过。不过,最终真正履约践诺的,只有本书作者。他回到外地,边工作,边攻读,旁听有关课程,与我的在读博士生书信讨教、探讨。第二年,他独占鳌头,意气风发地迈入外交学院大门。他凭借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在取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又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俄罗斯与欧盟关系不仅是一个有待开拓的题目,更是一个庞杂变幻、难于驾驭的课题,是对研究者研究能力和外语水平的考验和挑战。一些人因两种外语的难度而绕行,一些人因无力掌握欧洲两大主角而放弃。作者借助两度在俄提高的俄语和基础较好的英语,可以有把握地从俄罗斯观察欧盟,并了解欧盟的反应。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研究俄欧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博士后阶段进一步完善扩展了研究范围,形成了当前的成果。因而。本专著从俄欧经济关系入手,展延至俄欧其他领域,主次分明,脉络清晰,且规避了宽泛庞杂。    本书体现了作者独立的探索能力和意志。

作者简介

罗英杰,1972年出生,湖南桃江人。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先后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外交学院,分别获语言文学学士、语言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所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1994~1995年度公派赴俄罗斯国立喀山大学进修,2003年上半年公派赴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修。曾先后在《外交评论》、《国际经济评论》、《俄罗斯研究》和《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等国内外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  第一节  对立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  第二节 缓和时期——20世纪70年代  第三节  “新冷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  第四节  冷战末期——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第二章 俄罗斯对外战略中的欧盟  第一节 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第二节  “亲西方外交”时期的对欧政策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俄罗斯的对欧政策    第四节 普京时期的对欧政策第三章 俄欧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从《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到“路线图”计划  第一节 俄欧《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发展战略  第三节 俄欧“路线图”计划第四章 俄欧政治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的俄欧政治关系    第二节 普京时期的俄欧政治关系第五章  冷战后欧洲的安全形势与俄欧安全合作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的安全形势  第二节  欧盟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与俄罗斯  第三节 俄欧在其他安全领域内的合作  第四节 北约东扩与俄欧安全合作第六章 欧盟东扩与俄欧关系  第一节 欧盟东扩的进程与动机  第二节 欧盟东扩与俄欧关系  第三节 加里宁格勒问题  第四节 北方领域计划第七章 俄欧贸易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俄欧贸易关系的现状  第二节 俄欧贸易关系的特点  第三节 俄欧贸易摩擦  第四节  给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与俄欧贸易关系  第五节  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BTO)与俄欧贸易关系第八章 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投资  第一节 欧盟国家对俄投资的现状与特点  第二节  塔西斯计划——欧盟对俄技术援助计划  第三节 欧盟国家对俄投资前景分析第九章 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第二节 俄欧能源合作的基础  第三节 俄欧能源合作的现状  第四节 俄罗斯与德、英、法的能源合作  第五节 俄欧能源合作前瞻第十章 俄罗斯与欧盟在其他领域内的合作  第一节 在银行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改革中的合作  第二节 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第三节 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合作  第四节 在航天领域的合作  第五节 在文化领域的合作结论  一、关于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的几点基本结论  二、俄罗斯与欧盟关系发展前景附录一 苏联/俄罗斯-欧共体/欧盟关系大事记附录二 历次俄罗斯-欧盟首脑峰会一览(1998~2008年)附录三 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始于1958年初欧共体的正式建立,中止于1991年底苏联的解体。总体上说,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是冷战期间东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与东西方关系的演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根据冷战时期东西方关系的发展状况将苏联与欧共体关系前后划分为四个时期,即: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的苏欧对立时期、7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缓和时期、80年代上半期“新冷战”时期以及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的“第二次缓和”与冷战逐步消亡的时期。苏欧政治经济关系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但是总的发展趋势是双方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改善和发展之中,而且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的影响日益减少。第一节 对立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这一阶段苏联与欧共体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受冷战初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尖锐对抗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苏欧关系始终处于紧张对立的状态,但是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东西方关系的初步缓和,苏欧关系也有所改善,苏联与欧共体之间从相互敌视逐渐向相互默认转化,并开始尝试与对方进行接触。欧共体产生于冷战初期,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领域正展开全面的竞争与对抗。尽管欧共体的成立有着消除西欧战争因素,推动西欧经济的发展、增强西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的内在动因,但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当时的苏联认为欧共体的出现加强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是遏制共产主义的经济工具。这种看法在当时是不无道理的,因为甚至许多西方的政治家和学者都认为欧共体的成立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例如法国的政治活动家爱德加尔·福尔就认为,联邦德国将会利用欧共体重新武装起来,而这将会对苏联及其他中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构成新的威胁。苏联对欧共体的态度还受到某些传统观念的影响。早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西欧的某些政治家们就曾提出一些促使欧洲联合的主张,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时任法国总理的白里安和德国总理斯特雷泽曼。前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曾呼吁“创立一个新的欧罗巴”,后者呼吁在法德两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实行货币和邮政统一。面对这种欧洲联合思想的出现,当时的苏俄领导人列宁曾有过一个著名论断:从帝国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规律来看,欧洲合众国在资本主义时代,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就是反动的。列宁有关在帝国主义时期欧洲联合的观点无疑对后来的苏联领导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对冷战严峻现实的认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法律上长期拒绝承认欧共体。许多苏联的政治家和学者对欧共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认为,欧共体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将自行解体。然而,欧共体不仅没有解体,相反组织内部的合作不断深入,经济实力不断加强。这使苏联政府和学者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这一组织。从6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苏联的学术界举行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就西欧一体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其中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NMEMO)、莫斯科大学(Mry)经济系、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NHNOH)和全苏联科学研究所(BHNEN)等苏联重要研究机构联合对欧洲经济共同体产生的原因、内容及对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尽管这些研究受苏联官方观点的影响很大,但是较以前纯粹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无疑有了一定的进步。随着欧共体的不断发展和苏联各界主要是学术界研究的不断深入,苏联官方也开始注意到这一个由资本主义国家构成的地区组织所包含的积极因素。60年代末在莫斯科举办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会,参加者除了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以外,还包括苏联政府中三个极为重要的部委-外交部、外贸部和国防部。研讨会的主要议题包括:分析欧共体的发展现状、如何重新认识和评价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成果、探讨苏联与欧共体之间建立某种联系的可能性。研讨会上辩论极为激烈,与会者的观点出现了较大分歧。多数学者认为,一体化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和政治现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忽视这一事实将会对苏联的经济利益造成巨大损失,而长期与欧共体的隔绝也会减少苏联在国际上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可能性,因此,有必要与欧共体进行初步接触,并尝试与之建立官方关系。苏联政府部门的代表们尽管并不完全否认欧共体成立以来为推动西欧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是他们仍然坚持以前的观点,认为承认欧共体就意味着苏联对西方侵略同盟体系的承认,这也减少了苏联在国际上利用帝国主义矛盾的可能性,因此不赞同与之建立官方联系。尽管各方观点存在差异,但总体来说,苏联政府对欧共体的态度还是发生了某些变化,认识到在如何看待欧共体的存在这一问题上,既要保留意识形态的定位,同时也要考虑到与之建立经贸联系的现实可行性。苏联政府对欧共体态度之所以出现某些微妙的变化与60年代中后期随着东西方关系的缓和欧共体对苏联的态度有所转变有一定的联系。60年代末,随着西欧经济的迅速复苏和增长,西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竞争加剧,西欧国家迫切需要开辟中东欧和苏联市场来拓展新的国际市场。此外,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也相对减弱了美国对其控制的力量。受东西方关系逐步缓和的影响,苏联开始尝试与欧共体成员国发展一定的经济联系,如1964年苏联与英国签订了为期15年的信贷协定,1965年苏联与法国签署了科学与技术交流协定,1966年苏联与意大利签订了双边经贸协定。第二节 缓和时期-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的东西方缓和背景下,苏联与欧共体的关系发展较为迅速,双方高层接触日益增多,相互了解不断加深。尽管受冷战思维的影响,苏欧政治关系未能取得较为明显的突破,但苏联与欧共体的经济关系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进入了冷战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69年7月“尼克松主义”的出台和1970年8月《苏联-西德条约》的签订拉开了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序幕。为了巩固和发展对自己有利的战略形势,在“缓和”的掩护下分化、削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巩固自己在东欧等地区的势力范围,1971年苏共24大上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外交政策,即“和平纲领”,指出:“苏联的政策是在坚决击退侵略的同时,和平地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同属于另一社会制度的国家维持正常甚至良好的关系。”在“和平纲领”的指导下,苏联开始调整对欧共体的外交政策,以谋求与欧共体在欧洲安全、贸易等问题上建立一种更加协调的关系。1972年3月,勃列日涅夫发表对欧共体声明,称苏联决不会忽视西欧变化的客观事实,更不会忽视“统一市场”的存在,但是否与之建立联系还取决于欧共体成员国对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承认。该声明在欧共体得到了谨慎的回应,1972年10月,欧共体在巴黎召开六国首脑峰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提到,欧共体准备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推动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合作。但同时欧共体却拒绝了在欧共体与经互会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建议,并认为这是两个具有不同的国际法律地位的机构,它们不具备平等交往的条件。1974年5月,欧共体委员会正式允许欧共体各成员国可以与经互会的欧洲成员国(包括苏联)进行旨在签订双边协议的谈判,但是没有提到与经互会建立关系的问题。为了改变欧共体对经互会的态度,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进行了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以求在双方之间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1973年时任经互会主席的法捷耶夫致信欧共体主席,就两个组织之间建立联系的可能性问题进行了一次非官方的接触,然而他得到的回答是,这样的问题应该直接提交负责共同体外部事务的机构-欧共体委员会进行集体讨论。为此,1974年9月法捷耶夫邀请欧共体委员会主席访问莫斯科商讨双边关系问题。但是这一次欧共体委员会主席也仅仅派了代表参加这一会谈。在这次会谈中,经互会和欧共体双方就两个组织的结构、功能及拥有的权限等交换了信息,双方承认欧共体和经互会具有某些相似的功能。1976年2月经互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瓦伊斯向欧共体理事会提出在经互会和欧共体之间、各组织与对方组织的每一个成员国之间签订双边关系协定的建议,并希望确定相互关系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但是欧共体没有接受经互会的提议。由于经互会不具有代表其成员国就经贸等问题与第三方谈判的权力,欧共体并没有将经互会看作一个平等的伙伴。作为对经互会的“善意”回应,1976年11月欧共体提出与经互会签订一个“技术协议”,然后以此为基础展开两个组织之间的接触与谈判。

后记

本书是我在博士学位论文《俄罗斯与欧盟的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博士毕业转眼已经过去四年,其问工作繁忙,致使初稿的修改工作一再延后。如今终于完稿,心中如释重负。在本书出版之际,我首先要感谢外交学院博士导师林军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的合作导师周荣耀教授,他们的悉心指导使我得以圆满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衷心感谢对本书的初稿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的诸位前辈,他们是:外交学院周启朋教授、杨闯教授、朱立群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郑羽研究员、李建民研究员,世界历史研究所黄立茀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季志业研究员和冯仲平研究员。同时,我要特别感谢外交学院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赴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进修的机会。感谢Mr MMO第一副校长B.B.基里诺夫为我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感谢O.H.波洛班诺夫教授和华可圣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感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研究所IO.A.鲍尔格研究员和且.A.丹尼洛夫研究员给我的研究工作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师兄冯玉军、李福川、杜正艾、李渤对我的学习和研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编辑推荐

《利益与矛盾:冷战后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研究》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发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利益与矛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