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民形象在美国

出版时间:2010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姚斌  页数:360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大脑的活动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形象”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的大脑中一定有一块特殊的区域存储着大量的“形象”,只要一个词或者一个想法闪过脑际的时候,它们就会浮现在意识之中。例如,当“中国”一词突然出现在脑海里时,或许就会有一个或多个有关“中国”的形象从潜意识中浮现出来。而正是这些形象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与之相关的现实。虽然我们现在还不完全了解大脑如何产生出这些形象,但却不妨推测诸如中国形象之类的形象或是由于人们身临其境而形成,又或是由如今常常摆布我们思维的大众媒体所造成。  显而易见,研究中国形象并非易事。姚斌不久前毕业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他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拳民形象在美国的产生与影响。通过论文答辩后:又几经修改,现在即将付梓,我很荣幸应邀为他作序。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尤其是英美国家的中国形象,是我本人自1970年代攻读比较文学研究生学位时就专注研究的领域之一。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教授“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课程,同时也笔耕不辍。  几年前,我在北京大学开设了一门专题讲座,介绍18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一次课后,一位年轻人向我走来介绍自己名叫姚斌,他说自己对形象研究很感兴趣,而且他当时正在做有关拳民形象的博士研究。他的英语表达十分流利,令我印象深刻。后来我还了解到他阅读高难度的英语文本时的理解能力也相当强。自那以后,我与现在的姚博士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我们往往会一起讨论形象研究的问题。我很高兴见到他的第一部作品即将出版。

内容概要

  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关注中国,而中国也在不断制定对美新政策。在两国对话的过程中,历史形成的负面形象仍然影响着双方对待彼此的态度。形象拥有惊人的生命力,一旦产生就会长时间地影响人们的思维。在美国人心目中,有关中国的负面形象之一就是拳民形象。拳民形象曾占据过20世纪早期美国人有关中国的想象。在美国有不少关于义和团及其形象的研究,但就我所知,还没有一位中国学者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因此,姚博士的这本专著《拳民形象在美国:义和团运动的跨国影响》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为研究这些形象提供了中国视角。  除此以外,《拳民形象在美国:义和团运动的跨国影响》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形象研究章节。第一章是对义和团运动前美国人的中国形象的精彩回顾。在我看来,有关19世纪美国教科书里中国形象的部分尤具匠心。从学术原创角度来说,第二章和第三章对我们理解“拳民形象”如何形成并影响中美关系是重大的贡献。我很期待这些章节能以英文论文的形式出版。第四章对电影《北京五十五天》中拳民形象的研究,是首次对该电影进行的形象方面的重要研究,这一部也应以英文论文形式出版。第五章研究的是极其复杂的话题,即:拳民形象与美国的中国学。这一章也非常好地体现了学术的原创性,而且该研究对于中国学的精英学术传统也特别地恰当。

作者简介

  姚斌,安徽省繁昌县人。本科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及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曾发表“鸦片战争后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之分析”“早期美国来华传教士笔下的中国形象”“电影《大地》与中国形象”“19世纪30、40年代美国中小学教科书里的中国”等论文。

书籍目录

一、本文的立意(一)“拳民形象”的定义(二)拳民形象的“创造者”(三)研究拳民形象的动因二、课题史研究:作为西方话语的“中国形象”(一)西方的中国形象:文献综述(二)美国人的中国形象研究:课题史回顾三、研究框架及意义(一)研究框架(二)研究意义第一章 拳民形象前史第一节 小引:中国形象的发轫第二节 19世纪下半叶美国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形象”第三节 19世纪美国人的中国观初探——以中小学教科书为中心一、文明与种族梯次上的中国二、中国形象的“消极面”(一)“偶像崇拜”(二)排外心理(三)性别歧视三、教科书里中国形象的另一面小结第二章 拳民形象的产生第一节 小引:世纪回响第二节 拳民形象产生的背景一、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及性质(一)“拳民运动”与秘密会社(二)“拳民运动”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三)“拳民运动”与中国人的排外情绪(四)“拳民运动”与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入侵二、义和团与满清政府第三节 拳民形象的产生一、“文明”与“野蛮”二、“开化”和“愚昧”三、“异教黑暗”与“福音光明”小结第三章 拳民形象的影响第一节 “文明”与“野蛮”的辩证一、联军对北京的大抢掠二、有关“帝国主义”的辩论三、“文明”与“野蛮”的辩证第二节 拳民形象与“黄祸论”一、义和团运动与“黄祸”二、“黄祸论”在美国三、众说纷纭——美国媒体中的“黄祸论”小结第四章 20世纪拳民形象的延续与嬗变第一节 拳民形象与美国影视作品第二节 中国形象的另一极一、东风、西风:赛珍珠与《大地》二、东方、女性:宋美龄的美国之行三、革命、新生:来自“红色中国”的报道第三节 拳民形象的重现小结第五章 美国汉学界/中国学界与拳民形象第一节 美国学术界的义和团研究一、义和团起源研究(一)义和团起源之谜(二)美国学术界对义和团起源及其性质的研究二、超越“起源研究”第二节 妖魔化与去妖魔化——大众拳民形象与精英学术一、美国大众眼中的拳民形象二、大众拳民形象与精英学术:区别与联系小结第六章 余论一、拳民形象的迷思:在想象与现实之间二、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妖魔还是天使三、如何看待中国崛起四、“文明的冲突”还是“无知的冲突”五、我们时代的“大问题”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形象、认知与中美关系的形成》一书是会议论文集,讨论的问题集中在中美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美国眼中的中国、中国眼中的美国以及形象与政策。针对中美两国之间存在着的“爱恨情结”,本书导言部分反复强调,要避免彼此形象在两个极端之间滑移,最实际的做法就是增加两国人民在各个层次的交往,而一旦大多数人对彼此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少数人也就无法操纵公众舆论或将他们的感受强加给公众。导言作者还特别提到,塑造正确的“形象观”或许并不能使中美两国成为最好的伙伴,但却至少有助于防止两国成为最大的敌人。  而《有限的对手》一书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感知一认知方法”(perceptual-cognitiveapproach)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为依据,通过采访近300位中国人和美国人(包括知识分子、商人和外交官),指出前人对中美相互形象的研究缺少跨国、比较和互动的视角。作者指出,现实中的形象应当是多层次和多维度的。从形象的情感内容来分,他认为至少可以有认知(cognitive)、感情(affective)和价值判断(evaluative)这三个层次。而如果从形象自身的类型来分,则可以有国民形象、社会形象、文化形象和外交形象等。与前文提到康士林教授的中世纪中国形象研究的方法类似,作者建议的分析框架不再将中国形象视为某种统一的整体,而是强调发现中国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细化研究中国形象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空间。而且,作者所强调的跨国、比较和互动的视角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以上两项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并分析“国家形象”的可塑性及其塑造过程。国际政治理论的引入对“美国人的中国形象”研究的推动在于,它不仅限于回答中国形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且还试图解决如何塑造形象,改善国家之间关系的问题。不过形象的细分前提是对形象的整体把握,例如拳民形象就不仅是认知的,同时也是感情的和价值判断的;它既是国民形象,又是文化形象,还可能是外交形象。因此,在研究这一具体形象时,必须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全代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拳民形象在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