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1954

出版时间:2003-11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孙玉明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历时数年,以令人信服的翔实史料,较为科学的写作手法,客观而全面地介绍了1954年秋“《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场运动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言论的回顾与剖析。指出运动规模的扩大,花样的翻新与知识分子阶层的积极参与的有起接的关系,面对历史的叩问与现实的责任,知识分子自身应作深刻的反思。本书立意积极进取,叙事客观公允,在唤取良知和责任的同时,为我们研究建国初期学术思想史,特别是“红学”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作者简介

孙玉明,男,汉族,1961年生,山东省诸城市人。1983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9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01年10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在职博士研究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红楼梦学刊》副主编,并兼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至今已发表、出版学术论著、小说、剧本、古籍整理及译作约800余万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俞平伯误入“红尘”  一 人生路上的“错误抉择》  二 从《红楼梦辨》到《红楼梦研究》  三 引火烧身的《红楼梦简论》第二章  两个小人物意外走“红”  一 《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二 《评〈红楼梦研究〉》  三 一举成名天下知第三章  毛泽东亲自发动并领导了这场运动  一 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二 运动终于爆发  三 他一直控制着运动的方向第四章  他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 “贵族老爷”冯雪峰  二 批判运动中的胡风 第五章  《文艺报》成了替罪羊  一 “替罪羊”罪有应得  二 万炮齐轰《文艺报》  三 自相戕戮自张罗  四 “丁、陈事件”的导火索第六章  风暴中心的俞平伯  一 “红极一时”反招祸  二 一次奇特的座谈会  三 他陷入了风暴的中心  四 风暴中的孤独者  五 严寒中的一丝温暖第七章  胡适与“新红学”  一 “新红学”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二 破“旧”立“新”的《红楼梦考证》  三 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四 “作茧自缚”的“自叙传说”第八章  “胡适思想”批判  一 他注定了被批判的命运  二 阵容强大的批判大军  三 大洋彼岸的胡适第九章  运动中的几个“难友”   一 周汝昌引火烧身  二 顾颉刚“在劫难逃”  三 文怀沙“罪有应得”  四 吴恩裕的惶恐  五 王佩璋的人生悲歌

编辑推荐

  对“红学”诸多问题的论争,形成了红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论争,学术就难以向前发展,“红学”也不会显得如此热闹非凡。《红学(1954)》是对《红楼梦》研究批判的杰作。《红学(1954)》采用了史书常用的纪传体例,既以重要人物为主分出章节,每一章都以人物的活动线索为经纬叙述事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红学:1954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2条)

 
 

  •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作者历时数年,以令人信服的翔实史料,较为科学的写作手法,客观而全面地介绍了1954年秋“《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对知识分子群体在这场运动中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言论的回顾与剖析。指出运动规模的扩大,花样的翻新与知识分子阶层的积极参与的有起接的关系,面对历史的叩问与现实的责任,知识分子自身应作深刻的反思。本书立意积极进取,叙事客观公允,在唤取良知和责任的同时,为我们研究建国初期学术思想史,特别是“红学”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这部书虽然名为《红学:1954》,其实1954年事件只是切入点和论证主体而非全部。此书基本上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的整个红学史,从“新红学”在什么历史条件与具体环境中酝酿、创立直到几乎被彻底摧毁。对胡适、俞平伯、顾颉刚等人的评价比较公允。因此此书在处理事、史、论三者的关系上作出了相当成功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1954年那场以批判俞平伯开始后来发展为全国性政治运动并且大大超出批俞、批胡(适)范围的材料已经披露得不少,以红学史形态出现的专著也已有好几部了。但《红学:1954》还是使我时有新鲜感,有时甚至感到震撼。它从1954年这场红学批判入手,直到以后的几年,解剖了当时中国学术界、文化界的政治面貌和人们的文化心理,触及了一些包括当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新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等深层次的问题。因此不仅值得红学研究者、爱好者认真研读,而且关注20世纪文化史的人都会感到兴趣并从中获益。人们通常认为1957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而《红学:1954》令人信服地表明,实际上它的预演早在三年前就已经开始。这是此书文化史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立足红学而远远超越了红学。
  •   这本书对1954年中国大陆对胡适、胡风、俞平伯等人的批判做了深刻的分析,不仅描述了当时的事件起因、过程和结果,还揭示了深层次的背景和缘由。红学在1954年之后完全变成了政治工具,这场运动可谓是大陆红学研究的转折点。作者并没有过多叙述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倾向,只是客观地反映当年那场批判运动的前因后果,读来可信而又发人深省。
  •   从来不知道关于红学还有这么多事情发生,忠实记录了历史,也让大家了解了红学研究上的一些坎坷。
  •   感觉这本书是以非常严肃的文字记录了1954年那场政治运动的始末,虽说作者自述未带个人感情,却使读书的人感到心情沉重.又是从一个细节反映了中国文人的悲哀,以及政治对人情,命运的影响...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重演,至少,我们现在已经不再需要甄士隐和贾雨村了
  •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学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通过引用书信等增添了可信度,文字也优美。
  •   了解那段事件真相,与事件有关的人。
  •   基本上按时间顺序叙述每个相关的人、相关的事,那个特定年代的特定语言、特有味道扑面而来,留着它,历史的记录。
  •   红学书籍最让人头疼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太多,一个是开本太乱。这本书内容很不错,讲述建国后红学的大事小情、恩怨情仇。个人感觉这个切入点很好。要比考据之类的更有趣。一个感觉————靠红学吃饭,真难。
  •   了解一下建国以来红学发展的轨迹
  •   红学的发展,个人感觉,在解放后经历过一个特殊的阶段,就是为政治干扰。这说不上是红学的不幸还是幸运。但是毕竟存在过。就好比水浒的版本一样,也经历过一个干扰,导致现在只有百二十回的通行本。去看看历史,抛开红学去看历史,未尝不是一个看历史的角度
  •   如题。内容先不做评价。只是排版太怪异了,更封面一样让人惊讶。
    排的太满了,不像看书像看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