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

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第1版 (2005年12月1日)  作者:陈舜臣  页数:658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各朝英雄豪杰,真是不胜缕数,但传诵最为广远者,仍推三国时代人物。东汉末期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争霸,是我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从唐朝起,就有职业说书人在讲述三国的故事,据说大诗人李商隐的儿子,就很喜欢听这类故事,“或笑张飞胡,或谑邓艾吃”,对于张飞之粗鲁、邓艾之口吃,非常感兴趣。当时讲这类故事,就叫“说三分”。其后宋元之间,讲说三国故事及搬演三国戏剧者皆极多。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集其大成,遂风靡了社会各个阶层。《三国演义》一书在我国流传不衰,在日本、韩国也很风行,模拟之作甚多。例如在日本创作《宫本武藏》的作家吉川英治,即曾译写《三国志》十卷,又拟作了..

内容概要

  对于诸荀孔明这样的人物,《三国演义》的刻画显然是不够的,旅日作家陈舜臣,大概即有见于此,故收辑史料,专就诸葛孔明之生平志业,撰就《诸葛孔明》一书。据其一生行迹,显现三国整个时代的变化,历史的烟尘,英雄之謦欬,为之浮动于眼前。至于它亦能为今人处世之龟鉴南针者,乃其余事也。  在三国历史的分合之间,诸葛孔明尤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精熟时势,洞烛先机,于毫无凭藉,毫无实力中,创造出一种主导历史发展的形势。孔明的生涯之所以感动人,正因为他那坦然地面对乱世的诚实,以及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性……  本书荣获第26届吉川英治文学奖,在日本销售超过1000000册,在台湾销售超过100000册!喜爱三国的读者,委实不可错过!

作者简介

  陈舜臣,1924年生,日本的著名作家。台湾籍华人。出生于神户。毕业大阪外事专门学校(现大阪外语大学)波斯语专门科。  1961年以《枯草之根》荣获第七届江户川乱步奖后,开始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四十年多来始终创作不辍,作品不下百余种,写作范围扩及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现代小说、随笔、游记与历史书等。  《青玉狮子香炉》获第六十届直木奖;《再见玉岭》及《孔雀之道》获四十五年度推一时作家协会奖;《宝录·鸦片战争》获每日出版文化奖;《叛旗——小说李自成》获第二十届翻译文化奖;《丝路》电视节目演出,获第三十六届放送文化奖;《茶事遍路》获第四十届读卖文学赏的随笔·纪行奖;《诸葛孔明》获第二十六吉川英治文学奖。

书籍目录

导读:三国局势的关键人物壹·飞龙在天之卷一 点亮黑暗时代二 群雄逐鹿三 乱世生存之道四 地狱行五 襄阳春秋六 英雄榜七 孙权登场八 髀肉之叹九 三顾之礼十 如鱼得水十一 联吴制魏十二 赤壁烽火贰·万古云霄之卷十三 貌合神离十四 兵家必争之地十五 入主成都十六 荆州三郡十七 浪花淘尽英雄十八 白帝托孤十九 出师表二十 泣血街亭二十一 高树多悲风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诸葛孔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大概因为这个人物太过有名,所以关于他的种种传说早已把这个人物的真实形象淹没在了虚夸的浮沫之中。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就是陈舜臣的所有情节构筑,都是基于《三国志》以及其他的史书基础之上,还原了一个史书里的诸葛丞相,而不是那个流传更为广泛,却因为罗贯中的过分用力而近乎妖孽的孔明。脱离了《三国演义》那无所不能的形象,诸葛孔明依旧是万代敬仰的贤臣,也依旧是个凭借自己的智慧将自己的人生抱负贯彻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有魅力的人物。这本书成功地证明了,不需要过分渲染,历史本身就是能打动人心的存在。而另一方面,作者本人也非常欣赏作为孔明对立面存在的另一位三国英雄曹操,他并没有为了抬举乱世之中的一方,而刻意去压低抹黑另一方,而是将两人不同的价值观,放在同等的高度加以比较,以客观的角度写出了不同思想的碰撞,无关褒贬。全书以柔和的笔法细致描写了孔明的一生和他思想的变化,从这个角度展示了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非常值得一看。
       另外虽然作者是日本人,题材虽然是三国,但风格还是日式的历史小说风格,常看战国系列小说的读者大概能感觉出来。
      
      
  •     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解释挺有意思的,有些在叙述(作者认为的)史实基础上加上了艺术想象,关于诸葛的谋略多来源于其间谍网提供的消息这个看法我个人觉得还是可信的。
      
      书中很多语句内容常常重复,一开始觉得作者在凑字,但看了后记说作品是在季刊上连载的就觉得可以理解了,毕竟读者看到新的内容时几个月前的只言片语忘了也是正常的……真对不起作者……
      
      作者比较让我不爽的是,虽然你是写一个中国人给日本人看,你就一定要在这个中国人身上加入日本元素才甘心么?只有这样才能让日本读者有认同感么?不过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没有加太多东西,是作为史学家的职业素养还是单纯不敢拿这么有名的历史人物开刀就不得而知了……我这里说的日本元素就是中国人看来觉得日本人变态的元素。你老是时不时的表达一下孔明对美貌继母的若有若无的情愫有意思么??!!有意思么??!!
      
      最后,这本本来能评四星的书绝对生生被翻译拖下来一星。翻译你不是中国人么?有些错误就算作者犯了你也这么翻你不难受么?就算你想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你加个注释不行么?什么叫某某的“秘书”?什么叫某某“阁下”?什么叫某某“人像鉴定名家”??
      
      我看这本书还有1997年版的,所以这个翻译版本也比较老了,而且我们也要承认翻译本书也不容易。不过这样的翻译还是太让人郁闷了……
  •      第一次看日本作家的历史小说,感觉的确和国内作者写的通俗历史小说不太一样。本书更像是一本以孔明为视角的通俗讲三国历史之作,给人的感觉,故事叙述得比较简单,引用史料颇多,但不像历史故事的讲法。全书区区近50万字的篇幅怎能细说三国,所以似乎作者只是用一些历史的重要节点来拼凑出历史的面。
       我想作者创作本书的初衷应该是为了让日本读者认识一个真实的孔明,也顺便普及一下三国的历史。作者摒弃了《三国演义》中许多表现孔明“多智近妖”的经典桥段,而是尽量描摹孔明作为一个身处乱世却心忧天下的“人”的一面,在人物塑造上还是不错的,尤其对孔明妻子和兄弟的描写更突出孔明感性的一面,给人更加真实的感觉。
       窃以为,历史小说写作的难点在于人物的塑造,怎样把已有历史定论的人物写出“人性”,对于一本历史小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算是做到了,故事的叙述上虽不甚连贯,也没有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但对人物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仅寥寥数笔,即可到位,此等笔力颇彰显大家风范。
  •      著名日本籍华裔作家陈舜臣先生的历史小说《诸葛孔明》近日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此书通过独特的历史视角,给读者奉献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大众记忆中的诸葛孔明,一个将传说形象与史实面貌更好结合的承载者,一个贴近生活真实而充满人性本真的智者。
      
        在《诸葛孔明》中,陈舜臣细细勾勒孔明的一生,从而带出整个波澜壮阔的三国英雄群像,这些早已口耳相传的三国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在陈舜臣的笔下,显示出与传说有所不同的独特风格。陈舜臣以诸葛孔明的一生为经,以他所处的环境为纬,将斑斓的三国历史碎片织成一张网,那些孤立的历史故事在这张网里各安其位,从而达到一个浑然的整体。伴随诸葛亮的人生历程,一个或许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真实三国穿越重重帷幔,走向了历史台前。
      
        中国的历史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其风格多以务虚为主,经过千余年的岁月演化,在《三国演义》中,当时的历史人物早已被剥离了生活本色,而显出驾临现实范畴的虚诞色彩。历史有很多种表达方式,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就会对受众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必要的夸张和虚构是描述历史的正常方式,但这些文学表达手法一定是基于根本的史实基础,否则其艺术性就会无限扩展,而成为虚构的文学作品。就像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谈到,历史就是变化无常的事物。你还没有抓住一种形态的历史,它已经像普罗泰乌斯一样改变了自己的形状,有时简直变得面目皆非。鲁迅先生对《三国演义》的评价是,“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如此批判引人深思,或者,我们该问自己一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历史?
      
        在无数传说纷纷纭纭甚至于黑白混淆的中国历史画面中,或许,我们需要一种剥离重重岁月帷幔而回归实质的文字来引领自我判断,而这种文字又能足够通俗、足够热闹,可以让读者在不经意中体验和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并通过这些体验和感受去深入探知历史源泉。而这种探知,在他们的轻松阅读之后又能显得那样随意与自然。于是,我们找到了陈舜臣和他的历史小说。
      
        通观陈舜臣的历史小说,体裁虽是小说,但描述手法却以无限接近历史本真为主导,其风格简洁明快,注重用事实说话,强调从事实推理出的结论。其人融汇贯通中日文化,史学修养十分深厚,钩稽运用史料的能力早已炉火纯青,再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恢弘的想象力,足以营造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中国的许多历史叙述,往往流于表面,不愿深入探究事理,强调感觉,失于逻辑的严谨性。而写推理小说起家的陈舜臣,通过严谨缜密的推理分析,给他的历史小说添加了无数有用的养料,进而给中国传统历史做出一个不无裨益的补充。
      
        回看《诸葛孔明》,我们或许会问:要经历怎样的历史环境和身世磨难才能练就一个“千古良相”的传奇?通过陈舜臣先生的不懈努力,或可使我们管中窥豹,得之一斑,并进而将我们的历史文化做更全面的梳理与释疑。
      
        陈舜臣浸染史迹,钩稽史料,加以仔细的推理和有节制的叙述,他以诸葛亮的一生做线索,描写了诸葛亮从山野村夫到蜀国丞相的传奇人生经历。和来自茶馆评书和口耳相传的《三国演义》相比,陈舜臣对诸葛亮才能的描写要收敛保守得多,他并不讳言诸葛亮在战争才能方面的缺陷,甚至于因此,他对战争场景描摹得很少,更多是注重战场幕后发生的事情。尤其值得读者注意的是,陈舜臣笔下的诸葛亮对搜集情报极为用功,而这也成为他每次料敌制胜的先决必要条件。搜集情报进而做出战略决策是一种回归历史的推断,这种推断是陈舜臣的历史小说风格,也是他迥异于其他作家的特色所在。
      
        在《诸葛孔明》一书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推理十分自然正常,尤其是在后世人们关注甚多的诸葛亮加盟阵营方面。诸葛亮审时度势,洞烛机先,这一切早为人们所认可,但为什么他是选择刘备,而不是曹操或者孙权呢?这样或许他会更加容易到达他的理想领域。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态势加盟实力最弱的蜀国,鞠躬尽瘁而依然出师未捷,平白增添了许多悲剧性因素,难道一代“千古良相”意识不到天下态势么?在书中,作者将一一为我们解答。
      
        诸葛亮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故事发展的一条线索,也是三国历史的进程。伴随这条进程,除了孔明,无数三国英雄人物纷纷粉墨登场,演绎出一个个或许更加真实而合理的三国故事。刘备的复杂人格特质,曹操不逊于孔明的情报搜集手段,刘表软弱的仁义表象,孙权在幕前演戏时体现出的权谋……甚至不经意间寥寥几笔勾画的莽张飞,等等。——在汉末波诡云谲的乱世风云中,无数我们熟悉的三国英雄拨开历史烟尘,穿越刀光剑影,纷纷从纸墨深处绽放出他们鲜活而又真诚的面容。这些著名的风云人物和那些在历史演义中不是很耀眼的人物——比如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姐姐诸葛铃、弟弟诸葛均、继母宋氏、妻子绶,甚至于虚构的管家甘海等人一起,围绕在真切而平实的诸葛孔明周围,在那个传奇的时代,展开了一段段作为生命个体而存在的独特的孔明故事,从而构筑出一个陈舜臣笔下的另类三国天下。
      
        《诸葛孔明》不是一本英雄主义的著作,诸葛亮在此也不是任何主义的旗帜和精神标杆,他只是一个思维缜密、性格坚强的个人,但是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仍旧能触及乱世的无奈和历史惊人的力量。正因如此,书中英雄人物纷纷过世,直到最后星陨五丈原之际,读者更能感受到秋风过处的悲凉。而书中不时提及的佛教与道教对人世的宗教影响,更是给小说平添了一种沧桑的宿命感。
      
        在陈舜臣先生的这本著作中,诸葛亮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更是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智者,一个充满悲悯情怀和悲剧色彩的英雄,一个具有七情六欲而又坦然面对现实的血肉丰满的人。对于读惯三国传奇的中国读者而言,此书对他们深度思考历史和培养怀疑精神等方面,将起到很大的帮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