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乾隆盛世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约翰·巴罗  页数:462  译者:李国庆,欧阳少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法律、财政税收、农业外贸、科学技术、民情风俗、妇女家庭、宗教信仰、绘画建筑、语言文学、天文医学等方面,简直可称为“中国百科全书”。因此,此书一出就大受欢迎,很快被被译成德文、法文出版,并被经常引用,成为当时欧洲人有关中国的重要考书之一。巴罗的思考当中不乏中肯精到的见解,也免不了误会和偏颇。但总而言之,此书为我们了解历史上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之行的深远影响、了解当年西人眼中的中国,提供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本。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开宗明义 前言 旅行者将在中国见到什么 对英国使团访华成果的误解 对比荷兰使团所受到的待遇,误解可释 北京法国传教士眼中英国使团失败的原因 乾隆给荷兰国王的信 两个使团所受待遇不同的原因 传教士在外国的阴谋活动 清宫的骄傲自大 欧洲使团在北京驻留时间一览表 结语第二章 黄海白河  前贤对华人素质的评价 十六世纪中国和欧洲的比较 传教士著作的动机 英国使团过台湾海峡 台风 舟山群岛 中国的船和航海术 中国人的海外远航史 在美洲的踪迹 在鞑靼海岛上 在波斯湾 其贸易活动可能远至马达加斯加 霍屯督人可能源于中国 马来亚人与中国人同种 苏门答腊人的风俗跟他们的奇怪地偶合 僧加(口罗)人源于中国 轻舟去舟山接引水员 群岛急流 拜见总兵 引水员难寻 总兵的专断 中国人对我们的罗盘一无所知 到达北直隶湾 两位清廷大员来访,他们的礼物 乘便利的中国船进入白河 两位大官的接待 过量的供给 国家和人民的外貌 女子服饰 她们的小脚 天津巨大的人群和水上船只 人们的举止文雅得体 船工所唱粗犷的号子 中国人性格中的优点 农村的面貌和物产 栖居水上的大众 独断专行又一例 登陆通州,下榻庙宇第三章 皇城行宫  从通州到京城的行列 聚观的大众 北京城墙内外 前往皇帝的郊苑 生活不便 返回京城 特使赴热河 作者去圆明园 糟糕的住处 钦天监官员来访 北京主教和其他教士 吉尔刀剑 哈切特马车 伯明翰装的箱子里发现一只蝎子 英国贵族肖像 热河来的消息对北京官员的影响 皇帝还都 观览礼品 特使申请回国 圆明园宫殿园林简述 马嘎尔尼勋爵笔下的热河万树园 他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总体评价第四章 社会百态第五章 宫廷生活第六章 人文艺术第七章 法律制度第八章 宗教信仰第九章 农村面貌第十章 广东见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我看乾隆盛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在18世纪末英国使臣觐见乾隆的回忆录中,与马戛尔尼、斯当东等更核心成员对事情的本末详细道来有区别,巴罗的视野投向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细节。比如对当时城市生活情况、官员间应酬、妇女地位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史料。当然,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误解与曲解也非常多。总而言之,要研究清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和中西关系,此书值得参考。
  •   这本书的描绘,在我这样一个中国读者看来,确实如作者在文中写明的规则一样——“不偏不倚,也不坏恶意”。以外国人的描写为镜,可以更加清楚的照出当年的乾隆“盛世”是怎样的境况。200余年后的今天,某些不是“不明真相”的人也在称颂当朝为“盛世”,这种“盛世”和“乾隆盛世”有得一比。在读《中国人的气质》一书时,深感百年前的中国人形象(爱面子等等)在老外笔下一清二楚,至今没有明显变化。读了本书,原来这些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到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世界进步何其快;而中国的进步——重念老调罢——我们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人民勤劳智慧——可为啥落后了呢?同时大力推荐参阅以下书籍:《停滞的王朝》《中国人的气质》《天朝的崩溃》
  •   作者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绘画般描写了康熙盛世时的景观,很棒!
  •   这些年在当当网上买了很多清末外国人写的书。从我们那种放不下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历史悠久,老子...的教科书中解放出来,看看人家西方人,日本人是怎么看我们的,确实是很有裨益。然后才知道我们当年是那么的愚昧和落后。而且这本书写的还算客观中立吧,翻译的也不错,就是纸张有点差,黄黄的。
  •   康乾盛世值得仔细研究,本书可提供有用的史料
  •   另外一种角度看清朝。
  •   但翻译得不错
  •   从西方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缺点
  •   一般吧。看看还行
  •   前些时候收到的书。本以为是三本书里最难集中精力去读的一本,不料居然很好看。我对作者巴罗先生一无所知,但从他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模式来看,这显然是一位拥有丰富学识阅历和敏锐观察力的学者。他的写作目的明显也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猎奇,因此对历史事件,他不过一笔带过。感谢这位巴罗先生,为中国提供了几百年前比较翔实的社会资料。从道理上讲,最了解自己的人,从来都是自己,因此外国人看中国,显然不可能是最深刻的。但是与一向习惯于埋头故纸堆以考据四书五经为荣的中国读书人相比,一份针对社会现状的类似调查报告性质的访游录,因其客观和稀有,所以比煌煌正史更加具有研究价值。巴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以现代文明人自诩,也从文明社会的角度看到了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贫穷和野蛮,但并未由此膨胀出巨大的优越感。他在发现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反省。因此,虽然作者的观点未必正确,但记录应当是真实可靠的。巴罗在游历中国时,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农业经济投以了特别的关注。与我们所知的不同,这位英国人显然没有被中国的地大物博所折服,正好相反,他以敏锐的观察力,记述了游历中看到的各地农业作物和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等内容,并与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进行了全面对比,由此得到了中国的农业发展远远落后于欧洲的结论(真是让中国人没面子的结论~)。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对落后原因还进行了较为合理的分析。他认为,虽然劳动工具和农业技术的落后也是中国农业落后的一大重要原因(巴罗特别提到了中国人不懂得嫁接技术,也不会治理沼泽地),但关键问题在于当时中国的个体农业经济阻碍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完全无法与欧洲当时的大农场经济相提并论。除此之外,巴罗也详细记录了他眼中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人权状况。通过中国人的卫生习惯、裹脚风俗、大规模弃婴行为、法定的繁琐礼节和以法律形式出现的孝道等方面,认为“中国的家庭状况并不适合促进孩子对父母的热爱和亲情……在作父母的毫无顾忌地谋杀自己孩子地情形之下,中国人所津津乐道地孝顺之心在实际生活中该是多么的微弱……中国人的孝道可以被视为一种古老的、以国家法令为后盾的规矩,而非真正的民风”,认为“……他们彬彬有礼但并无诚信,形式上客套但并无有教养的自然或优雅”,同时他也看到了这个社会中存在着“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悲惨景象”,普遍的“对自己同胞和伙伴的苦难都如此麻木不仁”的现象。等等等等。这些针对中国人的判断,看起来虽然刺眼,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说的居然都是真的。鲁迅也曾经尖锐指出过中国人的麻木不仁,看起来,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种特质的人~通过大量事例,巴罗最后的结论是“一个天性既不残忍也不阴郁暴躁,而是和平、温顺和快乐的民族,其性格之中却有这些令人不快的特点,只能归之于习俗的狡猾和无时不在的权威的压迫了……不过就像我先前说过的,其错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气质。经由承袭了被政府民族的语言、法律和利益而坐稳了宝座的清廷,保留了这一古老政体刑事的所有弊端。统治者的性格或许稍有不同,但被他统治的却保持了原样”。窃以为是。也许是因为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也许是因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华民族一向就有着兼收并蓄其他民族的特质。可以被侵入,可以被征服,但是入侵者若想坐稳江山,一定就得汉化,否则不能维系其统治。因此,指责中国被某几个外族毁灭了进化过程的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的落后,从来就来自于自身的固步自封,而不在于外力的破坏。就像日本的入侵,说到底,还是因为中国是块太弱的肥肉而已。而今天的中国社会,今天的我们,比几百年前的中国要好多少呢?PS: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所谓的乾隆盛世,确实不过是文人的笔墨粉饰而已。就当时的中国而言,与欧洲的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已经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了。结合该同志的好大喜功、大兴文字狱的光辉历史来看,他的整体形象已经呼之欲出。再说一句,年前看了一回满清宫廷文物展览,当时就对那厮品味相当之怀疑,居然喜欢花花绿绿的东西,完全没有格调。反倒是康熙的朴实沉郁和慈溪的细腻精致,颇得我心。英国人对中国人穿着打扮和宫廷建筑风格的微辞也不无道理(看清末照片上的中国女人,确实很可怕)。那么之前的康熙盛世,再之前的明史记载,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就值得怀疑了。
  •   书的内容不错,但是书的开本小,书页数多,看起来不是很方便。有点像字典:(
  •   内容是普及性的,但是可看。搞专业的人也可以一看。只是本书的版式设计一般,用纸也一般。
  •   内容一般,印刷也一般。没啥大意思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