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4

出版时间:1990-9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青藏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 编  页数:483  

内容概要

  青藏高原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及四川西部、新疆南部等区域。由于它在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中具有密切的联系,故本志将西藏和青海油气区合为一卷分为两篇编写。  青藏高原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东段,总面积为22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西藏自治区12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最困难的地区,因而建国前只有少数中外地质学者进行了地质调查。新中国建立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和综合考察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形成时代最晚、面积最大的高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并在区内也分布着巨厚的沉积建造,主要沉积盆地有柴达木盆地等20几个。在柴达木盆地已发现了17个油气田,建成了百万吨年生产能力和加工装置,西藏伦坡拉盆地也见到工业油流。对油气远景来说,该区有着巨大的潜力,对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系统总结以往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勘探历程,为今后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志的编写希望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本志共分两篇:第一篇青海油气区;第二篇西藏油气区。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青海地区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第二节 矿产资源和工农牧业第三节 历史变迁及民族状况第四节 交通及主要城镇第二章 勘探历程第一节 建国前的地质调查工作第二节 建国以来石油勘探工作的进程和成就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工作进展程度第三章 地层第一节 地层概况第二节 分层简述第三节 岩浆岩第四章 构造第一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大地构造位置第二节 构造演化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第四节 盆地构造分析第五章 油气生成第一节 生油岩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第二节 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第三节 原油性质及油气运移第六章 沉积相及储集层第一节 中、新生界沉积相第二节 相带特征第三节 相带分布第四节 砂体类型第五节 储集层第七章 水文地质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地下水的来源第二节 第四系前的含水层情况第三节 第四系含水情况第四节 油田水第八章 天然气第一节 第四系天然气的分布特征第二节 第四系天然气藏类型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油田伴生气第四节 马海气田第九章 油气藏第一节 油气藏类型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条件第三节 油气藏分布特征第十章 油气田地质各论第一节 尕斯库勒油田第二节 花土沟油田第三节 冷湖三、四、五号油田第四节 其它油田第十一章 资源预测及勘探方向第一节 资源量计算方法第二节 生油量的计算第三节 勘探方向第十二章 民和盆地和其它盆地第一节 概况第二节 中、新生代地层沉积史第三节 构造第四节 盆地石油地质资源概况第五节 盆地含油气远景参考文献第二篇 西藏地区第一章 概况第一节 地理概况第二节 勘探历程……第二章 地层第三章 构造第四章 中、新生代沉积环境第五章 石油地质基本条件第六章 伦坡拉盆地油气形成条件第七章 水文地质及地热资源第八章 油气资源初步评价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903~1905年,德国一个陆军中尉曾到盆地东部,经托素湖、鄂陵湖到达黄河,沿途除作路线测量以外,还用三角测量制出了46幅图,比例尺1:75000,具有较大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是这个地区一份历史上的重要地形资料。  1906年,英国的考古学家斯坦因(G.R.Stein)曾到盆地北缘祁连山西部进行测绘。他这次来华,路过敦煌,曾掠去大量宝贵的莫高窟千佛洞文物。  1920~1922年,我国和瑞典科学家共同组成了中瑞科学考察团,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地质调查,他们曾到盆地东部巴嘎柴达木、乌兰大阪一带,进行过路线调查。瑞典人布林在托素湖附近采集了一些化石,指出那一带有晚古生代地层及第三纪红色地层分布。  从上述可知,以往这些外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们,虽然多次进入柴达木盆地考察,但对盆地的石油地质调查的论述是很少的。  二、建国前中国地质工作者对柴达木盆地的调查(1938~1947年)  最早发现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的是旧中国的一些抱有爱国心和致力科研的地质学家们。他们凭借原始的交通工具--骆驼,历尽艰难险阻,作过一些有价值的调查工作,提出过一些关于开发建设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报告。  1938年,曾发现玉门老君庙油田的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孙健初先生,到盆地的东缘青海湖区做了路线地质草图,对青海湖周围的地质情况,包括地质构造、地层发育和湖的成因,作了一些论述。  1940年,罗文柏为了勘查由青海到西康、云南的公路,曾在盆地东缘作过地质调查。  1946年,李树勋曾随旧中国的青新公路勘测队,自西宁沿盆地南缘到阿尔金山进行观测,路线长1300多公里,写有“柴达木盆地报告”。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路线踏勘性质,因此对盆地的自然情况及人文地理方面做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在地质方面仅粗略地提出:“在甘森东北有高100~200米的砂山,自此北行20多公里,发现沙丘之下的岩层为绿色砂质页岩,偶夹有白色淡水灰岩,并有生物遗迹;西行11公里发现红层建造。按岩性推论,应为中生代末期之产物。扎哈以东为大沙漠,其下部亦为红色地层,为上述地层之另一露头”。在他的论述中,把油砂山东端及甘森东北一带地层,均当作了白垩纪沉积。在该报告中对盆地成因曾略加讨论,对盆地是古陆块之说法表示怀疑。他认为盆地系由于岩层受断裂及火成岩侵入后,再经侵蚀作用而成。  1947年,旧中国经济部青新边区柴达木工矿资源调查队,曾到盆地西北部及东北部进行路线调查。自敦煌向西沿祁连山及阿尔金山北麓,顺青新公路越过阿尔金山至盆地西部扎哈及尕斯库勒湖一带;另一条路线是自敦煌南行越过祁连山至盆地东北部哈尔腾河一带。这次调查后,撰写了“青新边区及柴达木地质矿产报告”,附有该队调查区五十万分之一路线地质图一份。该报告对盆地的构造及地层已有基本的论述。并认为阿尔金山、祁连山为一大地槽,历经加里东、海西、燕山褶皱而成陆、成山。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4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