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深层石油地质

出版时间:2003-1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谯汉生  页数:190  字数:336000  

内容概要

  本卷主要论述了东北地区区域构造与晚古生代一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并着重对松辽盆地深层(泉二段以下)晚侏罗—早白垩世断陷、沉积层序、烃源岩、储盖条件与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另外对东北地区石炭一二叠系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  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工作的科研人员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有关大专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东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简述  一、岩石圈结构特征  二、深大断裂及演化特征  三、前中生代区域构造格局及其演化特征 第二节 中、新生代断陷形成与分布  一、中、新生代板块动力学环境及成盆规律  二、松辽盆地外围主要断陷形成与分布  三、中、新生代火山岩活动规律第二章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一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 第一节 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  一、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二、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三、区域构造对石炭一二叠纪沉积的控制作用 第二节 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  一、区域构造演化对沉积背景的控制  二、晚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三、早白垩世早期岩相古地理  四、早白垩世中期岩相古地理  五、早白垩世晚期岩相古地理 第三节 早第三纪岩相古地理  一、古新世岩相古地理  二、始新世岩相古地理  三、渐新世岩相古地理第三章 松辽盆地石油地质研究新进展 第一节 深层地质结构 第二节 深层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节 深层沉积相特征 第四节 油气源条件分析 第五节 储、盖层条件 第六节 CO2气成因及形成机制 第七节 含油气组合特征及油气藏类型第四章 东北地区深层断陷的油气成藏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第一节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第二节 油气成藏模式第五章 石炭一二叠系生、储、盖层发育条件分析 第一节 石炭一二叠系烃源岩发育条件 第二节 石炭一二叠系储、盖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东北地区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特征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简述  一、岩石圈结构特征  岩石圈是地球的外层,也是沉积盆地形成和发展的依托。岩石圈遭受三个不同方向应力的影响:一是来自软流圈的热应力,二是来自岩石圈板块边界的机械力(即板内应力),三是来自地壳表层沉积物的载荷力。在这三种不同应力的影响下,岩石圈要进行调整,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由于岩石圈在纵、横向上的不均一性,使得不同地区的岩石圈对这三种应力的响应也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盆地。  (一)地壳纵向分层结构  东北地区地震、重磁电资料以及断层剖面特征的分析表明,本区地壳结构也具有纵向分层,即被一系列滑脱面分为层圈结构的特征。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对鄂伦春至佳木斯、额尔古纳右旗至林口、满洲里至绥芬河三条航磁大剖面的重磁资料重新处理、反演结果显示,可以清楚地将松辽及东北地区莫霍面以上地壳分为三个层圈,且在上、中地壳层圈之间夹一段低密度层段。如在满洲里一绥芬河剖面上,上地壳埋深为16-20km,平均密度为2.6g/cm3;中地壳埋深为23~28km,平均密度2.75~2.89g/cm3;下地壳埋深29~45km,平均密度为3.0~3.1g/cm3;在上、中地壳间存在一个平均密度为2.45g/cm3,厚度为2~5km的低密度层,其顶面埋深为18~20km。  松辽I地震剖面研究结果也显示出,在16~20km深度存在一个速度为6.3~6.7km/s的低速层。利用深度剖面下延,这一深度或更浅,于12km开始便出现拆离面。上述低速带很可能是中、上地壳之间存在的软弱带,是上地壳发生变形的重要边界条件。  另外,满洲里一绥芬河地学断面成果,也发现在埋深18~20krn存在一个电阻率只有3Ω的低阻层,以致造成深部大地电磁信息接收不到。这一成果与前述资料信息的一致性,证实了18~20km深处存在一个低密度、低电阻的高导层。它一方面是上地壳的拆离面,另一方面也是地壳内岩浆房存在的部位。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北地区深层石油地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