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集

出版时间:2005-3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陈丕基  页数:310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从一个侧面记述了虽经荆棘坎坷仍奋斗不止并取得成功的人生之路。记述了终生奉献给地质科学事业的作者近50年,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事业成长史。    本书收入笔者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过的文章21篇,包括上述曾涉足的各个领域。因为古生物学专著较多,篇幅嫌大,读者面又不广,因此只选了叶肢介、鲎虫和哈萨克虫方面的研究各一篇作为代表;有关大地构造、古地理和古环境变迁的文章则悉数纳入,共9篇,估计有兴趣的读者会多一些,可以雅俗共赏,但需声明的是笔者只能算是一个地层古生物专家且造诣平平,古地理与大地构造领域实在太吸引每一个地质工作者了,有时难免手痒之作,所讨论的问题只要有一丝可取之处,还望专家指正。

作者简介

陈丕基,男,汉族,陕西岐山人,1936年3月16日出生于西安市。启蒙之初,先就读于岐山县东街小学.后转到西安市陕西省立第一实验小学毕业;1949年考人西安陕西省立第一中学,后改名陕甘宁边区一中,即现在的西安中学;1955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人北京大学地质系,在地层古生物专业学习期满:1960年毕业分配进入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叶肢介、鲎虫和哈萨克虫化石及中生代陆相地层研究.至今已45年,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曾一度担任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地质系兼职教授。作者对故乡学校始终没有机会安排去授课或做学术报告一事,时感愧疚。

书籍目录

序前言天地构造与古地理变迁 中国侏罗、白垩纪古地理轮廓——兼论长江起源 中国侏罗、白垩纪叶肢介地球区系 谈距今二亿年前后的祖国大地 中国早第三纪古地理 中国东部环太平洋地区中生代火山活动的迁移 郯庐断裂巨大平移的时代与格局 秦岭、大别山区的热河动物群与中生代地层的构造发育史浅析 西藏构造楔与塔里木——华南地块的裂解 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和盐湖化石生物与地层 云南的白垩系 中国第三纪的叶肢介化石 中国南方侏罗系的鲎虫化石——泛论背甲目的分类与分布 粤东侏罗纪早期火山岩夹层中的植物和叶肢介化石 新疆晚三叠世哈萨克虫动物群的进一步研究 热河生物群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热河生物群研究的重大发现与进展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富饶阶地表地层剖面游记与科普 从叶肢介化石看大陆漂移 北欧纪行 热河生物群在默默诉说诗词和书法著作目录后记(作者简历)

章节摘录

  古长江上游穿行在一些狭长的山间盆地中,如宁芜盆地(南京一芜湖间的盆地)、庐枞盆地(庐江一枞阳间的盆地)、宿松盆地等,这些盆地,草木繁滋,适于造煤,有些地方相当于象山群的地层中就含有可采的煤层。  3.巴蜀湖  这是古长江水系中最大的一个淡水湖泊,它几乎占据着现今四川盆地全境,并向西南伸展,包括了邛崃、名山、天全、宝兴、荥经、汉源等县,面积约20万km2,比现代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几个著名大湖面积的总和还要大十几倍。它的南岸,接纳了三条没有名字的河流。一条从云南的东川,经昭通和彝良注入;另一条从贵州的贞丰,经威宁,再折而东,在四川的古蔺附近汇合;第三条从贵阳向北,经遵义再西折至毕节,而后又转向东北,几经迂回曲折,在习水附近流入湖内。  由于横断山脉和古秦岭的上升速度和幅度远比云贵高原既快且广,致使环抱于其间的巴蜀湖北浅南深,侏罗纪早期,当川中、川南浅水湖盆中沉积富含动物化石的东岳庙灰岩时,川西北滨湖平原则生成河流沼泽相的白田坝组含煤堆积。川西以成都东面龙泉山为界,这种相变关系特别清楚。中侏罗世,这种差异逐渐趋于消失,产生了巨厚的红色堆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沧桑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