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

出版时间:2007-6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舒丹,陈秋玲编著  页数:224  字数:240000  

内容概要

父母是孩子的导师,是孩子的帮手。有效地帮助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最大的爱。本书总结了父母有效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多种实用方法,教会广大父母有效地帮助孩子修炼品德、增长智慧、开发潜能、战胜困难、克服缺点,为孩子将来成为社会的英才打好坚实的基础。是一部融汇成功家教经验的实用有效的家教读物。

书籍目录

第一章: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好帮手 一、既要做孩子的老师,又要做孩子的帮手   1.帮助孩子成长是每位父母的天职   2.当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3.对孩子放任自流,是父母的不称职 二、孩子总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成长成才   1.为孩子创造成才的环境和条件   2.赏识激励,培育出少年才俊   3.因势利导,培育出著名的小画家   4.纠偏教育,培养出优秀的高材生 三、父母帮助孩子的总体要求  1.帮助的根本是激发孩子主动上进  2.帮助孩子从尊重孩子的人格开始  3.不要强制孩子服从自己的意志  4.帮助要适度:不要为孩子包办一切第二章: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  一、指导孩子听课    1.让孩子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引导孩子掌握听课的要领    3.帮助孩子克服上课容易走神的毛病    4.指导孩子认真做好课堂笔记    5.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二、辅导孩子作业    1.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作业    2.纠正孩子做作业粗心的毛病    3.督促孩子提高写作业的效率    4.纠正孩子字迹潦草的毛病    5.决不允许孩子抄袭他人的作业  三、指导课外阅读    1.有效地训练孩子的阅读能力    2.鼓励孩子阅读从培养阅读兴趣入手    3.指导孩子选择有意义的课外读物    4.用“四到”法帮助孩子学会读书  四、做好课程复习 五、积极应对考试第三章:有效地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品德第四章: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第五章: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六章: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章节摘录

文摘第一章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好帮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帮助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特别而重大的影响。  ——〔美〕斯特娜夫人我要忠告做父母的,要以满腔热忱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老老实实地努力按照预期计划,实施对子女的教育,督促和帮助子女成长。 ——〔日〕木村久一一、既要做孩子的老师,又要做孩子的帮手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个不断遇到问题的过程,无论哪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必须既是能指导孩子学习的老师,又是能帮孩子解决成长问题的助手。   1. 帮助孩子成长是每位父母的天职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中,不仅孩子的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要依靠父母的照顾,而且他们也从父母那里获得最初的教育。现代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孩子吃得好,穿得暖,但是家长不能仅仅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要对孩子进行教育。    现代社会中,家教最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严得过分,另一方面是爱得过火。现在社会上各种辅导班、特长班林立,许多家长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孩子成才,家长真是绞尽了脑汁。古有三字经,“养不教,父之过。”所以很多家长总认为严格就是好的;有的家长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溺爱,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些都不能算是好的家庭教育,这样的家长也不是合格的家长。    世界上没有人生而知之,更没有人离开他人的帮助,尤其是父母的谆谆教导,而能自然长大,成为社会英才的。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的有效帮助极其重要,非常关键。    每个孩子都需要帮助。没有父母的帮助,孩子的生活是无法独立的,孩子的品质是无法健全的,孩子的精神是残缺的,孩子的成长是十分危险的。不会帮助孩子的父母,是不合格、不称职的家长。不去帮助孩子、帮助无效甚至产生负面效果的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悲剧和失败。所以,对每一位家长来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都是自己不可推卸的天职和义务。    为了有效地帮助孩子,身为父母,首先要摆正自己在家教中的位置,要更新传统的家教观念。“树大自然直”和“牛不喝水强按头”这两种想法对帮助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万万要不得。帮助孩子就要心平气和,就要循循善诱,就要耐心细致,孩子不懂的,当父母的就要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做错了,父母就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就要帮助他们分析其中的利弊和可能遇到的障碍。总之,要变居高临下为平等对待,变强制约束为尊重理解,变高压政策为善加引导,变一味指责为激励赞赏。这是父母有效地帮助孩子至关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帮助孩子,重点是“帮”,关键是“助”,而不是以“管”代“帮”,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替孩子做主处理问题。从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帮助孩子,要讲方法和技巧,运用家教艺术的帮助最有效。    为了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别以长辈和“教官”自居。家庭教育中,孩子才是真正的主角,让孩子独立思考、自主成长是家教的重点和目的。若父母总是以教训的口吻去“帮”孩子,实际效果常常不会令家长满意。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了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要做孩子的人生帮手,但不能事事替孩子代办做主。事实证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是凡事都希望父母来帮的,很多事情愿意自己独立完成,而讨厌别人多加干涉。父母只有善解其意,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施以帮助,孩子们才会高兴地接受。    为了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要在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孩子毕竟还小,缺少人生经验,有时不免会犯错误。父母的帮助就要有理、有度、有奖、有罚、有招、有术,抓住关键问题认真教育,从细节上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总之,一位优秀的家长,要想最有效地帮助孩子,就是要既做好孩子的老师,更做好孩子的帮手。有了家长这样的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未来的人生就会充满希望,无限美好。    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成长是家教中的难题。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但是绝对不容回避。家长要认真解决好这个难题,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2. 当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不能仅靠学校和社会,还必须靠父母自己。不少父母在孩子上学之后,便认为今后孩子的教育全由学校负责了,自己可以松口气、少操心、少烦神了。其实,这些都是对孩子教育问题认识片面的表现。孩子上学后,学校确实担负着孩子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工作。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升学、上大学为中心,所以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重点,仍然放在知识教育上,而在其他方面,可以说各级学校都没有将之与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直至成才,光有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父母必须也有责任当好孩子的人生导师。请看下面一个案例:    赵阳,小学五年级学生,外表看起来很文静,脾气却异常暴躁。他自己承认,许多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其实,小时候的他并不是这样,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本来很听话的赵阳却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为此,他的妈妈带着他找到了心理咨询医生。这位母亲向心理医生诉说道:“我的儿子小时很可爱,很招人喜欢。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发脾气。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转。他只要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自毁———用头撞墙、用手拍打自己的脑袋。他爸脾气火爆,他一闹,他爸就打。你越打,他越犟,一点也不示弱。眼看就要出人命,我只好央求他爸息怒,把他爸拉开,然后千方百计满足儿子的要求。我成了空心饼,两面挨烙。他爸埋怨,儿子也不领情……”    心理医生了解了情况之后,告诉这位母亲说:孩子脾气暴躁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所引起的。医生指出:父母对赵阳从小就事事以他为中心,吃不得一点苦,赵阳想要什么,一哭闹父母就予以满足,因此,赵阳形成了遇事只要发脾气、哭闹就能解决问题的习惯。    赵阳的脾气暴躁、不听话,完全是父母教育引导不当所造成的,孩子的性格如果像这样发展下去,不仅谈不上健康成长,恐怕将来在社会上立足都可能有问题,更不要奢望其成才成功了。    父母要当好孩子的人生导师,重点应放在对孩子的人格教育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格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3. 对孩子放任自流,是父母的不称职        教育孩子,犹如护理树苗,必须从小予以重视。在孩子成长的每一阶段,仔细地注意观察了解,适时地进行引导,才能使孩子不受环境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所影响,进而健康地成长。那种认为:孩子如小树,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好的观念是肤浅的、错误的。    由于父母的放任,孩子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都缺乏规范。尤其是潜意识的东西,更难把握。只要外界诱惑一下,邪恶便很容易占据其心灵。如今,青少年看的书、听的音乐、想的问题都远远胜过老一代,他们的思想活跃,行动敏捷,性格开放,若能引上正确的成长轨道,那其中不乏许多人才。然而,一旦偏离方向,被邪恶的东西引诱,那产生的后果也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世界观还未稳定、成熟,对人生中的许多问题难免感到困惑,极需父母帮助解惑。    可有些父母却偏偏视而不见,见而不管,不去问一问孩子,在想什么,看什么书,交什么朋友。少年中胡思乱想者有之,传阅不健康言情、“黄色”书刊者有之,模仿其情节、东窗事发者有之。    某市对513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孩子对武打、侦探、爱情小说的兴趣占第一位。在查获的一些出租色情书刊的个体书摊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抵押证是孩子的。     一位年仅17岁的盗窃犯,曾是学校的团干部,只因看了一本不健康的书,被书中人物偷窃的情节所吸引,萌发了自己想试一试,证明一下男子汉的胆量之念。有一次,正碰上同学缺钱花,想偷自行车,叫他帮忙,他就参与了望风。从而,接二连三,最后终被抓获劳教一年。忏悔中他说:“真不该看那本书。”    孩子的成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倘若做父母的放弃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那么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思潮、习气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孩子的心灵,诱导孩子的不良行为。而孩子因无人管教,又缺乏辨别能力,就容易走上邪路,最终走向犯罪。    有一位父亲,他平常挂在口头上的一句话就是:“树大自然直。”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但他自认为自己的孩子天生聪明,无需培养也能很好地发展。后来,孩子迷上电子游戏,上课逃学,老师反映都未引起父母重视,结果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只好留级一年。此时父母才恍然醒悟,以后再也不说“树大自然直”了。教育专家指出:在年龄比较低的时期,应对孩子实行基本限制与约束,而到后来则加以释放。如果孩子一点规矩都没有,那也是很难健康成长,成为人才的。二、孩子总是在父母的帮助下成长成才     古今中外,在父母的帮助下成长的孩子,比比皆是。向这些成功的家长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子理念,借鉴他们的教子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孩子成长与成才。  1. 为孩子创造成才的环境和条件        父母只有为孩子创造成才的环境和条件,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一个叫马拉加的小镇。父亲堂?何塞是一位并不出名的画家。堂?何塞酷爱绘画,但绝不仅仅是消遣,而是如痴如醉地迷恋绘画艺术。他性格孤僻,不善言辞,一有时间,他总是闭门不出,在家里勤奋地追求他的艺术理想。    绘画几乎成了堂?何塞生活的全部,在经济上的依靠———兄长帕布罗?理兹突然故去,儿子毕加索的降临之后,堂?何塞原本困顿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直到这时,他才懂得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男子汉必须赚钱养家,日益艰难的生活使他不得不去镇博物馆工作,为博物馆修复古画,闲时仍然可以继续人们绝对难以理解的创作。    在毕加索尚未学会说话时,堂?何塞异常惊喜地发现:儿子已学会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儿子常常会有意识地画出螺旋状的物体,虽然还在跚跚学步的毕加索根本无法说明他画的是什么,但堂?何塞一眼就看出这是指“乔罗斯”———西班牙各地热食摊上均有出售的油炸糖馅饼,如此年纪画出这么形象的画,这不禁使人啧啧称奇、为之折服。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天才,堂?何塞对此深信不疑,他多年的艺术追求与现实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但堂?何塞在儿子惊人的形象把握与表现能力面前,相信自己的儿子对绘画具有很高的天赋,拿自己童年的艺术生活相比,儿子明显地超越了自己。他认为必须抓住时机让儿子的天赋尽情发挥出来,必须积极引导,抓紧培养,否则只会过犹不及,因为这个阶段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时期。    于是,堂?何塞开始实施自己的培养计划,理智告诉他,儿子具有如此高的天赋,只要培养得当,完全是艺术上的可造之才,完全有能力实现当一个伟大画家的梦想,这个梦想在何塞自己看来是根本上不可能实现了。毕加索三岁多时,何塞就经常有意地拿铅笔给孩子玩,嘴里不停地教儿子“铅笔”二字的发音,每当儿子嘴里含糊不清地发出“铅笔”的第一个读音“PIZ”时,何塞就兴奋地塞给儿子一支铅笔,而铅笔是孩子绘画的工具。儿子稍大一点,何塞就给儿子布置了一间小房,房子四壁贴满了何塞给儿子特意画的孩子画,这些画线条简单,构图稚嫩,多是一些寻常之物,但又经过合理的变形,这能够充分地诱发儿子的想象力、空间变形能力。何塞经常带儿子到小房里细细观摩,配合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儿子指指点点。从儿子四岁时开始,何塞经常把儿子放在自己的怀里,坐在椅子上,腾出双手教儿子剪纸。随着剪刀的一开一合,幼小的毕加索完全被迷住了,明明是一张张平展展的纸,在父亲那双巧手的剪裁下,一会儿变戏法似的成了玛蒂尔达姑妈带来的那只公鸡,一会儿变成邻居家的那头蠢驴……耳濡目染,毕加索本来有所显露的天赋被放大了、强化了,就像偶露峥嵘的冰山,现在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完全浮出了海面。    五岁左右,毕加索那天生的形象把握力开始发挥,他在父亲手把手的教导下,已能独立地剪出形象逼真的花草、动物,更为可贵的是,他已能根据自然形象的特点独创性地加以组合、变异,剪出谁也未曾见过的奇异之物。小剪刀被小毕加索用得那么娴熟,几乎是随心所欲了。    毕加索常把剪下的形象得意洋洋地像耍皮影戏似的投影到墙上。他甚至惟妙惟肖地剪出海莉欧朵拉姨妈偷偷爱上一位年轻男子,并把剪纸投影在墙上,结果家人个个窥破奥秘,人人大笑不止,只有海莉欧朵拉姨妈羞得脸一直红到耳根。    在何塞的刻意引导下,绘画早已成为毕加索展示自己神通、创造自己世界的手段。1890年11月,他创作了《手握大棒的赫克勒斯》,那时他还不到六岁,但画布上大力神的英姿和他手中的大棒,以及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形象非凡、令人叫绝,这丝毫没有孩子气的画使人们大为惊叹,人们再一次领教了“天才”的神奇。    应该说,是何塞“处心积虑”地为儿子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小毕加索整天就生活在这样一个艺术世界中,他的五官已经完全被这种利于绘画的艺术气氛所熏染,所陶冶,于是他的天赋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在常人看来,这就是天才。    由此可见,孩子成长成才,需要父母的教育,需要父母为他创造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环境和条件。总之,孩子成才绝不是自然成就的,父母必须做大量艰辛的培养教育工作,付出巨大的心血。那种认为孩子只要天赋高就能成才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2. 赏识激励,培育出少年才俊        孩子需要赏识与激励,犹如种子需要阳光与空气。父母的赞美往往是孩子成功的助推器。    有一位叫张锦池的父亲,培养出了一个成功的儿子张笑宇。张笑宇在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获全奖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张锦池将他的成功教子方法借用了一句话:“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下面是张锦池对教育儿子片断的一些回忆:    笑宇是1974年3月7日生的。当时因“家庭历史”问题,我们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间十平方米的斗室里。我是个书呆子,一有时间就看书,一看书就入迷。屋里实在没地方,笑宇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就只能在炕上玩。他们见我看书时,经常跑过来,食指信手往书上一戳:“爸,这是什么字?”我就漫不经心地告诉他们,而仍看自己的书,无意中竟使孩子认了不少字。    笑宇3岁时的一天,信手戳着的是个“孝”字。我告诉他后,孩子又问:“爸,什么是‘孝’?”我笑着说:“孝,就是给奶奶捶背,给爸爸、妈妈挠痒,就是心疼奶奶、爸爸、妈妈。”此后,只要我一问:“儿子,你孝不孝?”他就兴高采烈地说:“孝!要我干啥?说吧!”    笑宇五岁半时家移至哈师大院内,他才入了幼儿园。经教育系的专家几次测试,说他是园内两个“超常孩子”之一,智商为“150”。我爱人又教会了他两位数的加减法和一位数的乘除法。可省里规定孩子入学的年龄是7周岁,闻知附小的校长是位严肃而慈祥的老太太,我便与妻子领着笑宇赴她家充当不速之客,求予面试,以期让笑宇六岁入学。    这位老校长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严肃地拒绝了,但当她将目光转移到文质彬彬站在一旁的笑宇身上时,却情不自禁地问了他一个问题:“1+2+3+4+5+6+7+8+9+10等于多少?”我和妻子一听,心都凉了。    可笑宇思考了一会,却不慌不忙地说:“一个10了吧,两个10了吧,三个10了吧,四个10了吧,五个10了吧,55。”老校长又问他是怎么算出来的,接着又问了他十来个问题,然后回头对我说:“你下星期三下午三点领着孩子到学校里去,让老师们共同考考他再说。”    那天,笑宇考毕,从楼上下来,显得无精打采。回家的路上,我爱人问他害怕不害怕,他不解地说:“害怕什么?一屋子都是老师。”我问他考得怎样,他失望地说:“我都回答上了,可老师没有说我能录取。”吃晚饭时,笑宇贴着我爱人的耳朵问:“妈,什么是‘小天才’?”我一听,便问:“儿子,你怎么问这个问题呢?”      笑宇说:“屋里的老师,你提一个问题,他提一个问题,我都回答上了。老师说:‘你真是个小天才啊,问不住啊!’”我听了,款款地说:“天才就是勤奋。小天才就是从小便勤奋好学。你刚6岁,便想上学,去接受老师们的考试,而且做到心里不害怕,所以老师夸你是个小天才,认为你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笑宇是幸运的,他不只被哈师大附小破格录取了,而且所在的四班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他喜欢写作文,我就说:“儿子,你本来就有文学才能,又有陶老师这么好的老师教你,你将来搞文学,一定会比爸强。”后来,我见他又对数学下功夫,又说:“儿子,你本来就有数学才能,又有范老师这么好的老师教你,你将来搞数学,一定会取得成就。”于是,笑宇又迷上了数学。    笑宇升初中时,由于区里下令取消了重点初中,只好就近入了一所条件、设施极不完备的学校读书,有意思的是,区教委和市教委组织的文史地数理化各项竞赛虽然都有笑宇,也获过几次奖,可他的精力用去的却似乎只是十之二三。    因而课外时间除了睡觉、吃饭以外,几乎全部用在打乒乓球、打篮球、踢足球、滑冰、种花、养鱼以及阅读中外名著和欣赏音乐上。笑宇的外祖父恐他精力太分散,考不上师大附中,要我们劝说劝说,而我则认为“小花盆里栽不了大树”,但凡有益于“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事都可从不同的方面开发孩子的智力,还是让其自然发展为好。我爱人亦赞同这一认识,而且甚至比我更开明。所以,初中这几年虽然课堂教学不佳,可笑宇的思想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其思维能力亦随之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笑宇考入附中,成绩是“擦边球”。当他告诉我已被录取及考试成绩时,我笑着说:“儿子,你真行,一分也没浪费。”笑宇低下头,脸红了。我自知失言,又笑着说:“儿子,爸当年考入上海中学,成绩也是如此,这就叫‘有其父,必有其子。’后来考进北大,靠的是别人每天学习8小时,而我每天学习10小时。你的潜力大着呢,将来超过爸不成问题。”笑宇果然更勤奋好学了,成绩也直线上升,高三时成了全年级可数的尖子生之一。高考的作文虽遇上了“司文郎”,只得了个及格分,可还是以609分的总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而那年高考成绩达600分以上者,据说全黑龙江省只有17人。    张锦池没有一味夸赞孩子的聪敏,他知道让孩子懂得勤奋比天资更重要。因为,越是聪敏的孩子,就越容易变成“小聪明”,而孩子一旦好玩弄“小聪明”,将来也就难以成器,即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回忆张笑宇的成长过程,张锦池从来就没有说过“你没出息”,而总是说:“儿子,你将来一定会比爸强。”张锦池越是说他将来一定会比自己强,他就越奋发向上而不骄不躁。3. 因势利导,培育出著名的小画家        几乎每个孩子在幼儿时都爱画画,都是天才的小画家,只不过有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大人的重视和培养,天才的火焰很快就被熄灭了,而正确的引导方法就能使创造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卜镝,8岁时获全国儿童画比赛一等奖,9岁时出版新中国第一本个人儿童画集,并先后在青岛、深圳、香港、澳门、台湾、荷兰、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父母在他幼年时发现儿子热爱观察大自然,从而引导儿子走上了画画的道路,请看他们是怎样教子成才的。    卜镝的父亲是位画家,当卜镝3岁的时候,他就随父亲开始学画了。在家里,爸爸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创作中,画案上总是摆着笔墨和颜料。小卜镝特别爱看爸爸画画。爸爸就把他抱在小凳子上,在小桌子上铺上白纸,让他尽情地画。卜镝画画特别用力,小手紧紧地抓住彩笔,在纸上画着各种圈圈和道道,大胆极了。    有时纸上画出了各种图形,卜镝便指着这些图形对爸爸说:“这是小鸟,这是老牛……”爸爸拿着儿子的涂鸦,认真地看着,仿佛看到了异常生动的形象,然后很高兴地夸奖道:“画得很好。”小卜镝受到鼓励,更加起劲地画起来。    4岁时,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卜镝都要和爸爸一起画画,爸爸给他各种各样的工具———铅笔、毛笔、蜡笔,让他随心所欲地画,有时给他一张很大的纸,他就全身用力地画起来。    一张白纸,对于一些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他要考虑画什么,怎样构图,怎样表达,而对于一个孩子,却是身心愉快的游戏,自我情绪的表露。卜镝画画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画树,画房子,画他喜爱的食品,画他喜欢的动物,画他可爱的小妹妹。    一天,爸爸下班回来,看到地板上涂满了密密麻麻的粉笔道子。孩子们因为怕把屋子弄脏了而受到批评,藏在壁橱里。爸爸弯下腰仔细一看,不禁高兴地叫起来:“画得太好了!”卜镝画了他自己和森林里的动物伙伴们一起捉迷藏;妹妹卜桦画了一群穿着裙子,头束彩带的小鸟,围着五彩的太阳飞舞,一个小姑娘在花丛中跳跃,而且还起了个题目,叫作“太阳、小鸟、花和我”。    爸爸被这迷人的画吸引住了,高兴地抱起他们亲了又亲,说:“好极了!你们为什么不画在纸上,而画在地上呢?”两个孩子天真地说:“我们是画着玩的。”    孩子们把线条、色彩当成一种语言,画在地板上的他们喜爱的形象,是孩子欢乐心声的自然表露。这反映了孩子画画是一种有益的自娱性活动。喜欢绘画,几乎是人类的天性。试看一个幼小的孩子,只要你给他一支铅笔或粉笔,他都会在墙上、地板上随意地涂画出他喜欢的形象。尽管画出的线很散乱,圆也不圆,在大人看来没有什么意义,但却真实地显示出孩子生活的经验和愿望。    因此,对孩子画画出于真诚的鼓励十分必要,也是培养兴趣的好方法。卜镝画画时,爸爸从不让他临摹照抄现成的形象,特别是社会上流行的卡通形象,而是让他自己去观察、感受、体验,再画出自己心中的世界。也从不限制他,如用什么工具,怎样构图,透视和比例如何等,使孩子不受传统绘画的观念、法则、创作方法的束缚,并且真心地赞美每一幅充满童趣天真的作品,尽管人画得比房子大,不合比例,但这正是儿童画所特有的不合理的合理,表现了儿童的稚拙、大胆。    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不断地把他送入新的生活中去,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    在一个初春的早晨,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到北海公园去春游,看见一排排高大的杨树,挺拔的树干,灰绿色的树枝,枝枝向上,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回家后卜镝画了张《春天的长廊》,画面上用灰绿色的树干,鹅黄色的树枝组成一条春天的长廊。树下跳跃的孩子与树上欢唱的小鸟,形成一个跳动的旋律,谱出了春天的诗意。    卜镝是在生活中用他自己的眼睛发现了美,然后才表现了这种美。    如果说美术家需要一双巧手的话,那么首先应该从培养一双慧眼开始。因此,卜镝的爸爸培养卜镝画画,不是手把手地教他绘画技术,而是给他创造各种条件,让他在丰富的童年生活中,在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中,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自己的双手去体验、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卜镝的父母经常利用节假日带他们到他们愿意去的地方———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美术馆、音乐厅、剧场、电影院,还带他们到山区旅行,海滨游泳,工厂参观,农村访问,参加各种有趣味有意义的活动。    每次活动,卜镝都在美术日记上记下来,把他的爱,把他的激动,把他眼里、心里的愿望都凝固在纸上。他的日记与日俱增,这些成了他童年生活的缩影。    观察能力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在孩子尚未形成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通过绘画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它有助于孩子们从更宽的角度,更多的细节去分析世界,评论世界,表现世界。    卜镝的父母经常带孩子们参观美术展览,给孩子们讲解艺术大师的作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评价展览会上的每一幅画。父亲借来的画册,孩子们都要看,然后热烈地讨论。家庭里实行艺术民主,卜镝、卜桦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孩子的创造力比成年人旺盛得多。孩子在小的时候,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雨停下来。在这些小小的欲想中,明白表示着他弱小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然而他们是不受自然支配,不受社会束缚的创造者。孩子的这种天生的创作欲,是学习艺术的极好素质。如果家长或老师,能积极地把这种欲望引导到正确的创作轨道上去,就会出现良好的效果。    4. 纠偏教育,培养出优秀的高材生        小树长歪了需要矫正,否则不能成材。孩子发展不均衡需要纠偏,否则会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让孩子全面发展才是当代父母应尽的家教责任。张彤上初二时,可能是因为他读的书较多的缘故,因此写作能力不错,便被学校的“嫩芽”文学社吸收为“小编辑”。    不久,市里举办作文大奖赛,张彤居然获得第1名,题目是:我第一次住集体宿舍。    后来,张彤又在省举办的“中学生演讲”中获第2名,他一下子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嫩芽”文学社还向他每期约一篇稿子呢。    可就在初二第一学期时,张彤成绩却在全班排到了第40,他的数学竟然没及格。老师知道他出现偏科现象,找他谈过几次话,张彤却不以为然。因为当时他的作文屡屡获奖,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的“作家”了,“作家要什么数学成绩”。张彤回家后这么对父母说:“搞文学的,有几个数学好的。”父母看到儿子这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觉得他如果一味地这样下去,升高中都成问题,别说考大学了。    于是,父亲针对偏科的儿子,开始向他灌输“纠偏”的观念。    “儿子,今天爸爸要和你谈谈‘作家学好别的学科错了吗’。”这天是周六,晚饭后,爸爸破例没急于看《新闻联播》。    张彤听到这话,先是一愣,接着说:“我对别的学科不感兴趣。”“彤彤,快上初三了,即将面临中考,中考要考别的学科的。”他妈妈迫不及待地说。张彤低下了头。    他爸爸向妻子使了一个眼色,继续说:“你不是喜欢王蒙和毕淑敏的作品吗?这有他们的两本专集,你看看吧。记住,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先看看他的人物传记。”    王蒙和毕淑敏是当时文坛上很火的作家,但他们在上学时都是数学尖子。父亲让张彤看这书的目的就是纠正他“作家不需要全面发展”的那种观点。爸爸认为张彤已经上了初二,不能像小时候那样老是说教了,要让他自己去感悟、体会。    张彤拿着书进了自己的书房。第二天,他在把书还给父亲时,还交了一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中,他列了10条学习其他学科的计划,并制订了学习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学好其他学科,做一个像王蒙那样的“全面”作家。从此,张彤不再拒绝看其他学科的复习书了。他回到学校,虚心请教那些其他学科好的同学。父母又专门到书店,为他挑选提高其他学科成绩的复习书。张彤还找到其他学科的老师,请他们课余为自己开点“小灶”,多出一些练习题做。    就像张彤的父母说的,张彤脑子并不笨,他也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虽然身上有一些毛病,但只要给他指出,他会尽力纠正的。张彤的其他学科成绩在一次小测试中,居然都进入了全班前10名。当张彤把这个喜讯用电话告诉父母时,他还打趣地说:“爸、妈,这回我也成了其他学科好的‘作家’了吧!”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以及父母亲不断地“纠正”,张彤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搞好文学创作的同时,其他学科也全面发展。年终考试的时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年级第一名。    张彤上初二下学期,可能是因为平时太爱读书了,也可能是他上初二后,随着科目的增多,学习的时间较长,不注意体育锻炼,有一阵子,老爱生病,药几乎没断过。对此,父母和老师都很着急,他病愈后,父母就建议他以后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现在课程这么紧张,还参加体育活动?”张彤很吃惊。    “只要你把握好了学习时间,有益的体育运动是能调节头脑的。”父亲说:“要不,为什么有那么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呢。”    “彤彤,我看你平时也晨跑什么的,就是没掌握好度呀,其实,当你在体育项目上取得一定的好成绩时,也是会有成就感的。”妈妈也这么说他。张彤沉思片刻后才说:“我其实挺爱体育的,以后,我也在体育上下下功夫。”    张彤干什么都风风火火的,说干就干,他为此又重新制订了学习计划,一有时间就在运动场上活动了。    在初二的冬季越野赛中,张彤报了名,还报了短跑和掷铅球两个项目。虽然他没在越野赛中拿到名次,但这却鼓舞了他。而他在掷铅球比赛中,得了个全校第三名。后来他对父母说,当他拿到掷铅球的奖———一个日记本时,他的心中不知有多么高兴。    张彤在初二升初三时,真的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了。    初中毕业时,市重点高中曾想特招他直接入高中。张彤拒绝了,他想让自己再经受一次考验。青春而充满热情的初中时代就这么缓缓地流走了,短短的三年时间,却成为张彤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光阴。中考临近了,张彤暂时告别了他爱看的小说,潜心地钻进书中。面对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的升学挑战,张彤却显得很平静,那种坦然让人觉得他有一种大将风度。最终张彤顺利地通过了中考,拿到了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在高中时,张彤的作品发表得更多,并投到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纸上,屡投屡中,反应良好。    1999年10月,一位美国教授偶然看到了张彤的一篇文章,竟亲自来到中国找张彤。在对张彤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面谈以及了解了张彤的品行、成绩后,教授当场签下了美国一名牌大学的免试录取通知书。张彤的父母绝不会想到,当年为了纠正儿子的偏科,竟“纠”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留学生!其实道理很简单:哪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天生就一定能成才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和不是,父母及时给予纠正,就像培养一株小树那样,孩子就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迷失得太远。“纠偏教育”不仅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更体现了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这几乎是每个家长共同关心和普遍重视的问题。然而,由于方法的不当,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走了弯路,陷入了误区。本书告诉广大父母:有效地帮助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心、细心、耐心和精心。只有帮助得法才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只有帮到点子上才能真正使孩子健康成长。让每个孩子成为未来的英才,既需要孩子自身的努力,更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有效帮助。一本好书的价值,在于与生活的贴近,使人读后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一本受欢迎的家教读物,在于与家教实际的融合,使人读后有所启发,有所帮助,有所受益。本书就是一本家长们所需要的好书。序言天下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爱孩子就要学会帮助孩子。    懂得怎样正确地帮助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和责任;知道怎样最有效地帮助孩子,是家长对孩子真正的关心和最大的爱。    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得到父母的帮助。孩子产生了困惑,父母的帮助就是明灯;孩子滋生了烦恼,父母的帮助就是阳光;孩子碰到了难处,父母的帮助就是雨露;孩子遇到了挫折,父母的帮助就是春风。每个父母既是孩子的导师,又是孩子的帮手。缺少了父母及时与耐心的帮助,孩子学习中的障碍与生活中的困难就无法得到及时地处理和正确地解决。孩子的一天天长大,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一点点进步,离不开父母的热情鼓励;孩子的一次次成功,更离不开父母启迪智慧的点拨。因此,若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就是家长的过错,就是家教的失误。也许很多父母认为,面对今天越来越难缠、难教、难帮的孩子,苦口婆心已不起作用,严厉要求也屡教不改,究竟用什么方法帮助孩子最有效呢?有效地帮助孩子,首先要求父母平等地对待孩子,理解和尊重孩子。那种以长辈自居,当“教官”施压,或者对孩子百依百顺、万般宠爱,都不是真正地帮助孩子,都不能达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要有效地帮助孩子,父母就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要知道他们在学习上有哪些问题,在生活上有哪些困难,在心理上有哪些不良情绪,在行为上有哪些毛病。医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家长只有帮到点子上才能达到家教的目的。    有效地帮助孩子,最关键的是父母要掌握帮助孩子的科学方法,运用帮助孩子的艺术。针对孩子学习、品德、心理、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父母应采用最好的解决方法,或激励或赞赏、或分析原因、或寻找途径、或创造环境、或提供条件。只有方法科学、得当,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战胜困难、克服缺点、修炼品德、增长智慧、开发潜能,为成为明天的英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家庭教育重在实践,帮助孩子的方法贵在实用。父母的难题也就是本书作者的难题。基于这一思考,本书着力寻求为广大父母寻求各种最有效地帮助孩子茁壮成长的实用方法。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众多家长的成功家教经验,编写了这本浅显易懂、便于应用、方法具体、实用有效的家教读物。“合抱之木起于毫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孩子能否成为未来的人才,源于他们自己的努力,源于父母对他们一点一滴的最有效的帮助。愿今天的少年都能成长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作者2007年4月18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怎样帮助孩子最有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很好,对教育孩子帮助很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