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新编全解

出版时间:2009-2  出版社:石油工业  作者:李军//李虎润//张禄泰  页数:364  

内容概要

根据中学生文言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对学生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我们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内涵、外延、迁移、重组,使学生在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加深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运用,积累解题技巧,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切实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此,我们对每篇课文设计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作者和作品——主要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诠释文体和文题,并对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及风格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力求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作者,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文言释译——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重点字词、疑难句式、文化常识、文中典故的注解。注解力求翔实、准确。编排时,先对需注解的字词加点注明,标在词语后的中括号“[]”中;然后用上下行相对排列的方式进行对译详解,翻译力求直译,真正做到“信、达、雅”。在编排上,将译文与原句上下对应,便于文白对照,简洁明白。    3.课文赏析——着眼全文,先做出必要的概括性的总述,然后就课文中主旨、表现手法、写作的艺术特点等,选择有特色的方面,结合权威资料和编者的独到见解,进行详细的分析评论,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全面的把握。    4.本文重点提示——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总结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知识点,帮助读者理清并掌握学习要点。    5.课后习题答案——旨在以例题引路,积累知识,启迪思维。我们对每一道课后习题,分析解题思路,简述解题方法,并提供有独立认识的参考答案。    6.能力测试——重在强根固本,落实双基。我们针对课文中的文言知识和《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理解的要求,从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课文内容等方面,以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精心设计习题,以使学生巩固所学文言知识,把握课文知识点、能力点、重点以及命题热点。

书籍目录

七年级  上册    童趣    《论语》十则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秋思    山市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下册    伤仲永    木兰诗    孙权劝学    口技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狼八年级  上册    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三峡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观潮    湖心亭看雪  ……九年级附录:课外古诗词背诵

章节摘录

  《陋室铭》  本文是一篇音韵铿锵、哲理深邃的佳作。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表现出了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华、清峻高洁、自强自信的生活志趣,还隐有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同时它还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命题:人的价值的体现,到底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道德的自我完善。  本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托物言志,立意新颖。托物言志是一种借助某种事物来说明道理、抒发情志的写法。道理的阐明、情志的抒发必须找准“物”和“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紧接着对“陋室”的环境和人进行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更展示了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其次,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特别精妙之处。  《爱莲说》  《爱莲说》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人情的批评,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首先,托物言志,立意高远。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突出地表明“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之本的道德信念。作者“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  其次,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文章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衬托,突出“予独爱莲”,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  文章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形”“神”兼备,既准确地表现了她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提示了她的内在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一体。这些描写,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了,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操。  《答谢中书书》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比肩。接下来的十句,作者变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由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山水小品,仅用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本文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优美的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  这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亦真亦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抒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文中的“闲”,绝非清闲之“闲”,绝非不理政事,而是作者对自个身份的自嘲。对于一个胸怀大志却遭受打击的“闲人”来说,其抑郁和忧愤是不言而喻的。但作者并未因此而萎靡,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因而才能在“月色人户”之时“欣然起行”,并找到志同道合的“为乐者”张怀民一同赏月。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能那样迷人。作者将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全是用喻。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将整座庭院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又如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2.《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为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济州司仓参军。后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虏,被迫任伪职。两京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后迁太子左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官至尚书右臣,世称“王右臣”。  他信奉佛教,故作诗饶有禅趣,人称“诗佛”。他的诗尤精五律,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他还兼擅各种艺术,书法、音乐、绘画,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是诗与画,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的妙境。他的诗现存400余首,收于《王右臣集》中。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就是在这次出使途中所作。3.选自《李太白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人,生于中亚碎叶城,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著有《李太白全集》。  李白少年时代就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并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不满两年,被迫辞官离京。基于对腐败社会的深刻认识,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他的大部分诗作,揭露批判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也表现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另外有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有的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有的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寄赠怀念妻室的诗篇,其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在体裁方面,李白《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如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  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想像奇特丰富,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清新俊逸,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当然,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  《渡荆门送别》是开元十三年(725)春天,李白二十五岁时初出三峡,渡过荆门时所作。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隔长江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古为巴蜀荆楚之间的要塞。  4.《游山西村》选自《剑南诗稿》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他生在北宋灭亡之际,很早就有报国之志。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试,名列第二,因秦桧的孙子秦埙落于陆后,秦桧并以“喜论恢复”而除了陆游的名,孝宗时才被起用,先后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和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府中参议军务,他曾在川陕边地过了八九年的戎马生活。

编辑推荐

  《初中文言文新编全解(人教版新课标)(最新版)(第3版)》有以下七大特色:  中考实战 汇集各个省市中考文言文试题;文言释译 重点难点直接穿插在文白之间;重点提示 帮读者弄清本课知识点;能力测试 题型灵活,检测到位;课文赏析 详述作品的风格特色;作者和作品 在历史背景下体味名家经典;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思路,讲述方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初中文言文新编全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对学习文言文很有帮助。
  •   很不错的一本书。编辑确实费了很多的心思的。建议大家买这本书。知识点很全的。
  •   不错,给儿子买的辅导用书
  •   当当的确名不虚传!
  •   我是初三学生这本书不能拿来当理解之用如果是字词查询的话还是可以的
  •   感觉还行,但总觉得和我初中时候用的书差一些,是不是现在的书太多不注重内在质量了?总感觉没有以前的书好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