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册)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胡文瑞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03出版)  作者:胡文瑞  页数:246  
Tag标签:无  

前言

近百年来(1907以来),人们走过了迷惘漫长的低渗透“长征”;60年来(1950以来),石油人经历了可歌可泣的低渗透“创业”;近40年来(1970以来),长庆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低渗透“革命”。虽几经辄试,风雨磨难,终成正果,开创了低渗透油气事业今天之辉煌。《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的书稿,在1998年就有了大致的轮廓。1997年建成中国第一个百万吨级的特低渗透安塞油田,当时就积累了低渗透油田成功开发的资料,便开始着手撰写一本《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的书。但总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低渗透开发的一些认识、理念、技术和管理并不是尽善尽美。2000年苏里格大气田发现,2005年中国第一个特大型气田一一苏里格气田投入规模开发,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机制,大大丰富了低渗透油气事业的实践,加之鄂尔多斯盆地靖安、绥靖、靖边、榆林、西峰、姬塬、白豹和苏里格8大低渗透油气田先后投入开发,2001年长庆规划的2010年实现油气当量3000万吨成长性战略目标指日可待,2008年规划的5000万吨目标已见端倪,这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油气田之一,令人激动!

内容概要

  一部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为样本,专题论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及管理的著作终于问世了。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第一个特大型气田——苏里格气田的发现和投入规模开发,以及鄂尔多斯盆地靖安、绥靖、靖边、榆林、西峰、姬塬、白豹等低渗透油气田的投产,新的认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机制大大丰富了低渗透油气田事业的实践,也激发了作者著述的动力和兴趣。一部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开发为样本,专题论述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及管理的著作终于问世了。这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著作,在论述有关学术问题时,并没有单纯停留在公式推导、逻辑推理等技术和学理层面,而是将其推展到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高度加以认识和概括,使这部专业性著作的背景和视野,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客体走向主体,从被动走向能动,最后旨归低渗透油气田事业的灵魂——人。人的思维空间,人的思想境界,极大丰富了著作的论述层次和认知领域。

作者简介

胡文瑞,1950年出生,甘肃泾川人。长期从事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曾任长庆石油勘探局局长、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现任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省部级一、二等奖7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主要论文50余篇。曾获中国石油铁人科技成就银质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书籍目录

一、什么是低渗透?1.主体观点2.通俗的低渗透3.广义的低渗透4.理论上的低渗透5.前版低渗透标准6.新版低渗透标准7.新老版低渗透标准主要区别8.低渗透气藏定义及标准9.低渗透标准的“五性”关系边栏1:何谓概念?边栏2:何谓标准?边栏3:名词解释二、怎样开发低渗透?1.主体观点2.聚宝盆3.“四层楼”4.地质特征5.世界级难题6.“磨刀石”革命7.破解倒悬之困8.油田开发特点9.气田开发特征10.双重介质渗流理论11.相对均质理论12.攻关二元理论13.意外收获论14.区别对待论15.经济界限理论16.“三从一新”路线17.低成本开发思路18.斤两不拒19.三大基本条件20.八年特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攻关21.七年低渗透气田技术攻关边栏1:庆一井铭边栏2:没有不能动用的储量边栏3:洞察力三、低渗透油田技术创新1.主体观点2.早期油藏描述3.注采井网优化4.规模丛式钻井5.油层顶部射孔6.中等规模压裂7.不压裂投注8.超前精细注水9.适度温和注水10.精细注采调控11.“单、短、简、小、串”地面工艺边栏1:“好汉坡”精神边栏2:胜利者边栏3:塞一井赋四、低渗透气田技术创新1.主体观点2.气藏评价3.富集区筛选4.井位优选(地震)5.快速钻井6.分压合采7.井下节流8.快速投产9.地面工艺10.定压生产11.标准化建设12.技术集成边栏1:开拓者边栏2:天然气时代边栏3:国家十大科技进展五、低渗透油气田管理创新1.主体观点2.全控网络管理论3.创新体制管理4.模式化管理5.数字化管理6.项目EPC管理7.市场配置资源8.一体化管理9.归核化管理10.人性化管理11.关注度新解边栏1:顶层设计边栏2:再创辉煌边栏3:鄂尔多斯盆地石油简史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一、什么是低渗透?2.通俗的低渗透(1)常规开采方式难以开发的油气藏,称之为低渗透。(2)一般情况下,钻井无自然产量,只有经过后期改造和驱替,才产生一定的油气产量,而且是低速流动,故称之为低渗透。(3)储层物性较差且易受伤害,单井产能低或无自然产能,多需采用非常规开发技术才可见经济产能的油气藏,称之为低渗透油气藏。(4)油品性质较好、天然气组分较纯,常规开采方式产不出流体(油、气、水)的油气田,即所谓“磨刀石”油气田、“三低”油气田和“致密”砂岩油气田,统统称之为低渗透油气田。上述表述只是个通俗的说法,包括油气,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采用“毫达西”的概念来表述。不论怎样讲,低渗透已经进入我们视野,进入我们的工作的全过程,进入我们的名词库。我们是不能回避它的,必须面对它,正视它,这就得有个文字表述的概念。上述四种表述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其意思是一样的。目的也是在于探索一种更准确、更通俗的表述。3.广义的低渗透(1)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时因其介质致密、孔喉细小、孔隙结构复杂、固液作用强烈等因素导致流体流动速度较慢,产生与常规渗流不同的渗流力学特征,即低速非线性流特征,称为之低渗透。(2)一般是指储层致密、孔隙度小、渗透性差、流动不符合线性关系(而遵循低速非线性关系)的渗流问题,包括一般低渗透、特低渗透、超低渗透,这些统称之为低渗透。(3)渗透性差、孔隙度小、毛细管作用明显,非均质或相对均质、且易受流度比影响,一般呈现孔隙渗流与裂缝渗流共存的多介质复杂流动状态,称之为低渗透油藏。

后记

俗话说“弹指一挥间”,这本书从动笔到完稿,也经过了十年光阴,寒来暑往,窗前灯下,个中甘苦自知。现在终于完稿了,深感欣慰,但也心怀忐忑。不过,能把近四十年来的实践和认识付诸文字,了却了我的夙愿,所以我欣慰,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低渗透,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我大半生都和低渗透打交道,这一辈子,都和低渗透有着不解之缘。我曾经提出石油勘探开发的“三个重新认识”,其中一条,就是重新认识低渗透。这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低渗透有误解,觉得它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是“食之有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当和低渗透交朋友,热爱低渗透,认识低渗透,才感到它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如今,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油气储量产量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世界范围内,它的作用也受到了普遍重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撰写了这本《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我觉得这是必要也是有益的一项工作。这次完稿的是上册,本来想一次完成,实在精力不济。《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下册,也只有在下半年看能否完稿,已经写了6万余字。在上册里,特意附下册的目录,可以从中一窥全书的面貌。对于我来说,低渗透的话题,并不能随着这本书的出版而结束,反而将继续深入地延续下去。我对于低渗透的实践和认识,是辽阔的大地,是祖国的石油事业。我为自己能身在其中,参与其中而备感幸运。

编辑推荐

《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册》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低渗透油气田概论-迅速崛起的鄂尔多斯盆地(上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