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越崎传

出版时间:2011-2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委员会 编  页数:326  

内容概要

  本书描写了“工矿泰斗”孙越崎从一个山村少年成长成为著名实业家,最后担任国民政府政务委员、经济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以后的经历。突出了他对煤炭、石油方面的贡献,详细介绍了他怎样抓管理,办事业。之中穿插了他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国共两党要人的来往。史料翔实,人物生动,文字流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山村少年
 1 故乡——会稽山中的同康村
 2 耕读世家
 3 父亲“闯关东”
 4 看山读书两不误
 5 走出山村
第二章 学生时代
 1 不甘落后
 2 初为人师和初为人夫
 3 入复旦公学结识邵力子
 4 复旦的学生生活
 5 改名以铭志
 6 入北洋大学与转学理科
 7 发动组织天津的“五四”运动
 8 勇斗直隶省长曹锐
第三章 穆棱初创业
 1 等不及过了阴历年
 2 土匪窝子作营寨
 3 什么都想学
 4 中俄竞赛
 5 为工作唯一的一次流泪
 6 “盗亦有道”
 7 新婚的王仪孟天天流泪
 8 规模粗具次第就绪
 9 初识翁文灏
第四章 不要学位的留学生
 1 奔向异邦
 2 加州巧遇韩大夫
 3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4 旧金山的关帝庙
 5 心系神州
 6 美国的采金术、石油井、煤矿
 7 遍历英法德
 8 经苏联回国
第五章 陕北的石油之光
 1 入国防设计委员会
 2 初次踏上陕北高原
 3 艰难的运输
 4 中国人第一次打出了石油
 5 奔赴新的事业
第六章 整理焦作中福煤矿
 1 中福煤矿的困境
 2 翁文灏受命整理中福
 3 委以重任
 4 “四个一百万”
 5 数管齐下
 6 复杂的路矿关系
 7 抢救李河东矿
 8 蒸蒸日上的中福
 9 顾矿不顾家
第七章 抗战内迁
 1 军训职工
 2 力排众议
 3 万吨设备万里行
 4 孙卢相会
 5 披荆斩棘改造“天府”
 6 一矿变四矿
第八章 迎难而上的油矿总经理
 1 500万美元经费
 2 初期的开发
 3 迎难而上
 4 运输线就是生命线
 5 “为了180万加仑”
 6 蒋介石视察玉门
 7 “利用”委员长
第九章 戈壁滩上的石油城
 1 人是第一位的
 2 让员工安居乐业
 3 总经理作“月下老人”
 4 戈壁滩上热闹的小城
 5 崇高的荣誉
第十章 “工业梦”的破灭
第十一章 投奔光明
第十二章 与企业共存
第十三章 风雨不移强国志
第十四章 暮年壮举
第十五章 功在千秋
孙越崎年表
一部可读的传记佳作(曹禺)
第二版后记(宋红岗)

章节摘录

版权页:“北洋”二字本是我国旧时对北方地区的统称。清政府设过北洋大臣住在天津专办洋务。民国初年又有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弄得“北洋”二字名声不大好听。不过在孙越崎的记忆之中,北洋大学堂却是“桃堤蔼蔼,北运滔滔,巍巍学府北洋高。”北洋大学的创办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一年,那时清政府中的改良派感到中国虚弱,欲学西方,所以在大办洋务的同时,又想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盛宣怀正是抓住了这样一个时机,在大力举办以工商业为主的洋务事业,“轮船、电报、矿务、交通”等实业的同时,还创办了附属于这些企业的带有学堂性质的“训练班”,并明确提出创办正规的“商船学堂”和“矿务学堂”等。1895年秋天,他终于创办了“北洋大学堂”。开始,北洋大学堂设在光绪十一年所建的“博文书院”里。校内设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各一所。这里的二等就有预科的性质。盛宣怀创办北洋大学堂的过程之中,订过两条规矩,其一是循序渐进,不容紊乱,不许中途他鹜。其二是学习专门科学技术,语言文字不过是工具。北洋大学的教学主要是由美国人担任。聘任的很多教师都是美国国内的知名学者,他们在北洋大学的工资比他们在国内还要高。这些外籍教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所以北洋大学毕业的学生质量很高,当时美国和欧洲各国大学的研究院都有明文规定,免试接收北洋学生入院读硕士学位。那时有志学工科的青年都以能入北洋大学为荣。民国初年,北方青年尚以仕途为重,所以北洋大学录取的学生大多数是南方青年。

编辑推荐

《孙越崎传(第2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孙越崎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对于1949年以前着墨较多,对于此后的经历含混其词,编者主要是厂矿背景,对于资源委员会在水电、水利、教育等方面的涉及较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