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延忠  页数:180  

内容概要

《水驱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作者王延忠,系统总结了水驱砂岩油藏在剩余油精细表征方面的研究成果,联系矿场实际,介绍了精细油藏地质建模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以及剩余油三维定量表征技术,对特高含水期整装油田剩余油开发具有很强针对性。
《水驱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可供开发人员、油藏工程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储层精细描述技术
第一节 储层精细对比划分
一、对比划分级别
二、对比划分模式
三、对比划分方法
四、对比划分成果
第二节 沉积微相研究
一、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二、河流沉积微相特征
三、三角洲沉积微相特征
第三节 夹层描述与预测技术
一、夹层分类及其特征
二、井点夹层识别及发育特征
三、井间夹层预测
第四节 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技术
一、测井资料标准化
二、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的建立
第二章 储层精细三维地质建模
第一节 概述
一、国内外发展概况
二、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介绍
第二节 建模数据准备及模型网格设置
一、数据准备
二、模型网格设置
第三节 精细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一、构造模型
二、高精度储层格架模型
三、储层属性模型
第三章 剩余油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
第一节 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
一、微观剩余油驱替过程
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三、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
四、微观剩余油控制因素
第二节 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一、层间地层系数对层间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二、夹层对层内剩余油控制作用
三、韵律性对层内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四、储层平面非均质对平面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五、井网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第四章 剩余油定量表征技术
第一节 剩余油定量研究方法
一、剩余油描述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二、剩余油的研究方法
三、剩余油研究方法分析
第二节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一、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建立技术
二、历史拟合技术
三、剩余油定量表征指标
第三节 剩余油三维定量表征系统
一、软件开发方法
二、软件系统主要功能
第五章 剩余油潜力分析
第一节 剩余油富集区筛选标准
一、剩余油饱和度标准确定
二、剩余可采储量标准确定
三、剩余油潜力区级别划分
第二节 剩余油潜力分析
一、典型单元概况
二、剩余油潜力分析
第六章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开发对策
第一节 层系重组开发技术
一、层系井网重组的原则
二、层系重组技术经济政策界限
三、层系重组方案及优化
第二节 特高含水期井网加密调整技术
一、典型单元概况
二、正对行列井网调整技术
三、交错行列井网加密调整技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0%的可动石油储量,因储层在垂向上和平面上的各种非均质性隔挡和界面条件,被滞于地下而无法采出。到2010年,我国70%以上的油田与世界上许多油气田一样,都已进入了高含水期开采阶段,而胜利油区中高渗整装砂岩油藏综合含水已高达94.6%,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达90%,地下油气水的分布极为复杂。为进一步挖潜特高含水期整装油藏剩余油,增加可采储量,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开展精细储层描述研究是基础。第一节 储层精细对比划分储层精细对比与划分是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也是精细油藏描述非常重要且关键的环节。一、对比划分级别根据陆相沉积旋回性及岩性、电性、含油性的组合,地层划分可分为六个级别。含油层系(一级):相当于一级沉积旋回,由沉积条件、岩石类型、流体性质等基本相似并相邻的若干油层组组成的一套含油(气)层系,各个一级旋回之间以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的方式相接触,如胜利油区主要一级旋回含油层系包括馆陶组(Ng)、东营组(Ed)及沙河街组(ES)。油层组(二级):相当于二级旋回,由分布状态、岩石性质、流体性质相似,并相互靠近的一套油(气)层组组成,二级旋回间沉积相类型有明显变化或不整合,是形成该层系生储组合的基础。在上述一级旋回中可分别划分为出几个二级旋回,胜利油区馆陶组可划分为馆上段、馆下段,东营组可分为东一段、东二段、东三段,沙河街组可划分为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

编辑推荐

《水驱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水驱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精细表征技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