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2出版)  作者: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  页数:491  

内容概要

  《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2008-2010年)》收集整理的57篇论文涵盖了中国石油二次开发工程在二次开发理念和重构地下认识体系、重建井网结构、重组地面工艺流程“三重”技术路线指导下取得的多方面研究成果及实践应用,可为老油气田开展二次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2008-2010年)》可供石油勘探开发科技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综合二次开发理论和技术实践对二次开发的研究工作和若干问题的进一步探讨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曲流河点沙坝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地下储层内部构型预测的思路与方法扶余油田渐弃型曲流河砂体构型刻画技术方法吐哈高含水轻质油藏二次开发技术对策吐哈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单砂体识别描述扶余油田水淹规律研究与技术对策高尚堡深层北区沙河街组Es;¨亚段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砾岩油藏非均质性定量表征在剩余油预测中的应用二次开发阶段河流相储层单砂体精细表征与应用二次开发单砂体储量快速计算软件及应用萨尔图北部过渡带二次开发蒸汽驱注汽参数优化研究新海27块厚层底水油藏二次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部署研究中深层超稠油油藏SAGD跟踪调控技术研究扶余油田二次开发工程配套技术研究辫状河储层单砂体精细地质建模与剩余油分布研究冀东南堡陆地中深层多层砂岩油藏井网层系重组研究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水驱油规律研究与应用港西复杂断块油田二次开发油藏工程深化研究与实践河流相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及内部构型研究老油田二次开发调整合理井网密度计算方法冲积扇砾岩储层构型分析与水驱油规律砾岩油藏水淹层测井解释方法克拉玛依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单砂体精细预测克拉玛依油田六、七区克下组油藏精细注采技术研究轮南油田二次开发三维采集、处理、解释技术轮南油田基于夹层描述的动态分析及剩余油刻画技术老君庙油田二次开发试验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挖潜对策二次开发高含水期密闭取心储层及剩余油分布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侏罗系老油田二次开发技术研究    重建井网结构老油田二次开发层系及注采井网重组意见老油田二次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层系重组方案快速优选法套管损坏机理及预防对策研究流程与方法水平井化学控水技术研究及在二次开发中的应用膨胀管技术在老油田二次开发中的研究与应用港西油田二次开发砂害治理技术优化研究与应用港西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油水井封堵弃置配套药剂与工艺研究试验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二次开发钻完井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蜀南地区碳酸盐岩有水气藏治水采气技术二次开发斜井降斜钻井方法研究尕斯库勒油田E1油藏井网结构重建方式探讨水平井技术在复杂断块稠油油藏二次开发重建井网结构中的应用    重组地面工艺流程二次开发油田地面低成本技术及措施研究扶余油田二次开发地面配套技术新疆油田二次开发地面集输注水工艺技术研究    二次开发深部调驱二次开发调驱注水无效循环识别技术关于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工作的思考深部调驱方案设计及现场实施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探讨深部调驱采出液中SMG浓度的检测方法研究扶余油田西17-19井区水驱优势通道识别技术研究与应用柳中油藏复合段塞深部调驱技术研究与应用大港港西油田二次开发调驱技术优化研究与应用    二次开发经济评价对二次开发经济评价方法的认识和建议二次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模型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章节摘录

  如何在油藏进入“三高”阶段后,继续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为此在二次开发工程第一阶段开展了转换开发方式的论证。油藏温度,储层、流体性质均符合气驱条件。南区南部跃16-7和跃17-7井区,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较高,无边水和断层影响。选择该区域开辟注空气试验。4.4立体优化  在层系和油藏层面,对单层井网结构重建方式进行有效组合,技术上达到工作量与效益的最佳平衡,是立体优化的目的所在。为此,从复合砂体内部剩余油富集部位,单层平面剩余油变化情况,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富集区叠合程度三个方面开展研究,提出了按现有井网的综合治理,现有井网重组,水平井加密,直井加密的优先次序,进行立体优化。  对于注采井组内部,在复合砂体不同部位的剩余油富集,细分注水采油和深部调驱相结合的立体治理,无疑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分析结果显示,水下分流河道形成大孔道比例高,水淹速度快。对这类复合砂体内部大孔道,单纯的调驱不能有效封堵高渗条带,出现调驱剂被推移到油井采出的现象。采取调堵结合,油水井封堵下部层位,对上部层位进行调驱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水驱效率。  单层剩余油富集区的剩余可采储量基础是能否加密挖潜的决定因素,对于剩余储量规模达到水平井部署要求的区域,以挖潜剩余油为第一目标,优先部署水平井。在小型的剩余油富集区,非主力层产吸状况差,油水井措施难以动用。因此,选择对注水受效好,地层压力高,位于河口坝主体部位的主力和次主力层采取补孑L措施。2010年5口井不同类型的小层补孔验证结果显示,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初期产能达到3-5t/d。而非主力砂体补孔后,产液量和产油量没有明显变化,因此,这类层暂时不予考虑。  对于纵向上同一井区剩余油富集的情况,实际论证过程中发现,单纯的直井加密方式很难形成有效的,有利于剩余油驱替的注采关系,因此,考虑现有井网的重组,结合直井加密的方式。而纵向上多个层具有水平井部署潜力的区域基本在构造边部,考虑到砂体发育程度的风险,采取先深后浅部署水平井方式,以检验上部目的层段的砂体发育状况;上部层位发育程度好的情况下,对其余层部署多分支水平井。5结论  井间剩余油精细研究是重建井网结构的基础,水流优势通道的分析是落实井间剩余油的核心。针对七类剩余油模式,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动态信息,“先稀后密,先老后新,井组关联,”的研究方法,较好地识别了井间剩余油富集区。  遵循“整体控制、层内细分、平面重组、立体优化”的技术原则,提出了单层、层系、油藏不同层面的控制要素,确定了约束界限。提出了整体现有井网重组,立体综合治理,水平井和直井挖潜四类方式。着重探讨了针对不同剩余油模式,采取不同的措施优化组合方式。为重建井网结构梳理了最佳技术途径。为二次开发方案多视角、多层面的对比优选提供了前提。  ……

编辑推荐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编写的《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2008-2010年)》收集的57篇论文涵盖了中国石油二次开发工程在“三重”技术路线指导下取得的多方面研究成果。在重构地下认识体系方面,重点介绍了不同沉积类型单砂体及内部构型刻画技术、单砂体内部剩余油描述技术及基于二次开发的精细地震处理与解释成果。在重建井网结构方面,重点介绍了不同类型试点油藏基于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层系细分和井网重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和注采井组优化调整技术方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石油二次开发技术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