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科技文献  作者:周逸平//王富春  页数:520  

前言

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的一个复杂体系,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行血气,营阴阳,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功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经络理论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它指导着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灵枢·经脉》指出:“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这就是古人对经络在中医基本理论中地位的最好概括。经络和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象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以五脏为中心,六腑相配于五脏,气、血、精、津、液则是脏腑功能产生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中医理论要突破,首先经络理论要突破!经络和经脉脏腑相关研究是最有希望的突破口和结合点,经络理论的阐明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医学和整个医学科学的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的创立,为现代生命科学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经络研究历经50年,从经络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开始,进而转向经络实质的研究。

内容概要

本书对近年来经络与脏腑相关的理论与临床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发展概况、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经络脏腑相关的现代基础,并分别详尽介绍了十四经的气血流注规律、与本脏本腑的联系、与表里脏腑的联系及与其他脏腑的联系,全面归纳和总结了经络与脏腑相关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成果,最后对经络理论研究的战略意义和思路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    本书是近年来经络脏腑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资料全面,内容丰富,科学性强,既突出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实用性又反映了实践验证理论的科学性,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是各级医学院校、科研院所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周逸平,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32年生,江苏溧阳人。1955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原东南医学院),后在中医学院任生理教师,与孟昭威从事经络现象和针灸原理以及重复朝鲜金奉汉等的研究。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卫生部针刺麻醉和经络针灸原理研究,并成立安徽医学院针麻经络研究室并任主任,承担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经络攀登计划,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和重大基础前期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先后成立了安徽中医学院经络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安徽中医学院经脉脏腑研究中心。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长期从事经络现象、经脉脏腑相关、针刺镇痛、针法灸法、针灸治病的工作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经脉脏腑相关是经络理论的核心”这一重要学术思想,并从临床实践、动物实验等角度,运用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基因芯片等技术,系统而全面地论证了手少,阴心经与心脏具有相对特异性联系,并提出“心主二经”、“心脑同病”、“心脑同治”的观点。进而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经脉脏腑相关与脑联系的主要途径,是中西医理论结合和新医学体系建立的突破口。并于1999年第3期《针刺研究》、1999年9月8日《中国中医药报》和1999年11月5日《健康报》上发表,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曾先后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以及卫生部、安徽省科技奖励,同年获安徽省科技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先后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四等奖四项,获中国针灸学会基础三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论文一等奖,并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中华心血管杂志》、《中华理疗杂志》、《生理学报》、《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医杂志(英文版)》、《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以及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0余篇,编著了《实验针灸学》等教材。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经络理论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古代经络理论发展概况  第二节  近现代经络理论发展概况第二章  经络理论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经络概述  第二节  经络与营卫血气  第三节  脉度、骨度与腧穴  第四节  标本理论  第五节  气街与四海理论  第六节  根结、关阖枢与皮部  第七节  经络诊法第三章  经络脏腑相关的现代基础  第一节  经络脏腑相关的神经学机制  第二节  经络脏腑相关的其他联系途径第四章  肺经、大肠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肺经、大肠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肺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大肠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肺经、大肠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五章  脾经、胃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脾经、胃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脾经脏腑相关的,1名床应用  第三节  胃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脾经、胃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六章  心经、小肠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心经、小肠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心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小肠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心经、小肠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七章  肾经、膀胱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肾经、膀胱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肾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膀胱经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  第四节  肾经、膀胱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八章  心包经、三焦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心包经、三焦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心包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三焦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心包经、三焦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九章  肝经、胆经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肝经、胆经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肝经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  第三节  胆经脏腑相关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肝经、胆经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十章  任脉、督脉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第一节  任脉、督脉与脏腑的联系  第二节  任脉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  第三节  督脉脏腑相关的临床研究  第四节  任脉、督脉与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第十一章  经络理论研究的战略意义和思路  第一节  经络理论核心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思路  第二节  中医针灸的信息化研究  第三节  基因芯片和蛋白质组学等大规模研究是重点  第四节  针灸与基因技术相结合  第五节  fMRI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六节  针灸刺激的定量化研究  第七节  针灸预适应的研究  第八节  针灸与发育生物学的结合  第九节  虚拟人技术  第十节  合作研究  第十一节  脑与经络脏腑相关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探讨主要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④以粗细分经络:经络系统中,经脉是主干,犹如树干,较为粗大,具有粗、长、大的特点,《内经》称之为“大经”,如《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络脉是分支,犹如枝权,较为细小,具有细、短、小的特点,《内经》称之为“小络”。如《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⑤以数量多少分经络:经脉有固定的数目,包括十二经脉,督脉、任脉、冲脉等;而络脉,除了十五大络有详细记载外,还谈及了胃之络、胞之络,及数以万计的孙络、浮络。这主要与其生理功能有关,经脉内连脏腑,呈线状沟通肢体;络脉则联络四肢百骸,呈网状联络周身。(2)经脉数目的记载:经脉数目的发展过程是从少到多的演变,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中,经脉数已达到十一条。有人曾经推测,经络理论的发展可能经历了这样一段时期,即早期的经脉只有足六脉。理由是从帛书《阴阳十一脉》及《脉书》看,凡足六脉名前均不冠以“足”或“胫”字,只有手脉名前才冠以“臂”字以别之,但在足六脉病候下只有“足太阴”、“足少阴”二脉前冠有“足”字,其余四脉皆不冠以“足”字。帛书《五十二病方》灸方中足脉脉口名同样不加“足”字。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足六经首先采用三阴三阳命名法,而手六经(或五经)采用这种命名法则相对要晚一些。因此我们在《内经》等早期文献中所看到的以三阴三阳命名的六经往往指足六经,所以即使历史上真的存在过“六脉”经脉系统,其六脉也不可能只是足脉而无手脉。直到《内经》问世,才有完备的十二经脉记载,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灵枢·五乱》中说:“经脉十二,以应十二月。”以这种人应自然的思想,确定了十二经脉,以经脉配十二月,建立经脉周而复始的循环。但十二脉的建立不是说经脉只有这十二条,因为古人视“十二”为天之大数,不可变动,故不足十二条经脉需要补充,为了使十二经脉与脏腑一一配属,《内经》将原先五脏中的心脏一分为二分为“心”与“心包络”,以凑足“六脏”而配六条阴经;而多出来的经脉就需另立一类。

编辑推荐

《经络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是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络脏腑相关理论与临床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贵不说,内容很多是书本的老生常谈,建议不用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