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化学工业  作者:杨琳  页数:273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全国五年制高职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的组织下,为高职学生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通用教材。    本书根据教育部社政司关于高职高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该"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要求,以及"'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吸取了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实践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该书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紧密结合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实用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全国五所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副教授、高级讲师。各章的撰写者为:杨琳(第一章、第二章),王珏(第三章),杨军(第四章),李梅(第五章),张环英(第六章、第八章),邓卫东(第七章)。全书和教学大纲由杨琳修改统稿,李学雷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郑州工程学院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重庆交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内容概要

  教材根据教育部社政司关于高职高专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着重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和要求,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艺型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本着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原则,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兼顾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体现了较强的适用性;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体例上,既保持了教材的规范性,又体现了形式的新颖性;在写作风格上,既坚持了表达的严谨准确性,又体现了叙述的生动流畅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本教材特点如下:(1)既保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又兼顾高职学生的知识层次,有较好的实用性;(2)紧密结合当代实际,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3)文字和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新意。

书籍目录

第一章智慧之光的思想探源——正确认识哲学的历史发展,树立历史的观点第一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特点三、哲学的价值和功能第二节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二、古代希腊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三、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第二章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三节学好哲学,终生受益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第三章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正确理解物质和精神、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时间与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第二节意识的起源与本质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二、意识的本质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四、意识和人工智能第三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四章辩证思维的无穷奥秘——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特征和规律,树立辩证思维的观点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三、两种对立的发展观第二节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质量互变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第三节辩证思维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四、内容和形式五、现象和本质第四节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工作、学习方法第五章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树立实践的观点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一、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一、真理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六章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正确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树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第一节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二、两种对立的社会历史观三、唯物史观是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第二节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辩证关系一、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三、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第四节社会的基本结构一、社会的经济结构二、社会的政治结构三、社会的意识结构第七章探求社会历史演进之谜——正确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动力,树立生产力最终决定作用的观点第一节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第二节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三、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第三节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正确认识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价值观第一节社会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一、社会进步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二、社会进步标准的特殊性与统一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与选择性四、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第二节人的本质与人的价值一、人对自身的认识历程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和价值的科学揭示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第三节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附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一、人对自身的认识历程    关于人的学说,发端于奴隶社会。3000多年前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留下这样的碑文:“认识你自己”。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人类认识的足迹,几乎每一著名的或重要的哲学家都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到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关于人的学说已积累了大量的思想材料。    古代希腊最早以理论形式反映了人类自我认识的状况。柏拉图认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普罗塔哥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说法,如“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这些说法,虽然都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人,但这时对人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    对人作系统研究的,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科学家。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及其思想家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反对封建统治和宗教神学,开展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史称“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旗帜,他们宣扬人性,反对神性,要求人权,反对神权,主张个性解放。这些思想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本质的认识。    从16世纪到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逐步成长、发展并得以最后的确立,资产阶级思想家以科学为基础,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人。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主张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费尔巴哈更是直接地指出:“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    在古代哲学中,有理性解释人的本质特性的传统。古希腊哲学家宣称,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在于人有“逻各斯”,即理智和理性;在近代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是有理性的存在物;在康德那里,理性是人所特有的本性,“人是目的”;在黑格尔那里,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主体是“绝对精神”。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