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回顾与展望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页数:146  字数:275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神秘的南极洲,因其广袤的冰雪大陆,严酷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神奇的自然景观,铸就了科学研究的圣地,令古往今来众多科学家、探险家神往。  随着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南极地区和全球环境-9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对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彰显出来。 目前全球已有28个《南极条约》协商国在南极建立了70多个科学考察站,开展气候、生物、冰川、海洋、测绘、地质与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天文、环境与生命科?等学科的科学考察活动。  我国开展极地考察活动起步比较晚,1984年才开始组织第一次南极考察,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各界的大力参-9和支持下,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先后在南极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在北极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先后有“向阳红lO”号、“极地”号、“雪龙”号等科学考察船承担了极地科学考察任务,建立了数十个不同研究方向的极地科学研究实验室,成功地组织了26次南极考察、4次北极考察、7个年度北极黄河站地区考察,并成功地组织?5次南极内陆考察和4次格罗夫山地区考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后勤支撑保障体系。

书籍目录

引言第1章 格罗夫山考察 1.1 首次格罗夫山考察  1.1.1 任务计划及意义  1.1.2 现场实施情况  1.1.3野外科考成果  1.2 第二次格罗夫山考察  1.2.1 任务计划及意义  1.2.2 现场实施情况  1.2.3 野外科考实施情况与成果 1.3 第三次格罗夫山考察  1.3.1 任务计划及准备工作  1.3.2 现场实施情况.+  1.3.3 野外科考成果 1.4 第四次格罗夫山考察  1.4.1 任务计划及意义  1.4.2 现场实施情况  1.4.3 野外科考成果 1.5 经验与建议  1.5.1 几点经验  1.5.2 几点建议第2章 格罗夫山科研成果 2.1 格罗夫山地区地质及区域大地构造研究 2.2 南极陨石的科学意义及格罗夫山陨石研究.  2.2.1 南极陨石研究的科学意义  2.2.2 我国南极陨石的发现和收集  2.2.3 格罗夫山陨石的分布特征  2.2.4 我国南极陨石的分类与共享平台建设.  2.2.5 格罗夫?陨石的类型分布特征  2.2.6 南极陨石研究 2.3 新生代古气候环境研究  2.3.1 冰川地质地貌  2.3.2 沉积岩漂砾  2.3.3 极寒冷荒漠土壤  2.3.4 孢粉组合  2.3.5 岩石暴露年龄 2.4 格罗夫山测绘和遥感工作  2.4.1 格罗夫山地区重要的基础性测绘工作  2.4.2 格罗夫山地区卫星遥感应用研究 2.5 格罗夫山冰雪和气象考察  2.5.1 格罗夫山地区的天气气候特征  2.5.2 格罗夫山冰雪考察第3章 格罗夫山考察研究展望 3.1 格罗夫山中继站与自动气象站建设  3.1.1 格罗夫山中继站建设  3.1.2 格罗夫山自动气象站建设 3.2 格罗夫山科学考察与研究  3.2.1 地质与地球物理考察研究:  3.2.2 格罗夫山地区陨石及宇宙尘收集与研究  3.2.3 南极新生代冰盖进退及古环境研究  3.2.4 地面三维激光精确测绘、基于航空激光雷达的大面积精确测、冰下环境遥感探测第4章 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 4.1 南极区域保护及管理  4.1.1 南极环境保护  4.1.2 南极区域保护体系?提出与演变  4.1.3 南极区域保护体系的设立与管理  4.1.4 南极区域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成效与问题  4.1.5 南极特别保护区的设立与审批 4.2 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设立   4.2.1 格罗夫山哈丁山区域的保护价值  4.2.2 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设立背景与准备工作  4.2.3 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获准设立  4.2.4 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管理计划概要 4.3 我国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管理与未来展望  4.3.1 我国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4.3.2 特别保护区建设的趋势与未来建议参考文献英文摘要附 录 附录1 中国历次格罗夫山科考队员名单 附录2 有关格罗夫山的部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附录3 首次格罗夫山考察的冰原岛峰登记表 附录4 关于格罗夫山区冰原岛峰及典型地形地物命名的建议报告 附录5 格罗夫山中继站设备配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1.3野外科考成果1.1.3.1核心区地质填图及地质研究在哈丁山和萨哈罗夫岭设立了4个永久性大地水准标,完成核心区110km2的平面地形图部分数据的采集。南于“J6”型经纬仪出现机械故障,致使核心区1:2.5万地形图的目标未能实现,此次仅能完成平面图。建议下次配备较先进的设备,如耐低温的全站仪等,一方面可保证顺利T作,另一方面也可大大提高效率。本次队采集的数据仅为今后实施全区地形图测绘工作打下基础。南于缺乏详细的地形图,地质考察仅进行了核心区基础地质路线勘查。考察队获得大量岩石样品和野外记录,了解了该区岩石组成,构造样式及运动状态,在野外进行了岩石变形变质的初步分期与特征等考察,为今后开展室内格罗夫山变质作用与年代学研究,主要构造热事件对比研究,伊丽莎白公主地岩石罔在冈瓦纳古陆的形成与裂解过程中的构造演化模型和格罗夫山核心区小比例尺地质填图等打下坚实的基础。1.1.3.2冰川地质地貌及古环境变化遗迹的发现发现一些可能成为科学研究新生长点的重要自然现象,如:①该区大部分岛峰都有明显的冰蚀地貌与风蚀地貌特征,较高的岛峰上可看到二者的分界线,通过观测研究这些分界线的高度和机理,即可确定该地区古冰盖曾经有过的最大高度。若进而将同类分析扩大至南极其他内陆山脉,就可能为研究距今1.8万年前地球末次冰期极盛期时,南极冰盖的最大厚度提供直接的依据。结合北极和中纬度的研究,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末次冰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模和过程。②通过岛峰岩石崩塌速度和蓝冰碎石带的长度,可以较精确地计算出不同冰流的速度,为南极冰盖运动学研究提供更准确的地区性数据。③对山区溶冰水潭的观测,可以直接监测现代气候变化的过程。④根据岩石陡坡溶冰水流和地形分析,以及蓝冰颜色的变化,该区很可能存在冰下湖泊,而且将是冰层最薄,最容易钻探的古老冰下湖。众所周知,冰下湖水和沉积物是研究近代气候环境变化的最宝贵素材。果真如此,那无疑将又是一件轰动南极科学界的大事。⑤在蓝冰区发现几处碎石陇岗,很可能是古冰川的冰舌堆积垅堤,即7000年前地球气候最暖时南极冰川末端的位置。

编辑推荐

《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回顾与展望》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回顾与展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非常好的一本书,有收藏价值。
  •   需要了解那边的情况,但因为那边去的人少,应此相关的论文和书籍都不是很多。终于发现了这么一本书,买回来研究一下。主要是介绍了一下过去四次的考察情况,介绍了一下那边的自然条件。也没有太多的内容,通过它也只能是了解个大概的情况,毕竟是个非常陌生的地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