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

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日本国国土交通省关东地方整备局  页数:92  

内容概要

  东京湾现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是在总结经济发展与东京湾环境问题史以及海洋环境管理历程中提炼出来的。我们可以看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环境管理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建立人与海洋的和谐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研究《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对准确判断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形势,确立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和海洋管理的战略对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书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的部分内容。

书籍目录

1 东京湾及其流域概况
 1.1 概要
 1.2 自然状况
 1.3 社会经济状况
 1.4 环境状况
2 环境问题形成的历史
 2.1 人类生活与海的关系
 2.2 东京湾利用的历史
 2.3 渔业发展史
 2.4 填海造地的历史
 2.5 东京湾与经济的高速发展
 2.6 水污染与海洋灾害的历史
 2.7 淡水注入及其污染物负荷
 2.8 环境管理历程
 2.9 国民环境意识的变化
3 环境恢复与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人口集中和产业密集
 3.2 陆源污染
 3.3 自然海岸、藻场、滩涂的丧失
 3.4 东京湾的港口
 3.5 各种人类活动
 3.6 鱼产地“江户前”的效应
4 环境恢复与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方向
 4.1 环境恢复与建设对策的基本指导思想
 4.2 环境恢复与建设的目标
 4.3 今后努力的基本方向
5 具体对策措施
 5.1 水质改善计划
 5.2 生物生存环境改善计划
 5.3 清洁计划
 5.4 水环境的连带协作计划
 5.5 调查监测计划
6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6.1 恢复与建设人与海的亲近和接触
 6.2 良好水环境的恢复与建设
 6.3 生物生存环境的恢复与建设
7 执行体制和PDCA程序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针对陆地或海域上的各种住宅、城市、产业以及社会基础设施等进行开发或维护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对策,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然而,即使每个单独的开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很小,如果从东京湾及其流域的总体和长期累积来看,这些开发建设项目会对东京湾自然环境产生污染负荷增大、水质恶化、海域面积减少、海流变化等累积影响。为此、在对东京湾环境进行恢复和建设时,其基本出发点是采取从陆地到海洋的长期综合措施。  人与海是自然相连的,建港和工业用地等占用自然海岸线,或者人工构造物直立护岸阻断了人与海的接触,公众对海的留恋以及海洋文化正在消失。潮间带是水和陆地生态系逐渐变化的缓冲带,对人类、海洋生物及环境安全而言,都是重要的区域。为了东京湾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和环境恢复与建设,好比是一个手推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在开发利用的所有阶段,把环境的观点纳入同等地位十分重要。  也就是说,在对东京湾及其流域的河流、道路、下水道、港口、飞机场等社会基础设施进行整治的同时,把东京湾的水环境也纳入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范围,把环境的恢复与建设作为国土交通行政管理的重要使命,积极努力完成。  不言而喻,在开发利用东京湾之际,需要致力于研究减少环境影响的对策,而恢复过去已经恶化或丧失的环境也十分必要。在这些情况下,不应局限于仅考虑每个项目的具体环境影响,而要从东京湾及其流域的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去认识海湾、流域的相互关系。从环境信息的收集到计划的制定、实施以及基础设施和设备管理,必须以居民、渔民、NPO(Non Profit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企业、研究者等多种成分为主体,联合协作,全民努力。为此,在积极公布环境信息的同时,还要设置联合协作的联络场所,让各界人士、团体对恢复东京湾的环境具有认同感,引起共鸣,让国民的视线或多或少转向海洋或者东京湾,构建亲自参加实施计划的组织机构。恢复人与海的亲近,海与陆的连接,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鉴于国家或者地方自治团体目前的财政状况,并不是要求他们去做对改善东京湾水环境效果显著但却实施困难的措施和项目,而是去实施规模较小又能够实现的措施和项目。应该具有“与现在相比即使对水环境有很少的一点改善就很好”的基本态度。以摆脱流人负荷增加——封闭性海域——富营养化——赤潮发生——有机物沉积、分解——贫氧水团——青潮发生这一恶性循环为宗旨,取得切实可行的具体成果。   ……

编辑推荐

  《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是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成果“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东京湾环境恢复与建设规划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比较系统的研究,值得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