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刘修德  页数:300  字数:460000  

内容概要

  近年来,随着港口、修造船、电力、石化等临海工业的大规模建设,福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向海洋要发展、要空间、要后劲,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趋向。这一战略趋向,导致福建围填海需求剧增,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如何科学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长远,牵动大局,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思考的重大问题。2005年1月,福建省政府黄小晶省长在听取全省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汇报时,针对福建省围填海造地需求与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高度出发,高瞻远瞩地提出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要对全省重点海湾开展数值模拟与环境研究,科学合理地实现和保障福建省海湾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重点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与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撑。

书籍目录

第0章  概述
0.1 工作背景
0.2 目的和意义
0.3 研究内容
0.4 总体技术路线
0.5 法律法规、技术规程规范
0.6 主要研究成果
第1章 海湾概况
1.1 海湾资源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区位条件
1.1.2 自然环境条件
1.1.3 主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1.2 海湾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1.2.1 历史沿革与行政建制
1.2.2 人口与城镇
1.2.3 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1.3 海湾海洋功能区划
1.3.1 港口航运区
1.3.2 渔业资源利用和养护区
1.3.3 保留区
1.3.4 其他功能区
第2章 海湾围填海活动回顾性评价
2.1 历史围填海工程
2.1.1 历史围填海工程概况
2.1.2 围填(围垦)区开发利用现状
2.1.3 围填海活动综合评述
2.1.4 典型围填海工程
2.2 水动力环境评价
2.2.1 历史资料分析
2.2.2 补充调查数据资料分析
2.2.3 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2.4 围填前后的动力环境改变
2.2.5 评价结论
2.3 环境化学评价
2.3.1 补充调查数据资料分析
2.3.2 历史资料分析与回顾性评价
2.3.3 围填前后水质变化评价
2.3.4 围填前后沉积物质量变化评价
2.4 环境容量评价
2.4.1 沙埕港入海污染物污染源分析
2.4.2 沙埕港围垦前后环境容量变化计算
2.4.3 评价结论
2.5 沙埕港生物生态环境评价
2.5.1 历史资料分析与回顾性评价
2.5.2 补充调查资料
2.5.3 围填海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的价值评估
2.6 海域资源影响评价
2.6.1 海洋自然资源实物量分类核算
2.6.2 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洋自然资源价值损失评估
2.7 社会经济评价
2.7.1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及基本方法
2.7.2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及基本方法
2.7.3 主要围填海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2.7.4 海湾围填海活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2.7.5 社会经济益损分析
2.8 围填海综合评价
2.8.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8.2 围填海活动的正面效益
2.8.3 围填海活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第3章 围填海项目预测性评价
3.1 海湾地区经济现状及发展要求
3.1.1 社会经济及海洋经济发展特征
3.1.2 地区经济及海洋经济发展预测
3.2 围填海需求及围填海方案设计
3.2.1 围填海规划与需求分析
3.2.2 围填海方案设计
3.3 各围填海方案水动力环境影响评价
3.3.1 数值模拟
3.3.2 评价结论
3.4 环境容量影响评价
3.4.1 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污染源源强预测
3.4.2 环境容量评估
3.4.3 环境容量价值评估
3.4.4 评价结论
3.5 各围填海方案对海洋化学环境影响分析
3.5.1 水质
3.5.2 海洋沉积物质量
3.5.3 海洋生物质量
3.6 围填海活动对生态影响评价(预测性评价)
3.6.1 技术方法与评价指标
3.6.2 各围填海方案对生物生态的影响分析
3.6.3 各围填海方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害预测
3.7 海洋资源影响评价
3.7.1 围填海活动海洋资源损失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
3.7.2 海洋自然资源分类核算
3.7.3 沙埕港围填海活动造成的海洋自然资源价值损失评估
3.8 沙埕港海域围填海活动社会经济效益预测性评价
3.8.1 预测性评价的理论、原则和方案内容研究
3.8.2 围填海供选方案区域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预测性评估
3.8.3 围填海供选方案区域开发利用的社会效益预测性评估
3.9 围填海方案综合分析
3.9.1 动力环境预测性评价方案优选
3.9.2 环境容量预测性评价方案优选
3.9.3 生态环境预测性评价方案优选
3.9.4 海洋资源预测性评价方案优选
3.9.5 沙埕港社会经济损益预测性评价方案优选
3.9.6 综合方案优选
3.9.7 政策建议
3.10 极端事件评价
3.10.1 百年一遇台风极端增水的推算
3.10.2 百年一遇台风极端增水条件下泥沙运移规律分析
3.10.3 百年一遇台风极端增水条件下冲淤变化量分析
第4章 结论和建议
4.1 主要结论
4.1.1 水质评价结论
4.1.2 生物生态评价结论
4.1.3 小结
4.2 存在问题和建议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006年4月中旬,课题组完成了围填海回顾性评价。  2006年4月22日至5月6日,项目组开展了罗源湾和沙埕港的春季调查工作,工作任务与方案基本与第一次调查相同,为了更好地了解沙埕港的泥沙和温盐水平分布,项目加强了大面站的观测,站位数目增加了1倍。  2006年4月下旬,课题组6人赴罗源县和福鼎市进行第4次资料收集,重点收集社会经济发展和围填海项目的成本经济技术指标,并对部分围填海项目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走访。  2006年5月1-3日,针对专家提出的有关意见,项目组成员在罗源宾馆召开第四次研讨会,重点解决罗源湾和沙埕港的工况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会议邀请了罗源县和福鼎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有关领导参加,在充分了解海域土地需求的基础上,一同参与海域围填海工况设计。  2006年5月下旬,完成罗源湾和沙埕港围填海各10种工况的方案,并送给有关专家审阅,最后确定。  2006年5——7月,相关实验室对第二航次采集的样品进行了检测、分析和资料整理工作,并完成了航次报告。  2006年6月初,课题组在青岛进行第五次研讨会,针对最终确认的工况方案,讨论模型评价的具体方案。根据沙埕港和罗源湾的特点和保护目标,提出评价敏感点,制定有荚评价技术方案。  2006年7月初,课题组完成了水动力模型的计算工作,提出了有关水交换率、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和方案。  2006年7月3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第二次中期检查,对课题工作给予肯定,但子课题进度不一,影响了总体进展。专家在各专业方向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为课题研究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006年7月底,课题完成了大数据量的模型运算和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工作,完成了有关模型结果的动态演示系统,开始了文字材料的整理和撰写工作。  2006年8月上旬,水质环境、生物生态小组完成了各航次资料的现状评价工作,全面开展预测性评价工作。  2006年8月中旬,讨论综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组织专家和课题负责人讨论并确认了围填海项目综合评价标准体系。  2006年9月8日,课题进行初审,并组织力量修改。  2006年9月15日,进行课题验收。  2006年9月23日,进行课题最终评审。  ……

编辑推荐

刘修德主编的《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沙埕港》首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分析总结福建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教训,研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首次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整合国内一流海洋科技力量的方式开展研究,实现了福建省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海洋强省战略实施、政府科学决策,使海洋科技在关键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福建省海湾数模与环境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