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年报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作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编  页数:182  

前言

  气候问题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与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因此,加强气候系统的监测与研究,对于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联(ICSU)早在1979年就共同制定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并组织各成员国实施气候资料(包括气候系统监测)、气候应用、气候影响研究、气候变化研究等各子计划。  在世界气候计划的指导下,WMO在1984年就实施了“气候系统监测(CSM)”项目,并发布了“CSM月公报”、“特别咨询”、“CSM年度摘要”等。这些出版物的发布,向WMO各成员提供了全球气候系统的重大波动或异常方面的综合情报,对各国开展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国于1990年在国家气候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月尺度的气候监测业务系统,并发布“月气候监测公报”,并于1996年开始发布“年气候监测公报”。随着气候监测内容的不断扩展,2004年“月气候监测公报”和“年气候监测公报”合并更名为“气候系统监测公报”,公报有纸质和电子两种形式,产品每月更新。多年来该公报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了较为及时、可信的全球气候监测诊断信息,为促进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提高和气候变化研究,也为防灾减灾做出了贡献。  2009年年底,国家气候中心决定整编“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年报”,同时停发每月出版的“气候系统监测公报”纸质产品而保留其电子产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年报终于问世,其内容包括年内全球气候异常特征分析、大气环流和亚洲季风监测、海洋和热带气旋监测、冰雪监测及年内部分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成因的诊断分析等。随着气候监测诊断业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后将陆续增加对陆面状况及植被等的监测。

内容概要

  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年报是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重要业务产品之一。《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年报(2009)》分为5章。第一章描述2009年全球气候概况;第二章分析年内大气环流变化的主要特点及亚洲季风的活动特征;第三章提供热带海洋的演变特征及热带气旋的活动监测;第四章给出北半球的积雪和南北极海冰的监测;第五章对2009年一些重要天气气候事件的成因进行诊断分析。本年报给出多种气象要素的月、季、年的特征分布图,可供从事气象、农业、水文、地质、生态等行业的业务、科研和教学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序摘要资料及指标说明第一章 2009年气候概况1.1 全球气候1.2 中国气候第二章 大气环流与亚洲季风2.1 环流特征2.2 亚洲季风第三章 海洋和热带气旋监测3.1 海洋监测3.2 热带气旋监测第四章 冰雪监测4.1 北半球积雪监测4.2 海冰监测第五章 2009年主要气候事件成因分析5.1 引言5.2 资料和方法5.3 极端干旱事件成因分析5.4 2009年江淮梅雨异常的可能机理5.5 东北初夏持续异常低温成因分析5.6 El Nino事件对秋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可能影响5.7 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4.2.1北极海冰  2009年12月,WMO发布消息指出,2009年融化季节北极海冰覆盖面积为5.36百万km2,这是自1979年来的第三低值(仅高于2007年的4.28百万km。和2008年的4.67百万km。)。  逐季海冰监测(见图4.5)表明:2008/2009冬季(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北冰洋及格陵兰附近海区、哈得逊湾等海域海冰密集度达到80%以上。距平场上,鄂霍次克海西部至日本海北部、新地岛附近海区、大西洋西北部部分海区偏低10%~50%。  2009年春季(3-5月),北冰洋及格陵兰附近海域海冰密集度达到809/6以上。距平场上,鄂霍次克海西部至日本海北部、加拿大东北部沿海、哈得逊湾大部海区偏低10%~50%。  2009年夏季(6-8月);北冰洋及格陵兰附近海域、哈得逊湾大部海冰密集度达40%以上。距平场上,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格陵兰岛西北部海区海冰密集度偏低10%~30%,斯瓦尔巴群岛以北海区、哈得逊湾南部等区域海冰密集度偏高20%~40%。  2009年秋季(9-11月),北冰洋及格陵兰附近大部海域海冰密集度为409/6以上;距平场上,新地岛东北部海区、拉普捷夫海、东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海区海冰密集度偏低10%~50%。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气候系统监测诊断年报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