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作者:葛全胜,方修琦 著  页数:192  

内容概要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从气候系统稳定和社会发展双重需求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了国际对比分析,并从生产和需求关联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等方面所产生的碳排放,评估了我国对全球碳排放的责任、未来碳排放需求和减排潜力,提供了相应对策建议。《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可供全球变化、地学、能源和环境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学生参考。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1.1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与政治共识1.2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全球碳循环过程1.3 碳排放责任认定与排放权分配1.4 气候系统稳定目标下的碳排放空间1.5 富裕生活水平的人均基本生存碳排放需求主要参考文献第2章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演变2.1 过去300年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引起的碳排放2.2 1900年以来化石燃料消费引起的碳排放2.3 碳排放历史的国际对比2.4 主要结论主要参考文献第3章 中国的产业活动与碳排放3.1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3.2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影响要素评价3.3 我国工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因素分解3.4 中国的主要高耗能与高排放部门生产链3.5 国内产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主要参考文献第4章 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4.1 我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4.2 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4.3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碳排放的案例研究主要参考文献第5章 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5.1 中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5.2 中国进出口贸易碳排放的变化5.3 国际产业分工对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第6章 中国减排的途径与潜力6.1 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需求6.2 影响减排的各个方面6.3 实现我国2020年减排目标的主要路径及其减排潜力6.4 36项全民节能减排行为及其减排潜力6.5 主要经济体减排温室气体途径及其启示主要参考文献附录附录1 本书中若干单位和系数的换算附录2 人均累积碳历史排放的两种计算方法附录3 部门分类的合并对比表附录4 36项全民节能减排行为的单体效益与全国总体效益

章节摘录

  第二条途径是最终供应的能源(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用于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产生碳排放,消费需求的结构及数量的多少会影响碳排放流总量,最终消费需求将决定能源的总供应量,从而影响碳源总量。最终消费又包含能源利用和非能源利用消费两部分,能源利用是其中最重要的能源消费需求部分,也是最主要的CO1排放源,它又分为三组:工业部门、运输部门和其他部门(农业、商业和公共事业、居民消费和其他),在消费部门中,工业排放所占比重最大,道路交通增长显著已超过居住与服务业,仅次于工业(图1.11)。燃料的非能源利用消费主要是指作为制造非燃料产品的原料,以及利用燃料的物理属性(如润滑剂、润滑脂)和溶剂属性等的消费量,这部分消费量未燃烧产生CO2排放。  碳通过能源利用进入行业部门后,在各行业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直接碳排放以隐含碳的形式附着于各行业部门形成的产品之中,而后还将在部门问生产技术联系的影响下,在部门行业间转移,即按照产品生产制造的生命周期转移流动,每个最终产品的隐含碳排放是其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隐含碳排放的总和。生产技术不仅通过影响能源利用效率、能源加工转化效率、分配/传输损耗率等途径影响碳的流动转移,也会影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单位产品生产的碳排放系数,从而影响工业生产过程中的CO2排放。  在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贸易还导致碳以能源产品或各非能源行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形式在不同国家及地区之间流动。能源产品贸易中,出口的能源产品既包括一次燃料的直接出口,也包括一次燃料产品经加工转化为二次燃料后的再出口;而出口的能源产品可能用于能源利用,也可能用于非能源利用。其他行业的产品的进出口意味着生产制造该产品的隐含碳也在国家或区域问发生了转移。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碳排放总量大于该国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则意味着这一国家通过国际进出口贸易替其他国家或地区排放了碳。

编辑推荐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全球环境变化应对技术研究与示范”之“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的检测与分析技术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碳排放的历史与现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