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最后39年

出版时间:2005-08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刘克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梁漱溟——一个始终自称是一个佛教徒的人,却因其一系列社会实践被认为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又因其一系列著作被认为是新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在20世纪的中国,他究竟又是怎样度过长达近百年之人生历程的呢?而相对于他的前半生,其后半生的经历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本书的叙述,即从1949年开始。

作者简介

刘克敌,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教于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著作有《陈寅恪与中国文化》、《花落春仍在——吴宓与学衡》、《国民素质与教育》以及《百年文学与大学》等专著。

书籍目录

引子第一章 从朝天门到天安门第二章 中南海的座上宾第三章 至关重要的一年第四章 “雅量”之争的余波第五章 在饥馑与风雨中第六章 政协学习会上的“老顽固”第七章 “理性之国”的疯狂第八章 匹夫不可夺志第九章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第十章 “我好像远远地望见了孔子”尾声 “此地空余黄鹤楼”附录一 梁漱溟先生生平年表附录二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代宗师、文化巨匠梁漱溟先生的后半生,延续了他介直、孤岸、冲淡、疏朗的性格。他的一生是认真的一生,但正因为认真才导致他成为悲剧的主人,冯友兰先生挽曰——钩玄决疑 百年尽瘁 以发扬儒学为已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 为同情农夫而直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梁漱溟的最后39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1条)

 
 

  •   梁漱溟的是个非常正直的人。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的一生是认真的一生,但正因为认真才导致他成为悲剧的主人。有些无奈。本书从1949年开始叙述。其后半生的经历。传奇。色彩。值得收藏。
  •   感谢作者刘克敌先生伴随我阅读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翻阅了一部历史的长卷。以前只从一些文章中零星知道一些关于梁漱溟先生的一些事迹和一些观点,知晓梁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学者,未阅读过其传记和著作,读罢该书后,后悔以前没有系统阅读其著作。刘先生治书严谨,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和书籍,洋洋洒洒250万言在不知不觉中畅读完毕,是同类书籍中的上品之作,整部书有一气呵成之感,意犹未尽!从刘先生的书中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脊梁,一位坚持真理,坚持独立见解,不阿权贵,不惜在中央政府会议上公开与毛泽东叫板,能如斯者中国有几人,文如梁漱溟先生,武为彭大将军二人尔。梁漱溟先生有着钢一般坚强的性格,如磐石一般的精神,一生孜孜不倦探索真理,对压力绝不屈服,绝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秉承独立思考的高贵品质,自觉自愿行之,一辈子说真话。梁漱溟先生可以说是中国唯一一位敢于公开反对‘批孔’之人,在文革结束之初,作为中国文人第一先知先觉者,提出了中国再不可人治了,一定要走上以法治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能有如此见解,且公开发表,可能亦惟梁漱溟先生一人尔!梁漱溟先生被誉为‘中国的甘地’、中国最后的儒家、最纯粹的伟大爱国者、国学大师、49年后唯一的哲学思想家,还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伟大的教育家。“藏身人海最后露一鳞”!希望还能见如梁漱溟先生者!今后一定拜读梁先生的《东西方文化及哲学》、《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教育文集》、《人心与人生》等著作。
  •   本书的作者说梁漱溟先生的后半生比之前半生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其实,梁先生的经历是不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的。
  •   梁漱溟的最后39年——长廊与背影,对人物有了深刻的认识。
  •   梁漱溟的最后39年——长廊与背影
  •   梁漱溟先生用他的胡须,告诉我们,还有那么多要知道的东西,背影里,有中国!
  •   一代大儒梁漱溟,中国的真正的脊梁
  •   梁漱溟,很尊敬的一位学者,很难得的表里如一,很传奇的一生
  •   这是一本文学著作,对梁漱溟的描述基本上是客观公正的。
  •   大儒梁漱溟先生,值得购买拜读。讲了好多梁先生的事情,赞一个。
  •   很好的一本书,很喜欢!梁漱溟,一个大写的人,中国的脊梁!
  •   非常好啊,爱这本书,梁漱溟先生是我一直非常之尊敬的。
  •   梁漱溟是寂寞的,但对中国文化发展中,他是不寂寞的。
  •   梁漱溟先生是我们最敬仰的大师!
  •   梁漱溟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很多年,终于知道了!某些人厚颜无耻的说***的大度和梁漱溟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看不尽然,梁漱溟写的信中,我分明读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国学大师向权贵低头的味道!悲哀,文化人被蹂躏是民族的悲哀!
  •   梁漱溟老人最后几十年岁月,让人感动,感叹。好书。
  •   梁漱溟的最后39年,封面和用纸都很不错,推荐。
  •   读梁漱溟,有感于他的铮铮铁骨和刚正不阿的文人精神,此书介绍他人生的最后岁月,读了很感概。
  •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只是在偶然的机会了解他与毛的一些纠葛,现在有机会详细了解了
  •   梁培恕:我对人类感到失望,我已经相信人性恶了。梁漱溟摇头。梁培恕:难道不是这样吗?人性能说是善吗?梁漱溟:人性是不够善,但人性是向善的。梁培恕: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啊。“你觉得他恶,是因为你善啊。”
  •   很佩服梁漱溟的人品,特别是他的硬气。好书,值得一买。
  •   梁漱溟堪称中国人的脊梁,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值得一读!
  •   这是儒学大师的传奇一生,读后必然受益
  •   一代大师解放后的生活和思想历程,作者是下了一番功夫,资料挺齐全的,唯一一点就是像梁老常说的“我们对别人总是充满了偏见,能了解透一个人是很难的,研究的越透,越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作者对梁老的描写只能算一知半解吧。
  •   梁先生的不平凡一生。别人可以改变我的行动,但无法改变我内心的思想!
  •   面对政治先生扔不失儒家精神,难得!
  •   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晚年,一位值得所有人敬仰的知识分子,梁老。
  •   送个了一个喜欢儒学的人,反应可观
  •   最后,有39年,这是智慧,中国文化的智慧
  •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梁先生在1978年即提出依法治国,并预言中国在这条路上只能向前走。为时代感慨,也为梁先生的一身感慨惆怅。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
  •   伟人一生的最后39年。好书,推荐。
  •   文化名人在新中国的悲欢
  •   大家的后半生,令人感慨
  •   通过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这样一位宗师,只可惜命运
  •   传奇人生,学者风范,对于梁公,历史将给予更多的更客观的评价。
  •   让你我知悉名作家的最后人生。
  •   敢于和毛泽东当庭叫板的,怕只有梁老一个人,知识分子能有这样的风骨,难得!可惜,毛听不得诤言,只按自己的想法形势,太独断了!
  •   让我了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人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梁家父子都是文化现象。应该看看。
  •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棒,只是感觉深度不够
  •   了解大师的心路历程
  •   一直喜欢在当当购书,折扣多,信誉好,赞一个!
  •   那个时代梁都尚且如此,可想其他知识分子的民运!一个黑暗的时代。
  •   好书,国学大师的最后39年,推荐给大家
  •   了解一下那段历史,看看这位大家的最后39年。
  •   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好,但是还是值得看看的。斯人已逝,叹!
  •   刚开始看,不愧为社会的良心
  •   朋友推荐的,挺不错的,看后让人有很多思考!
  •   书痴的人要拜读的,文字很客观,内容也很好!
  •   有硬骨的人
  •   牛逼的人,牛逼的生活,牛逼的书,给力的价格,值得购买
  •   孩子和我都可以读的的一本书。
  •   虽还未读过,但仍对梁老敬佩,所以毫不犹豫买了这本书。好书,经典
  •   历史书里面本书还可以,价格也不贵, 耐看。
  •   书不错,送货还及时,继续
  •   这是一位老者推荐收藏的,可以了解作者当年的生活
  •   听说内容不错,挺好的,是朋友买的。
  •   值得全家阅读
  •   敬佩。
  •   内容很好,书的质量也很好~满意~
  •   书质量很好,价格便宜,发货速度也快。
  •   请办理《心理黑洞》退款事宜,谢谢
  •   喜欢梁簌溟,所以喜欢看他的书。
  •   语文老师要的,还可以的。
  •   虽还未看,但记述老先生的书一定要看。
  •   1折呀!百年不遇!
  •   老爹要买的,他很喜欢,书的内容很详实
  •   打折后买的,感觉超值
  •   好书和好茶是不错的好东西
  •   没细看,但是感觉还行
  •   对大师有所了解
  •   物有所值啊!真的是不错的书!
  •   所话说聪明的人学哲学,我没那么聪明就多读读吧~~
  •   还没看,想来是好书。
  •   包装都很不错哦
  •   为了自己的信念,勇于坚持,深深的敬仰,献给大师!
  •   帮学弟买的,不错不错呢
  •   书不错,作者还得下功夫
  •   可以慢慢细读,知道很多以前不了解的情况
  •   浏览了一下,非常喜欢。
  •   人是完人,不知书如何
  •   当1946年梁漱溟再度访问延安后,要离开之时,毛请梁提些意见,梁说:“这里生机勃勃,觉得很好。”毛笑道,不行,你这是客套,坚持要梁提出批评。梁漱溟沉吟了片刻,就直率地说:“希望你在人格上,不要轻于怀疑旁人;在识见上,不要过于相信自己。”毛听过之后点头微笑,相约再会。
  •   难得有这样的中国伟人,难得有这样“独立思考,表里如一”的正直的人!
  •   一本好书,平静的叙述,完全不需要过多的修饰.
  •     本周读完《梁漱溟的最后39年》(刘克敌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1版)。
      
      本书的作者说梁漱溟先生的后半生比之前半生更加富有传奇色彩。其实,梁先生的经历是不能用“传奇”二字来形容的。他的后半生概言之不过是以一种精神坚守一种学说。
      
      梁先生后半生思考的问题与他前半生思考的问题并无二致,也就是他一生思考的两个问题:“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其思路亦不过延续前半生的余绪而已。但是,恰因为他坚守的仍是前半生的思路,反把他凸现出来。因为旁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做的不过是批评自己的过去,紧跟当时的政治动向。大家排成一列,旁人都往后退步,梁先生即便原地踏步,也显出了自己的突出。当然,对梁先生的学说,人们或许赞同,或许不赞同。就我而言,粗略地有所了解,并不很赞同。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梁先生在那个时代“坚守”他的思想,其精神,其品质,让人赞叹!突出的事例,就是广为人知的1953年政协会议上,梁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批判,要考验领导党和毛泽东有无雅量。显然,他是在以君子之心揣度别人,事实证明对方是没有这个雅量的。再如1973年的“批林批孔”,梁先生初以沉默应对,但是最终还是发言了。1974年政协直属组的会上,梁先生“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发言,引来了历时半年多的批判。就在批判会决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一再追问梁先生对大家批判的感想。梁先生脱口而出的正是孔子的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种精神,这种品质,用他自己日记里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那个时代,固然罕见,今天,还是不多见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培养这种精神,如何保持这种精神。前者让我们思考,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与独立思考的精神相违背的,而通才教育才能养育独立思考的精神。后者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制度建设,来创造良好的环境以保障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与众不同的一些人和事应该给予怎样的态度。
      
      本书不足处是:介绍时代背景、与梁先生有关人物的情况时多有累赘之笔,还有一些感叹句似属添足。
      
       应该再搜寻汪东林先生关于梁先生的书看看。
      (此文写于2005年)
  •     梁培恕:我对人类感到失望,我已经相信人性恶了。
      梁漱溟摇头。
      梁培恕:难道不是这样吗?人性能说是善吗?
      梁漱溟:人性是不够善,但人性是向善的。
      梁培恕: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向善的一面啊。
      “你觉得他恶,是因为你善啊。”梁漱溟的眼睛含着泪光说。
  •     昨晚读完《梁漱溟的最后39年》,按照此书作者刘克低教授的看法,“他由对尘世之绝望而思出家,又出于拯救苍生之愿望而由佛归儒,最后依然从红尘升腾而去,回归佛家”,他还举了很多事例,如梁先生在佛教会议上发言说自己前世是禅宗的和尚,赵朴初会长对此事给予了证明,还写诗表示赞叹。
      
      但我更看重梁先生去世前最后的一篇讲话,题目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全文仅1000字,主要是讲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国文化的根本,他反对把儒家称为儒教,认为儒家思想的实质是伦理,这是梁先生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最后的一次公开发言,应该算是一种自白吧。
      
      也许梁先生把信仰和实践分开了,信仰佛教而实践儒家,这就很耐人寻味了,难道佛教只是一种信仰吗?拯救苍生的愿望难道就不能用实践佛法来实现吗?这里显示出他思想上的矛盾,根源还是儒佛不分的错误认识,艾恺教授的评价还是准确的,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最后的儒家”,而不是梁先生自己认为的“佛教徒”。
      
      
  •   建议邢斌学兄翻翻此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32803/
  •   这段话让人印象很深
  •   儒佛不分并不是错误的认识,出世入世并不是对立的。
    梁漱溟最关注的是人类问题和中国问题,而他的角度都在于用“良心”和“信心”来阐释。
    当他父亲问这个世界会好吗的时候,梁说我相信会一步一步好下去的。
    怎么个好法?当靠中华文化的复兴。
    儒家与佛家都是讲究良心的,而信佛信儒之人都是有自信的。
    终极关怀和佛法、西学、儒家都是一致的。既是儒家,也是佛教徒。甚至用超越的眼光看,人类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   应该是他想做佛教徒但没做成吧。或许可以这么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两面,一面是我们想成为怎么样一个人,一面是我们以怎样的行为展现于人。 对别人来说要评定一个人只有从他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决定了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践行儒家那就是儒家。 但对于行为人来说就一定是这样?为什么一定要以自己的所为评定自己,心里所想难道就没有参考价值? 或者更极端点,对于一个极端重视自身体验而比较轻视旁观者感想的人他自己所想是不是与所为同等重要,甚至在所为之前,因为有想法才会去行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