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史有学问(上下)

出版时间:2006-4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冷成金  页数:571  字数:48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是需要用生命来体味的,当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和历史相印证的时候,也就到了鬓发飞雪的年龄了。此时,毛泽东已经进入了“不惑”的状态,不仅对历史充满了感慨,也终于把握了历史,所谓“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已是从历史中走出,不再是历史的奴隶了!  ……  在一篇短短的词中,毛泽东追溯了人类的历史,俯瞰了兴亡成败,获得了经验教训,表现了革命理想,这就是毛泽东对历史,对革命,对人生的总结!这就是毛泽东读史的大智慧,大学问!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谁是历史的后来者,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也许,只有那些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作者简介

冷成金,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
冷成金教授曾先后出版《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隐士与解脱》、《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等专著,以及《智典》、《辨经》、《读史有学问》等历史漫谈作品,在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篇 毛泽东读先秦史的学问    1.老子“搞阴谋”,写在了书上    2.“青年人打倒老年人”的“例子多得很”    3.“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    4.“读了《秋水篇》,你不会再做河伯了”    5.“那时打仗,形势那么紧张,谁还管得什么《孙子兵法》”    6.“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7.“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8.“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9.“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10.“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    11.“孔学名高实秕糠”    12.“其实也没有坑光,叔孙通就没杀么”    13.“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14.“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    15.“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16.什么是“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第二篇 毛泽东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的学问    1.“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2.为什么说“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3.“谁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    4.“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5.“中国历史上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    6.将《李固传》“送刘、周、邓、彭一阅”,“送陈毅同志一阅”    7.五斗米道“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先河”    8.“世界是青年的,长江后浪催前浪”    9.“现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    10.蜀汉之败,“其始误于《隆中对》”    11.“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12.“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13.郭嘉“这个人很有名”    14.“挥泪斩马谡,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    15.“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不可不读《三国志》的《吕蒙传》”    16.“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17.“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18.曹操的“这个案要翻”    19.“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与“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    20.“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21.刘备是如何“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的?    22.“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23.“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    24.司马懿“多谋略,善权变”    25.“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    26.淝水这战是“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范例下册  第三篇 毛泽东读唐宋史的学问    1.做大事要有大决断    2.“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3.武则天“简直是了不起”    4.“李白的诗,文采奇异,气势磅礴,有脱俗之气”    5.王勃“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很可以读”    6.魏征“懂得片面性不对”    7.“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    8.白居易“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9.读韩愈的诗“可以知为诗之不易”    10.“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11.毛泽东爱读刘禹锡的诗    12.“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    13.李贺为“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14.毛泽东熟悉李商隐的诗    15.傅说、吕望比“马周才德,迥乎远矣”    16.“本朝人编本朝史,有些事不好说,也可以叫做不敢说”    17.为什么说冯道是五代“风俗之坏极”的代表    18.“知识分子”为什么“没有出息”    19.岳飞“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20.“秦桧不过执行皇帝的旨意”    21.陆游是“南宋了不起的大诗人”    22.“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    23.“《水浒传》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    24.“婉约派中的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  第四篇 毛泽东读明清史的学问    1.“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得最好”    2.晚年朱元璋“应该写得好点”    3.“海瑞是明朝的左浙”    4.康熙有三个“了不起的地方”    5.“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6.“《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章节摘录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以敢于诤谏著名。魏征年老病重,太宗送医  送药,使者相望于道路,来往不绝,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衡山公主  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  。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他跟左右的大臣说  了如下的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  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  最大哀荣了!  毛泽东对魏征也有所评论,他说:“唐朝人魏征说过:‘兼听则明,偏  听则暗。’他懂得片面性不对。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往往带片面性,这  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这不仅是实践经验的  总结,也符合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历来注重实事求是,讲究客观全面地认识  实际情况,因此.毛泽东重视魏征的这句话,是与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紧密  相连的。  魏征不仅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更重要的是他要让皇帝“兼听  ”,所以,他抗颜直谏,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  魏征,生于北周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其时,天下大乱,  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  官,但很早去世了。所以,魏征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魏征胸怀  大志,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于是,他就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  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魏征38岁时参加了李密的起义军,但魏征的地位很低,他没有任何发言  权。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  、回洛仓和黎阳仓,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隋  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与起义军展开了生死搏斗。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义  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  ,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目前之  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  李密决定速战,大军列营而不设垒,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  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李密开始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  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李密即兵  败被杀。而魏征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葬了  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  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征如此评价李密,竞不怕李渊的  追究,对李密,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  一生。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  叛李密,投降李渊。  后来,魏征又受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器重和胁迫.在其军中历时一年  半,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征就又与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渊  。  P64-65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毛泽东读史有学问(上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我们要学的就是毛泽东的这种大格局,大境界。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境界,格局,胸怀是修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所以学以致用才是关键。
  •   好书!!!非常精彩!!!值得细读!!!!!!!!!!!!!!!!!!!!!!
  •   但是不如冷成金写的另一本读史有学问,
  •   再次读到伟人青年时期所做的诗词,心中不由激情澎湃,在当今这个缺乏信仰和理想的时代,看伟人的胸襟与抱负,执着与奋斗!
  •   毛主席的观点就是与众不同!
  •   一般,都是些琐碎的历史串在一起,给人感觉重点都在写一些历史故事,与毛泽东的关联并没有深入,还不如直接看历史书去
  •   不咋滴,很失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