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介绍

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柴德赓  页数:87  
Tag标签:无  

前言

柴德赓先生是著名的老一辈历史学家。他的《资治通鉴介绍》一书,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自初版至今已30年,受到学术界和读书界的广泛好评,现在予以再版,既说明了它本身的价值,也满足了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需要。《资治通鉴介绍》是柴先生在讲课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保留了不少口语,故读其书,如闻其声,有一种亲切感,因而增强了此书的可读性。当本书再版付梓之际,编者要我谈谈对它的认识。对此,我自当应命,就讲一点关于阅读此书的感受,供读者参考,也向同行请教。读《资治通鉴介绍》,首先要看清书中所贯穿的“学脉”,这就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一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一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这条“学脉”反映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也是我们深入理解这三部书的撰述宗旨的关键。北宋士人有一种突出的忧患意识,王安石变法是这种忧患意识在政治上的反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是这种忧患意识在史学上的反映。司马光说他撰《资治通鉴》是“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事入书,以及他“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的期望,集中反映了《资治通鉴》一书的撰述宗旨。关于这一点,柴先生在本书第四章中“史料的选择问题”这一部分,论之甚详,是本书中极重要的部分。胡三省是宋元之际的学人,于宋亡后注《资治通鉴》,其功甚伟,至今读《资治通鉴》者仍不可不读胡注。读胡注,一是帮助理解文字上的不明之处,一是探究胡注的思想内涵,前者反映胡三省的学识,后者反映胡三省的气节。关于这一点,柴先生在本书的第六章“胡三省的注”中有很好的分析,读者可予以关注。陈垣先生著《通鉴胡注表微》一书,时在1944-1945年,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陈垣先生著此书,以讲求考据为形式,以抒发思想为底蕴,反映出了他的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内容概要

本书是柴德赓先生1963年给中共中央党校历史专业学员的讲课报告稿。     柴德赓先生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的治史成就、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与高尚风格,在史学界、教育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不同于市面上简单的古书的翻译、注释,而是以一种严正的态度,深入发掘《资治通鉴》本身的价值,也教会读者如何正确解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柴德赓,字青峰,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的学术传人之一。柴德赓一生从事教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史学人才,著名学者许大龄、刘乃和、来新夏等都是他的学生。他一生致力研究于我国历史,为我国历史的教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籍目录

前言资治通鉴介绍  一  《通鉴》的作者司马光  二  司马光和编写《通鉴》的集体  三  《通鉴》的史料  四  《通鉴》的编纂方法    (一)限断问题    (二)纪年问题    (三)起草长编的问题    (四)史料的选择问题    (五)《通鉴》的考异    (六)《通鉴》的“论”    (七)《通鉴》的目录  五  对《通鉴》的评论  六  胡三省的注  七  《通鉴》的版本  八  与《通鉴》有关的几种书  九  《通鉴胡注表微》浅论  十  怎样读《通鉴》中国古代历史纪年问题  一  我国历史年代学上的四个问题    (一)历法问题    (二)年号问题    (三)干支问题    (四)人物生卒年月问题  二  查历史年代的具体方法    (一)利用工具书    (二)加强记忆    (三)博学广闻原版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它包括十七史在内,却不包括文集中的所有材料。从《考异》中提到的书名来看,已有272种之多。而《考异》是有问题的才考,没有问题的不考。《考异》所没有提到的书,一定还不少。所以说,272种是最少的数字,最多的数字是多少?还无法弄清楚。这说明《通鉴》史料之丰富。更重要的一点是,《通鉴》所采用的史料,今天还保存的与佚失的大约各一半,如果《通鉴》当时不收入,则已烟消云散;如果《考异》不提书名,我们更不知道那些书中是些什么内容了。按照我们今天读的《通鉴》全书来考查,《通鉴》所用史料多少并不平衡。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从战国至三国一段,大致用《战国策》、《前四史》、荀悦《汉记》之类。因为到司马光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什么新材料,他只要选择就是了。西汉也没有什么新的,就是《史记》、《前汉书》。在宋朝,西汉的新东西不多。东汉就不同了。像范晔的《后汉书》、袁宏的《后汉纪》,司马光参考了,我们今天也看见了。也还有别家的书是今天我们看不见了,司马光当时还能见到一部分。所以说,东汉部分有他见到而我们见不到的史料,但不算很多。从史料价值来讲,三国以前的新史料不多。我大致算了一下,从战国到三国646年,《通鉴》做了78卷。在那78卷中,年代长,新材料不多。从晋到隋353年,做了106卷,有很多新材料。所谓新材料,是我们今天见不到的,司马光见到了。这一段历史,除正史外还有诸家晋书及南北朝史作参考。比如我们今天说的十八家晋书是在唐朝修《晋书》以前修的,现在佚失了,在宋朝的时候还能看见一部分。崔鸿的《十六国春秋》,是北魏时修的,现在看不见了,司马光写十六国就是用这个本子。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现在也没有了,司马光引用了很多。《宋书·艺文志》以后把萧方等的等字去掉,变成了萧方。萧方等是梁武帝的孙子,用了一个佛经上的名字。梁武帝时,萧诏写的《太清说》,是专门写侯景之乱的,现在没有了。还有裴子野的《宋略》、孙盛的《晋阳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均在引用之列。刘知几认为《宋略》比《宋书》好,可惜今天我们看不见《宋略》了。它是编年体,司马光用《宋略》的地方很多,不但用《宋略》的本文,还把《宋略》的话移过来作为《通鉴》的论。《通鉴》引裴子野的《宋略》有十次之多。从史料价值来讲,魏、晋、南北朝这一段,除了十七史以外,新材料不少。这些材料今天看都是宝贵的,当时如果不修《通鉴》,我们现在就不知道这些材料了。至于唐、五代一段就不用说了,材料来源与欧阳修、宋祁修《新唐书》、《五代史记》时条件相同。司马光看见了唐、五代的实录,这是国家档案里面最完整的东西,《通鉴》常常是根据实录来写。从唐朝起,每一个皇帝都有实录,都是按年编的,从档案里来的材料比较接近事情的原貌。可惜唐朝这一代的实录,一点都没有留下来,五代的实录现在也看不见了。

后记

《资治通鉴介绍》于1981年由求实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柴德赓先生给中共中央党校历史专业学员的讲课报告稿及其相关学术报告,其时反响很大。时隔近30年,再次翻看本书仍感觉受益颇多。因此,有了将这本书再次整理奉献给广大读者的想法。本书的此次再版在原书的基础上,注重保留柴德赓先生原有的学术风格以及他对《资治通鉴》一书学术研究的完整性,增加了他在《大公报·艺林副刊》上发表的《(通鉴胡注表微>浅论》一文。柴德赓先生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他的治史成就、学术思想、治学精神与高尚风格,在史学界、教育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不同于市面上简单的古书的翻译、注释,而是以一种严正的态度,深入发掘《资治通鉴》本身的价值,也教会读者如何正确解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我们希望本书会影响更多的读者,以一种严谨的态度看待《资治通鉴》这本书。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瞿林东教授为本书写作再版前言,从“学脉”、《通鉴》的“论”、学术含量三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本书的阅读线索。我们要特别感谢柴德赓先生的子女和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诸位老师,没有他们的热心帮助、提供线索,就难以实现我们的想法。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定的疏漏,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介绍》:我们不是为读《通鉴》而读《通鉴》,目的是要对历史事实有一个了解,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通鉴》这部书是经得起念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治通鉴介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文字简洁,口语化较强,没有故作深谈,大家之作。没有现在所谓大家的红尘气与铜臭气。
  •   还好,导读性质的大家小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