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命运

出版时间:2009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韩满春  页数:261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没有条件去写一部成功的罗马通史,也没有时间去写一本有关罗马的专门史。即使写了,也不会超越最优秀的历史学家,超过阿庇安和蒙森,甚至科瓦略夫。都是不可能的。虽然“上帝在细节中”,但是本书也不会故意铺陈太多的无关紧要的细节去包裹所谓“真理”,我更倾向于把自己思考的直接表达出来,这是一种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风格。在这方面,笛卡尔、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和培根都是最佳典范,而那种经院主义的写作方法,长篇巨著,只有真正的天才才有可能掌控。在密尔的眼里,整个十八世纪只有爱德华·吉本一个人做到了。更多的作家们只会在里面迷失方向,作品变得冗长无趣,作家成为不幸者。

内容概要

内容从这里开始,而不是序言。  我们不得不问世界的开端在哪里,历史的开头在哪里?是在神话中的英雄那里,还是在编年体历史著作那里;是在共和政体的开创者们那里,还是在帝国的揭幕人那里;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命运那里!我不知道,因为从这些开头我看不到世界和历史的结尾在哪里。  我们像历史中的任何一位过客在经历历史,我们应有信心号称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并试图让它名副其实。是的,历史的开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对我们而言,我们知道我们故事的结局。  那就让我们开始吧!

作者简介

韩满春,毕业于清华大学,罗马史研究者,文化评论人。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部分 战争的荣耀  第1章 成就帝国需善结盟约  第2章 年轻人应该为战争流血,更应该贡献勇气和智慧  第3章 海洋比陆地更重要  第4章 不要相信垂涎者的调停  第5章 募兵制的益处和坏处  第6章 罗马人为商业而战  第7章 罗马人的海军力量  第8章 地形对战争的影响  第9章 战争中的军粮  第10章 战争选择论  第11章 理性的征服第二部分 伟人的时代  第12章 在国家有难时,巾帼不让须眉  第13章 罗马的军事将才比迦太基的多  第14章 失败者也不失罗马人风范  第15章 最伟大的将军之争  第16章 格拉古兄弟之死  第17章 恺撒渡过卢比孔河  第18章 恺撒与亚历山大  第19章 小伽图之死  第20章 庞培之死第三部分 帝国的性格  第21章 罗马人的宗教观优于希腊人  第22章 罗马人的残忍  第23章 罗马人贬低写作  第24章 罗马人的金钱观  第25章 罗马人门户之见重于雅典人  第26章 罗马的女人观  第27章 罗马人的堕落  第28章 罗马人的音乐观  第29章 古罗马的酒神  第30章 提防论辩中的愤怒  第31章 敬神与守法  第32章 僭主的仁政第四部分 帝国的命运  第33章 成就帝国和捍卫自由是不同的  第34章 西庇阿的预见  第35章 罗马人的强盛体现于给与  第36章 罗马人对命运的看法  第37章 罗马农业政策的祸与福  第38章 罗马的侵略性金融业  第39章 罗马共和政体的风情  第40章 埃涅阿斯的传说与寓言  第41章 伟大的城市源自新造  第42章 恺撒死后的元老院  第43章 罗马共和末期的自杀现象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有作家说罗马帝国的扩张是从城市到农村的过程,此种见解值得商榷,应该来说,罗马是通过海战而取得商业城市,而此等商业城市都可称之为保护周边广大农村的卫城,取之则取周边农村。这是欧洲的经验,和我国解放战争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有很大的不同。而我们也可观察出,罗马所征服的商业城市都有悠久的历史,实际上而言,诸如此类的城市客观上代表着征服之模块化,因为这些地方既已开化若此,城市即是政权的核心,只需取其核心即可。这种模块化的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罗马对东方的征服,因为此种征服波斯人做过,希腊人做过,罗马人再为之就很容易了。罗马人最为头疼的是北部和西部,此为当时的夷蛮之地,部落林立,战斗也就异常残酷而艰难了,此不待言。因此,罗马对更遥远的偏僻地区并没有什么兴趣,也无更多的余力予以征服,罗马帝国的疆界北为莱茵河和多瑙河,而东抵止于里海,南止于北非的沙漠,保有整个地中海,此最为重要。当然,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罗马人不喜在外多扎军队,除非有战争不得已而为之,这就促使它不得不在作战时释放它全部的武力,以拒敌人尽可能远的地方。我们说,罗马帝国的边界绝非它作战的边界,但确实是它的武力所含能量的最充分表现,是它的能量在地理上留下的痕迹。

后记

原本是想写一本《法律与战争》的书,在产生这个想法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并且拟好了核心的思想,一是战争和贸易一样对文明的融合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战争是法律进化和改革的重要动力;三是国家立法者的优秀程度取决于民族的优秀程度,国家立法者的雄心和行动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雄心,前者是后者的心脏;四是伟大的立法者能够忘记权力的诱惑,通过立法真正赋予人民权利,强大国家,并最终得到战争的检验。在产生这个想法之后,便开始收集更多的资料,预备论证自己的想法,因为需要的材料特别多,同时因为罗马法是古代法律制度发展中的翘楚,罗马是战神之国,战争是这个国家的生命,于是决定一心一意从研究罗马史开始。随后,更多的想法泉涌而出,也就有了本书。

编辑推荐

《帝国的命运:罗马人与战争》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帝国的命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帝国的命运:罗马人与战争
  •   国内很少有深入分析罗马的书,这本书算是最好的了,喜欢罗马,喜欢军事,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看看
  •   不用说,对于喜欢历史战事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一本好书!!!!
  •   质量很好 把图书馆的书搞丢了 又买了一本
  •   写的不错,了解了很多知识!
  •   感觉内容不全面也不深入很多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打算当历史教科书读的就别买了会越看越不懂
  •   希望女儿喜欢看。呵呵
  •   昨天刚读完。一下子就爱上了这本书。很多观点说得非常好。
  •   了解一些国外的历史,适合休闲阅读,挺有意思
  •   为何无人评论?这其实是很有趣的一本书啊,作者视角独特,读惯官方口径文的人一定会喜欢
  •     今晚刚看完,感觉挺乱的。
      像这样写书的人不是很多了,通过罗马史这样一个载体袒露了作者自己的思考,对罗马的思考,对中国的希冀!
      罗马史确实是具有精彩的,值得去追寻,去深究,去探索!
      罗马的政治史,是相当值得思考的,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共和这样一个理念能够在那样的时代风靡,我想说是个奇迹。这也是我们所有所缺失的地方!
  •      感觉上有点像在看《君主论》或是《论人生》,娓娓道来,意味隽永,很有些见地。
       不过在P161倒数第二行有句话:“庞培因为克娄巴特拉”,大概是排版错误吧。
  •     其实简单点,这本书的好处就是:体现了我们如何看世界,而不再是世界如何看我们,而且看的是有趣的好东西,不是其他无痛痒的。夹叙夹议,但没有什么经世治国的无聊想法。我们现在足堪经世治国的东西太多,却无非一塌糊涂,所以读书多寡、有没有经世治国的抱负,终究不是要害。
      这样的书要是再多点就好。
  •     上了罗马史的瘾
      
      
      
      在《帝国的命运:罗马人与战争》的封面上,金色的罗马字母隐现在血红色战袍的褶皱中,那袍子底纹细密而耀眼,却又布满了泥尘肮脏的污迹。这便是一个真实的罗马的味道:神圣而又粗俗,荣耀而又残酷。作者绝不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耸立在他心中并非亚平宁半岛上的断壁残垣,而是嘹亮的战鼓和军号。正如自述所说,萦绕着作者的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开端。穿越时空,与古人比肩,经历他们的荣光与耻辱,哪怕迷在局中也义无反顾,这是我所欣赏的历史写作方法,它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些活生生的东西,能填充那渴盼的心。
      
      罗马史是一个极其容易令人沉醉和上瘾的主题,任何宏观的照览都不会显得空洞,凡诸细节的究索亦不至于琐碎,这就是古典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千百年来,在这一主题上佳作频出,数不胜数,却仍旧新书不断,难以遏抑后来者探索的兴致。故而,即便书架上已经挤满了诸如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霍兰的《卢比孔河》、蒙森的《罗马史》等传世力著,读者仍会对这本《帝国的命运》兴致勃勃。可贵的是,这样一本书是中国人的作品,是一个年轻人的初次尝试,那么它与其他的罗马史著作相比,还给了中文读者别样的希望。
      
      
      
      充满张力的镜鉴
      
      
      
        作者颇费心思地提出了一个问题:“罗马共和国给中国何种借鉴?”这个问题把地球两端的两个大国——又分别是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拉到了一起。罗马人创造了璀璨的历史,它的魅力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千年后的异域读者也难以抗拒它的壮美。罗马人将人类对于帝国的梦想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也同时把对帝国的恐惧深刻地揭示出来。这些矛盾渲染了古罗马文化的复杂性,展示了人性和历史的吊诡。然而人们由此得到的却是极为真实的力量:启发与反思。
      
        众所周知,罗马史对于近代德国的统一有着强劲的影响,足够谱写一段妙趣横生的故事。那些呈现为一盘散沙的日耳曼邦国,通过对罗马法顶礼膜拜式的推崇,而接续了罗马人的传统,并且以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后裔自诩。足见,罗马史对于德意志民族在精神上的统一贡献良多。在这过程中诞生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学术流派叫 “历史法学派”,至今仍然为学者们耽怀不已。然而,同是这个民族,将罗马人对帝国的热衷推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引出了世界性的悲剧,这又是我们不得不时时警惕的。
      
      
      
      迷人的“命运”
      
      
      
        在这种背景下,反思充溢于本书的写作之中。作者在每一个小题目下都不曾放弃评论的权利,甚至于把它理解为自己写作的目的和责任所在。这样就使得《帝国的命运》中不是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在用心地勾画着一条线索。这条线索是作者探究历史的准绳,也是历史向他做出的自我揭示,我想这就是书名中“命运”一词的含义。而命运的迷人之处恰在于,它既是对已定事实的描述,又是对未定之境的占卜。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此事从来没有捷径可循,却从来都是在老路上辟出新途来的。读史可以鉴今,这是作者动笔时朴素的意愿吧。
      
      (刊于《出版商务周刊》2009.5.11)
  •     为了不使这部作品看起来学究气十足,拒人千里之外,故而在成书中未加参考资料。下面是这本书参考书目的大概清单。英文资料,基本上都是电子版的所以无从附加了。
      
      
      参考书目
      
      
      
      阿庇安著,谢德凤译:《罗马史》(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孟德斯鸠著,婉玲译:《罗马盛衰原因论》,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修昔底德著,谢德凤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
      
      汤普逊著,耿淡如译:《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依迪丝·汉密尔顿著,陈海滨译:《希腊精神:西方文明的源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威尔·杜兰:《凯撒与基督》,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苏维托尼乌斯著,张竹明等译:《罗马十二帝王传》,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撒路斯提乌斯著,王以铸、崔妙因译:《喀提林阴谋 朱古达战争》,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库朗热著,谭立铸译:《古代城邦:古希腊罗马祭祀、权力和政制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普鲁塔克著,包利民等译:《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普鲁塔克著,陆永庭、吴彭鹏译:《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色诺芬著,崔金戎译:《长征记》,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韦格蒂乌斯著,袁坚译:《兵法简述》,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蒙田著,潘丽珍等译:《蒙田随笔全集》,译林出版社1996年版。
      
      维吉尔著,杨周翰译:《埃涅阿斯纪》,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巴洛著,黄韬译:《罗马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顾准:《希腊城邦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冯克利译:《论李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著,潘汉典译:《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塔西佗著,王以铸、崔妙因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塔西佗著,马雍、傅正元译:《阿古利可拉传 日尔曼尼亚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塔西佗著,王以铸、崔妙因译:《编年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林国华:《诗歌与历史:政治哲学的古典风格》,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塞佩·格罗索著,黄风译:《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威廉·弗格森著,晏绍祥译:《希腊帝国主义》,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杨共乐选译:《罗马共和国时期(下)》,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李维著,穆启乐等译:《建城以来史 前言·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哈罗德·J·伯尔曼著,贺卫方、高鸿钧等译:《法律与革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John Boardman,Jasper Griffin,Oswyn Murray:The Roman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胡燕欣编译:《名画中的世界通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版。
      
      海斯、穆恩、韦兰著,中央民族学院研究室译:《世界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亚里士多德著,颜一、秦典华译:《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铁生编著:《拜占庭币(东罗马帝国币)》,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
      
      M.T.瓦罗著,王家绶译:《论农业》,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亨利·皮雷纳著,陈国樑译:《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黑格尔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奈波斯著,刘君玲等译:《外族名将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奥古斯丁著,吴飞译:《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上)》,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维尔纳·克勒尔著,林纪焘等译:《圣经:一部历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施特劳斯等著,何地译:《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 论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周衻:《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路易斯著,郑之书译:《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纳撒尼尔·哈里斯著,卢佩媛等译:《古罗马生活》,希望出版社2007年版。
      
      乔万尼·波特若著,刘晨光译:《论城市伟大至尊之因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著。
      
      叶民:《最后的古典:阿米安和他笔下的晚期罗马帝国》,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普罗柯比著,吴舒屏、吕丽蓉译:《秘史》,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马克斯·韦伯著,康乐等著:《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M.罗斯托夫采夫著,马雍、厉以宁译:《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林国荣:《罗马史随想》,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培根著,李春长译:《论古人的智慧》,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柏拉图著,原江译:《政治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但丁著,吕同六译:《但丁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
      
      彼德罗·彭梵得著,黄风译:《罗马法教科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可风:《罗马共和宪政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吴雅凌编译:《俄耳普斯教祷歌》,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特奥多尔·蒙森著,李稼年译:《罗马史》(第一、二、三卷),商务印书馆。
      
      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尼古拉斯著,黄风译:《罗马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威格摩尔著,何勤华等译:《世界法系概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爱德华·吉本著,黄宜思、黄雨石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基弗著,姜瑞璋译:《古罗马风化史》,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伏尔泰著,梁守锵译:《风俗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石琳琳:《伟大属于罗马》,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凯利著,王笑红译:《西方法律思想史》,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阿里安著,李活译:《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陈衡哲:《西洋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崔连仲编著:《世界军事后勤史 古代部分(公元前3500—公元476)》,金盾出版社1988年版。
      
      格劳修斯著,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Paul Veyne: The Roman Empire,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狄金森著,彭基相译:《希腊的生活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储安平:《英人 法人 中国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劳伦斯著,何悦敏译:《伊特鲁利亚人的灵魂》,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
      
      詹金斯著,晏绍祥、吴舒屏译:《罗马的遗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著,陈筱卿译:《哈德良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上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      我原本是想写一本《法律与战争》的书,在产生这个想法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并且拟好了核心的思想,一是战争和贸易一样对文明的融合和交流具有重要作用;二是战争是法律进化和改革的重要动力;三是国家立法者的优秀程度取决于民族的优秀程度,国家立法者的雄心和行动应该体现一个民族的雄心,前者是后者的心脏;四是伟大的立法者能够忘记权力的诱惑,通过立法真正赋予人民权利,强大国家,并最终得到战争的检验。
      
      
       在产生这个想法之后,便开始收集更多的资料,预备论证自己的想法,因为需要的材料特别多,同时因为罗马法是古代法律制度发展中的翘楚者,罗马是战神之国,战争是这个国家的生命,于是决定一心一意从研究罗马史开始。随后,更多的想法也泉涌而出,也就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尽量避免重复一些陈词滥调,听令于理性、灵感和情感,需要读者更多的思考。因为它不是专门介绍罗马史基础知识的著作,况且罗马史十分漫长,资料特别丰富,其各种制度、风俗、宗教和法律又异于本国,所以这本书又或许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书中对一些人物和事件做了介绍性的注释。
      
      
       研究罗马史绝对是一个苦力活,需要很大的毅力,我一直怀疑我是否适合研究它。琐碎的日常工作又噬咬了白天的时间,只有夜晚才属于罗马史的。即使是这样,有时一个月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我常担心太多的事会侵蚀时间,也会侵蚀自己的灵魂,但还是挺过来了。
      
      
       但是,我觉得自己可能还算幸运,尤瑟纳尔在创作《哈德良回忆录》的时候比我遭遇更大的障碍,“这本书从1924年到1929年间,从我二十岁到二十五岁之间,就已经开始酝酿,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整体地或部分地写成了。所有的手稿全部被烧掉了,而且也该烧掉……1934年,我重新开始创作。我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写出来并被认为是定稿的有十五页左右……1934年写的稿子只留下一句话:‘我开始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
      
      
       当我第一次读到“我开始隐隐约约地看见我死亡的影子”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喜欢上它了。因为它准确的描述了我的心境,同时也是那样的适合罗马共和国的命运。我和尤瑟纳尔一样似乎存在一种精神上的洁癖,我删除不满意的文字,宁可不写,也绝不无病呻吟或长篇累牍,这种焦虑曾使我一度怀疑我是否还具有写作能力。
      
      
       可是我还是写下去了,“你已经吞下那么多苦药,再请勇敢的喝下这杯毒酒吧!”我用泰戈尔的这句诗自勉。
      
      
  •   楼主此书,写得非常好,无保留地表扬。害得我因为看书,错过了末班车。
  •   您的书写的很好,对罗马历史与中国历史比较做得非常中肯,很有价值!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