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园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编辑委员会 编  页数:246  

内容概要

  《中国植物园(第13期)》内容主要包括:21世纪的中国植物园、与时俱进的植物园建园理念、武汉春、秋季的梅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变化的研究、植物迁地保护及遗传资源富集中的遗传学和生态学风险、中国第一个现代植物标本室和第一部地方植物志、中生代孑遗植物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rolB-pttGA20ox双价基因对毛白杨的转化和表达、台湾的植物园及其启示、溪头银杏林叶候之研究。

书籍目录

21世纪的中国植物园与时俱进的植物园建园理念武汉春、秋季的梅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群落变化的研究植物迁地保护及遗传资源富集中的遗传学和生态学风险中国第一个现代植物标本室和第一部地方植物志中生代子遗植物水松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rolB-pttGA20ax双价基因对毛白杨的转化和表达台湾的植物园及其启示溪头银杏林叶候之研究厦门地区滨海植物丛枝菌根侵染的研究沙拐枣种质资源圃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建立杭州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台大实验林溪头自然教育园区之蝶相暨寄主植物之调查研究四季花展,打造合肥植物园科普游名片“里应外合”拓展植物园科普旅游空间——以南京中山植物园为例台大实验林溪头自然教育园区竹类标本园的现况与展望山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济南植物园生态景观区规划建设引种园阴生植物区的植物配置仙人掌及多浆植物室内装饰及应用昆明地区乡土观赏灌木选择与推广应用江苏省野生药食兼用地被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对策陕南秦巴山区野生常绿阔叶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利用价值中国蕨属植物的资源分布及保护利用北京地区2009~2010年园林树木冻害分析及生长恢复对策济南常绿阔叶树冻害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美洲朴在黑龙江引种栽培与应用研究珍稀树种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的引种栽培赣南树木园引种珍稀树种调查精细化管理提升植物园整体效益台湾产八角茴香属叶子精油之抗病媒蚊幼虫活性月季变叶病研究进展及发生情况初步调查3种室内植物对挥发性甲醛气体的吸收能力及生理响应南五味子的种子育苗研究福建山樱花种子萌发试验研究西安地区引进睡莲品种观赏性评价及优良品种筛选朱顶红的花芽分化和发育研究云南山茶花嫁接快速繁殖的理论与操作技术简讯

章节摘录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是每个植物园都应有的科学内容的底线。科学内容多种多样,其中物种保护,尤其是迁地保护,是所有植物园不可或缺的内容。植物园从20世纪末以来被倍加重视,其原因就是植物园在保护植物方面的功能。在过去的30余年里,学术界对植物保护途径的认识,也有重要而明显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注意迁地保护的作用与意义。就大多数植物园而言,植物园引种栽培的并具有科学记录的活植物收集是植物园独特的、基本的物种保护内容。所有收集植物的科学意义都要靠科学记录来体现。没有科学记录的植物,从严格的科学意义上说,不具有物种保护意义。所以保证活植物收集的科学性和赋予它们保护性意义就全赖良好的记录。  2.3 坚持迁地保护植物的编目及信息管理  我国植物园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此给予关注,1965年全国植物引种驯化会议(庐山)上,作为对全国植物园的倡议与号召,提出了活植物收集材料的“六有”。但各种因素的干扰未能取得很好的成效。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此给予了第一个面上项目的支持。1990年在项目总结的基础上举办了全国性的学习班,并邀请了国际植物园界公认的专家,包括BG:Base的创建者和20世纪80年代末对美国阿诺德树木园活植物记录核查的主要科学家。而后我国的许多植物园都开展了这项工作。但是这项工作总是起起伏伏,在标准化、统一性、持续性上达不到应有的水平。时至今日,就在华南植物园主持的《植物园迁地保护植物编目及信息标准化》项目启动时,有些植物园的纪录还是相当不完整的。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为此付出了至少50年的光阴,但我国植物园或植物信息系统还是相当薄弱的。所以,设想要求全国绝大多数植物园都有良好的记录,需要再付出的时间也不会是很少的。其主要原因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似乎可有可无。对此,应十分肯定地明确:作为植物园,这是一定要有的。  2.4有计划地开展重点对象的迁地保护  物种保护的工作内容丰富,各植物园当然都只能就自己的可能有选择地开展。但是对于大都数的植物园而言,除了那些每个收集号的个体数很少的活植物收集外,有计划地对几个或一定数量的本地植物开展迁地保护也是完全可能与必要的。对选定的迁地保护对象进行野外调查,按获取最高遗传多样性的原则取样,逐年继续调查和补充取样,以建立迁地保护种群,并在园内继续跟踪观察其动态,就有可能做出很好的迁地保护范例。这样做每个植物园的工作量不大,但就一个植物园网而言,却可形成很可观的项目。  2.5关于植物学的基础研究  对于研究系统的大型综合性植物园,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大多数其它植物园而言,则应该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无须强求。尤其是我国植物科学的科研体系,从它的形成过程和现有的格局,都与西方有明显的不同。在欧洲,16-17世纪就有了一批,而不是几个,植物园,17世纪引种到欧洲的植物已使欧洲人眼花缭乱,18世纪产生了植物命名的双名法,这个奠定植物分类学的里程碑。这似乎告诉我们:分类学是孕育在植物园里的,研究所是产生在植物园里的;再看我国的情况,植物园的形成是随现代植物学的引人中国而建立的,同时建立的还有研究院、所。研究的力量往往主要在研究所,植物园也往往是从属于研究所。历史和现实使基础研究的重任落到了我国植物研究机构的身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植物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