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  作者:高艳鹏  页数:227  

内容概要

  《林业文苑: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林业项目“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课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抗旱造林及径流林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题(2006BAD03A1201)的部分研究成果。《林业文苑: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以山西省方山县峪口镇土桥沟流域为试验研究区域,以营造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的定位计量研究,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的水土保持林,从生长量与生物量、林下植被多样性、枯落物水文特性、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全面评价了林分结构质量与生态效应,给出了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成功的造林技术模式,成果对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抗旱造林与植被恢复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概论第一节 林分结构研究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研究第三节 森林植被枯落物层水文效益研究第四节 森林土壤恢复效应研究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二、不同的森林植被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三、植被恢复演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四、土壤颗粒组成研究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第一节 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三、气候四、土壤五、水文状况六、植被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第三节 试验区概况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节 研究内容第二节 研究方法一、标准地设置二、地形因子调查三、植被调查四、生物量的测定五、多样性指数计算六、枯落物调查七、土壤调查八、数据处理第三节 技术路线第四章 不同林分结构特征分析第一节 不同林分直径分布一、直径结构分布二、林木直径分布第二节 不同林分树高分布一、刺槐林树高分布二、白榆林树高分布三、油松林树高分布四、侧柏林树高分布五、油松-刺槐混交林树高分布六、林分密度对树高的影响第三节 林分树高与直径的关系一、树高与胸径的相关性二、树高曲线方程第四节 密度对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第五节 林分因子相关性分析第六节 小结第五章 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第一节 植物种数量组成及重要值分析一、灌木层二、草木层第二节 不同群落植物多样性一、林下植被物种组成及其差异二、林下植被群落结构特征三、植物多样性第三节 小结第六章 不同林分枯落物水文特性研究第一节 不同林分的枯落物蓄积量第二节 枯落物持水性能一、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二、枯落物持水过程三、枯落物持水速度第三节 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作用第四节 林分因子与枯落物涵蓄水分功能相关性分析第五节 小结第七章 不同林分土壤机械组成的分形规律第一节 分形模型第二节 刺槐林分第三节 白榆林分第四节 油松林分第五节 侧柏林分第六节 油松一刺槐混交林第七节 密度相同树种不同林分的分形维数第八节 小结第八章 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研究第一节 不同林分土壤容重的变化第二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孔隙度的影响一、刺槐林分二、白榆林分三、油松林分四、侧柏林分五、油松一刺槐混交林六、密度相同树种不同的林分第三节 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第四节 不同林分林地土壤蓄水能力第五节 相关性分析第六节 小结第九章 不同林分土壤化学性质研究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第二节 土壤全氮第三节 土壤速效氮第四节 土壤速效磷第五节 土壤速效钾第六节 土壤pH值第七节 相关性分析第八节 土壤质量评价第九节 小结第十章 林分结构质量与生态效应综合评价第一节 评价方法一、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原理二、评价指标体系三、评价步骤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三节 小结第十一章 抗旱造林技术模式第一节 抗旱集水造林技术模式第二节 油松+刺槐针阔?昆交林模式第三节 刺槐+侧柏阔叶?昆交林建设模式第四节 集流高效灌木经济林模式第五节 陡坡坡面和沟坡林草带模式第六节 刺槐混交林建设模式第七节 低效灌木林改造模式附录 植物拉丁名一览表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