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传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张均  页数:334  字数:2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作为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爱情既给张爱玲带来了飞扬恣肆的生命欢悦之 感,又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她不再向自我以外的世界寻求完美……     张爱玲离开大陆以后的漫长生活。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她自己也疑心自己已被人遗忘,时间的流淌也在悄然改变着她,生活的重压极大地限制了她唯美主义的人生追求,但也使她毫无顾及地沉湎于记忆与想象的自由与美丽。     她找到了一种与外部世界著即若离的位置感,她既在其中又在其外。

作者简介

张均,1972年生,文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书籍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第一章 乱世天才梦  显赫身世  童年,最初的记忆  母亲,飘浮不定的身影  1938,逃离父亲的家第二章 香港离乱  难堪的爱  从上海到香港  港战经验第三章 上海传奇  职业生涯的开端  走在梦想的路上  “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传奇年代第四章 倾城之恋  胡兰成的出现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欲仙欲死第五章 尘埃落定  大难将至  永远的伤痛  温州,“我将只是萎谢了”  彻底破裂第六章 悄然出走  沉默年代  插曲:桑弧与两部电影剧本  1949的特殊意味  伤心离别第七章 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  从香港到美国  第二次婚姻  花莲、香港与迈阿密第八章 月光下的悲凉  旧作新改:悲凉之美  幽居岁月  梦回“海上红楼”  在银色的月光下【附录一】张爱玲论【附录二】张爱玲生平·文学年表增订本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张爱玲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2条)

 
 

  •   材料完整,文字也很优美,读起来有吸引力。。装帧也很漂亮。。。里面的相片也很多。。再说句题外话,张爱玲的妈妈真是漂亮,里面有张相片拍得特别象电影明星。。如果不是在那个年代,如果能有更多的机会,如果有如果,我想张爱玲的妈妈妈也能成就另一段传奇,并且十分有可能超过她的女儿。。
  •   对于想了解张爱玲的人来说,它真的写的很详细。喜欢她的文字,虽然我看后没有那么深刻的体会,但是因为喜欢她的性格,所以喜欢看她的书,最喜欢《倾城之恋》
  •   喜欢张爱玲,喜欢这本书,不管是内容还是版式设计都挺好
  •   在学校图书馆发现的。。当时看就觉得很棒。。本来对张没特别感觉的。。看完后。。一下子对这个人有了极大的兴趣。。有的看过她书的同学说她塑造的人物比较另类。但我看过这本书后却觉得她很唯美。。而且书到的蛮快的哦~
  •   装祯精美,内容上也很好,语言精准,有自己的研究心得,应该是不错的研究专著。
  •   应该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张爱玲的一生,和电视剧《上海往事》几乎是一样的内容,估计电视剧是以此为依据拍的,感觉还不错,对张爱玲有了一些比较清楚的了解。
  •   让人清晰地了解一代才女坎坷的一生,好!
  •   文章写的还可以,只是印刷差了点。
  •   恩,资源很丰富啊!在很多的书店都没有买到,不错1
  •   装订质量还可以,有些错别字,不知是不是正版的.
  •   选录作品少
  •      我从前一直宣扬说我爱张爱玲,却很惭愧连她的生平都搞不太清楚。看完这本传记,不想评论传记,倒是有些整段的爱玲文字的摘抄,似乎归纳与编纂的成分重了些。且不谈这些,只谈了解爱玲生平之后的感受。
       爱玲的人生最绚烂的部分在我看来是两段,每一段都很短,一段是少年时代,母亲陪伴在爱玲身边那短短两年时光,那时候母亲送她上学校,陪她练钢琴,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最平凡的孩子的快乐在爱玲那儿也显得弥足珍贵;第二段就是爱玲在上海成名的时期,1943-1944年间,虽然这个时候时局动荡不安,但是并不能阻碍这位怀揣“天才梦”的少女的崛起,她的大多数耳熟能详的作品多是出于这个时期。与此同时,她遇到了胡兰成,她的心“从尘埃里开出花儿来”。然而这个时期依然很短,只是两年,随着战局的既定,胡不得不流离失所。张爱玲后来也辗转离开了她深爱的上海,后来又远赴重洋。
       我看张爱玲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经历每每为之赞叹,又为之扼腕伤心。上天赐予了她那么显赫的家世,却在她那个年代满眼颓废,上天赐予她那么敏锐的文艺天赋,却在家庭中饱尝感情的缺失,却得不到母爱,得不到父亲的理解,更受后母的冷待。童年时期似乎就铸就了张爱玲的性格,内向的冷漠的,却又对感情强烈渴望。水晶先生对爱玲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张爱玲像蝉,外壳是极薄极脆弱的,可是内里的纤维却很有韧性,一飞就隐身到极隐秘的树荫里去,人们无法忽略那震耳欲聋的震动声,却又不知道这震动来自何方。就是这样一名女子在二十几岁时写下的文字,让几代人欲罢不能。
       读完一本传记,笔记不过寥寥四页纸,我看着笔记,想起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那么意气风发的她是否能够预见到她的后半生的风雨飘摇甚至可以说是潦倒呢?我想一定不会。家庭给了张爱玲厚重的历史视野,却缺失了亲情,时代给了张爱玲机遇和经历,却也毁了她的爱情和与创作的土地。也许她的一生就像她给自己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的名字一样——传奇,但我更愿意称呼她为一个为了爱人“低到泥土里”的平凡的小女人。
  •     我觉得作为传记来说,作者从张的作品及与她相关的作品中回现张的生平并不是完全不可取,当然作者做了许多收集工作,但不可取的是这些是唯一的资料,没有任何采访,比如她的友人宋淇,没有任何新的东西新的血液,充其量也就是把常人无法看全的资料分析并细数,并没有太多的自我。
      
      而且,讲到张胡的所谓“倾城之恋”,成篇章地摘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未免有些太明目张胆与让人不齿。对于这段感情,仅仅从双方的文学作品中去推敲太过片面,张的《小团圆》或许提供了些许细节,但毕竟不是自传而是小说。就算两者都是自传,文学本身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胡或许出于炫耀的成分更多地写张,而张的隐蔽却不允许她太多地表露自己。如若无第三方的 cross referencing,如炎婴等,绝对无法平白展现发生过的事情以及此事对张一生的影响。
      
      而谈到张与赖雅的婚姻,将之纯粹归结为经济所迫未免太过仓促与浅显,毕竟后期张对其的照顾算是情意尽至。或许与作者本身的英文水平有关系,没能够分析更多张在美国的信息与资料。文中几处与英文相关皆有相当初级的错误,如 seventh century 后中文写 17世纪,我的八点钟的灰姑娘 前英文排版为 My 80' clock Cinderella。既然攻读博士学位,那几年的功力或导师或其他阅读者难道不能把这丁点错误更正;而且既然已经再版,编辑难道连这点小错误也要放到印刷出版后?
      
      不过,虽然说了这么多,书是看完了,也对张的生平有了更多认识,只能说感谢。
  •      有时,我会说自己不曾寂寞过,不曾孤单过。可当自己静思这一切时,才感知生活的落魄,不安。
      
       初知爱玲是在初中,好像是在初一,不得不说我的记忆不是太好而已。只知当时佩服于她的才华,在很小便能写小说,而在当时的我,还不知什么是小说,说的有点夸张。只是不知该怎样服了这个才女。时间飞逝时,才想去说说关于这一切时间的变化。听哥以往说了这样一句话,你说就一个普通女人值得这么多人钻研她吗,无聊啊。于是,对她也只是初始的佩服,连喜欢都不算。也许是因为走得太远,生活离她生活的太远。
      
       不曾想过,当今天,初上大学的自己,在无意间买了一本关于她的传记后,就身为她的生活爱恋着。我喜欢她的无依无靠,喜欢她自理的生活,喜欢她的傲慢,喜欢她的不理世事,喜欢她的敢闯敢做,敢爱敢恨的精神,似乎在这一刻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那时很心烦,翻阅,只是为了排解心中不快之感。当读着时,竟被所吸引。可能,我也可以去国外闯一番,生活的禁忌不过如此,我们需要创新。当我把那种惊人的想法告诉宿舍的姐姐时,她说了一句,你妈会同意吗。似乎,在我们心中,什么事都是父母在做决定,无论是你认为好的,还是坏的。也许,心中还有点顾虑。打住吧,我不喜欢中国的教育,仅这样。于是,她的无所畏惧也成了我喜欢的一点。主要是,她不会有任何的牵绊,去阻止她的追求,这点比现在的孩子好得多。
      
       无论她有过怎样的生活,都只不过是过去。其实,我还是觉得,她的童年还是相当快乐的,和我相比至少要快乐。一直我不明白的是,自己为何这般不自信,当长大了解一些事后才知道你的很多很多东西,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现在的我也不过是顺着孩时的日子进行着。不可完全改变,却必须做努力。后来的爱情,是我所敬佩的,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那句,在千万人之中,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恰好就遇见并轻轻问一句,你也在这里吗,很多人都在喜欢着。这爱,太神,神到,现在都在想着,人,为何会思念一个人,爱一个人。仅至后来的与赖雅,现在才明白,那种算是隔代的温柔。我记得一个情节,赖雅要求爱玲去见他女儿时,爱玲拒绝了,因为自己这个后妈,与女儿差不多大,而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后妈这个词。于是,虽然那种年龄的差距,但自己与美国丈夫的生活还是有着一定的温存。我喜欢这样的爱玲,似乎在做着,不问别人怎么看,自己开心的事。如果在如今的社会,或是在我生活的地方,那还不被传疯,并加上一个她是神经病的称号,而自己的父母,也将是。不提,还是讨厌这个社会乱七八糟的风言风语。
      
       静默的以及静默的地方。有人这样说了她的归去,“归去,也无风语也无晴。”风亭正晚,离意已决。毕竟是红楼中人,当知繁华落尽的古老演绎,她进入两人幽居的状态,安然而自然。无人知晓的一个夜晚,她最终彻底归去。无牵无挂,与人无欠,寡情之下,自有一种旁人难解的自然。于是,我的喜爱更加深切,我爱她的幽居,她的安然自然,她的无人知晓,她的无牵无挂,她的寡情。那种世事与我何干的境界更是我所爱。她的那句话,“在现实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我不曾了解的社会,以及我不曾想了解的社会,都在诉说这一事实。她有着太多让我产生共鸣的地方,于是,成了我现在想要了解的一个人。
      
       如果时间倒转,一定要见识一个与自己相仿的人。带着好奇的影子。
      
       这一世的爱玲,一世的寂寞奇迹,因为,她比烟花寂寞。
      
  •     发现张爱玲,堪称是文学史上一个颠覆性事件。
      
      在很长时期里,张爱玲被归入小情绪类作家,因趣味有限,堂庑不大,常被文学史教材忽略。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这些教材真正秉持的并非文学标准,而是政治标准时,人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
      
      中国人是喜欢才女的,因为在佩服之外,还可以意淫。所以国破家亡时,会冒出个赛二爷,历史波折时,小凤仙也成了知音,我们似乎很难摆脱对历史的戏谑式消费,仿佛不在悲剧中添加一份男女之情,它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于是,人们翻出了凌淑华、林徽因,但不得不说,她们创作的档次实在太低了一点。
      
      张爱玲能屹立不倒,在于两点,首先是她经历传奇,相貌不差,几乎可归入红颜薄命之流,第二,她对生命有感慨,对世界有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承继了“五四精神”,即坚持从个人的视角去关照世界,她没有被革命、主义所诱惑,她看到的世界就是男人庸俗、女人更庸俗,这超越了她的时代。
      
      推究起来,张爱玲是中国第一个有点现代情绪的作家,她自始至终关注着这样的吊诡:为什么一个男人上午会慷慨激昂,为正义、理想而呼喊,几个小时候在风月场中却又如此投入?究竟哪个是戏剧,哪个是真实呢?人与他所在背景之间相互欺骗,于是便构成了整个历史。
      
      每个读者从张爱玲中都能得到一点感受,她仿佛是现代社会的成人礼——一切可以用最实际的方式加以解释,我们的每次冲动,都可以在社会场中转化成交易。然而,张爱玲是不承担超越这个世界的义务的,她就是嘲讽者,这个姿态与身位,确实很现代。
      
      然而,如果误以为张爱玲是现代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她不过是将传统的人文精神投射到半现代的世界中,此外她并没找到一个恰当的陈述方式,所以,她的写作缓慢、典雅而持重,有时甚至会沉入女性唠叨中。
      
      不读张爱玲,容易无趣味,过读张爱玲,容易无自我。
      
      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张爱玲的被发现,事实上是一个颠覆事件,是人们背叛教科书外时的意外发现,而任何反叛,很难理解为审美冲动,所以,对张爱玲的过度阐释,往往超越了作为一个作家所愿意担当的。当解释出现困境是,我们只能说“才华”、“感受”、“天分”,其实,这种说法对谁都有效,我们往往沉浸于美学道路之争:文学究竟该是唯美的,还是应该功利?于是就忘掉,张爱玲无非是文学之美中的一种而已,她同样承担不了过多的激情。
      
      本书梳理了张爱玲的人生脉络,试图为她的创作找到注脚,以解决她为什么会这样写的问题,但这样的理路,显然永远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但对于拓展阅读张爱玲的趣味,颇有帮助。
      
  •      想要了解一个远逝的作家,最直接的就是去看传记吧?选择哪一本传记也就直接影响到你对这位作家的态度。
       在还读不懂张爱玲的时候,老是觉得她怪异,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走近她。多年以后,终于读懂了她的那缕诗魂,便是无尽的好奇。她的轶事我听得很多,传记却只有这一本。那些轶事让我远离,这本书却让她变得那么亲近。虽然不知道所写是否都是真的,不过还是感谢张均把这些写得看上去很真实。
       他写的应该是成功的吧,至少,看完它,使我也有了了解她的错觉,让我越发地想看她。她的自傲她的淡然是那样的迷人。她不会有太多的朋友,她和我们不是同样的人,她有着我们承受不了的悲伤,却美得让人允许她的存在。
       她与胡兰成的爱情不被人认可,可是因为是她的,我没法说不该。可是,我想说,是他让她偶然下凡成为了普通的女子。也因为有他们的爱情,才让我更加明白她。“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我喜欢这样的张爱玲,有爱亦有怜。每一段爱情,都不可能在说分手那刻就真的戛然而止的。分手后的张爱玲还是和胡兰成通信,还在为他寄钱,泪流满面地喊出“兰成”就再说不出话来。
       “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了一年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惟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喜欢这样的她,爱则柔肠百结,不爱则干脆果断,断难回头。
       她是没有错的,用张均的话说是“人世苍凉,一个女子爱错了人,可她并没有过错!”说胡兰成不值得爱也好,说他不懂得珍惜也罢,他终究没有和她“生死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是,我宁愿相信,曾经的他们有过爱,在于张爱玲,这一点是不值得怀疑的,而至于胡兰成,他卧在铁轨上,喊着“爱玲”至少也是个证明。
       更多的评论是说这段情断送了张爱玲,她因他而萎谢了。可是,在我看来,她从未想萎谢,后期的低迷更多的是因为时局的变化,她拥有的上海已经不存在,她突然没有了存在的位置。他对她的打击很大却不足以让她失去自己,后期的她,只是被时代出卖了。晚年的她淡了,淡到了完美,是厌倦了也好,是习惯了也罢,她更加的张爱玲了。
       有些矫情,但是还是想说:谢谢张教授让我找到了张爱玲。
  •     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最近读完了张爱玲传,印象最深刻的是张胡之恋,与胡兰成的传奇爱情常被人关注,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张爱玲创作的最高潮。在与胡兰成决裂后,张爱玲更加孤僻,曾移居美国,幽居浅出,孤独生活,最后死于洛杉矶公寓。这个女子生命的后半段可谓悲惨令人心痛。富有才情的张爱玲性格孤傲、冰冷,不食人间烟火,与胡兰成这个年长她很多的汪伪政府的政府要员的相识相恋也颇为传奇。张与同样才情横溢又能喜言会道的胡相识,精神上得到了无尽满足,因为在茫茫人海终于寻到了知己。她不在乎胡已有妻,人生在世稍纵即逝,知己往往是可遇不可求,在这样的关系中也相当快乐。后胡与张的婚姻也是顺其自然,不过我认为其实没有这个婚姻的话一切也许会更好,当然人间事没有如果。胡希望的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可是依然改不了风流才子的习性,依然处处留情,后又有了小周和范秀美,最终张胡决裂,但是即使在分开最后一面后,张依然给胡寄信寄钱,直到一年多后才决绝的断裂。后面张孤僻的性格使张更加冷漠,这个女子一生悲惨,令人痛惜。
      
       其实有些感觉这个传记完全是站在张的角度,对胡的看法有些太主观。其实爱情本来是两个人的事,无关于其他。他是汉奸也是历史决定的,但他就是她内心的最可人的男人。并且一段感情即使再深刻再伤悲也不会用一生的时间缅怀,我们刻骨铭心,我们深受伤害,我们可以时常回忆,依然留恋但是生活也会依然美好依然很好,并不会因为一段感情就要暗淡一生。在张遗作《小团圆》的很多评论 可以看出完全颠覆了张迷的美好憧憬,她毕竟只是个平凡女子,让人憧憬认为美好浪漫的一段恋情也许只是文人的一段风流感情,不管如何,她用过心,爱过了就够了,要的不多就会觉得美好。
      
       娶了红致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后的,张的这一句极为精辟的深入情感本质。女人于爱,往往是身与心得完全投入,对一段感情很久也难以释怀,他们也许认为真正的爱只有一次,就用尽全力去爱,反而遍体鳞伤,蚊子血或饭粘子的下场都不怎么好。女人习惯往后看,男人却会一直往前看,我们可以爱一个人同时也爱另一个,并且可以在伤的再痛的感情中迅速整理好自己,迎接下一次感情。虽然现代人不再追求一生一世,海枯石烂,但是真正动情的感情还是难免于此。于己于心只有自己内心最清楚。现在的感情随随便便便可以得到,也显得不那么金贵,固然也不用心对待了,女人表面上也如男人一样可以不费力气的往前看了,有句话是说不爱的爱情永远不会变坏,所以,我们调情,我们暧昧,却永远不要相爱。真正可以做到这样吗?这句话只能问一下自己的内心了。
      
       人生事感情尤为纠结,让人看不清,道不明。我们有爱人的能力,同时也要有爱己的能力,动了真感情难免受伤,不如学着好好爱自己爱生活,愿岁月静好,红白皆美。
      
      
  •     张爱玲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孤傲、灵动,却也终归只是一个女子。女人的爱是一生一世,是完美,身与心的完全投入。男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我爱你也同时爱着别人。其实这并无可厚非,作者是张迷,完全站在张阿姨的角度了,有些对胡兰成的表述太过主观化。一世一瞬的爱恋值得回味一生,不管是于胡还是于张,都是爱过了,只是两个人处理感情,对爱的理解不同罢了。
      红玫瑰与白玫瑰选择了哪个的结局都一样令人感伤。
  •     每次上着无聊的语文课是就偷偷拿出来看
      不觉得这像是一部人物传记
      而是张爱玲的另一部小说
      只不过主人公是真实存在的
      不管她是多么的才华横溢、与众不同
      她的爱情也终究免不了落入俗套
      她悲剧也在别人的故事中不断上演着
      她也是个简单的女人
      需要一个懂她、爱她的男人
  •     赖雅没有给张爱玲带来的第二春,李安带来了——2007年,张爱玲乘着《色.戒》的东风又结结实实的火了一把。隔壁的女生突然跑来管我借内本其实并不全的《张爱玲全集》,还没来及还我,又被别人预约了。所以说时尚的终极趋势是复古,只不过在时装界的周期是二十年,而在文学上,让我算算,至少张爱玲女士等了65年。
      
      虽然原则上不读人物传记,但是潮流嘛,碰上了就顺便赶赶。前几天去图书馆,走的时候顺手捻了本《张爱玲传》,本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八卦精神,居然一晚上就看毕。《金锁记》里,只不过寥寥万字就把曹七巧的一辈子交待完了,现在看来即使张爱玲本人也不过如此,谈人生确实还不如谈谈三十年前的月亮更让人释怀。
      
      似乎有这样一条规律,在数理化自然科学方面能崭露头角的牛人幼时多迟钝——至少在学业上的表现是差强人意的,而走上文学艺术路的天才大都早慧。十二岁便能戏说红楼梦并且写下了“人生聚散,本是常事,无论怎样,我们总有藏着泪珠撒手的一日吧” 这样文字还是应当被视为天才的。大概主要是政治原因,四十年代也算是红极一时的张的名字从没像夏衍巴金丁玲们一样以正式的姿势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以致于我知道张爱玲其人还是通过赵薇演的一电视剧《老房有喜》。后来无意间读过她的作品后,觉得可以配上才华横溢这词,相比之下,撇开意识形态,巴金的家春秋虽然被叫做是时代巨著,但更像是干苦力般修炼出来的,所以叫文字巨匠了。我一直疑惑她怎会名气淡淡,至少还是有资本像90年代琼瑶阿姨和2006年的李宇春那么红的嘛。而现在才知她确实曾经红遍了整个上海滩,而且五六十年代在香港台湾红的更为久远呢。
      
      名门出身-〉早慧-〉家庭变故+亲情缺失-〉乱世-〉成名-〉短暂的爱情-〉远走他乡-〉潦倒-〉老来孤-〉孤独离世 有几个人的一生能像这样天生一副剧本范儿呢?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文不传奇人传奇啊!
      
      张爱玲和胡兰成,恐怕是被人八的最多的,但其实可供考据的却并不多。张本人基本上把这段给过滤掉了,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为自己辩解和卖弄的成分又太大。忘了哪位圣贤说过:倘若张爱玲爱上的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哪会生出这般是非来!
      
      张爱玲的文字不像亦舒般颇具实用性,很多都能列出来当指南。因为深刻和犀利,我的态度一向是敬佩大于喜欢,敬而远之的那种,对于其人,也是慨叹的成分居多。关于张的性格,使用频率最高的应当是“我行我素”和“冷漠”“刻薄”之类。我看完《传》之后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在港大读书期间,战争使她失去去英国牛津大学读书的机会。理想化为泡沫,对此她却没有连抱怨的热情都没有,只是又平静地回到上海。正如她从来不关心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的大义。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很自然的。“生命如此脆弱,又有谁来同情这个世界呢?”
      
      再一就是,跟胡兰成的关系中,胡来找她时,作为汪伪方面的人物就已名声不济。但是张爱玲的价值观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正是我最喜欢的,“比如看待男子,她眼中的‘完美’是指它是否有足够的聪明与机趣,是否有应付裕如的才情与智慧。而其他的,比如职业,品行,信仰一类常人常常顾及的东西,在她倒未见得重要。”人活到这样纯粹的地步,在任何时代都不容易吧。
      
      
      但这本张均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的《张爱玲传》实在不值得一读——哦耶我憋到现在终于可以说这句话了——我是说这本书写的很差。全篇基本上就是把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和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和相关的一些人回忆张爱玲晚年的文章拿过来抄,我判断全书有50%为直接引用(还无耻的不加引号),40%为原文改写(就是我们小学常练习的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考据的并不高明,仅有的几处个人评论也没什么新鲜的个人见解,只是反复叨念着“唯美主义者”。所以我用了一个晚上郁闷的读完,只当了解一下这个传奇女子的生平。
  •     本来想给较差,不过想到也不是每个有张爱玲全集的人都会仔仔细细地翻阅研究的,就给个还行吧.
      
      在前半本书,这本书的写法是:有差不多1/5引原文,1/3把张爱玲散文里的"我"改为"她",其他一字不易.但是对于熟悉张散文的来说,对这第2种行径简直不可忍受:你作者这么做的意思就是让那些没看张散文的人以为这话是你写出来的是不是?
      
      大倒胃口.
      
      后半本书好点.毕竟张晚年根本就不谈她那些前尘往事,也就没有什么好引用的.
      
      想想出本张的传记也不容易,那么低调,身后也没留下可供大肆八卦的只言片语.作者偶尔也出来冒几句自己的观点,但都没什么亮点,平平.
      
      我是个不怎么看传记的人,特别是作家的,总觉得捡别人拣剩下的不如直接去看作家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也就不知道是否作家的传记都得要这样写?
      
      另外书我是在卓越买的,但是居然出现了很离谱的错别字.
      
      印象中为作家作传评论很好的也就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不知还有哪些可归为"经典"?豆友们来聊聊?
      
      
  •   是谁点的没用的?你写个试试?
  •   Mark.
  •   “不读张爱玲,容易无趣味,过读张爱玲,容易无自我”这句话说的好
  •   或许正是这段不完满的爱情成就了现在的张爱玲,一切早已尘埃落地,她留给我们的是她用心写出关于爱情的种种回忆!
  •   有点喜欢这本书了
    想要看看
  •   我看过的传记不多。“苏东坡传“的文字似乎稍微有些拗口,不知是不是林先生长期呆在国外的原因。
  •   同感
    真是由他来映衬张的天才了...
  •   我只看了第一章,结果发现许多都是《童言无忌》和《私语》的原句,简直不敢相信会有这样写传记的。貌似余斌版的《张爱玲传》是比较好的,我两年前读过。
    《苏东坡传》我没看过,昨天翻了一本《李贺传》,作者的文笔倒是不错,有种讲故事的感觉。
  •   刚开始看觉得还不错,后来看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发现基本都是抄的原文
  •   大多傳記等於八卦而已
  •   对啊,而且还发现作者叙述有点自相矛盾的地方,挺厚一本书,好多原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