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突围岁月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陈昌本  页数:442  

内容概要

你想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农村人民公社的真实面貌和社员的生活状态吗?这部实录性的笔记原生态地记录了1978年京郊一个公社的真实模样:有社队干部和社员的多彩人物形象;有农业和农村状况的准确调查实录;有公社社员贫困状态的真实描绘记述;有干部群众突破思想禁锢的艰辛探索征程。读这部笔记会帮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农村改革勃兴的历史必然性。谨以此书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献给改革开放30周年!

作者简介

陈昌本,男,1935年4月生于崂山丹山村,笔名鲁丹。1951年在青岛第一中学毕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军区任教员、机要员。1956年考ACN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留校任采访写作课教师,兼做新华社记者。60年代发表《父与子》、《家庭风波》等通讯和报告文学作品。1970年调到北京市委做文化工作,开始写小说,发表短篇小说《花脚王开棺》、《秃嘴的铁唤头》,中篇小说《黄大山与白菊花》、《不眠夜》等30余篇。1984年调任北京电视台台长,后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结合工作研究电视艺术,著有《电视艺术诱人之谜》一书,与同志们合作创作50集电视连续剧《渴望》、32集电视片《同心曲》、8集电视片《访美纪行》。1990年4月调任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又从电视创作改为写小说,出版长篇小说《痴恋》,中篇系列小说《八仙图》、《阴世爹娘》等6部;研究戏曲创作,著有《民族戏曲的创作与欣赏》一书。1996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主席团委员、书记处书记,出版长篇纪实文学《70个日日夜夜》、散文集《远游记》,与徐剑合作长篇报告文学《水患中国》。已出版《陈昌本中短篇小说集》、《陈昌本文艺创作论集》、《陈昌本小说选》、《艺术漫谈录》和三卷本自选集等。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报告文学大奖等多项奖励。社会职务: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章节摘录

  一  我们北京市直属机关学大寨下乡工作队,来到了京南门户大石河公社。属1977年10月下乡的第三批学大寨工作队。  大石河公社地处大石河岸,在朝南出京的铁路和公路的夹当里。当年,大石河通航的时候,是个繁华的水陆码头,后来,随着大石河由长流水变成季节河,逐渐萧条下来,成了以农为主的集镇。  大石河镇坐落在沿北京到涿州的公路两侧,镇上最体面的建筑是公路旁的大石河供销合作社,还有合作社南侧公安局的一座二层小楼,其余就多是农舍了。据说,几个社办企业的房舍颇显漂亮,不过,多建在镇外,没有给大石河街面增添光彩。  大石河公社是一个大院落,在公路东侧的胡同里,院子里新旧房舍错落,北侧是50年代建的两排瓦房,南侧是60年代盖成的作为会议室的二层小楼,“文革”年代除了涂写了一些“红海洋”标语,别无建树。可以作为大石河镇标志的,还应数镇北大石河上的石河桥,这是一座汉白玉拱桥,历经数百年沧桑仍屹立如山,据说,一场水患卷走了桥上的栏杆,现在换上了不伦不类的水泥护栏,当年,雄伟的石狮雕栏可以与卢沟桥上的狮栏柱比美呢!  工作队进驻大石河公社当天,公社书记兼社主任马大江和主管政工的副书记兼副社主任张玉,就在公社会议室向队员们介绍了公社情况和工作队员分工。大石河公社共有20个生产大队,8个社办企业,工作队、进驻领导班子散、生产管理差的5个生产大队,社办企业也进驻一个工作组。这5个大队是镇东的郑王庄,镇北的黄土城、李林、庄户屯和镇南靠涿县界的周家村。工作队的任务是:团结带领干部社员揭发批判“四人帮”路线,整顿党政领导班子,帮助生产队加强生产管理,开展深入的学大寨运动,带领群众度过今年的灾荒,夺取明年的生产丰收。  工作队队长*和我,留在公社,做各工作队的联络工作,李*是工作队党支部的书记,我和公社政工副书记张玉是党支部副书记。50名工作队员分成6个组,当天就进驻5个大队和社办企业办公室。  送走队员们,张玉到我的宿舍帮我整床铺,这是个青年干部,络腮胡,厚嘴唇,话语直率,边帮我解行李绳,边说:“老陈,到大石河来,准备遭难受罪吧。大石河是北京的门面,却是县里难管的公社。63000亩耕地,一半以上是河滩涝洼地,今年是涝年头,又是减产年份,公社的粮食产量,单产、总产都没有达到‘文革’前的1965年的水平,12年里不是踏步,而是倒退。粮食减产,社员收入就少,今年全社20个大队队队减产,估计会出现工分值为0的生产队,就是说,社员干一年白干。你说,这样的队,社员能有积极性吗?再加上‘文革’多年打派仗,生产队里山头林立,矛盾重重,工作就更难干了。要发动起社员来艰苦创业学大寨,非下苦功夫不可。”

编辑推荐

  您想知道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是什么样子,农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吗?请读读这部纪实笔记,就能了解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目击探索突围岁月的历史面貌。 历史,是一面镜子,应该记取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以为镜鉴。以史为鉴,这就是作者在30年后的今天,整理1977年至1978年在京郊大石河公社记下的这部笔记的初衷。读这部笔记会帮助你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中国农村改革勃兴的历史必然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探索突围岁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