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禅解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净慧法师  页数:216  字数:1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心经》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佛法没有叫我们做什么别的事情,就只要求做这一点点事情。但是,往往这一点点事做一辈子也做不好。这一句经文可以浓缩成“照见五蕴皆空”这六个字。“照见”就是修行的功夫:“皆空”就是修行的见地:“五蕴”就是我们修行时时刻刻要超越的对象,要破除的执著,要克服的烦恼。我们学佛人的一切修行,就浓缩在这六个字当中,也就是要时时刻刻“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教我们不断地突破自我生命上的局限性、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所谓生命的局限性,佛教的名词叫做“我执”——我的执著。认识上的局限性,思想境界上的局限性,佛教把它叫做“法执”。破除了我的执著,破除了法的执著,才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空间、新的生命空间。

作者简介

净慧法师,法号妙宗,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得法弟子之一,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自1988年以来,先后主持兴复柏林禅寺、玉泉禅寺、四祖禅寺、度门禅寺、老祖禅寺等禅宗丛林。住持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期间,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连续举办

书籍目录

《心经禅解》纲领《心经》导读:生活中的智慧 一、《心经》要义 二、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三、释经题 四、释经文《心经》讲 座 第一讲 行甚深般若,度一切苦厄 第二讲 “观”与“照”《心经》与生活禅 一、《心经》说什么 二、禅在哪里《心经》要义《心经》禅解 第一讲 《心经》开题 第二讲 照见五蕴皆空,超越自我 第三讲 超越自我,显现生命的原态 第四讲 生命与空性没有距离 第五讲 何为诸法空相 第六讲 三科法门 第七讲 十二因缘 第八讲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第九讲 无所得 第十讲 说秘密般若 第十一讲 持诵《心经》的感应 第十二讲 收摄六根,不染六尘 第十三讲 如实空,如幻有学《心经》用《心经》 一、序话:重走佛祖路 二、学《心经》 三、答问(1) 四、再话:重走佛祖路 五、用《心经》 六、答问(2)附录 《心经》异译七种

章节摘录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咒是般若的总持,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佛陀说法,常以密咒加持。般若的妙义与妙用前文虽然都已说过,但是还有难以言说的思想、秘密的思想,还有具有高度加持力的密语密意,所以不得不以咒语加以摄持,借助咒语的力量加深行者修行般若的信心。  前文都是显说般若,这第五分才是密说般若。前文显说使行者依义生慧;此处密说,使行者以持明咒而生定。定慧均等,修行才能圆满。  此密咒中,第一个“揭谛”,是声闻的行果;第二个揭谛,是缘觉的行果;“波罗揭谛”是大乘的行果;“波罗僧揭谛”,是修真言行者的行果;“菩提萨婆诃”,是修以上诸乘一切修行者最终证入究竟涅盘的行果。  咒语本来是不翻的,为了使大家能有所了解,就根据典籍记载简略地说一下。“揭谛”是去、度之义。也就是说,所谓“揭谛揭谛”就是依着般若的功能,度脱生死的苦海。“波罗”就是彼岸,“波罗揭谛”就是度到彼岸。“波罗僧揭谛”即是大众都要修般若行而到达彼岸。“菩提”是觉,“萨婆诃”就是快、迅速、飞跃。“菩提萨婆诃”就是以全体承担的精神,以飞跃的形式,积极修行,积极成就众生,疾速成就正等菩提。  上面简单地介绍《心经》的内容,算是一个导读。开头我就讲,《心经》是佛教最简要的经典,也是受持者最多、翻译最多、注解最多的一部经典。希望大家都要在甚深般若的指导下,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疾成无上正等正觉。(2006年4月28日讲于石家庄真际禅林)

编辑推荐

  学佛者的最佳修行指南《心经》通,则一切经通  净慧法师:虚云和尚传法弟子、生活禅倡导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心经禅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条)

 
 

  •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   很有意思,禅味很足!挺好的!
  •   读净慧老和尚的书,如点亮心中的明灯。
  •   不愧为虚云大师的传人,公认的佛学泰斗,深入浅出,发人省醒
  •   帮同事买的,据说内容不错。
  •   慢慢读·才能领悟吧·
  •   很有感悟,有见解
  •   用心去品。
  •   看不懂,给别人买的。
  •   虽然还没有开始读,看着书本的包装就很欢喜。
  •   白话易懂
  •   对修身养性真的有起作用
    并不是信佛之人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并不是纯粹在宣传佛教
    对事物的态度 看这本书能看到些许本质
    在早晨看 更清醒人的内心
  •   真是很好的一部书,很是喜欢,喜欢到刚拿到书就被人借走了,而我却忘记谁借走了这本书。看来还得再买一本了:)
  •   很适合放松心境
  •   未见什么高见。
  •      要写个读书笔记或者书评还是颇感为难的,这本书讲得的确很好,读起来也觉得酣畅淋漓,但要落笔,却不知从何写起。《心经》包括经题虽仅有二百六十八字,古往今来却为各祖师大德,佛教学人所重视,注经者多不胜数。其文约卓,而意周无不备。流经讲经者大有大讲,小有小讲,大讲者,洋洋洒洒,可成一书,小讲者亦要数十页的篇幅。因而,要写个笔记,着实不易。净慧法师作此经禅解,那么就挑出禅这个点,作为重点写一点感想吧。
       禅,如净慧法师所说,不太具宗教色彩,反而多些文化的色彩。有人也以艺术二字作为其色彩。附上艺术这二字,便显得难以捉摸了。这也是其特点之一。正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禅便是要你去悟,去参,而后方得其境界。因此,什么是禅?这个问题也难以有准确的答案。
       净慧法师在《生活禅开题》中说道:“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满天星斗是禅,皓月当空是禅;骄阳似火是禅,好风徐来是禅;皑皑白雪是禅,细雨无声是禅。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禅,关怀是禅,平衡是禅,适度是禅。从心理状态来说,安祥是禅,誊智是禅,无求是禅,无伪是禅。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禅,热情的帮助是禅,无私的奉献是禅,诚实的劳动是禅,正确的进取是禅,正当的追求是禅。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禅,含蓄是禅,淡雅是禅,向上是禅,向善是禅,超越是禅。”
       净慧法师接引学人心切,写了洋洋洒洒上百字尽是描绘禅。可是有人对此却是不解——如此说来,没有一事一物不是禅,那么禅的概念就淡化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其实不然,读罢这本《心经禅解》,方才知道,禅意在于超越,不在于禅是什么。古德说禅的公案,今人看来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于令人感觉有些无厘头。上文也说道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言说的。又云:”说是一物即不中。“因禅是不立文字的。那怎么理解禅?意会便是。祖师大德对于学人所问往往答非所问,令人难以理解,实则是将学人逼上思维的绝路,一念能超越,则豁然开朗。对禅的体会,每个人都不一样,因为那一念的超越,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故而禅又是”如人饮水,冷暧自知“的。
       禅的关键不是它有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能不能体会到它的意境。所以,净慧法师从自然现象说禅,从社会生活说禅,从心理状态说禅,从做人说禅,从审美说禅,都是没有问题的。能够超越思维上各种好坏美丑的对立,便是禅意。
       禅解心经如是。心经上所讲亦有超越。就此举一例来讲,不展开。
       心经上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就是一种超越。空和色不是对立的,不是有和没有的对立,是超越了一切对立的,是一体两面的。比方说,水是体,但是它出现的形态可以是泡泡,我们看到泡泡的时候,我们不能说它不是水,因为泡泡的本体就是水。这就是一体两面,不能搞对立。
       什么是空?空不是没有的意思,空义简单来说没有永恒的实在性、无常。譬如花会开,也会谢;雨会下,也会停;人有生,也有死。在这些变化的现象的背后并没有一个永恒的实体是不变的,这就叫做空。万事万物需要各种合适的条件(因缘)组合在一起了才能够存在。佛教的术语就叫缘起性空。因为有条件的合和,所以现象存在。而现象有变化,所以没有一个永恒的能够主宰其自身变化的东西存在,故而它没有自性,就是空。空是它的本质,但是有各种因素合和的时候,它又能显示出各种现象。这就叫做真空妙有。空和有是互不妨碍的。虽是矛盾,但却又是一种对立的统一,是一种超越。没有空,不能显有。就好比,你给我一个水泥灌的屋子,我一样东西也摆不进去,你给我一个有空间的屋子,我可以往里面摆各种东西。这就不是一种对立关系。
       什么是有?有就是各种现象。但是这各种各样的现象出现都是需要条件的。比如我们看到一棵青翠的树,它需要有阳光、肥沃的土壤、合适的气候环境才能够成为一棵青翠的树。这些条件我们就叫做因缘。空因为有了因缘的合和,就产生了现象。如果光有空,因缘具足的时候不能产生现象,那么你就不会见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就像一个空荡荡的屋子里,什么也没有。
       其实要写这个超越可以写很多,因为心经里所讲的五蕴皆空即破除我执,是一种超越、破除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执也是一种超越。如果逐一展开来讲,我想,我也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时间有限,就不展开了。
       超越就是突破思维上、行为上的局限性。我们看艺术家们作画、写书往往籍由灵感发挥,灵感不就是思维上的突破吗?净慧法师提到求生净土的人有一种心态,就是认为死后往生净土,但这是不可靠的,因为人死时,如果你还有挂念呢,你的心全乱了,那并不能保证可以往生净土。如果能够认识到心净国土净,那么当下就是净土,把握每个当下,把此土与净土统一于当下,就是一种超越。每个当下都如此,那么此生无时不是生在净土呀。《六祖坛经》所说的“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讲的都是这么回事。不搞对立,将矛盾可以转化,也可以统一,这就是一种超越固有思维的转变。
       禅意如此,重在突破。套一句现在比较流行的话,就是各种突破。当然这篇感想写得比较没有禅意,因为我文字上的功夫并没有突破。
      
  •     未看此书,所看者,乃净慧法师浅释《心经》,大概是根据净慧法师讲法整理而得。此稿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983134.html
      
      《心经》所修乃菩萨道,主要是禅修心法,讲入定之后所证得之境状。依净慧法师所讲,当是已进入此境,所以,其言不虚,着实值得一看。
      
      自己未修未证,看文解义,也对《心经》作了粗略讲解,演讲录音与PPT下载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796429.html
      
      南怀瑾先生也注解过《心经》,见:http://ishare.iask.sina.com.cn/f/8187504.html
      
      弘一法师讲经,解得非常详细,值得一看。
      
      望与同修共精进。
  •   弘一法师讲经哪有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