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美学观

出版时间:2006-3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檀传宝  页数:213  字数:218000  

前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再加工而形成的一部学术著作。硕、博连读,北京、南京,5年来作者自守清贫,心无旁骛,这部著作实在是他与许多学术险阻与生活困窘顽强斗争的心血结晶。作为他的导师,我曾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读者。现在,我非常高兴地向关心德育理论建设的人士和德育实际工作者推荐本书。  本书的特点有三。  第一,本书的内容是厚重的。200多年前康德曾将人类的道德与头顶上的星空相比较。我想,这一比较的深意有二:一是道德生活的复杂有如无垠的夜空;二是道德生活的瑰丽胜过灿烂的星群。面对复杂而瑰丽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本书的许多论述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与一般教育学和美学的交叉研究不同的是,本书一开始就确立了“深层交叉、灵魂借鉴”的目标。这不仅使作者在理论的厚重上有所收获,而且对教育学类似的交叉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项教育学和美学深层交叉研究的理论成果。
作者从对中国德育“功利主义症候群”的分析开始,对于如何深层次借鉴审美精神改造中国德育的观念与实践都作出了深入、具体的阐释。其“审美育德论”、“立美德育论”、“至境德育论”,完成了从美育的育德功能分析到德育过程本身的审美化改造、德育生活至高境界追求的完整论述。德育美学观不仅是一种德育的观念与境界,而且也是一种德育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对于关注中国德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人来说,《德育美学观》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践性的道德教育哲学。

作者简介

  檀传宝,l962年生,安徽省怀宁县人。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1979—l983)、北京师范大学(1991—1993)、南京师范大学(1993—l996)。l996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站工作,l998年5月出站,留校工作。曾经访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2002—2003)。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除德育原理外,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伦理学、教师教育等。
  截至2005年,已发表学术论文、学术评论等1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德育美学观》(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美善相谐的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5部,以及诗文自选集《作为—棵风中的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美学观》获得过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

书籍目录

第1章德育美学观:对功利主义德育观的超越
第1节功利主义:中国德育的症候群之一
第2节功利主义德育观美学超越的历程(1979—1994)
第3节德育美学观的理论构建
第2章德育美学观的哲学观察
第1节文化、教育的三种境界与德育美学观的构建
第2节主体性形态及其教育实现
第3章德育美学观的心理学讨论
第1节道德需要、审美需要与德育
第2节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德育
第3节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第4节人格理论对德育的几点启示
第4章德育美的本质及其存在
第1节美的本质及美的精神的德育借鉴
第2节德美、育美和德育美
第3节德育美的构成与层次
第5章美育的育德功能——审美育德论
第1节审美活动的善性——从有关席勒的两个命题说起
第2节美育育德功能的阈限
第3节美育的超美育功能余韵
第6章作为德育手段的美——立美德育论
第1节对德育对象的改造——德育作品美的追求
第2节对德育过程的改造——德育形式美的追求
第3节对德育主体自身的改造——师表美的追求
第7章作为德育目标的美——至境德育论
第1节道德人生与道德教育的境界
第2节道德至境的教育达成
第8章有关德育美学观的两点补遗
第1节关于教育主体性的再思考
第2节德育的享用性和可享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与“德育美学观”相关的学术论文
附录二心的旅程——《德育美学观》创生记
附录三让德育成为最美丽的风景——与檀传宝教授谈“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

章节摘录

  一、古代社会,东方文化与善美境界  这里的古代社会涵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三形态。所谓善美境界,则指由于物质生产、科技文明的不发达而出现的美为善所统摄的文明状态。以中国古代儒学为核心的东方文化,是这一文明状态的典型形式。  原始文化中,由粗糙、不规则的石器到光滑、匀称、略讲造型的石器,由用动物的皮毛来装饰自己到植物装饰品的产生,都体现了原始人类真、善、美完整朴素的统一及进化。但总的说来,在这种朴素的统一之上,人类文明的原初目的是族类的生存。只是“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和独立的意义”①。所以原始人类虽以原真为基础求得原美,但这时的美却是以善为最高目标,而美和真均服务于人类的原始生存。及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种以善统美的情形就逐步演化为一个更加明显的特征。  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他是这样论述悲剧创作的:“第一,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唤起畏惧与悲悯之情;第二,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需要,不近人情,也不能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第三,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近乎人情,但不能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德育美学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看希望有帮助,虽然对美学没有什么研究。
  •   用于论文写作,很实用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